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长寿企业的秘密在哪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

2017-08-10 政商经讯

政商经讯(ID:zsjx82)


为什么中国的百年老店这么少?在今天,这个问题是严肃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高下。调查统计显示,日本“百年老店”21066家,其中8家企业拥有1000年历史。反观历史悠久的我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有5家。


这也许不是一组客观的数字,但背后却是一些潜藏的问题,比如企业价值观差异、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

 

有人说,从1916年至今,一家百年历史的老店面起码会遭受20次“生死考验”,能够活下来已经实属不易。然而大时代变革,老字号既不能守旧,又不可急功近利,在转变时需静下心,去“创造性破坏”,去“自杀”,或许才能迎来重生。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中国企业生下来就“短命”?

 


有学者说过,行业不停在变,世界上怎么可能有百年老店?尤其在当今中国,我们持续稳定的商业环境还不够长,还难以证明中国企业是不是做得成“百年老店”。

 

事实上,中国企业往往被评价为:在一时一事上容易成功,但基本不具备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的持续成功能力。那么,探讨中国企业的百年老店“基因”是否存在,就显得更加艰难而有价值了。

 

东京商工调查公司早在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共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21066家,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企业8家

 

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并且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根据2012年全球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百年老店,

反观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却没有?

 

1.活100年,遭受20次“生死考验”

 

什么是百年老店?直观意思是,一家店可以开100年,传儿子,传孙子……世易时移,而店铺一直在这里。  

 

他怎么可以如此肯定?因为这家店铺的产权,是属于他的。除非出现不可抗的巨大灾难——就算是碰上了,店铺下面的土地,仍然是属于他的。

 

他的家祖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这片土地是祖上所有,任何人无权剥夺。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店铺,他当然要精心经营。不愿意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给自己的经营带来不确定的变数。

 

设大陆现在有家诞生于1916年的百年老店,让我们倒推一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战争、土改、公私合营、文革、一系列城市化拆迁、改建……(此处省去一万字)。草草计算,随着时代进步,这家店面起码会遭受20次“生死考验”。

 

因此,一家店能否坚守成为百年老店,除了自身基因外,也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字面意思是,有固定的产业,人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

 

连米其林餐厅也难以例外。香港佐敦糖水店“佳佳甜品”获得了街头小食推介之后,房东随即要求加租120%。因为高昂的房租,这家被三代人经营的店只好搬家——这就是著名的“米其林诅咒”。

 

国外很多店面都是私有恒产,店铺拆了,下面的土地还是你的,如果你做得好,那你可以世世代代都来做这个,实现安身立命,过小确幸的生活。

 

而产权经济学告诉我们,作为产权的所有者,哪怕这个人品质低劣,他也会像爱护眼珠一样,保护这项财产。相反,如果产权不归属于当事人,哪怕道德再高尚,他也会短期经营,恶意操盘

 

2.员工老龄化,后继无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老字号更需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把传统工艺和技术传承下去。但遗憾的是,中国老店当前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传统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一个特别讽刺的现象,浙江某大学的丝织专业已经连续多年招不到一个学生,金融、法律、计算机专业却年年爆满

 

老字号企业百年历练,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技术,且基本靠手工操作,需要长期实际工作经验,比如湘绣行业培养一个高级绣工需要5到10年时间。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地老字号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继承传统技艺是一项艰苦、繁琐、短期难以见效的工作,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人才流失后企业技工年龄普遍老化,因此技艺传承普遍出现断层现象。

 

3.企业价值观差异

 

对赚钱的理解不同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

 

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拿汽车轴承来说,用我们的眼光看,好像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实际上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有家只做轴承的公司,规模不大,100多员工,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很抠”,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但是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

 

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常是耍小聪明、偷工减料。

 

不得不承认,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百年老店都是不断“自杀”重生的结果

 

老字号优势在于“老”,老工艺、老品牌、老信誉、老口碑;老字号遇到的困难也在于“老”,观念老化、体制老化、产品老化、经营方式老化。一提起“老字号”,人们往往很难把它们与时尚产生联系。甚至有不少企业担心自己挂出“中华老字号”招牌,会损失掉青年消费者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民族道德的传承者和中华文明的发扬者,老字号们大多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岁月的雕琢,见证了时代的更替与环境的变迁。“老”既是优势,又是挑战。面对挑战,出路何在?

 

有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老字号企业谋求多元化做大做强的战略。比如,2012年上海老字号冠生园集团卖掉了“大白兔奶糖”,转型去搞金融地产,一度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老字号急迫寻找转型之策可以理解。但到底如何转型?我们认为首先是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老字号传承上百年,最重要的核心文化是“义利兼顾”,且“义”字当头。老字号都抛开自己核心业务进军房地产金融,那还是老字号吗?”

 

在历史的长久绵延中,老字号们早已不只是一个品牌,而是内生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历史叙事中的标志物,在符号层面上承载着一段段共同记忆。这也是人们总说的“情怀”,是他们希望老字号得以传承的理由。

 

因此,创新发展也应该在坚守老字号本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吴裕泰的“制之惟恐不精,采之惟恐不尽”、全聚德的“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王老吉的“老老实实王老吉”,都是一代又一代老字号人的不断坚持、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并最终让品牌发扬光大的重要基因。

 

另一方面,我们确实经历着数字时代的激烈变革,一切似乎都在变化,用户需求在变,销售渠道在变,甚至商业模式本身也在变。对于有着路径依赖的老字号来说,或许转身非常艰难,有时甚至需要“壮士扼腕”的勇气。

 

海尔的张瑞敏说,所有的百年老店都是“自杀”重生的结果,不少百年老店可能“自杀”过很多次,现在干的产业和原来干过的产业很可能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要想富有成效、基业长青,就得跟上了时代的发展。百年老店之所以很难做得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不断地战胜自己。

 

经济学家熊彼特有个著名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讲的是企业要创造性地破坏曾经的产品、产业,尤其是自己的产品和产业,才能获得新生。这就要求企业时时刻刻“自以为非”而绝不能自以为是。自以为非有可能找到新的机会;如果自以为是,百年老店就不可能存在。要么是破坏自我,要么被破坏,没有其他的出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那些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品牌,才能赢得历史。大时代变革,老字号不能守旧,但在转变时需静下心,以它成功时秉持的“工匠精神”,来让自己重新适应时代。

 

资料来源:

为什么日本有2万家超过150年的企业,而中国只有5家?(日中青年创业会)

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的坚持与突破(人民政协网)

中国企业会有百年老店的基因吗?(中青网)

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世界经理人论坛)

卖掉“大白兔”后的冠生园集团:转型金融地产(澎湃新闻)


精彩推荐:


好文值得分享,没有赞是种遗憾!欢迎转发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