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教育学家顾明远: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
顾明远,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学家。1929年10月生于江苏江阴,毕业于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北师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教育比较、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等。主要著作有《鲁迅的教育和实践》《教育学》《比较教育》《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等,主编了《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2014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顾明远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现今88岁高龄的顾明远老先生,是“中国比较教育之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他创建中国第一所教育管理学院、中国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在他的奔走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无到有;他学问丰赡、著作等身,24年编两部教育大辞书。他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毕生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
顾明远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大辞典》
“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教育工作为祖国的未来奠基,这项事业值得我毕生为之奋斗。”顾明远如是说。
生于贫困 心却始终向着爱与曙光
顾明远1929年出生在江阴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幼读书艰辛,只得豆油灯一盏才勉强可以看书。“我家没有房产,只有薄田三亩,由我堂兄代耕,生活全靠祖父战前少量积蓄和亲友的接济。但是母亲一直供养我读书,希望我长大成才。”
抗战8年,由于流离失所,顾明远小学先后换了6所学校。到上初中,才算稳定下来。少年时的顾明远,敏感而要强,周围有很多家境很好的同学,而他连学费都是亲戚们一点一点凑出来的,那时候生出一些‘虚荣’的想法——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功课学好。“而我的功课也确实不错。”少年时代,顾明远是在一种又自卑又自信的状态中度过的。
在中国最艰难的年代,母校南菁中学像一片绿洲,涵养了这位未来教育家的心灵——“幸而南菁中学有几位好老师,让我的青少年时代没有虚度。”
回忆起中学时代,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记忆犹新:“教算术的章臣顺老师,讲课喜欢画图,便于理解;教几何的胡静莲老师有肺病,上课时却总是精神抖擞;音乐美术老师胡森林,帮我们建合唱团、口琴队。著名指挥家,曾任上海交响乐乐团团长的曹鹏就是我们当时的口琴队长。”70多年过去,他每年都会给自己的老师们寄明信片。
顾老儿时喜好画画,在中学期间曾是引领风潮的“文艺青年”,当时还与同学合办了铅印文艺杂志《曙光》,寓意大家生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曙光必将来临。
顾明远与同学合办的《曙光》出了两期,因经费缺乏而停刊
不想当老师 却成为新中国比较教育第一人
1948年,抱着科学建国、工业救国之心,喜欢画画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不过当时竞争激烈,建筑系招生又少,他落榜了。家境贫寒的顾明远放弃上私立大学的念头,到上海容海小学,当了一年小学老师。
顾明远坦言,在他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是在容海小学任教这段经历,让他看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并深深爱上了教师生活。
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顾明远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图为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红场合影,左四为顾明远,左五为其后来的夫人周蕖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只介绍外国教育,而没有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研究。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
在今天,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纵使无数光环加身,顾明远却始终谦和、朴实、平易近人,他说,要感谢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予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伉俪情深六十载 深耕爱的教育理念
提到顾明远的成就,数不胜数,他自己最看重的,是花12年时间主编的800万字《中国教育大辞典》,这本大辞典蕴含着他和夫人周蕖共同的心血。
顾明远和周蕖相识在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那时顾明远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是个引人注目的活跃分子。共同的理想在两位年轻人的心里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二人由同学发展为恋人。
图为顾明远和周蕖留学苏联期间合影
直到后来,顾明远才了解到,周蕖原来是一代文化巨匠鲁迅先生和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周作人的侄女,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高教部副部长的周建人是她的父亲。
那时虽然两人还在苏联求学尚未成亲,但周建人夫妇在国内已经认了身在江阴的这位亲家。当他们了解到顾明远的家庭情况,周蕖的母亲王蕴茹便开始每个月给顾母寄钱,资助她的生活。1956年,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顾明远、周蕖喜结连理。
图为年轻时的顾明远周蕖夫妇
1966年“文革”开始,主持北师大教育系工作的顾明远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系里面最早被批斗。他十分苦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很不稳定。这时,周蕖鼓励丈夫要坚强,要挺住。在妻子的鼓励下,顾明远的情绪渐渐安定了下来。
1992年周蕖退休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操持家务上,家里面没有请保姆,几乎所有的大小家务,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都由周蕖包揽下来。她说:“生活上越简单越好,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自己干。”
1996年,顾明远打算资助学校里的贫困生,周蕖二话没说,每年从家里拿出1万元,资助10个贫困生。从2003年开始,每年增加到2万元,每个贫困生可以获得2000元。
“她为我做了一切牺牲,使我能够一心一意做学问和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夫人周蕖所作的一切,顾明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仅如此,她还在业务上帮助我。最突出的是在我编纂《教育大辞典》和《世界教育大事典》时,成了我的‘助理编辑’,帮我审稿改稿,做初审工作,节省了我许多精力和时间。因此,可以说,我的成果中有一半是她的。”
走过六十余载的伉俪老人,用行动向世人证明着,爱是教育的真谛。
来源:无锡日报、太湖周刊、江阴日报、深圳特区报
我苏网
江苏发展大会
官方微信二维码和我苏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