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尔基 vs 安徒生丨闲话12

2016-09-06 林一五 独居者世界之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未经作者许可,请勿将本文用作商业用途。


      1  


我讨厌读书被感动,因为感动是一种智力因素影响较弱的心理活动。这不是说我有多聪明。聪明的人多如繁星,和他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个仰望星空、向往智慧的笨蛋而已。


但即使不喜欢,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有读书感动的经历。其中有两次印象深刻。


一次是奥威尔的《1984》,在第十章开头,温斯顿前往乡下与裘丽娅相会。在满满九章的老大哥注视、思想警察和寒风卷枯叶之后,奥威尔“突然”写道:


温斯顿从稀疏的树荫中穿过那条小路,在树枝分开的地方,就映入了金黄色的阳光。在左边的树下,地面白茫茫地长着风信子。空气润湿,好象在轻轻地吻着皮肤。这是五月的第二天。从树林深处传来了斑鸠的嘤鸣。


一眼望不到头的灰暗图景中这个寥寥数笔的光明瞬间,一下子让我不能自持地陷入了自己讨厌的状态。


另一次是高尔基的《童年》,整本书几乎就是阿廖沙的亲人相互仇视的历史。但在全书快结束的时候,高尔基“意外”写下:


休憩时,我与同学们分吃了面包和香肠,一起开始读那个精彩的童话《夜莺》。我们从故事的最开始,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在中国,所有人都是中国人,连国王自己也是中国人。”我至今仍记得当时我是如何痴迷这个句子,不仅因为它简单、令人愉悦的音乐感,还有一些别的什么精妙的好东西藏于其中。


你可以看到这两次经历是何等相似。这种感觉就像——有一个静谧的夏日早晨,我梦见老板走进我的办公室,对正在加班、陷于癫狂边缘的我说:“林一五,从明天起,公司开始放暑假。”



      2  


高尔基这里所说的美丽童话是安徒生的《夜莺》


《夜莺》讲得是中国国王的精巧花园中,住着一只自在歌唱的夜莺,它的歌声天下闻名,只有国王不知道。有一天国王终于知道了这件事,并找到了夜莺。他双眼含泪地听完了夜莺的第一支歌,立刻决定将其呵护在金丝笼子里。后来有一天,有人给国王送来一只机械夜莺。不同于夜莺总是随心所欲地唱歌,机械夜莺永远只唱一首歌,国王喜欢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他很快就更喜爱这只可以预测的机械夜莺了。真夜莺因此得到机会,离开了王宫。再后来机械夜莺发条损坏,国王也病危,这时夜莺突然出现,用歌声驱散了死神,帮国王恢复了健康。国王幡然醒悟,他们约定,在夜莺愿意的时候,她将站在黄昏的树枝上,为国王唱让他快乐也让他深思的歌。


这个故事是如此有名,国内外的小朋友都读过它。国内的小朋友一般被教导,这个故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愚昧,因为夜莺的歌声只有劳动人民才能懂。国外的小朋友则通常被教导,这个故事警示了人类的封闭,人们都喜欢像机械夜莺那样可以预测的东西,而不喜欢身边那些有个性的个体,在工业革命时代,机器的普及更加深了人心的闭塞。


当然,还有一些像我这样八卦的大人,会说这个故事其实是羞涩中年安徒生先生献给女高音歌唱演员珍妮·林德小姐的情书。



我这么八卦的人,当然会找来珍妮·林德小姐的肖像研究一下



      3  


高尔基描述的《夜莺》开头令我惊奇——当它用递进语气描述国王和国民的国籍问题时,它和我的常识是那么的违背。问题更在于,我不记得我以前读《夜莺》时,有过任何被惊奇到的感受。


高尔基引述的语气和逻辑,怎么看怎么奇怪:


在中国,所有人都是中国人,连国王自己也是中国人。


难道不应该是中国人吗?不是中国人是哪里人?


我很好奇高尔基原文是怎么写的,可我不懂俄文。好在我的师兄、正在日本念书的曾博士懂。不过他最近过得很快乐,让我嫉妒,所以我懒得求他帮忙。


于是我查询了《童年》的几个英文译本。


The Century Co.在1915年于纽约出版的《童年》第一个美国译本中,这句话是这样的:


In China all the people are Chinese, and even the Emperor is a Chinaman.


——明明白白,“even”包含了“甚至,连”的意思。


企鹅出版社2016年Ronald Wilks译本中,这句话是:


In China all the people are Chinese, and the Emperor himself is a Chinaman.


