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女艺人是不是太张狂了?

萝严肃 2021-06-20

最近,美国发生的堕胎法案事件都牵动着全球女性的心——美国的阿拉巴马州通过了全美“史上最严反堕胎法”,禁止了“遭遇强暴及乱伦”等绝大多数堕胎理由,仅放过“孕妇面临严重健康威胁”的情况。协助堕胎的医生面临终身或最高99年监禁。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一旦避孕失败,就不能选择自己是不是要做母亲了,连遭遇强暴的孩子也不得不生下来。


消息一出,美国网友就炸了。但反堕胎法案还有美国其他州会被通过的可能性。昨天迪士尼CEO就宣布,如果乔治亚洲也推行反堕胎法案,就会撤掉迪士尼在该州的投资。


今天,好莱坞多家公司都表示会集体抵制这个反堕胎法案。


在这个事件当中,美国女艺人们的也都异常勇敢。


Lady Gaga5月16日阿拉巴马州的“反堕胎法”通过后就立刻发文:“禁止堕胎是一种无耻的行为,对医生进行这些手术的惩罚要比对大多数强奸犯更高?”



之后“A妹”Ariana Grande、艾玛·沃森Emma Watson等女性艺人都冲在第一线声讨。


蕾哈娜Rihanna更是发文把通过该法案的男议员的照片贴出来并表示:“大家都来看一看瞧一瞧,就是这帮人为美国妇女做决定。凯·艾维州长,shame on you!!”。


这样的口气作风被保守主义者批评为“张狂”,如果这是张狂,我实在太支持女艺人们张狂了。


而这些欧美女艺人在女性权益方面,一向是很积极勇敢在发声的。


艾玛·沃森Emma Watson曾经被攻击过穿胸部性感设计的衣服,不是真女权,她反问:“女权主义的本质是给女性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什么要扯上我的胸部?”


“霉霉”Taylor Swift回应“写歌写前任”的指责是一种性别歧视:“男歌手都用个人感情生活来进行歌曲创作,但从来没有人说他们这么做不好。”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的问题,也隐藏着深深的性别歧视,都有勇敢的女艺人会怼回去。


有记者问蕾哈娜Rihanna,穿这么好看是为了艳遇吗,在找下一个男人时会看重哪些特质呢?


蕾哈娜说:“I'm not looking for a man.Let's start there.”


外网网友都觉得她超酷,给她做了个带感表情包。


“A妹”Ariana Grande被问到“从手机和化妆品里选一样”的问题时,表示不太愉快:“你认为女生在挑选这两者之一时有困难?”


之后她说自己希望和朋友吃饭时不用手机,这样比较专注和尊重。提问的DJ立刻说:“女生们学着点!”


A妹则说:“男生们学着点!”


因为“女生=手机+化妆品”就是一种歧视言论,而吃饭时不玩手机的生活建议,为什么要针对女生来说“学着点”?


欧美艺人普遍有很高的平权意识并不奇怪,经过多次的平权活动,她们从很早就开思考平权的方方面面。


性别意识其实是一个从小就开始受影响的过程,一个自尊自爱独立坚强的女性不是一日养成的。


不少欧美艺人是在一个平权的教育下成长下来的。


小孩大人都喜欢的《哈利·波特》里面,冰雪聪明的赫敏是一个很好的女性榜样,她让女孩们知道,女孩子聪明、拥有知识,没有什么好羞耻的。


从扮演者艾玛·沃森身上也可以看到《哈利·波特》给她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哈利·波特》选角之前,艾玛·沃森就是原著的忠实粉丝,11岁艾玛·沃森上电视节目时就聪明而有自尊意识,当主持人问道“为什么是你拿下角色”的时候,她大方的回答:“因为我值得。”


这样的回答引起整个演播厅的掌声。


相比之下,我们从社会对于女性的舆论就能看出东方文化对于女性要求之苛刻,2015年多多上《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因为表现得成熟,会被批评为“心机”。


女生长大后,若是读到博士,那么她很可能会被社会调侃为“第三类人”、“灭绝师太”。“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到现在还有人在反复提。



