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风采丨施珍:用一颗纯粹的匠心化土为玉
人物名片:施珍
施珍,1972年出生,浙江余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宁波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慈溪市政协常委。2003年7月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九三学社慈溪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慈溪市一支社主委。先后被省市各级单位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奖”、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第六批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浙江工匠”、“宁波市劳动模范”、“宁波市优秀女企业家”、“港城工匠”、“上林银匠”等荣誉称号,2019年当选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让越窑青瓷“化土为玉”的烧制技艺传承下去,是施珍的“中国梦”。她说:“于我,匠心是一种理想,一种手艺,一种事业,是我不断追求的执著。只有静下心来,做一名真正的匠者,用一颗纯粹的匠心,才能让越窑青瓷焕发出新的光彩。”
匠心,是少年理想
施珍结缘陶瓷艺术,源于她三爷爷的熏陶和影响。在外人眼中,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始人之一。而在施珍眼里,三爷爷是一位极其热爱陶瓷的匠人。
施珍16岁便离开余姚,跟随三爷爷赴景德镇求学,走上了陶艺之路。随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一直在三爷爷身边耳濡目染的施珍,不仅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被其耐心、专注、坚持和创新的精神所折服。做一个像三爷爷那样的陶瓷匠人,成为少年施珍的理想。
1995年,施珍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交换生,赴韩国汉城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2年,随后又赴台湾学习交流4年,从事陶艺制作及彩绘教学。
据史料记载,越窑(唐时指越州,今浙江绍兴宁波)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早在东周时就有了瓷器的雏形,经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时越窑的中心移至上林湖,到唐朝已发展成为“贡窑”,专供宫廷及出口,而诞生于晚唐时期的“秘色瓷”,则代表了上林湖越窑青瓷的最高成就。到北宋中晚期,上林湖瓷业趋向衰落,南宋时停烧。举世闻名的“秘色瓷”及其秘密配方一同消失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很难找到,仅靠收集的青瓷碎片,难以揭开越窑青瓷太多的秘密。
2001年,施珍毅然放弃稳定的学院工作,力排众议来到越窑遗址所在地慈溪上林湖。在湖畔租了一间简陋的厂房,开始为理想奋斗。“我回来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把家乡的越窑青瓷做好做精。”施珍以上林湖的泥土为原料,以周边的石材、矿物作为釉料,挽起袖子干起了当年越窑窑工们的活计——烧窑制瓷。
没日没夜地烧制,瓷器却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无心照顾家人,女儿发烧,父亲住院……施珍几次累倒,几次想放弃,一度陷入了困境。但每每想到三爷爷施于人教授,韩国一流的陶艺教授韩枫林,台湾的陶瓷艺术家们,以及他们坚持、专注、谦恭、自省、敬畏、入魂的匠人精神,施珍便会重新振作,继续咬牙坚持。
三爷爷常说,“若不知古,无法传承;若只守古,将与时代脱轨。”
破解烧制秘色瓷奥秘,同样不能光是仿古。施珍试图先从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她根据最具权威的1987年西安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瓷器底部有“上林湖供”字样),研究归纳出越窑青瓷古朴典雅的“三美”特征,即材质釉色美、器型装饰美、工艺美术美。又通过不断地仿制、比对,研究破解了古人烧制越窑青瓷“秘色瓷”的陶土配方、釉料烧制、火候等方面的“密码”。
2009年,有着“学院派”扎实功底的施珍,有幸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青瓷协会会长徐朝兴的弟子。
匠心,是精湛手艺
因为专心,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才有可能精益求精。每一件青瓷作品,都必须经过采土、淘洗、揉泥、拉坯、造型、刻画、装饰、施釉、烧制等72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必须认真对待。施珍说,“创作时,我能感受到古人的脉动和气息。”烧窑制瓷是门“火的艺术”,关上窑门的那一刻,一切归零。1340℃的高温窑内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而且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别,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是对制瓷者心态的考验。
记不清共烧过多少次窑,有过多少次的失败。而每逢开窑的日子,施珍依然满怀期待,像是迎接新的生命。终于,第一件让施珍满意的作品《上林随想》烧制成功!她从中看到了越窑青瓷“黄中带青、青中带黄”的艺术特征!她采用越窑青瓷传统的代表器形,加以青花艺术,象征越窑遗址上林湖的意境,仿佛置身其中,漫步随想。在施珍看来,这是时间给予的最好礼物。2011年,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上林随想》
