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戏发展及与北杂剧之关系
“戏文”一词始见于南宋灭亡后撰写的《癸辛杂识》。“南戏”一词更迟至元末的《青楼集》。南宋未亡之前的著作, 包括详尽记述南宋行都临安 (杭州) 风俗掌故、瓦舍众伎的《西湖老人繁盛录》《都城纪胜》《梦梁录》和《武林旧事》等, 都一律没有提到过“南戏”或“戏文”。那么戏文、南戏之称是怎样发展演变而来的呢?
一
关于南戏产生的年代, 明·祝允明 (1460—1526) 《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 其时有赵闳夫榜禁, 颇述名目, 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以后日增, 今遍满四方。”比祝允明较晚的徐渭 (1521—1593) 在《南词叙录》中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 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两人的说法不尽相同, 一说“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一说“始于宋光宗朝”, 两者相差约六十馀年, 不过徐渭又补充说:“或云:宣和间已滥觞。”那么这六十馀年, 可视为南戏由滥觞到兴旺的发展期。根据以上记载, 南戏此时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何以有如此之称?盖戏文在温州一带兴盛, 当时的戏文脱胎于宋杂剧这一母体之中, 然而受当地民间歌舞的影响又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为别于宋杂剧, 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那么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的影响下形成, “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南词叙录》) 。另外它还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 而在表演形式上还没有摆脱宋杂剧的影响。
南宋末, 江西南丰人刘埙 (1240-1319) 《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 (1265-1274) , 永嘉戏曲出, 泼少年化之, 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见南宋咸淳时“永嘉戏曲”已在江西盛传, 此时已以“戏曲”易“杂剧”之称, 可以说“戏曲”早期是“南戏”的专称;同时, 我们还可以看出士大夫普遍鄙视戏文的观念。此时出现的戏曲如《张协状元》, 由于作者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庞杂的篇幅, 不得不用许多游离剧情的科诨来吸引观众, 这恰体现了其“俳优性”的特点, 文学性尚不足道, 但由“泼少年化之”, 可知人们对戏曲喜爱的程度。由宋入元的周密在《癸辛杂识》别集“祖杰”条中记述了温州江心寺僧祖杰强占民女, 残害人民的暴行, 引起“旁观不平, 惟恐其漏网也, 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 遂毙之于狱。”这说明戏文已广泛盛行。它直接以当地时事为题材, 为人民鸣冤叫屈、伸张正义, 在当时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此时已以“戏文”易“戏曲”之称。
正因为戏文已经广泛传播开来, 故个别士大夫亦开始了戏文的创作。据元·刘一清《钱塘遗事》:“《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 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良家子弟已有参与演出者, 著名的南戏《错立身》就叙述了宦门子弟延寿马投身梨园的故事。以后元代遂多称这种在温、杭一带产生的戏曲为“戏文”。如天一阁本《录鬼簿》有“南戏文”的概念:“萧德祥, ……凡古文俱概括有南曲, 又有南戏文。”末一句, 曹刻本作“又有南曲戏文等”。又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逐一字调平、上、去、入, 必须极力念之, 悉如今之搬演南宋戏文声腔。”“南宋都杭, 吴兴与切邻, 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 唱念呼吸, 皆如约韵。”至夏庭芝《青楼集》始有“南戏”一词:“龙楼景、丹墀秀, 皆金门高之女也, 俱有姿色, 专工南戏。龙则梁尘暗簌, 丹则骊珠宛转。”《录鬼簿》中所言之“南戏文”或“南曲戏文”, 至《青楼集》中简称为“南戏”。
