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可考心理证书,无需辞职,名额有限,11月30日截止报名!!!
穿了跟没穿一样,胸型赞到爆!天然乳胶,性感到让男人腿软!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是“高科技”企业,还是“高技术”企业?|刘亚东答网友之疑
Original
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A
2024-04-29
老刘小按:
6月28日下午,我应邀参加《财经》年度对话2023暨《财经》25周年庆典,并做主题演讲:科学之我见。总共讲了40多分钟,被主办方截了几个短视频在网上发布,每个只有几十秒,所以很难完整、准确表达我的观点。难怪评论区里一些网友提出质疑,其中一个焦点话题是“华为是不是高科技企业”。碎片化内容的网络传播就是存在这样的固有矛盾:长了没人看,短了说不清。于是,我把当天演讲的一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字在此发布,以便感兴趣的朋友做深入了解,也欢迎大家继续讨论并指正。
我曾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供职《科技日报》27年。研究探索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为读者呈现最有价值的中外科技新闻,是我矢志不移的追求。即使现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我依然没有忘却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初衷。我希望,它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撰文|刘亚东 南开大学二级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
图片来自 Pixabay
1
“高科技”在中国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虽然对“高科技”的概念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但很多人经常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其实,我们说了好几十年的“高科技”,恰恰是由科技界最早提出,又迅速走红全社会的一种不准确也不严谨的中文表达,该说法把全社会带入一个认知误区,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说“高科技”的说法不准确、不严谨?道理很简单,科学只能讲大小,不能论高低;技术只能讲高低,不能论大小。大科学和高技术分别有着严格的定义和明确内涵,网上很容易查到,不再赘述。
所以,我们可以讲“大科学”,但不可以讲“高科学”,英文里压根儿就没有“High Science”之说。把我们说的“高科技”译成英文时,只能是High Technology或High Tech,而不可能翻译成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若真这样翻译,那会让人笑掉大牙。
我们应该懂得,中国人现在耳熟能详的“高科技”,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其实指的是“高技术”,与“科”字并不相干。比如:我们经常说华为是“高科技企业”,对吗?不对!华为是“高技术企业”。
不仅华为,全球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称为“高科技企业”,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高科技”!我说明白了吗?
图片来自 Pixabay
高科技也好,高技术也罢,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没什么值得深究的,但在一个讲科学的国度里,媒体的报道、文件的起草、领导人的讲话,在概念的表述上必须要精准,而不应似是而非、马马虎虎。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请你以后不要继续跟着那些不懂的人说“高科技”,要说“高技术”!
2
有人可能会说,老刘你是不是太矫情了?咬文嚼字地掰扯这个事有意思吗?我告诉你,有意思,而且有大意思!
如果你头脑清楚,只是表达不当,那倒确实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这些错误提法反映出你的认识模糊,那就成问题了。
从本质上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汉语里的简称“科技”带来很多麻烦。它把人们搞糊涂了,认为科学和技术差不多,没多大区别。不仅普通老百姓这样认为,一些政府官员,包括部分科技系统的管理工作者也这样认为。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简单地说,技术背后的道理是科学,而规律的运用是技术。
图片来自 Pixabay
那么,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关系?考察最近三百年的人类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即技术发明促进科学发现,或科学发现引领技术发明。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蒸汽机催生了热力学,而热力学又让蒸汽机得以改进,进而发明了内燃机。
的确,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二者之间的界限有时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特征。从形成一种新知识到把这种新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所用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甚至还有一部分科学正在变成技术,材料科学、基因科学、人工智能等很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这方面的例证。技术越新(尤其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也越来越依赖最新技术装备的支持。
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科学与技术不断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但这并不足以打破科学引领技术的主流趋势和总体规律;科学和技术也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合二为一的程度。
图片来自 Pixabay
牛顿运动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支撑着人类航天梦想,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奠基了电力和电子工业,图灵原理和模型孕育了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构架,同位素的发现让原子能利用成为可能……还有许多生物工程、新药、新材料等都是科学发现所派生的产物。更先进、更宏大、更精确的技术背后也必然地包含着更深刻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便是科学。
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自然,而技术帮助我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科学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于无形,而技术以可见、可感、可触的形态存在于有形;科学一般与生产实践没有直接关系,而技术通常可以立竿见影地惠及大众,造福百姓;科学属于上层建筑,而技术则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科学有时能够颠覆人类对宇宙的根本认识,让世界观发生彻底改变,而技术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懂得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后,你马上会对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提出质疑。比如,你可以认识到,现在的热门话题——所谓中美“科技脱钩”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对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实施垄断。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就是知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中国的知识”或“美国的知识”。而且,对知识共享持开放态度,是科学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引力波从预言到证实历时整整一百年,许多国家的大批科学家都各自为此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两百年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就已得出“科学无国界”的结论。在21世纪“快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地球村,如果有人想在科学的园地里竖起篱笆墙,那必定是徒劳的。
法国微
生物学家
路易斯·巴斯德|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讲,科学发现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所以不具有可专利性,而技术发明不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发明者可以独占,所以具有可专利性。
所以,就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而言,国家之间不可能做到脱钩。所谓的中美“科技脱钩”其实是“技术脱钩”。即使是技术脱钩,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脱钩,它会在局部领域发生,集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
很多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搞不清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弄懂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3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它们的目标任务不同,途径方法不同,因而考评和管理手段也不同。用管理科学研究的办法管理技术开发,或者用管理技术开发的办法管理科学研究,都是行不通的。混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科学和技术事业的发展。
“科”“技”不分,以“技”代“科”的危害主要有两点。一是实用主义泛滥,导致基础科学发展停滞;二是科学认知底下,导致无知之愚。
中国有着务实的文化传统,有时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对学术一向抱有明确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态度。其实,很多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揭示自然规律,探索宇宙奥秘,开展这些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我们的天性使然。
图片来自 Pixabay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看来,科学研究没有“没用”的。科学,探索的是自然的规律。人们每掌握一条规律,都是一次自然认知的升华,从而在更高的精神境界里生产和生活,直至创造出新的文明。
就基础科学而言,我们尤其不能片面、机械、僵化地理解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牛顿试图用微积分来描述他所发现的力学规律的时候,麦克斯韦基于法拉第的实验成果探索电磁学的数学表达的时候,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时候,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而提出量子化假设的时候……我敢说,他们中任何一位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强大也最持久的动力。人类渴望了解这个世界,迫切地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所有的文化,包括宗教在内,都是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时给出的不同答案。而科学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地揭示宇宙的本质和真相,也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图片来自 Pixabay
所以,我们应该摆脱功利化思维,超越对科学的肤浅认识和理解。科学能够做什么?它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是技术的源泉。而在科学中,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源泉。一般而言,科学发现比技术创新难得多,而技术创新又比跟踪模仿难得多。核心技术被卡了脖子,这只是一个表象,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认为,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必须包括强大的基础科学。一个现代化强国当然要有技术,但更要有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一个真正的科学强国必须拥有一大批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科学发现,以及众多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科学大师。未来三十年,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报人刘亚东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