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任3》应该会冲20亿票房了,它如此生动地诠释了“审美隔离”

萝贝贝 萝严肃 2021-10-12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mszhangziyan@foxmail.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前任3:再见前任》,昨天过了15亿票房,今晚或者明天大概就会16亿了,预测票房一直在奔着20亿使劲。


和高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豆瓣评分只有5.8


谨慎挑剔的观影人群会直接跳过这部电影。因为你打开豆瓣就能看到怒打一星的激烈吐槽,说的都是很实在的缺点。


看海报也会感觉到一股不好看的气息扑面而来。


女主角们……看完了我也想不起来她们各自长啥样。


更何况《前任》系列的前两部都是很可怕又平庸的烂片。


在《前任3》上映前,有同行跟我吐槽:这么难看的系列电影也是大IP么?为什么会走到第三部呢?


然而事实很惊人也很打脸,《前任3》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用收入彰显着存在感。


这么多票房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观众,真情实感地为男女主角流下了眼泪,纷纷自我代入、感怀身世。

(↑评论截图来自猫眼电影购票用户)


这是本土《爱乐之城》的效果,可惜是网大风格的那种。


——————


《前任3》造成了一种这几年很常见的舆论分歧模式,我称之为“审美隔离”。


很明显地看到两种人群。


第一种人群,尤其是文化相关从业者,根本看不见这个电影。


“看不见”的意思是:身边的人也没有讨论,自己就算看到这部电影的相关也会觉得它不重要,即便本片票房冲到十几亿,也在这部分人群的世界里也毫无存在感。


第二种人群,为电影感动得死去活来,看完电影还要刷主题曲,听完主题曲还要发影评小论文,参与网络再创作。


于是,肉眼可见的影响力出现了。


《前任3》的主题曲最近热度异常高。


在视频网站的搜索排行榜中,这部还没下院线的电影,搜索量也排到了第一位。


尤其是在多个小视频软件中,《前任3》的模仿和再创作段落非常多,看了《前任3》痛哭流涕现场分手的段子不计其数,《前任3》主题曲成为了小视频表演者的热门BGM。


很多分析文章把不接受《前任3》的观众称为“高端人群”,他们主要在大城市生活,观影更注重质量和筛选,看电影要上豆瓣,读书观影的更注重知识界对作品的评估;


相应地,爱看《前任3》则被称为“基层人群”,集中在三线城市,喜欢看小视频和直播。


从数据来看,《前任3》的观影人群城市是有一些特征。


(以下数据和图标来自猫眼专业版)


受教育程度以本科以下为主


活跃观众集中在二到四线城市,一线城市占比最低


非白领人群居多。


这部电影在何处碰壁在何处受追捧也很能说明问题:豆瓣给《前任3》差评,而小视频软件追这个热点追得如火如荼。


但这种观众归类逻辑又容易引发争议。


“高端”和“基层”这种命名方式,看起来就是有褒贬的。没有观众愿意承认自己是“小镇电影的票仓”,又或者是“不够高的观影趣味”。人人都有资格挑选自己喜欢的电影去买单,十几亿的票房足以证明这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再说下去又要因为“看个电影你还看出优越感”而吵起来了;更会有人搬出“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来斥责鄙视链的不成立。


另外我要说,不是每个一线城市的观众都不喜欢《前任》。某影视公司员工、某经纪人、某宣传公司老板、某大公司的公关,这些都是我认识的,活生生的,在北京有体面工作且被《前任3》触发到共鸣的观众。


说《前任3》是“小镇电影”有理由,但好像又失之于简单粗暴了。


——————————————


《前任3》有很多槽点。


看了这个两分钟的预告片基本上就相当于看了电影:两对情侣,一对一直在分手后纠缠不清,一对死犟着不联系终于把复合的机会耗完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14e32w4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悬浮和不切实际之处比比皆是,韩庚和郑恺扮演的两个男主角说是在创业,但整部电影里都没看到他们如何上班、如何撕客户、如何加班,只有接踵而至的酒局饭局,还有对男主一见钟情绝不提要求的甲方。


