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观点】技术复核发现的“大气影响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你曾经碰到过的吗?

2016-06-13 丁峰 环评互联网

【写在前面】

本文原标题《如何解决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存在的问题》(于2013年发表于《环境保护》第3期,原作者丁峰  李时蓓 梁鹏,经作者授权发布,原文有删减)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整个环评报告中较容易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章节。从污染源、预测模式、气象参数、地形参数,到预测方法、方案,都可能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合理性和准确性。

本文结合近5年开展的技术复核结果,分析了环评报告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仅代表作者观点,供交流参考。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主要问题分析


影响大气预测结果的因素很多,除污染源之外,项目所在区域地形条件、地表特征、气象参数的不同,以及预测方法、方案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最终的预测结论。

根据对已完成的50多个项目的技术复核结果进行分析,目前在环评报告中出现的常见的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大气预测所需基础数据不真实

大气预测所需基础数据包括污染源排放参数、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三大类。

环评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由于工程分析不当导致污染源数据不准确,尤其是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确定方法的不统一和不确定性,更是造成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不充分或无法反映评价区域气象特点及地形特点,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预测结果的变化。

例如,2009年在对某铅锌冶炼工程环评报告进行技术复核时发现:该项目实际计算用的源强与环评报告中所列源强不一致。

同时,项目预测用的气象数据不符合导则要求,输出结果不具备代表意义,且复核后结果显示区域超标。复核建议环评报告依据导则要求对气象数据重新处理,核实污染源强后,重新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未严格执行导则规范

预测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技术导则推荐的预测模型、针对项目特点选用预测参数以及对输出结果的处理等方面。

环评报告中出现的该类问题主要包括:预测模型不符合导则要求;未根据项目特点合理选择预测参数;遗漏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未叠加考虑背景浓度的影响;在预测方案中遗漏重要关心点等。

例如,2010年对某电厂二期(2×330兆瓦)扩建工程环评报告技术复核发现,项目扩建后区域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的计算方法有误,计算输出的区域最大小时浓度和日平均浓度结果无法反映项目扩建后对环境的真实影响。

环评单位依据复核意见,对报告书进行了补充预测,并提供报告书修改稿及补充预测过程文件。经再次技术复核,修改后的报告书大气预测部分符合修订版大气导则要求,预测结论基本可信。



  • 人为忽略环境影响超标区域

由于在部分复杂山区中,大气污染扩散过程中的烟气撞山效应,导致部分地形较高的区域可能出现局部地区一次浓度超标现象。

个别环评单位为了规避评价区域超标影响项目审批,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通过降低预测网格精度、调整预测方案、忽视地形参数等手段,在预测过程中忽略可能超标的环境影响区域。

经技术复核发现环评预测中存在问题的项目,均由评估部门直接退回报告,由环评单位重新补充预测,分析区域实际环境影响,重新上报评估。


本期编辑:蓝魔 薄荷


想了解更多最新大气导则修订进展和报道

欢迎关注【环评互联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