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茂名版“四库全书”编写!听专家学者权威声音

茂名发布 2021-02-27



4月15日,我市在茂名迎宾馆举行《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首次专家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倪俊明副馆长,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林子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杨权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杰、张金超研究员等业界权威专家以及广东人民出版社肖风华社长等同志出席,与我市专家学者近三十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丛书》编写事宜。




《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

编纂出版的意义是什么?

新的史料藏在哪里?

一起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化身千百,利在千秋”——专访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林子雄

“《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的编撰出版,非常利于对茂名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林子雄在接受专访时认为,在《丛书》编撰过程中,茂名本地专家学者应当发挥作用,深入到各个村落,挖掘现在目录上没有的族谱类文献。


原广东省方志馆研究馆员、馆长 林子雄  


为了大家更好地看到和使用文献


林子雄多年前曾来到茂名考察历史文化工作,时隔多年再来茂名,让他感到“变化非常大”。“在我印象里,曾经还没开发完善的茂名滨海新区冼太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如今已成为能有效宣传冼夫人文化的地方。”林子雄说,一直以来我们做了很多文化设施、很多文化工作,但是此次编撰《丛书》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近年来,广东多地开展地方文献丛书编撰工作。林子雄介绍,从2005年至今,先后有广州、东莞、中山、肇庆以及茂名开展文献丛书编撰工作。
  

他以历经10年编撰并于2015年出版的《广州大典》为例,该书收录4064种文献典籍,征集范围覆盖全世界。“《广州大典》里有许多书我以前也没法看到,收藏在各地图书馆里,经过收集汇编,就能被大家更好地看到和使用。”林子雄说,“这也是我们开展《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编撰工作的目的。”


“不要说内容,有些书名都没见过。”一位电白学者与他交流阅读《丛书》目录初稿的感受。“实际上,有的书收藏在图书馆里可能是孤本,以后要是遗失了内容就不复存在。”林子雄说,“我们除了把各地藏书收集起来,还要让《丛书》‘化身千百’,通过文化交流送到别的图书馆里收藏,永远保留下去。”


鼓励更多地方学者补充文献目录


林子雄曾在省图书馆曾工作过30多年,后调至省方志馆。“省图书馆一直肩负起广东省出版各种历史文化丛书的重任。”林子雄说,经过80年的积累,省馆的地方文献已在全国数一数二,可能很多当地都没有的资料,省图书馆有。编撰《丛书》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广东省馆地方文献收藏丰富这个作用。
  

“目前我们除了在内地,还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直至海外去征集茂名文献,那么我们本地到底还有没有?这还需要发挥本地专家学者的作用。”林子雄说,“《丛书》收集范围包含了族谱,我觉得族谱这类文献在茂名民间还有更多的存在,这就要发挥茂名本地专家学者的作用,广泛去征集丰富内容。”


从目前的《茂名历史文献》目录稿看,全书计划收录150多种历代文献,按照经史子集的古代分类搜集整理。林子雄认为,“即便继续扩大征集范围,估计也不会增加太多。因为方志和族谱有征集的年限制约。”


“以点带面发掘更多具有民间气息的史料”——专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
“《丛书》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既要有‘仰望天空’的战略高度,也要有‘撸起袖子’的实干劲头。”4月15日,在《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下称“丛书”)项目启动暨首次专家研讨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如是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杰


以“发掘”为抓手,着力田野调查

 

前些年,王杰计划撰写关于茂名唐代名宦高力士的论文。为确保文章鲜活,有可读性,他邀请了几位研究生一起参与这项工作,为文章撰写“找米下锅”。然而让王杰最为头疼的是,现存关于高力士史料记载零散,他只能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勉强写成了文章。“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没有勇气看这篇‘断骨缺肉’的文章。”他说。
  

一个小小的插曲,王杰深刻意识到挖掘原珍史料、建立系统而且权威的地方文献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从目前《茂名历史文献》目录稿看,《茂名历史文化专辑:潘茂名》《茂名历史文化专辑:冼夫人》两套典籍,是《丛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王杰认为,目前无论是关于潘茂名还是冼夫人的史料,都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需要新的史料不断进行完善。“新的史料藏在哪里?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进行发力?这些无疑是当下亟需啃下的‘硬骨头’。”他说。


尊重历史、珍视文化,要从敬畏文化和敬畏史料开始,是王杰一贯坚持的观点。


“‘发’与‘掘’,是解决史料收集的难题的两大抓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王杰表示,“发现”需要发力田野调查,尤其要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专业与能力,在民间发现“新大陆”。“挖掘”即须在高楼深院付诸“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功夫,以摸查“身在深闺”的“意中版”。
  

王杰还以明万历年间化州举人陈鉴为例,讲述其品格精神不失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收集史料过程中,我们不能丢掉那些最为鲜活、最接地气和最有价值的佚文,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他说。