QQ空间风格台词充斥全片,你们女人我们男人循环播放,故作深刻的口水话。


女演员每个人都整得没有自然表情,更不用说演技了。


一个特别显老的女配角追着叫韩庚大叔真的好吗。


最后一段强行带至尊宝出场的悲伤和吃芒果,对部分观众来讲是尴尬症。


但就是有人为了这个片段掉眼泪,衍生出不少民间表演版本。


虽然我个人觉得《前任3》有诸多令人不适之处,但我也能理解它确实能戳中部分人群。


国产影视剧一向缺少书写现实的能力,一旦写故事的人想“接地气”,基本上就只有网络段子狂轰滥炸。


《前任3》有悬浮剧情,但也拍出了那么点“微信时代的爱情”。发了信息又撤回、没法开口挽回只能反复看过去的聊天记录、相互窥屏朋友圈状态、小圈子里的人际关系通过点赞和评论就能看出个大概。这些都是微博上经常有人说的微妙细节,《前任3》原样拍出来,已经可以挠到部分人的心头痒。


郑恺那一对的分手模式也是现代男女之一种。


人人都有情感需求,看史诗是荡气回肠,看红楼梦可以琢磨一辈子,但也有人看琼瑶、席绢乃至小时代也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前任3》里的痛苦故事,细究起来是站不住脚的。女主痛苦到专门吃芒果自虐了,那她现在的男友真的能接受她的旧情难忘吗,这是怎么走到结婚生孩子的,也太欺负人了。


可以这么编,但总要给理由,《前任3》给人的感觉是情绪过多,情感逻辑是空的。


但它提供了一种市场上需要的情绪。生活里也有不少朋友在痴男怨女的戏码里出不来,深究起来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过不去的坎,但他们沉浸其中顾影自怜无法自拔——但凡符合这种行为模式的人,几乎都能吃下《前任3》,在小城市里,这种观众比例更高。


每个人都有权觉得自己的痛苦很重要,问题是《前任3》就像是把深夜哀叹的戏精朋友圈文字影像化,只来源于生活并不高于生活。


这么说吧,所有情感模式的观众(包括爱纠结的不爱纠结的,戏精体质的非戏精体质的,刻奇的不刻奇的)都可以在《最完美的离婚》里找到生活琐碎之悲壮无奈和深情,那是日常负面情绪的提炼和思辨,这是传说中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相当多观众只会觉得《前任3》矫揉造作,因为它只堆砌情绪却不深究情绪,悲伤泛滥而廉价,只有正好某种情绪过剩的观众才能消化下去。


如果一定要给喜爱《前任3》的观众来个品鉴能力打分,那大概没有办法打高分。


但每个观众的感动都是感动,这是没有办法打分的事情。


——————————


《前任3》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很生动的“审美隔离”。


大家上的是同一个网,面对的世界却如此不同。


豆瓣里在骂,猫眼购票影评在哭;


北京的朋友们发的多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老家亲戚和同学的朋友圈里都是哭着分享主题曲;


产业新闻里在分析“小镇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小视频软件里,年轻人在进行一场“前任话题”的狂欢。


不过这种“审美隔离”已经很久了不是吗?


喊麦的人也能当明星,但仍有观众对那个世界感到莫名其妙;地摊文学换了个名字叫“大IP”,于是就都变成了大明星出演的黄金档电视剧;流量明星们有超高的粉丝数空降在行业里,不会演戏也能带收视带票房了。


再举另一个例子,你知道《我们不一样》是什么歌吗?唱这首歌的人已经可以和费玉清同台演出了。


再往前数,《读者》《知音》《故事会》从来卖得比严肃读物好,只不过时代给了每个人一支手机,大家都有话语权,权威被消解了,连判断文艺的标准都变得暧昧不明起来。


相比有些“完全负审美”的娱乐产品,《前任3》不是最可怕的那一款。


我亲爱的同行们,抱怨“审美隔离”是容易的。


但最糟糕的是一面瞧不起,一面又专心致志开始研究“市场广阔的受众”该如何讨好——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


不理解这种审美隔离,只专注在自己世界里,是一种值得佩服的选择,坚持自己,真诚地创作,找到知音,那很美。


如果仍然对现实世界感兴趣,就要承认审美隔离的存在。


也许还可以观察它、研究它、描摹它。小视频、喊麦、QQ空间,是另一种现实,它有根有据,血肉鲜活。那一定存在一种有耐心且尊重,不鄙视也不谄媚的记录和书写方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