查看原文
其他

大科学时代人才观与任正非的“华为解决方案”

报人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A 2022-09-30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作者|刘亚东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依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匮乏,创新能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构成存在着人多而不精、量大而不强的明显劣势,缺少领军型科学家。领军型科学家的特质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在科技发展中的“关键少数”地位。尤其在大科学时代,他们往往能以无与伦比的未来感知力和洞察力,纵览学科发展全局,指引关键领域突破,预测技术发展前景,并占领创新的制高点。如此稀缺的领军型科学家从哪里来?一方面立足本土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外部引入。华为公司近日的一则新闻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

01

   法国顶尖数学家亮相华为

2021年12月8日,法国数学家、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加盟华为后首次在社交媒体亮相。他在视频中表示,自己目前所参与的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项目,即拓扑斯理论的发展与其潜在应用“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加入华为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新世界之旅。”拓扑斯理论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命题,可能会作为理论基础为通信、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打开新的世界。

洛朗·拉福格(华为法国研究所 数学家)|图片来自网络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今年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谈论引进“高鼻子”的外国人才:敞开胸怀,不拘一格,更加积极进取获取全世界最优秀人才。主动拥抱不同国别、不同种族的优秀人才,加强对跨专业、交叉学科人才获取和使用。他还说,我们要招一些会使“洋枪洋炮”的“高鼻子”进来,用三五年时间,从以前的“土八路”逐渐走向国际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国际竞赛等过程中,发现了优秀“高鼻子”,就和“高鼻子”建立感情,把他们吸引过来。

任正非在2022年优秀人才&“高鼻子”获取工作汇报会上做了题为《敞开胸怀,解放思想,敢于吸收全世界最优秀人才》的讲话|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来,“中国人才流失严重”或是“中国顶尖人才流失最严重”的说法不断见诸网络,引起无数国人焦虑。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仅一字之差,意思上却有天壤之别。人才流动昭示着既有流出又有流入,而人才流失却意味着只有流出没有流入。其实,如果我们都来想办法像华为这样,打开人才流动的入口,那么单向流失便戛然而止。将来若再能实现出入基本平衡,问题更会迎刃而解。

在当今世界上,过分强调人才的主体属性不是明智之举。良禽择木而栖。我们珍惜本土人才,就要努力营造适宜他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如果靠行政强制或道德绑架,即使把人才留下,那么留下的人才可能也就不是人才,而变成“木材”了。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展现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非凡气度,而任正非作为企业家则给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解决方案。


国际化人才和人才国际化说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描绘状态,后者叙述过程。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知识结构的高层次人才。而人才国际化,强调的是人才在能力和素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人才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互通有无的过程。人才国际化当然离不开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因为无论哪个国家,本土人才都是人才结构的主体;但另一方面,引入“高鼻子”的外国人才也是人才国际化的必要环节,在当今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02

产业振兴的根本在于基础科学

有人说,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而数学研究的是抽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数学不是科学。这话不无道理。而事实上,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也可以说是科学中的科学。

任正非2019年接受全国媒体群访时多次提到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他尤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美藉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基础科学的基础是基础数学。在科学演进的历史上,基础科学的突破是和基础数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阿基米得、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黎曼、麦斯威、希尔伯特、庞卡莱,爱因斯坦、狄拉克、外尔、柯尔莫哥洛夫等都是同时在基础科学和基础数学上有突出贡献的“双料”学者。

《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关键词|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知道,高等院校是美国基础科学的支柱。虽然美国人在创办这些高等院校之初也曾急功近利,在很大程度上把发展技术当作办学方向和目标。但他们很快发现,要想在技术上持续领先,就必须先在基础科学方面有所作为。于是便出现一种奇特现象:美国的许多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也产生了众多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在科学和数学上的贡献毫不逊于那些顶尖级大学!

产业振兴的根本在于基础科学。许多科学家们数十年厚积薄发的理论突破,每每为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三年前,华为曾在深圳总部为5G极化码(Polar码)发现者、土耳其的Erdal Arikan教授颁发特别奖项。颁奖仪式上,任正非向Erdal Arikan教授颁奖,百余名标准与基础研究领域的华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同获表彰。

华为为Erdal Arikan教授颁奖|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2G、3G、4G无线通信技术演进,人类踏入5G时代。Erdal Arikan教授2008年公开发表的关于Polar码的论文,开拓了信道编码的新边疆,是世界上第一类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方法,能够大大提高5G编码性能,减低设计复杂度,确保产品质量。2016年,Polar码成为3GPP5G NR eMBB控制信道编码。

关于基础研究对华为发展的重要性,任正非不久前说过,如果华为十几年来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那么面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无法化解。“没有基础研究,对未来就没有感知,没有感知就做不到领先。”

华为每年将营收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其中的30%用于基础研究。去年的研发投入更达到1418亿元,超过营收的15%。根据欧盟公布的《2020年全球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报告》,华为研发投入超过了苹果、三星,仅次于谷歌和微软,位居第三。华为之所以能够强势崛起,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高额的研发投入。2020年华为的研发人员达10.5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53.4%。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0万件,超90%的专利为发明专利。

图片来自网络

不吝于研发投入,舍得在基础科学上花钱,任正非坦露了这样的心迹:公司处在战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敞开胸怀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激发好,更要能干出成绩。我们要主动拥抱不同国别、不同种族的优秀人才,加强对跨专业、交叉学科人才的获取与使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03

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打压不断加码,当前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外交流与合作无疑更加困难。美国表达出强烈的“脱钩”意愿,并已开始付诸行动,中国也在为此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准备。可以说,中美双方都在刻意减少对对方的依赖。在此背景下,基础科学领域反倒有可能成为“世外桃源”,因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脱钩不切实际。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科学的使命是探索宇宙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科学的发现或成果都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于无形,而且必然地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施垄断。知识就是知识,世界上不存在“中国的知识”或“美国的知识”。用知识产权的术语来说,技术具有“可专利性”,而科学不具有“可专利性”。而且,对知识共享持开放态度,是科学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比如,引力波从预言到证实历时一百年,许多国家的大批科学家都各自为此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两百年前的地球上,“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尽管如此,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尚且得出“科学无国界”的结论。在21世纪“快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地球村,如果有人想在科学的园地里竖起篱笆墙,那必定是徒劳的。所以,就纯粹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而言,国家之间不可能做到脱钩。所谓的“脱钩”完全是个伪命题!中国和美国都有不少人搞不清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弄懂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图片来自知乎答主 葉一

所以,华为公司引进“高鼻子”的外国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具有前瞻性,在战术上又具有可行性,实为明智之举。据悉,华为在法国开设了六家研发中心,仅数学研究中心就有两个。

2016年,华为在法国布洛涅市开设数学研究中心,当时,该中心有研究人员超80人,全部为博士及以上学历,致力于通信物理层、网络层、分布式并行计算、数据压缩存储等基础算法研究等。2020年,华为在法国巴黎设立拉格朗日数学计算中心。这是华为在法国设立的第二家数学研究中心,从事数学与计算领域科研工作。该中心以开放的机制,吸引优秀学者参与研究并培养青年研究员,目前已有三位菲尔兹奖得主参与该中心工作。

引进国外一流科学家,华为又开风气之先!希望这能成为更多中国企业的一种借鉴。

(作者刘亚东系南开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