即使广种薄收,也要久久为功


茂名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潘茂名和冼夫人为代表形成的“好心文化”与“好心精神”,成为茂名人民的“根”和“魂”。
  

“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项目。”王杰坦言,《丛书》系统梳理了茂名历史文化的脉络,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打造属于茂名的文化品牌,为茂名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文与理论支撑,兼具着学术与现实价值。
  

关于《丛书》的编撰,王杰在接受专访时也给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方志馆,都为收集和整理茂名文献提供了权威的来源。其次,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乃至国外如法国所藏广州湾的历史资料等,可能会有第一手样本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线索与视角。
  

王杰认为,借古鉴今,以文化人是《丛书》可读性的最大特点。“文献之措词造句,简练雅致,对今人而言,是一种学习、升华和传承的历练。”他说。


发掘保护粤西文化遗产推动岭南文化研究——专访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杨权教授

日前,《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项目正式启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杨权教授作为该项目的省级专家组成员首次来到茂名,参加会议研讨。围绕《丛书》的编纂出版,本报记者对杨权教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专访。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 杨权


得悉茂名市计划编纂出版《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杨权教授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茂名市把历代的文献成系统地发掘出来,有规模地加以推广,这对社会各界都是一个福音。“不仅学者,社会各界人士都有可能需要这套《丛书》。连哪些编乡志村志、修家谱族谱的人,也会非常期待《丛书》的出版,除非你对文化完全不关心。”杨权教授说。他认为这个编纂出版计划意义重大,它的提出反映、体现了茂名市领导与学术界、文化界同仁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搞各种以提升本地的影响力为目标的工程,这些工程有不少也戴上了‘文化’的帽子,但实际上越搞越没有文化。茂名市将要推出的这套《丛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杨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编纂出版的意义。
 

  • 一是有利于发掘、抢救与保护粤西的传统文化遗产。茂名的先贤,曾创作、撰写了众多的著述,它们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都有特定的文化学术价值。然而由于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的原因,能流传至今者十不一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作品散佚。“一本古书,存放在公共图书馆中,并不见得便万无一失,虫蠹兵燹,随时都有可能使其损毁。把它们系统地发掘出来,汇编在一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它们的有效保护,使其传之久远。”杨权教授指出。


  • 二是有利于推动岭南文化尤其是粤西文化研究的深入。茂名先贤的著述内容相当广泛,经史子集都有,它们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思想感情、社会交游、创作活动、学术成就等等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等具有重要价值。把它们系统地编纂出版,将能对区域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助作用。


  • 三是有利于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利用需求。现在前贤的著述,基本上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之中,少数为民间藏家所拥有,一般读者要接触、查阅非常不易,因为这些图书馆或民间藏家往往分布在不同地区,并且不一定会让你自由利用。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杨权教授对记者提起,他当年曾千里迢迢,到南京某公共图书馆去查阅某部古籍,然而该馆的馆员以“空气湿度大”为由拒绝出借。杨教授问何时可提供服务,对方竟回应说:“这你得问天气。”杨权教授认为编纂一部超大规模的《丛书》,可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 四是有利于摸查茂名的文化家底、展示粤西的精神文明成果。我们说茂名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但杰出灵秀到什么程度,需要作具体的盘点才知道;我们说茂名文化底蕴深厚,但光说还不行,还要拿出实际的东西来证明。《丛书》的编纂出版,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内地常有人讥讽我们岭南,说我们这个地方是‘文化沙漠’,这种言论很伤人,不符合事实。什么是沙漠?沙漠是一个荒芜、没有生命的地方,而我们岭南并不是这样的地方。”杨权教授提到,他目前正在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的工作,其成果之一是篇幅达数千万字之巨的《全粤诗》。这些丰富的作品证明,岭南诗人群自元末明初已经崛起,而清初已足以与江南、中原地区匹敌。相信《丛书》的出版,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杨权认为,编纂出版这套《丛书》,要做到精而全。在精和全两者之间,他更倾向于“全”。“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书你认为没用,可是对另外的人来说并未必如此,有的人甚至可能如获至宝。因此应当尽量扩大《丛书》的采辑范围。在‘全’的方面,要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杨权说。
  

杨权教授指出,《丛书》的编纂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难度在文献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到茂名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文献资料的时间跨度也很长,收集原件是一个大难点,要知道很多藏馆都是有资源保护的规定的,有的馆甚至连看都不让看,就算让复制也是只能复制文本的三分之一,而这完全不能满足《丛书》的编纂要求。好在《丛书》的编纂出版机构实力都非常雄厚,参与其事的省级专家学者也都非常权威,经验也很丰富,这为《丛书》编纂出版计划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件具有历史眼光和文化自信的系统工程”——专访茂名市档案馆副馆长孙益龙
4月15日上午,我市举行《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首次专家会,省内外业界权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书目初稿内容、编例设定、工作流程等进行交流。会后,记者专访茂名市档案馆副馆长孙益龙,了解他的看法和意见。