综观由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戏曲——戏文——南戏文 (南曲戏文) ——南宋戏文——南戏的变化可知:不加地域的通指和冠以“南”的限定, 标志着“官”与“野”的区分。宋代不可能有“南曲”“南戏”之称, 因“南”当时是“官”的, 曰“北曲”是以“南”为中心的;元代则相反, 曰“南曲”“南戏”是以“北”为中心, “北”是“官”的, 故无有“北曲”之称, 偶称“北乐府”, 亦是为与“东南习俗之陋”的“南曲”相区别。既称“南曲”“南戏”, 也反映了元代对这一种声腔系统的戏曲表演形式的确认。其实最恰切的表述应为“南宋戏文”, 它不仅表现了南戏的时间性, 而且表现了南戏的地域性。另外“戏文”一词发展到元代概念泛化, 成了戏剧的别称。如:元明间人作《王矮虎大闹东平府》杂剧, 第三折叙述在东平府 (即山东郓州) 举办“元宵社会”, 演出的是“做几段笑乐院本, 搬演些节义戏文”。凌蒙初《初拍》卷二十八更有着“南北戏文”的用法, 可见戏文已非原意, 故须加词限定。
由此可知, 戏文在元代一直不断发展, 只是由于“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南词叙录》) , 从而影响到它的艺术品位的迅速提高, 虽然这并不妨碍它在民间持续发展。
二
南戏大约滥觞于宣和至南渡之际, 在光宗朝已流传到温州、杭州, 随后又流传于浙、闽地区, 更扩展至江西南丰等地。在宋末元初达到了它的繁盛期, 和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杂剧并行于南北剧坛。那么它和元杂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李啸仓戏曲曲艺研究论集》中认为, 元统一前, 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成就来丰富发展自己, 意即, 元统一前, 北杂剧主要影响了南戏的发展;元统一后, 则是南戏主要影响了北杂剧的发展。《中国戏曲通史》 (郭汉城、张庚主编) 秉承了这种观点。果真如此吗?笔者拟通过一些资料对此进行探讨。
现存可以确定为宋代戏文的《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张协状元》《王焕》等五种剧目中, 《王魁》《乐昌分镜》与宋话本《醉翁谈录》题材相同, 《王魁》还与宋官本杂剧题材相同;《赵贞女蔡二郎》, 据陆游诗“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二郎”的记载, 南宋前期在绍兴一带农村还有盲人演唱, 或来自小说话本或来自鼓子词。《张协状元》是据戏文《张协状元传》改编的, 《张协状元传》根据什么改编虽然不清楚, 但是, 《张协状元》的开头一段, 唱的是诸宫调, 也有可能是根据诸宫调或话本小说改编的。
那么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杂剧、沈和《徐驸马乐昌分镜记》杂剧、无名氏《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自然均在戏文后而作。
另引用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杂剧有:1.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 解子云:“是那赵贞女罗裙包土。”2.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煞尾]云:“你学那守三贞赵贞女罗裙包土, 将那坟茔建。”引用《王魁负桂英》戏文的杂剧有:1.关汉卿《诈妮子》第三折绵搭絮) :“一日一个王魁负桂英。”2.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三折[煞尾]:“不值钱桂英。”3.无名氏《百花亭》第四折云:“则愿你休似王魁负了桂英者。”1
这几个杂剧的作者除无名氏之外, 一例为元统一前后之人。因此言元统一前南戏主要受北杂剧的影响并不正确。
统一后南戏主要影响了北杂剧吗?请再看一例。
引用《杀狗劝夫》的有:1.无名氏杂剧《冻苏秦》第二折孛老云:“你可是甚杨氏女杀狗劝夫。”
引无名氏《冻苏秦》杂剧的有:1.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牧羊关]:“抵多少苏秦冰雪堂。”2.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鹊踏枝]:“冰雪堂苏秦冻倒。”
两相联系, 就会发现, 《杀狗劝夫》要早于高文秀的《谇范叔》和金仁杰的《追韩信》或至少说是同时出现。依据《录鬼簿》可知, 高文秀被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高文秀、金仁杰生活时代均早于萧德祥。那么《杀狗劝夫》至少属于元初的作品, 它的作者绝非萧德祥。那么它是杂剧呢?还是南戏呢?
《杀狗劝夫》杂剧中称汴梁为南京。王季思先生认为, 金主亮改汴京为南京, 至元世祖元二十五年, 又改为汴梁府。德祥为元末作家, 何至仍称汴梁为南京。剧中所用狗年, 盖元初之俗, 以太岁在戌为狗儿年也。其曲辞抒情写景, 全用白描, 玩其气体风格, 为北剧初期之作无疑。故“予每疑今传无名氏杂剧, 有尚在关、马诸作之前者, 斯剧盖其一也”。2其二, 杂剧《杀狗劝夫》中, 长兄为孙荣, 弟为孙华, 盖取“荣华富贵”之意, 南戏中兄弟易名, 可见改编之痕, 而两剧的情节遭遇基本相同。其三, 《杀狗记》戏文中, 已出现了三支北曲, 是受到北曲杂剧的影响的印痕, 可见《杀狗劝夫》杂剧在前, 而《杀狗记》戏文在后。
另外, 《拜月亭记》戏文的改编是本于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 不仅主要关目来自关作, 即或一些名曲佳句也大多来自关作。所以说元统一后, 北杂剧主要受南戏的影响并不正确。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南戏与北杂剧的关系呢?
