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提案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高我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编者按: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期间,社市委聚焦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目标,提交大会发言1件、集体提案6件。公众号将在“两会”期间介绍相关内容,供大家了解。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提高我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抗疫过程中发挥出了前沿“哨点”的基础性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基层医疗服务量锐减、机构资金流中断的情况。据统计,2020年度,全市154家基层医疗机构中70.2%出现亏损,总亏损额高达2.84亿元,比2019年增亏1.36亿(其中已包含各类防控补助)。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引发了三点变化:
一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公卫领域,对基卫能力建设的资源配置与考核督查力度有所下降。
二是智控代替人控,非接触医疗代替接触性医疗,社会化服务代替自主运行等现代医院管理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广泛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院内感染风险更高,患者前往就医的意愿更低。
三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病房管理方面缺人、缺钱,难以满足防疫需求。2020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床位5511张,实际开放床位3276张,开放率仅59.4%。
最近,我国多地又出现了疫情反复,疫情防控形势较为紧张;同时,即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医疗增亏的趋势仍有极大可能持续。因此,我们认为,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基卫”双轨并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已是当前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的新命题。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一是建议加强基层卫生区域规划,实行中心级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一院一品”战略,鼓励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异化发展。二是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优先的考核评价制度,并与财政补助资金拨付、机构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等挂钩。三是医共体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卫生强基层”责任,不应是单方面“虹吸”基层的市场资源,更要对下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学科建设负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二)加大智能化投入力度。一是建议在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各种疫情管控措施的数字化、非接触化,以减少人力成本,增强防控精度。二是建议通过智能化互联互通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耗材集中实时配送,大幅压缩机构自营仓库规模,减少机构管理成本。三是建议以县域内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共体下属医疗机构统一打包为主体,以智慧物业为基础,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同质化、一体化改革,有效降低基层卫生机构院内感染概率,激发发展活力,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分级诊疗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加大住院部建设扶持力度。一是建议通过设置较长的任职周期,给予院长充分的人事、财务、设备处置权,设计医共体内院长的目标年薪考核制等,充分调动基层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积极性,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规划并达成中长期发展目标。二是建议以“基卫”与“公卫”两条腿走路和互为促进的发展思路,对基层医疗机构配足配强人力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基层适时建立以全科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为主要学科特点的,以老年病、慢性病、康复类疾病为主要方向的新型基层住院医疗服务体系。三是建议压缩医共体牵头医院相关学科设置规划,牵头医院要有域内慢性疾病整合性链式服务的开拓性理念,开展精准有效的双向转诊,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共体内差异化双赢发展。
供稿:调研室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