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逸民:古籍今译释例 | 入门

许逸民 古逸英华 2021-03-06

一、古籍今译是当代古籍整理出版诸多形式之一种。其方法就是在整理过程中,对古籍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古今转换,亦即把原书的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通俗的说法是将古文译成白话文。今译以其通俗易懂,已成为当代古籍整理出版普遍采用的形式。儒家经典如《周易》、《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史学专著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学名作如《诗经》、《楚辞》、《文选》等,现在皆已有全译本或选译本。

 

二、翻译前代文献或外国文献,古已有之,但此种翻译与古籍今译并非同一个概念。古籍今译乃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术语,有其特定含义。简要地说,1912年民国建立以前的著述可称为古籍,而古籍今译则是将古籍由文言译成白话文。白话文兴起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此而论,古籍今译的历史迄今尚不足百年。

 

三、古籍今译的标准和要求,大抵借鉴近人严复的提法,归结为“信”、“达”、“雅”三种不同的境界。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其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翻译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译《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此所谓“信”,即信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达”,即畅达,译文不但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语意准确通顺;“雅”,即文雅,译文既要明白晓畅,又要文笔优美,尽可能保持原有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四、古籍今译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即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进行语词对译,一般会保留某些原有的词汇,按照原有的语序来表达,有时也会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有语序稍作调整。如果需要进行古今汉语词汇的对换,则所选择的现代词汇必须准确,要能够正确传达原意。例如: 


1.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此例译文未改变原文语序,而以“愚笨”对应“愚”,以“迟钝”对应“鲁”,以“偏激”对应“辟”,以“卤莽”对应“喭”,在训诂上皆有依据,确能准确转述原意。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不了解别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五、意译是指无法直接对应译出时,遂不拘泥于原文的语序和词汇,专以表达其大意为重的译文。意译通常是用解释性文字概括原文大意,有时还需要在文句上或语法上作出相应的补充,以协调古今汉语的差异,保持原文大意的完整性。例如:

 

1.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译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此二例译文属常规性做法,其译文均采用解释性文句概述大意。

 

3.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译文:《彖传》说:“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所以自强不息。”(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4.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孟子·万章上》)


译文:万章问道:“舜的父母打发舜去修缮谷仓,等舜上了屋顶,便抽去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焚烧那谷仓。(幸而舜设法逃下来了。)于是又打发舜去淘井,(他不知道舜从旁边的洞穴)出来了,便用土填塞井眼。”(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此例译文中的括号,是原文所省略的内容,译文不得不予补充,否则所译出的现代汉语的语句在表述上便不够完整。


5.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译文:楚军做饭,吴国人赶到,(楚军)奔逃。吃完(楚军)做的饭又追赶上去,在雍澨打败楚军。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达郢都。(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


6.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此二例译文中的括号并非原有,乃是此次引用时所加,只为说明古汉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和宾语,译文如不相应点明,原文所描述的当事方则极易发生混淆。


六、直译、意译之外,还有一种重在传达原文意境,类似于改写的译文。此种译文多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高超的译笔可以做到既达意又传情,故可谓之神译。例如:


1.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


译文一:

选择了一个吉日的好辰光,

将要虔虔诚诚地来愉乐天神上皇。

迎神的灵巫抚持着长剑的玉饰鼻梁,

舞动起身上的琳琅佩玉和鸣锵锵。

瑞玉的瑱圭被放在瑶草的垫席上,

将那些如美玉般的芬芳之物摆得满堂。

斋供的蕙殽以芳兰为垫,斟在杯中的是桂花酒,

放在尊中的是芳椒醢浆。(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译文二:

日子好,天上出太阳,

高高兴兴,来敬东皇。

你两手按着宝剑,宝剑长又长,

剑鞘上,玉饰多辉煌!

