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观点】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框架研究

2016-04-28 王金南,环境保护 环评互联网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排污许可证制度写进条例,带来了很多讨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排污许可证制度吧。


 

1、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的法律诉求和实践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指出,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者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强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水污染防治法》、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都对排放许可证提出了规定。特别是《水十条》明确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地区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其他污染源于2017年底前完成。

 

2、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总体思路设计

根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污许可制度以固定点源为管理对象,是一项将环境质量改善、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源监测、环境风险防范等环境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点源的综合管理制度。在环境管理转型的大背景下,排污许可应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基本出发点,整合点源环境管理的相关制度,实现一企一证、分类管理,坚持属地管理、分阶段推进,强化企业责任,加强发证后的监督与处罚,让排污许可证成为企业环境守法、政府环境执法、社会监督护法的根本依据。

 

排污许可制度框架设计

排污许可制度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排污许可制度在整个点源环境监管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管理制度的耦合;二是排污许可制度本身的框架结构,包括法律基础、技术方法和基本程序。排污许可制度框架设计见下图。

 
排污许可制度框架设计图

 

排污许可制度自身框架结构以排污许可“证”的管理为核心,包括适用范围、法律基础、许可内容、技术方法和基本程序等,其中许可内容是许可证最主要的内容。

 

3、提升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将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作为我国点源排放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制度,需要在现有的多种污染控制制度和政策基础上进行梳理,打破现有管理制度相对各自独立、缺乏系统统筹的局面,弥补制度衔接机制的缺失,提高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降低环境管理成本,发挥制度组合的整体效能。

 

4、结论和建议

排污许可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并证明行之有效的点源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创新,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制度。排污许可证改革要坚持质量约束、削减污染,制度融合、协调统一,一企一证、综合管理,事权清晰、属地管理,企业主责、强化监管等原则,在环境质量管理转型的大背景下,建议通过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与创新,明确排污许可证实施范围和对象、申报和发放程序,严格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政府和社会监督,实现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总量控制、排污权有偿使用、达标排放监督、信息公开等制度真正融合,让排污许可证成为企业环境守法、政府环境执法、社会监督护法的根本依据。

 

 

本文已发表于《环境保护》2016年第03-04合刊期。欲阅读全文,请狂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期编辑:包子,他他,天夕雪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