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启超的“五本”舆论观

李秀云 古逸英华 2019-06-13


梁启超

梁启超指出,“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少数人发表的意见,是不能形成舆论的,即使是多数人持有意见而不发表,也不能形成舆论。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个人具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也具有表达意见的责任:“是故当舆论之未起也,毋曰吾一人之意见,末必足以动天下,姑默尔而息也。举国中人人如此,则舆论永无能起之时矣。当舆论之渐昌也,毋曰和之者已不乏人,不必以吾一人为轻重,姑坐观成败也。举国中人人如此,则舆论永无能成之时矣。故近世立宪国所谓政治教育者,常务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苟非尔者,则国中虽有消极的與情,而终无积极的舆论。有消极的舆论,而无积极的舆论,此专制国之所贵,而立宪国之所大也。”

 

梁启超的舆论观,指明了舆论的主体——多数人,即公众;也指明了舆论的形成方式一一意见“公表于外”。梁启超指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势力,存在于“国中无数量不知名之人之身中”,而且,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势力,“未有能御者”。然而,舆论的伟大,不在于舆论的力量宏大:“夫舆论之足以为重于天下,固若是矣,然又非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也。”因为,舆论既可以是建设性的力量一一积极的舆论,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力量——消极的與情。何谓消极的與情?“以瞽相瞽,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其号呶。俗论、安论之误人国,中外古今数见不鲜矣。”而且,消极的舆论“盛大”之时,“往往破坏秩序,横生枝节,以贻目前或他日之忧。如是则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因此,梁启超断言:“故非舆论之可贵,而其健全之为可贵。”梁启超所说的健全舆论就是积极的舆论。在梁启超看来,“非多数意思结合,不足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多数人的意见、统一性、继续性三者俱备,才是健全舆论。

 

梁启超基于对舆论本性的认识,对新闻舆论监督主体提出了种种要求,他指出,报馆是最有力的舆论制造机关,为了确保健全舆论的发生,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五本”——

 

一为“常识”: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既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具备社会科学知识;既要了解本国大事,又要了解世界大事;既要具备历史知识、又要关注现实。这样,“持论”才会有所凭借。

 

二为“真诚”:“夫舆论者,非能以一二人而成立者也,必赖多人,而多人又非威劫势胁以结集者也,而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故虚伪之舆论,未有能存在者也。”公开发表意见的多数人不是迫于外力,而是凭其良知将他们真正相信的观点自然而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舆论,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区分开虚伪的意见与真诚的意见,才有助于健全舆论的形成。

 

三为“直道”:“国之所贵乎有舆论者,谓其能为国家求多福而捍御其患也。是故有不利于国民者,则去之当如鹰鹯之逐鸟雀也。然凡能为不利于国民者,则必一国中强有力之分子也,故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精神,然后舆论得以发生。”健全的舆论是造福于国民,造福于国家的舆论,健全舆论的发生要求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

 

四为“公心”:“凡人类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虽甚美,其中必有恶者存;虽甚恶,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无辟于其所好恶,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见。”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善恶,而是要出以公心,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区分开真“是”与真“非”,从而主持正义。


五为“节制”:梁启超根据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舆论“所积之分量愈大,则其狂热之度愈增。百犬吠声,聚蚊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飙散也若雾。而当其热度最高之际,则其所演之幻象噩梦、往往出于提倡者意计之外,甚或与之相反,此舆论之病征也”。舆论出现“病征”的原因是什么呢?“实由提倡者职其昝。盖不导之以真理,而惟务拨之以感情,迎合佻浅之性,故作偏至之论,作始虽简,将毕乃巨,其发之而不能收,固其所也,故节制尚焉”。

——节选自《南开大学》2003年第5期,标题为编者改动


《新民丛报》(全14册)

定价:48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华书局

书号:9787101052244

版次:1-1

装帧:精装

相关评论:

  1. 胡适曾有过如此评价:廿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

  2. 《新民丛报》影响了一批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毛泽东、吴玉章、鲁迅等。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中,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文中“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正是梁启超,将马克思引入中国,介绍给了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3. 这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刊物,它以唤起知识青年“作新民”的觉悟为己任,黄遵宪曾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 文内涉及相关图书,可直接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中华书局直营古逸英华文创微店品鉴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

    强毅 | 专一 | 前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业务联系:010-63266123

    联系邮箱:zhguyiyinghua@sohu.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