目前不少学者已证明了元杂剧受金院本、小说话本的影响较大, 同样亦已证明了南戏受宋杂剧、小说话本的影响较大。那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南戏和北杂剧可能脱胎于同一个母体。《青楼集志》说:“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为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也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 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两段文字大致相同, 然而《青楼集》为剧论专著, 并见收于陶宗仪的《说郛》, 那么《南村辍耕录》中的这段话很可能依《青楼集志》的文字而写成, 由此也可见这种说法是为当时人所接受的。而观其称谓变化的由合而分, 可知, 并不是在元代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戏剧样式, 而是在金代将包括后来“元杂剧”原型在内的若干戏剧样式“合而为一”统称为“院本”或“杂剧”;到了元代, 才在此间作了细分, 即“厘而二之”, 使之各指代其中的一部分戏剧, 所以“金院本”即“金杂剧”, 其中也包含有后世所谓“元杂剧”原型在内。胡忌先生在其《宋金杂剧考》中认为:“金院本”在本质上是与宋杂剧几乎相同的。”那么以北例南, 套用一下陶宗仪的笔法, 不也正可以说:“宋有‘杂剧’、‘南戏’, 其实一也。元朝‘杂剧’、‘南戏’始厘而二之。”3无论“元杂剧”还是“南戏”它们的源头是共同的, 都是发源于宋杂剧;只是由于朝代的分野、地域的变迁、文化习俗的不同、民间艺术的影响, 而各自走出了自己的轨道。但正因它们的共源性, 以至有许多的戏剧题材相同。
那么南戏与元杂剧在元统一前后, 言谁对谁的影响大并不成立;进一步而言,既然南戏与北杂剧同一母体, 当然相同的题材很多, 那么再去争论在产生时间上的孰先孰后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而只能谈及它们各自成熟期的早晚。
在南戏的发展中, “南曲”非“正音”, 又不讲声律, 为正统文人所不齿, 故至元中期走入低谷;而元杂剧讲究声韵, 符合了文人的正统戏剧观, 加之体制新, 所以倍受文人的青睐。南戏在和杂剧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逐渐吸收了北杂剧的优点。比如在剧本结构上, 它对杂剧的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方法有所吸收和发展;在声腔上, 它采取了杂剧的曲调, 形成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同时它还注意发挥多角色表演的优势。这样在元代后期南戏又逐渐走向了繁盛, 其繁盛的标志就是著名的“五大南戏”的出现, 即《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它们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奇体制的基础。
注释
1.见于赵景深《中国戏曲初考》。
2.见《翠叶庵读曲琐记》, 转引自《古本戏曲剧目提要》, 第72页, 李修生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3.见陈多《“宋无‘南戏’”说发微》, 发表于1992年《艺术百家》第2期。
·本文原刊发于《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明刻古典戏曲六种》(全二册)
基本资料——
作者:中华书局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10
定价:1500元
装订:布面精装·黑白影印
ISBN:9787101123258
开本:16开
CIP分类:I237.1
主题词:戏曲
内容简介——
本书拟选取国家图书馆藏古典戏曲六种进行影印,细目如下:
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原为苏州吴梅藏书。
白兔记·成书内页
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元施惠撰,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本。原系苏州吴梅藏书。
琵琶记,元高明撰,明万历廿五年汪光华玩虎轩刻本。
新编林冲宝剑记二卷,明李开先撰,明嘉靖廿六年李开先自刻本。
徐文长四声猿四卷,明徐渭撰,明袁宏道评点,明万历四十二年钟人杰刻本。
四声猿·成书内页
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卷,明高濂撰,明刻本。四明孙氏藏书。郑振铎跋。
郑振铎跋文(部分)
------------------
相关链接
2018年这20种书读者优先选 | 中华书局·北京古逸英华公司文献影印类图书
中华书局·北京古逸英华公司文献影印类图书销售排行榜 | 2018年10月TOP10
中华书局·北京古逸英华公司文献影印类图书销售排行榜 | 2018年9月TOP10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公司文献影印类图书销售排行榜 | 2018年8月TOP10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公司文献影印类图书销售排行榜 | 2018年7月TOP10
中华书局这20种文献影印类图书销量居前 | 2018年半年报
诚意推荐
参加活动,直接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中华书局直营古逸英华文创微店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
强毅 | 专一 | 前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业务联系:010-63266123
联系邮箱:zhguyiyinghua@sohu.com
北京古逸英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中华书局旗下全资企业,主要负责中华书局120馀种文献影印类图书的独家销售,目前拥有两家直营官方网店:“孔夫子旧书网”上的“古逸英华”店;手机“微店”上的“古逸英华文创微店”(快速绿通——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