——虽然没有“even”,但是在我看来,“himself”起到的作用大同小异。(个人观点,供专业人士批评)。


暂时不考虑俄文原文,从英文翻译来看,高尔基转述的语气确实具有某种神秘性。



      4  


再来看安徒生《夜莺》的行文


同样的,我不懂丹麦文。我旁边办公室倒是有个合伙人是丹麦人。但我可不敢拿着童话去请她做翻译。所以还是找英文译本。


http://hca.gilead.org.il/nighting.html提供的版本里这个句子是这样的:


In China, you know, the emperor is a Chinese, and all those about him are Chinamen also. 


http://www.andersen.sdu.dk/vaerk/hersholt/TheNightingale_e.html提供的Jean Hersholt译本:


The Emperor of China is a Chinaman, as you most likely know, and everyone around him is a Chinaman too.


http://childhoodreading.com/the-nightingale/提供的Edmund Dulac译本:


In China, as you know, the Emperor is a Chinaman, and all the people around him are Chinamen too.


我去书店翻的纸质书,Naomi Lewis和Joel Stewart的翻译和上面三个句子大同小异。


翻译成中文,安徒生的原句大概是:


在中国,皇帝是中国人,他身边的也都是中国人。


方便起见,再把高尔基的句子贴一遍:


在中国,所有人都是中国人,连国王自己也是中国人。


至此,可以发现,高尔基并不是百分之百忠实于安徒生的原文,他的转述至少和原文有以下三个不同:

1. 安徒生原文中的“他身边的都是中国人”被高尔基转述成“在中国所有人都是中国人”;

2. 高尔基加入了“连,甚至”的意思;

3. 高尔基颠倒了安徒生表述的语序,将“皇帝是中国人”后置。安徒生强调的是“他身边的都是中国人”,而高尔基强调的是“连皇帝都是中国人”。


正是这些改动带来了高尔基语气和逻辑的神秘气息。



      5  


具体探究高尔基句子里的神秘气息。


在中国,所有人都是中国人,连国王自己也是中国人。


先来看“所有人都是中国人”。如上所述,这句的意思不是从安徒生那里来的,而是高尔基自己添加的。


《童年》是高尔基1913年前后写的自己十岁以前的事,也就是19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俄罗斯处在四百年扩张史的尾声,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也就是废除农奴制,和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等条约的那位。他还主持了君主立宪改革,力图实现俄罗斯的“欧化”。


将“所有人都是中国人”代入这个背景来看,这句话很可能是站在俄罗斯领土扩张使得国内各族人混居的角度来谈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推行“欧化”使得即使是下层人民,也能了解到伦敦、巴黎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都是中国人”是站在想象中的伦敦、巴黎的对立面说的。


再看“连国王自己也是中国人”。这句是从安徒生原文演化过来的。我在上面也说了,这和我的常识大相径庭。但是考虑到欧洲王室的历史,却非常容易理解。在欧洲,由外国人当皇帝简直是家常便饭。


拿英国来说。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英格兰建立封建制,成为英国人自己承认的国家开端。威廉是法国“诺曼底公爵”,祖上是根正苗红的维京海盗。后来光荣革命上台的威廉三世是土生土长的荷兰人。即使是现今的温莎王朝,也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老公阿尔伯特王子,属于德国后裔,一战前一直叫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后来因为一战时英国对德作战,民众讨厌一切带有德国色彩的东西——甚至是腊肠犬,才逼得王室不得不改名称。


起源于德国的腊肠犬,多可爱而无辜的小短腿


《夜莺》写作于1843年,当时的丹麦国王是克里斯蒂安八世,属于奥尔登堡王朝。奥尔登堡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其实是因为前代的巴伐利亚王朝克里斯托弗三世绝嗣,从德国到丹麦上任的。(巴伐利亚王朝也是德国后裔。再之前的波美拉尼亚王朝也是。奥尔登堡王朝最后一任国王绝嗣后,继任的格吕克斯堡王朝也是德国后裔。)


俄国情形也差不多。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绝嗣,继位的彼得三世虽然是彼得大帝的外孙,但本身是德国后裔,几乎不会说俄语,其开创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就是高尔基童年时代所处的王朝。从名字上看就带有浓重的德味。


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可以放心地这么说:在十九世纪,连一个俄国底层社会的小孩都认为国王可以不是本国人。


这和我们是多么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多么巨大啊。



      5  


安徒生描述这个句子时,用的是平淡无奇的陈述语气。站在一个见惯世面的成年人的角度,他没有表现出大惊小怪。但高尔基描述这个句子时,模拟儿童看待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语气中充满无限的惊奇。


我不觉得他们是刻意为之。这是安徒生和高尔基的直觉。高明的作者往往在细微处不经意展现出这种直觉,这正是他们高明的地方。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给高尔基,更多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损失。我相信这句评论。


本文写到这里,我的胡思乱想也应该结束了。当然还有许多可以想但还没有想的地方。比如安徒生为什么说“他身边的也都是中国人”?


——我累了,也要去加班了,就不想了。


加班前还有最后一句话要说,那就是:


安徒生先生最后和林德小姐没有在一起。


下周二015推送《就这样赢得全世界丨冷嘲12》


(文首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西丨众生12

“我不是主流,也不是非主流,是逆流,同学,是逆流!”丨闲话11

查令十字街84号朝圣记丨冷嘲11

更多文章,请通过主页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