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秘诀: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创造高考奇迹!
一.回归课本,完善知识网络
(1)通览试卷,树立自信。实施考前"三好":进考场前见到老师主动说老师好,见到同学主动说同学好,坐进考场后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好"。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此时应充分利用好动笔前的5分钟通览全卷,在大致了解全卷的基础上心中做出初步定位,若将这场考试看作一座大山,估计自己能攀登到哪个高度。面对简单题,要细心冷静;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沉稳。无论难易,从容应对,稳定情绪,树立自信。此时可在心里说:"我易人易我更仔细(或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2)审题要慢,做题要快。高考经常考查一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性质,考生在审题时须多加小心,看清题目全部条件与要求,仔细辨析相关概念,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往往暗藏“杀机”,虽然下笔容易,但稍不留意便误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因此,审题要慢。审完题后就要赶快动笔,但要做到快中求稳、稳中求对。若遇障碍,既要敢试敢闯,又要精细严谨。
(3)规范答题,颗粒归仓。会做的题目要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防止因“对而不全”而丢分。沉着应对那些把关的“翘尾巴”试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推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做一步都可以得分,即使最后没有解完全题,但得分可能已经过半。对于比较难的大题,如果解题过程卡在某个中间环节上,考生可跳步作答,即先承认某个中间结论再往下推。另外在某些题的最后一问无从下手时,利用前一问或前两问的结论可能是破题的关键。
三.纠错补漏,强化薄弱环节
教学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纠错,堵漏洞。通过检查作业、批阅试卷,找准学生的典型错题、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要求学生在老师评讲前将试卷中的错题自主订正,在老师讲评后再次订正。学生做过的试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注意收集和分类整理学生的典型错题,形成错题档案,供学生以后“错题重做”。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厘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错题,追根索源,找出犯错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于粗心和忘记了,并做错因归类分析,如审题不准、记忆不清、计算不对、方法不当、步骤不全、情绪不稳等。找准病因后,须对症下药,点对点的训练与强化,设计同类题,反复进行专题突破和变式训练。还要认识到纠错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同类问题上会反复犯错,需要我们反复矫正,因此须把学生的典型错题及其变式题经常编入试卷中,让学生阶段性的重做错题。总之,题海无边,总结是岸;精准复习,查漏补缺;典型错题,滚动再现。
四,张弛有度,调试应考心态
1.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彻底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只会适得其反。另一个就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导致考前过度疲劳,临考时打不起精神。即使临考前几天,也要与平时作息基本一致,与高考期间生物钟同步,保持每天上午、下午相应时段的兴奋度,切不可过度放松,否则思维会变得懒散迟钝,容易导致遗忘。
2.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克服浮躁情绪。复习最忌眼高手低,只看不做。只有自己动手做出来了,才叫真正的掌握了。要求学生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动笔梳理知识与整理错题。二是克服“定局论”。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离高考只有30多天了,已定局了。其实这30多天非常关键,象打鱼一样属于收网阶段,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网络,开展实战演练,调节心理状态。所以说,30天,大有作为,提高30分完全可能。
3.调试应考心态
学生考前有焦虑感,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焦虑反倒不正常。调节方式有适当运动、体育比赛、与亲友聊天、听音乐、看电视、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等等。建议考生合理作息,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我们也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反而愈临近高考我们愈要淡化高考,我常对学生说:“高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站’,是人一生中经历的无数次考试中的普通一次罢了。 ”我认为理想的应考状态应该是: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适度紧张,微微喜悦(不是狂喜);从容镇静,乐观豁达。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要说"巧干",我认为"巧"的基础在于对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在于精准的备考策略与落实措施,在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懈探索与热爱。
本文作者/黄元华(来源于:深圳师者情怀)
【声明】本文只转发做公益事业,无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