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故居 | 宁波市多党合作传统教育基地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科普中国——周尧:雕虫人生》由中国科协、光明网联合出品
周尧(1912.6-2008.12),世界知名昆虫分类学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周尧故居,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上周村
从高速公路下来,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前,一边是草木青翠欲滴,一边是堇山湖水雾缭绕,风景奇秀。穿过湖畔隧道,再拐几个弯,抬头有风车相伴,一个小山村出现,这就是上周村。
上周村居堇山之东,临梅水之源,世传降龙之地,人称凡间仙境。这里孕育出了一批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大家,除了昆虫学家周尧外,生物学家童第周、“书坛泰斗”沙孟海、中国现代油画大师沙耆等都出自溪的两岸。群山中的上周村,山里多的是蝴蝶和蝉等昆虫。小虫子的一个飞跃、一声鸣叫,都会在少年周尧心中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外求学的周尧回家后,总喜欢背上一根长长的竹杆,叫上一群孩子来到田头山间,抓蜻蜓、捉蝴蝶。研究这些小虫子成了周尧一生的追求。
周尧的父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家境较好,故居建筑原为四合院式布置,1956年一场洪水导致菫溪水位暴涨,房屋大部分被冲垮。
现在的故居是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缮而成的,总体恢复到了清代晚期浙东民居青砖黛瓦、粉墙石窗的风格。扩建后总占地面积551㎡,建筑面积729㎡。故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面设两幢厢房,中间为天井,南面设木质双扇大门,为一进三合式建筑。主楼为五间二弄二层硬山顶,设前廊单步梁,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廊之西边设有边门。屋前为天井,鹅卵石铺地。东、西两厢房建筑面积119㎡,为三开间一层硬山顶,设前檐廊包后檐,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门厅,建筑面积13㎡,为单开间一层前后两坡硬山顶。2011年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入口门楣上悬挂的 “周尧故居”的匾额,是全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朱关田先生题写。一楼五间正屋,是故居陈列的主体部分,是周尧先生的生平事迹展。二楼介绍了周尧与九三学社,以及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宁波市地方组织、鄞州区基层组织简介。
周尧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始终眷恋着祖国和人民,在中学和大学时代他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反对当局的错误政策。1934年9月在上海读完中学后,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1936年因成绩优异,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学学习,进入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被公认为Silvestri教授品学兼优的高徒,而且成为意大利皇家那波利大学的导师助理最有希望的候选人。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周尧悲愤不已。说下了让导师哑然的话:“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时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决然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
1938年4月,周尧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穿上了军装,随军来到了抗日前线,后被师长觉察他是个留学归国的高级专门人才,才劝他退伍,结束了只有三个月的戎马生涯。
当国民党政府强令原西北农学院南迁,同时高薪诱迫一些知名教授去台湾时,他不为所动,带头参加护校运动,受到王震将军的表扬。
过去世界昆虫学史都见不到“中国”二字, 1953―1956年,周尧阅读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及地方志等线装书七十余册,研究全国各地考古发掘资料,通过沙里淘金,于1957年写成《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创立了我国昆虫史的新学科并为之奠定了基础。1980年,周尧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昆虫学诸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世界昆虫学史由此被改写。
1960年代,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60多年中,在昆虫分类研究上发表有200多篇(册)论文与专著;建立了23个新亚目,45个新总科和2个新科,发现420多个新种与26个新属。更为可贵的是,研究标本他都亲自采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祖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早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
经过50年的研究,周尧于1989年完成的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包括了全部中国已知种316种,而其中经过他亲自研究的就有212种。这本书荣获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4年主编出版的《中国蝶类志》一书,堪称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100万字,彩色图片5000余幅,包括中国蝴蝶12科366属1800余种及亚种,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末,陕西出现了小麦吸浆虫,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关中大逃亡”。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小麦吸浆虫又一次卷土重来。刚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慌了神儿。
吸浆虫是蚊子的近亲,曾在世界范围内肆虐成灾,但是没有如何防治的记载。是周尧带领学生奋战在麦田里七天七夜,研究出了短期对策,通过农药有效控制住了虫害。可是,周老一直认为用药制虫,不是昆虫学主攻的方向。第二年,他又进一步研究总结,发现有两种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毫不夸张地说,是周尧让农民40年不再饿肚子。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周尧因研究小麦吸浆虫防治取得突出成绩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大会授予“优秀科技成果奖”,他个人也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国务院又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79年他创办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
1980年因“在昆虫学上的成就和为中意友谊所做的贡献”,意大利那波里大学授予他荣誉奖。
1984年当选为圣马利诺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7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创建全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
1988年发起创办“天则出版社”并任社长。
1988年被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授予“绿色宇宙大奖”。
1996年成立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并当选为会长。同年,捐资设立周尧昆虫分类奖励基金。
周尧有一手绝活,可以用铅笔原原本本地描绘出昆虫的模样,无论是比例、各种细节的反映,都极其逼真,而且笔法老道精妙,媲美照片。有人赞叹说:“现在的电脑制图也不过就这水平。”
周尧在第七十一届世界语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节选)
周尧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顽强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风格,不倦的育人热忱,为人类的昆虫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卓越成果。集中体现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
周尧故居,2015年8月创建九三学社宁波市培训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授予首批“宁波市多党合作传统教育基地”。为开展九三学社社史教育,弘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加强参政党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多党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供稿:鄞州区基层委员会 周国定
整理:宣传部
周尧故居被授予首批宁波市多党合作传统教育基地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委姒健敏一行参观考察周尧故居
50年前,他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
“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这一刻,我们更加怀念他!
“五一口号”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