女孩们经常被教育说“要有个女孩样子”,男生很少被教育去做家务,女生却总是被灌输“一定要学会做家务”的思想,这样长大后才好被填补进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中。

(△《少年说》中倾吐自己烦恼的女孩)


很多在东方文化成长下的女孩,可能都没有发现在自己在潜意识里受到的束缚。


《嘉年华》中的两个小女孩,一个被侵害后遭到了母亲的二次伤害,另一个明明知道真相却不敢说。


而欧美国家里,随着平权运动的发展,儿童读物、影视中宣扬性别平等意识是越来越强。


举例来说,迪士尼公主的形象也在不断进步,最开始是美丽、脆弱、不反抗、等待男性的救赎的白雪公主、睡美人公主;后来渐渐出现了尊重知识的贝儿公主、主动追爱的小美人鱼公主;2013年的《冰雪奇缘》里的艾尔莎公主更是连男人都不需要的独立女性。


现在的《阿拉丁》里,公主的终极目标不是嫁个好男人,而是做国王,亲手修改不公平的法律。


而如果想要反思我们童年受到的教育里藏着多少性别歧视,作为女性应该想什么,做什么,有一个故事不能错过——《玛蒂尔达》。


最近来到国内巡演的英国音乐剧《玛蒂尔达》,是具有平权和反抗意识的一部作品,不但适合带家里的女儿去看看,更适合女性观众通过作品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玛蒂尔达》的原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罗尔德·达尔,写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圆梦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这些都曾被改编成电影。在英国举行的“我最喜欢的作家”投票中,达尔还曾超过JK·罗琳,位列榜首。


《玛蒂尔达》早在1996年就被改编为电影,而2011年改编的音乐剧版本更是精彩绝伦,得过特别多专业奖项。


这个故事中的女性主义视角非常的细腻和有启迪性。



《玛蒂尔达》说的是小神童玛蒂尔达的故事。


玛蒂尔达是早慧、正直勇敢又热爱读书的5岁小女孩,但她出生在了错误的家里。玛蒂尔达的父母庸俗势力又目光短浅。玛蒂尔达自出生就被她的父母嫌弃着,痛恨着。


女孩子们所遭受过的歧视,都是藏在所谓的“常识”里的。和很多女孩一样,在玛蒂尔达的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伴随很多可怕的声音,更可怕的是,这些声音在我们的生活里都出现过。


比如——还是儿子有用。玛蒂尔达重男轻女的爸爸从头到尾都直呼她为“boy”。


还有,“女孩负责美貌如花”“女孩子别读太多书”“读书的女孩没意思”。玛蒂尔达的妈妈相信女人只要有美貌就能过得更好,觉得玛蒂尔达没有女孩样,对爱看书的她奚落不已。


有些歧视性言论,是针对所有孩子的。玛蒂尔达进入了小学,又碰到了恶毒的校长。她的教育理念是“要教育小孩,我们必须打败小孩”,于是日日在校内实行体罚,压制所有孩子的天性,践踏孩子的尊严。


以上所有的歧视,出现在英国故事里,而直到现在也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重男轻女的故事常常在社交网络上出现,大学校园里公然出现过“女孩子不适合做学术”“导师不想收女孩”的言论,一个女孩不热衷打扮,就可能遭到疯狂的嘲笑——她还算是个女人吗?


升学、找工作,明明都是打开人生新局面的时候,而女性收到的,还有可能是歧视。



从家里到学校,玛蒂尔达眼前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可是她小小的身体里却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她的这种反思精神,也是很鼓励每一个女性的。


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敏感”,正视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不要就这样对性别歧视麻木下去,要去问去想,究竟应该怎样挣脱成见,去做个更大写的人。


5岁的玛蒂尔达,看到书里面女主角的悲剧故事,第一反应总是:为什么她们不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即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很糟糕,遭遇到各种否定,玛蒂尔达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而是拥抱自己的不同,以自己身为女性而自豪。


是的,我们的性别没有任何错误,不要因为你是女性就承受不必要的羞辱,歧视女性是这个社会的问题,不是女性的问题。


在歧视面前,玛蒂尔达永远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反击。


爸爸叫她“boy”时,她会坚决地回答他:“I’m a girl!”

