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札记

古逸英华 2019-06-13

梁启超


  1. 1902年2月8日,在冯紫珊、黄为之等旅日华侨自助下,以《新民丛报》为名在日本横滨复刊。报刊理论上,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刊登一篇《敬告我同业诸君》,精准定位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是对政府而为监督者;二为对国民而为向导者。简言之,即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舆论无形,而发挥之代表之者,莫若报馆”。关于向导国民,梁启超认为“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办报要广泛知晓全球近况,详细阐述国家政治,博览搜集要闻时事,刊载更多政论技术书籍。任公运用一种被后世称为“新民文体”的文风。这种文体是王韬首先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常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在报刊内容上,任公不仅单纯利用宣传各科知识来教导国民,更专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1. 《大学》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新民丛报》即取《大学》“新民”之意,并在创刊号《本报告白》中称: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来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治为附从。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贪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1. 《新民丛报》是晚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创办该报之时正是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中最得意的时期,也是他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在《新民丛报》最为意气风发时期,对社会、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少年知识界影响极大,很多文章和观念可谓振聋发聩。毛泽东在活动早期曾建立“新民学会”,正是由于受到梁启超《新民丛报》和《新民说》的影响。


《新民丛报》 第一号 第二号


  1. 这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刊物,它以唤起知识青年“作新民”的觉悟为己任,黄遵宪曾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1. 1901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中国何时可以建成法治国家的疑问


  1. 著名编辑家、学者戴文葆曾这样评价《新民丛报》:“戊戌维新失败后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广泛阅读日文书刊报纸,接受福泽谕吉、加滕弘之等的影响,吸收明治时期新文化,将当时在日本最流行的西方近代学术思潮,通过他主编的《新民丛报》,热情奔放地转输到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痛加批判,形成对思想界的强大冲击,唤起许多知识青年‘作新民’的觉悟,投身到时代的新潮中去。”


  1. 《新民丛报》影响了一批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毛泽东、吴玉章、鲁迅等。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中,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文中“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正是梁启超,将马克思引入中国,介绍给了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1. 胡适曾有过如此评价:廿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


《新民丛报》(全14册)

定价:48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华书局

书号:9787101052244

版次:1-1

装帧:精装


相关链接

梁启超谈儒家哲学

忆林志钧|张中行

--------------------------------------------------------------------

想了解更多图书信息,欢迎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古逸英华公司文创微店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

专一 | 强毅 | 前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