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会发言丨谋好三件事 向海要碳汇


1月5日上午,宁波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位市政协委员轮流上台作大会发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等省市领导到会听取委员发言。

其中,社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委员吴波华代表九三学社界别发言,题目为《谋好三件事 向海要碳汇》。该大会发言是在社省委、社市委年度重点参政议政课题《关于加紧探索蓝色碳汇的对策建议》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年初,社市委就组织社内骨干力量成立课题组,由时任社市委副主委张立央担任领衔领导,市政协委员、社员阳晓伟担任主要执笔人。经过与相关部门、社内外专家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调研报告。


谋好三件事 向海要碳汇

社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委员吴波华

海洋碳汇也叫蓝碳,就是通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形成的碳汇。研究显示,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 20 倍,而且具有固碳效率高、时间长的优势。如果说2030年的碳达峰主要靠能源结构的跨越式调整,2060年的碳中和还要依靠固碳能力久久为功的积累,最终实现零碳排放,这个过程中,蓝碳开发不可或缺。2022年我国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意味着蓝碳开发的时机正逐渐成熟。

作为沿海城市,我市海域总面积为8356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为1672千米,大小岛屿611个,滩涂面积居全省首位,海洋渔业发达,具有良好资源禀赋。加紧谋划、积极布局蓝碳资源开发,既有利于我市海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更有利于展现我市作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良好形象。

但是作为新课题,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专项研究弱。科学揭示蓝色碳汇固碳机制、精准衡量蓝色碳汇项目生态效益,必须深入对接国际国内碳汇核算方法,提出可行的方法论。我市尚未开展专项研究,专门的科研平台还在搭建之中。科研薄弱制约着项目谋划。

二是底数不够清。我市蓝色碳汇资源调查和监测研究刚刚起步,蓝色碳汇资源储量、固碳能力、增汇潜力等关键数据还没有很好掌握。底数不清制约着项目生成。

三是市场未成型。目前已探明的人类活动与蓝色碳汇资源间的因果联系还比较有限。蓝色碳汇资源的产权界定、资源定价、碳汇补偿等都处于探索中。市场机制不畅制约着项目落地。

为此,建议抓紧谋划启动三件事:

一要建好一所“宁波蓝碳研究院”。学习威海南海新区建设国家海洋碳汇研发基地的做法,整合市内外蓝色碳汇研究力量,搭建好研究平台。加大市自然科学基金、“双碳”专项等的支持,基于我市海域特色、海洋物种和气候条件,开展碳汇形成机制、核算方法、概念性项目等研究,形成一批“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

二要画好一张“蓝碳资源精准图”。要建立监测点,围绕我市盐沼、淤泥质潮滩、海洋养殖等主要资源,参考深圳做法,提出本土化监测指标体系;要开展潜力评估,排摸宁波蓝色碳汇资源分布格局、特征以及碳汇增加潜力;要充分考虑我市东海油气田资源优势,重点摸清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的潜力、容量。在此基础上,建立蓝色碳汇数据库,完善资源评估分析机制。

三要谋好一个“蓝碳储备项目库”。借鉴2021年厦门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湛江完成我国首笔红树林碳汇交易项目的成功经验,围绕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沿海滩涂种植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负碳技术应用产业等海洋负碳产业,积极探索象山负碳养殖、杭州湾湿地修复、西沪港互花米草治理等符合我市特色的蓝碳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操作的蓝碳储备项目。同时,积极构建我市蓝色碳汇交易市场,加大海域分层确权使用、碳汇抵押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市场主体、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蓝碳发展,不断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蓝碳资源开发机制。

供稿: 调研室

往期精选:

聚焦市“两会”丨我社市政协委员向大会报到

社市委召开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

2022,宁波九三很拼!

一大波表彰,快来看看有没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