在烧制技艺上,施珍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她始终坚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作品器型上创新、中西合璧中创新。她综合运用装饰、浮雕雕刻手法、韩国填釉工艺、景德镇传统彩绘等多种技法,在造型多样性、釉色多元化、烧制技术节能改良等方面不断创新。施珍烧制的青瓷作品逐步形成了“千峰翠色”的个性化特点。她又将越窑青瓷和传统青花元素相结合,大胆创新,推出“当代越窑青花瓷”研究课题,被列入2015年宁波市第二批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项目,得到国内多位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施珍总是带着素描本,随时记录瞬间涌现的意象。创作过程中,她突破视觉成见,让自己真正进入对纯粹抽象形式要素的关照,不把选定主题的视觉表达发掘到极致决不罢休!她狂热的自我挖掘,达到了媒介方面毫无挂碍的境界。她把锐利的切线引入线条结构,造就二度平面与三度空间交错冲撞的张力。
2016年,施珍创作的《牡丹玉壶春瓶》荣获第六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以传统经典的玉壶春造型为基础,头、颈、身比例协调,配以国色天香之牡丹团花图案,青翠、匀净的越窑青瓷秘色瓷釉色,蕉叶、莲纹自然顺畅的结构转折,堆雕、阴刻、半刀泥等精湛技艺,每一个细节都传递出精致、灵动的视觉艺术效果,似一位端庄挺拔、冰清玉洁的江南女子,内敛婉约气质高雅。
2018年,施珍根据遗址碎片唐代后司岙出土的越窑青瓷“秘色瓷”吉祥鸟纹样,带领团队创作研发了“吉祥鸟”系列作品,其中《吉祥鸟双耳瓶》《吉祥鸟莲纹盖罐》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近年来,施珍创作的青花意象画、符号和影像元素进入画面后,拼贴的歧义和肌理多样的杂糅,使她特定的视觉表达样式切入了后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作品的釉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施珍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撰写的《越窑青瓷的美学特征》《略论越窑青瓷的中国母亲瓷地位与价值》等论文,先后在《浙江工艺美术》等刊物上发表。
匠心,是传承事业
施珍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匠人,拥有一颗执着纯粹的匠心,不仅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多出好作品,更要把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2009年10月,施珍自筹资金300万,在越窑青瓷遗址发源地旁的慈溪上林湖白洋村购置场地,新添设备,创立“上越陶艺研究所”,潜心研究探索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决定把继承陶瓷事业、弘扬陶瓷艺术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上越陶艺研究所分三个区块:一是越窑青瓷历史实物陈列室,将多年收集的越窑青瓷碎片及藏品进行实物静态展示;二是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研发工场,将泥坯、拉坯、利坯、刻花、上釉、烧制等一系列烧制技艺进行动态展示;三是越窑青瓷施珍获奖作品展示厅。
2013年6月,上越陶艺研究所被授牌为“宁波市第二批文艺家工作室”,增挂“越窑青瓷施珍艺术馆”。2015年6月,施珍创办慈溪市千峰翠青瓷有限公司,针对性研发现代生活化越窑青瓷。2017年2月,上越陶艺研究所被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授牌为“徐朝兴文艺大师工作室”。同年11月,被命名为“宁波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平日里,施珍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培养徒弟,搭建团队,攻关创新,示范传承。她带领的青瓷创作团队中,除了技艺纯熟的老员工,还特别招收国内美术院校毕业的优秀专业人才。“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施珍将自己钻研获得的青瓷烧制技法手把手地教授给他们,同时也将自己从老师们那里继承下来的匠人精神传递给他们。
上越陶艺研究所每年免费接待游客约5000人,其中中小学生约占40%。只要有时间,施珍都会亲自参与接待,讲解越窑青瓷文化历史,赏析青瓷作品,为青瓷文化播种。先后与慈溪第二实验小学、宁波青少年陶艺联盟等单位机构,合作举办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培训班,开设系列讲座。2018年,施珍先后在上林湖青瓷博物馆、慈溪大剧院等地举行了“越秘重光”——与大师同行主题系列活动、“艺课堂”文艺名家系列讲座等活动,为弘扬青瓷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施珍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情参与脱贫攻坚,每年免费捐赠青瓷作品,筹集资金捐赠给红十字会。她认真履行宁波市人大代表、慈溪市政协常委职责,深入基层认真聆听群众意见,每年提交建议提案,为建设名城名都建言献策。
施珍认为,对越窑青瓷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弘扬,还要让千年秘色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2014年9月,施珍参与中美文化交流。她的越窑青瓷作品在美国西雅图近郊柯克兰画廊展出,受到美国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2016年4月,作品《牡丹玉壶春瓶》入选G20杭州峰会,并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国家元首贵宾厅展出。国外元首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中国元素——现代的China!
2018年7月,作品《吉祥鸟双耳瓶》在香港“香约港城”2018宁波经贸文化周活动中展出后,引起轰动,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和浙江省委副书记郑栅洁均给予高度评价。
这是对越窑青瓷独特魅力的认可,也是对施珍多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肯定。
“烧制了千年,又消逝了千年”的青瓷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弘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施珍说,这种创新是浴火后的新生,是锤炼后的淬火,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