全身的佩玉,风吹得丁丁当当。

竹玉面光,宝石镇四方。

请把香料来加上,

菜也香,饭也香。

桂花泡得酒,

椒子洒得汤。(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作家出版社1953年版)


此二例译文,如果说姜译紧扣原文,仍属意译的话,则郭译已近于天马行空的神译。


七、直译和意译常常相伴而行,直译中会有意译成分,意译中也会有直译的成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


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晓得去找,可悲得很呀!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便晓得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此例译文“仁”、“义”二字涵盖儒家学说,一两句话不易说清,便采取直译,而“放心”、“放其心”、“求其放心”则用解释性语句意译。


2.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第一章)


译文:丁丁当当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纹儿像连环。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余冠英《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此例译文与原文句句对应,而其中“不稼不穑”、“取禾三百廛”、“君子”、“素餐”之类,皆取意译。


八、今译大多译作现代汉语的散体语句,但亦有为增强文学欣赏效果,而以诗译诗、以骈文译骈文者。例如: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秦風·蒹葭》第一章)

 

译文: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他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他,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他,像在四边不着水中央。(余冠英《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此例译文以诗译诗,用韵亦同原诗,朗朗上口,意境完美。


2.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疑,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第一节,标点据张本)


译文:有感情活动才形之于语言,有思想发表才见之于文字,这是把藴藏的东西显示于他人,把内心的事物表达于外界。而作者的才能有高低之分,气质有刚柔之异,学识有深浅之差,习染有雅俗之别,这都是内在性情所表现,也是外界熏染所形成,因此文笔如风云之诡谲多端,文苑如波涛之变化无穷了。(张光年译述《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此例译文以对仗的语句翻译《文心雕龙》的骈体文字,颇能保持原有的气势与韵味。

 

九、今译虽然大体上可以做到明白畅达,但原文中的一些专用术语,或不宜直接对译的语句,仍需要另作说明,故今译与注释往往结合为一体,名曰“译注”,或“注译”。译注者以译为主,注为辅;注译则反是。例如:

 

1.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位置。”


注释:①自卫反鲁——根据《左传》,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冬。②《雅》《颂》各得其所——“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篇章内容的分类,可以由今日的《诗经》考见;乐曲的分类,因为古乐早已失传,便无可考证了。孔子的正《雅》《颂》,究竟是正其篇章呢?还是正其乐曲呢?或者两者都正呢?《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礼乐志》则以为主要是正篇章,因为我们已经得不到别的材料,只得依从此说。孔子只“正乐”,调整《诗经》篇章的次序,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因而说孔子曾把三千篇的古诗删为三百余篇,是不可信的。(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此例涉及孔子删《诗》这一学术史公案,至关重要,而仅凭字面的翻译并不能准确、完整的表达原意,故需要附加两条必要的注释,一则说明孔子回到鲁国的年代,也就是认定删《诗》的年代;一则考证“《雅》《颂》各得其所”的确切含义,也就是认定删《诗》主要调整篇章次序,而非“把三千篇的古诗删为三百余篇”。由此可以全面揭示原文的真谛。


2.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注释:①子曰……往也——这一章也可以这样讲解:“好比堆土成山,止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便前进。”依照前一讲解,便是“为仁由己”的意思;依照后一讲解,便是“唯义与比”的意思。(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此例中的注释,实际上给出了另一种版本的译文,二者皆符合原文大意,亦皆符合孔子的思想。在一条原文不可能出现两条译文的情况下,采用注释的形式加以补救,从而避免了因为偏狭的翻译而影响到读者的思路,不失为一种译注结合的成功范例。


十、直译和意译可谓今译的两翼,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交融,何者需要直译,何者需要意译,当随书所宜、随文所宜,毋须强作划分。不过古籍旧分经史子集四部,迄于今日乃有文史哲之大别,大抵说来,历史、哲学之属宜以直译为主,而文学作品则宜以意译为主。若就一书来说,则凡能够直译处,应首先考虑直译;当直译不能够完整表达原文大意,或不足以再现原文的风格时,则可改用意译。(文章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422期,2007年)


节选自中华书局2016年11月出版《古籍整理释例》



古籍整理释例(增订本)

作者:许逸民 著

书号:9787101100792

定价:40元



中华书局旗下全资子公司古逸英华文创微店,见左下阅读原文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

强毅 | 专一 | 前进

微信号:guyiying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