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介石的抗日方略是否正确?

逆行斋主 逆行斋 2019-04-13


 

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国共双方基本一致。这方叫“持久战”,那方则称之为“以空间换时间”。基本意思就是中国要想在抗日战争中获胜,只有发挥中国地大人多的最大优势,利用持久战拖垮日军和日本。这个战略,事后证明是符合中日两国国情的,是确实可行的,也是很伟大的。

持久抗战的最基本条件包括国家有统一的指挥中心,有持久抗战的大后方,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经过一系列的消除藩镇的军事行动,包括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当时国内四大军阀中或被消灭或被削弱,国内大的反对力量都被消灭了,再没有一个军阀有能力推翻政府。起码从表面上中国有了唯一的领导者,也有了统一的指挥。

另外就是通过五次围剿和长征,蒋介石采用一石二鸟之计,将红军赶到大西北,同时基本消灭了盘踞在中国西部的军阀力量,控制了包括湖南,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甘肃这些省份,持久抗战的大后方也有了。这样,抗战获胜的基本条件就要满足了。 

但这仅仅是最基本的条件,远远不是充分条件。现在中日军力国力都相差太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根本不应该开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中国能够获胜,必然也是惨胜,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对于蒋介石和政府来说,最有利的就是日本先和苏联或者英美开战,中国借此积累力量,最终寻找时机参战,痛打一下落水狗,就像赤壁时期的刘备。一般有利的情况就是中日虽然要开战,但最好有二到三年的缓冲期。一则因为中国在长达2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以后,急需要一个恢复休整时期,哪怕一、二年也是极为宝贵的。二则时间拖得越久,就离世界大战越近。日本想要争夺亚洲霸权,就必然要和苏英美法等列强作对,所以日本和这几个国家的开战只是时间问题。时间拖得越久,日本就越可能和英美苏提前进入战争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中日在1939或者1940年开战,也就一、二年后日本就和美英法开战了,再过二、三年日本就战败投降了。那么日本这个祸水就是几国一起承担,不再是可怜的中国一个人扛了。

  但事实是,日本畏惧中国内部统一以后的高速发展和扩军备战,在西安事变结束以后短短半年内就发动了侵华战争。此时最高兴的就是苏联苏,因为他的宿敌日本只要不能在侵华战争中获胜,就无力向他进攻,他就安全了!

  总之,日军选择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一条路,但这实际也是对日本最不利的一条路。

  日本过早的进攻中国,最终就是将超过百万的日军部队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导致他的陆军再也没有力量全面进攻苏联。而后来主要依靠海军进攻英美的时候,由于陆军兵力不足最远也只是打到缅甸,印尼,中途岛而已。如果将在中国的100多万部队拿出来,日本就可以毫不费力的进攻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和德国从东西夹击苏联。当时苏联之所以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勉强获胜,主要依靠德军无法染指的大后方编组的大量预备役部队。如果日军出动百万大军挺进苏联的远东,西伯利亚,外蒙古,那么苏联至少要使用百万大军以应付。怕是把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所有预备队顶上都不够,还怎么可能取胜?恐怕苏联就要亡国了。日军攻占整个缅甸只用了6万多部队,后来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印度。如果把在中国的100多万部队拿出来继续进攻,那么恐怕日军就完全可以占领印度,澳大利亚,甚至进而占领中东的伊朗,伊拉克,沙特,土耳其等国,由此同在希腊和埃及的德意部队会师,这样就危害极大,恐怕二战结局就不好说了。日本人并没有这么做。 

再回到中国一方来。日本军校出身的蒋介石深知日本和日军的实力,他知道以中国的国力和军力,想速战速决战胜日本没有可能。如果条件不成熟而贸然和日本决战,自然必败无疑。克劳塞维茨和孙子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所谓战争的唯一目的是取胜。明知道会失败还去打,就是最蠢的蠢蛋,也是最大的民族罪人!

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因素,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众多智囊人物,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制定了整个抗战的构思,前后用了10年时间,付出了相当重大的代价才完成。抗战的中国战场执行的是层层防御的持久战,用三层坚固的防御体系和日军鏖战。这三层的核心是四川省;第二层就是围绕着四川省的一圈省份;主要是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几省;最后一层,也就是最外圈的华北五省,以及沿海附近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这几个省。这三层防御,就像坦克的多层复合装甲一样,攻破了外层,还有中层,攻破了中层,还有内层。越往里面的防御越顽强,越往里面越难打。

晚年旅居美国的李宗仁,在检讨八年抗战中中日双方的优劣成败时有一段话,也许有助于人们理解这段波澜起伏的历史:

“……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芦沟桥战事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既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了。”(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李宗仁在抗战中担任第五战区司令官,指挥过台儿庄战役,为著名抗日将领,他对于日本侵华战略的分析,应是全面和老到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他说得再明了不过:日本既然要侵略中国,就应倾全国之力,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而不是几个师团几个师团地逐次增兵,一点一点地陷入泥淖。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只有屈服一条路可走。

  后人把二战时期中日对垒总结为一句话“不怕蚕食就怕鲸吞”。也就是说,日本不应该给中国时间,和中国打“持久战”,而应一举歼灭之。这也从相反方面证明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抗日方略的正确。

中国人有一种思维定势,面对异族入侵,只讲战,不讲和;只许战,不许和,主战者是民族英雄,主和者是民族败类、卖国贼、汉奸,这样的美丑对比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其实,战与和都应该是根据不同形势而采取的不同策略,当各方面力量对比严重不利我方的时候,适度求和保存力量以求将来,未必不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总比全部都拼光了好。虽然前者要遗臭万年,后者可以流芳千古。

 

个人微信公众号:逆行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