茂名市档案馆副馆长 孙益龙

 

按计划,《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茂名历史文献典籍开发整理和汇编出版,形成《茂名历史文献》。二是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首先出版《茂名历史文化专辑:潘茂名》和《茂名历史文化专辑:冼夫人》两种专辑。

  

对此,孙益龙直言:“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是具有历史眼光和文化自信的系统工程。从目前收集内容来看,《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将反映茂名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可为茂名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精神财富,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他看来,茂名目前的文化研究有一定成果,但精品不多,未能达到茂名最好水平。“根据《丛书》暂定的编排,整体非常大气,符合现在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出版社、资深的团队及知识渊博的专家们,让我对《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充满期待!”孙益龙希望,把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产业,成为一种常态,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研究。
  

与此同时,孙益龙认为《丛书》的史料收集大多来自省以上单位珍藏,地方相对少些。他说:“还需深入挖掘本土史料,使《丛书》更接地气,更加齐全完整,能全面反映茂名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尤其要突出茂名地方特色文化,如冼太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非物质文化都很值得推广,这也是区别其他地方文化的鲜明特质。”
  

作为我市档案馆副馆长,孙益龙表示将尽所能支持《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项目。他表示:“若《茂名历史文献》所收文献以一九一二年为下限,个别特殊文献延至民国时期,可能会有些遗漏。而茂名市县两级档案馆保存民国前后时期的档案史料丰富,如《高雷文献》《茂名县志稿》等,记载了茂名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诗文歌赋等。接下来,我们将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沟通,建议在市县两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收集的基础上,向社会、民间、个人征集,尽可能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史料,整合文化资源,希望能更好地反映茂名的历史文化。”


“藏诸名山,传诸后人”——专访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姚国军
“编撰《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是一项‘利市利民’的文化传承工程,既可‘藏诸名山,传诸后人’,也可以‘追本溯源,鉴古察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姚国军,在接受专访时说道。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教授 姚国军


4月15日,由茂名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策划、广东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的《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下称《丛书》)项目,正式启动。姚国军作为被邀请的地方文化专家之一,对项目的启动满怀期盼。“在整体项目中,我们负责建言献策、协作审阅和辅助鉴别工作,相当于‘参谋’。”他说。

  

在姚国军看来,茂名本土文化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相继编撰和出版《茂名历史文化丛书》《冼夫人文化研究全书》;其次,很多学者的研究专著也作为单行本进行出版和发行,系列文化成果都为我市文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土之石,也可以攻地方之玉。”他说。
  

根据计划,《丛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茂名历史文献典籍开发整理和汇编出版,形成《茂名历史文献》;二是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出版《茂名历史文化专辑:潘茂名》《茂名历史文化专辑:冼夫人》两种专辑。其中,《茂名历史文献》所收录文献原则上是以一九一二年为下限,个别特殊文献延至民国时期。
  

“‘全而新’,是这套《丛书》最大的亮点。”姚国军认为,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打捞出属于茂名的文化珍珠,汇集在一起,体量很大;部分资料是难得一遇也难得一见,整理后会在丛书中首次亮相。
  

作为一部地方性的历史文化推广项目,《丛书》的编撰意义深远,同时意味着其收集编撰的难度不小。姚国军认为,收集资料很难达到穷尽所有,甚至出现有些资料湮灭和损毁,或者散佚于民间的资料因没标明出版信息,难以鉴定年代和真伪,这一切都构成收集难、甄别难的最主要因素。
  

姚国军认为,《丛书》作为茂名的“新四库全书”,可以采用“经、史、子、集”四个部分进行编写。其中,“经”,重点收录经略天下的文献,包括与政治相关的文献、历代社会治理文献;“史”,重点收录正史记载的文献;“子”,即诸子百家,包含农、工、商、兵、刑、医,以及天文历法、舆地航海等相关文献;“集”,可以重点收录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献。
  

“在涵盖范围这块,我们除了收录茂名本地作者撰写茂名的历史文献之外,还可以考虑收入其他地区或省份作者撰写的关于茂名的历史文献。”他说。
  

姚国军表示,《丛书》完成后将提升茂名文化影响力,提振茂名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对茂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起到坚实支撑作用。




茂小布推荐


全力以"复"!茂名市教育系统:强化党建引领,守护学生返校复学


没有茂名荔枝的夏天是一个不完整的夏天


文/茂宣联合采访组记者 刘栋铭 杨海云 杨珮珮 陈敏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昊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刁爱惠

初审:柯柱基

审核:孙广宇

来源:茂名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