妈妈说“女人美就够了”,玛蒂尔达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


玛蒂尔达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不会任由事态麻木发展下去,她始终在主动争取更多自由。她机智地找到方法可以上学获取知识;在学校里坚持和恶毒校长斗争,解救身边的小伙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像玛蒂尔达这样澄澈透明的人,是更快乐的,反倒是蝇营狗苟带着各种有色眼镜看人的大人们,日子一团糟。


尤为难得的是,“知识”和“热爱”的重要性在《玛蒂尔达》里很有体现。这恰恰是隐形性别歧视教育里最不需要女性的素质,为了打压女性,所谓的“东方贤惠女子”画像里,既不鼓励女性获取知识,也不需要女性有自己的主动性,有自己的爱好,被歌颂的只有顺从和风险。


而在玛蒂尔达陷入困境时,正是“知识”和“热爱”这两样东西帮助着玛蒂尔达做出更好的选择,开发着她的创造力,让她在孤独的时候得到慰藉。


不要以为自己是女性就不行,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学习更多知识,一定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去投入。这是可以让一个女性受益终身的生命感悟,对小女孩是这样,对成年女性来讲更是这样。


一部优秀的作品是有充分解读空间的。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玛蒂尔达》是一次关于知识、善良、坚持的教育;当然,对于女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女性主义视角的鼓励。对于教育者来说,《玛蒂尔达》告诫着大人不要小看小孩子,不要歧视女孩。


对于所有女性来说,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曾经被打压过的童年,也能唤醒女性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玛蒂尔达》里的歌曲《When I Grow Up》歌唱的是小孩子对长大成人的渴望,一旦长大,他们就可以吃很多糖果、放肆地躺在阳光底下,有能力承担起生活重担,还可以勇敢的挑战怪兽......



每个孩子都曾有这样的憧憬,但男孩总是被鼓励追求自我,女孩却总是被打压。


即便如此,也不应该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女性的梦想应该是不设限制的。


《玛蒂尔达》给予着那些受伤的人很多安慰。剧中的重点角色蜜糖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童年受伤的女性。她虽然善良聪慧,但因为父母早逝和姨妈的凌辱,蜜糖老师一直困在童年的梦魇之中,怯懦地生活着。她似乎是一个,别歧视性教育毁掉的女性。


而音乐剧版故事在改编上的一大优点是,丰富了蜜糖老师的故事。让“大孩子”蜜糖老师找到灵魂知己,她在和玛蒂尔达的相处中互相拯救,学会成长。这段迟来的“成长”对于有过相同经历的成年女性来说,也是一种抚慰和鼓励,女性无论什么时候开始觉悟,想找到自己,都是来得及的。


本剧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作者罗尔德·达尔对亲子关系看得通透: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人没有必要禁锢在血缘关系之中,因为真爱而联系在一起、组合在一起的才叫做家人。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让孩子活出自己。


不可错过《玛蒂尔达》音乐剧版本的一大原因还在于,这部音乐剧强大的音乐剧制作班底——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从音乐、演唱、歌舞到舞台设计,这都是一部无可挑剔的音乐剧。


美妙的舞台表演会让观众沉浸于绚烂缤纷的童话世界无法自拔。但在魔幻的呈现之下,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从性别意识再到对教育、家庭关系的反思,给大人孩子都带来无限感动,这样的音乐剧才是真难得。


也正是这样,音乐剧《玛蒂尔达》要在国内演出的消息一出来,就特别受到关注和欢迎。


今天,微博上还出现了#女孩可以#这个话题,深受《玛蒂尔达》启发的女孩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

——————————————

——————————————

——————————————


《玛蒂尔达》巡演即将开始,记得密切关注票务和演出信息——毕竟,票挺难抢的。购票链接在文末,已经开票的城市现在就可以买起来啦


点这里直接购票,音乐剧《玛蒂尔达》等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