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发起“环评向何处去”大讨论的倡议

2016-07-20 石林 环评互联网


各位公众、相关方和同仁们: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也由持续高速转到了换挡减速的阶段,而连年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影响的不断累积、爆发,也使各类环境问题不断凸显。虽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已经确立,但在现有经济形势下如何增强公众在环境改善方面的获得感,仍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更有效的环境管理已经是迫在眉睫。环境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型。现在,环境管理由排污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事前管理逐步向事中事后管理转变已经是业内共识,机构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环评制度改革、环境诚信体系建设、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环境督查、信息公开等方面的逐步推进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是,对污染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社会公众、相关方应该是环境管理阵营的同盟军,应该全社会全员参与,特别是在环境管理制度的大变革阶段,顶层设计设计更需要引进开放式创新的思路,而不是闭门造车型的“精准”设计

毕竟,无论管理体制和制度如何变革,环境质量的改善才应该是检验其实效性的唯一标准

随着环境管理思路的转变、体制、制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型,作为环境管理“最有力抓手”的环评制度更可谓是风起云涌。

在部分管理部门眼中,环评行业一直是“挡箭牌”,行业自身则更多时候被激进的公众当做了“出气筒”,现在有些善意的媒体又给环评贴上了“忍辱负重”的标签,从业者身在其中,甘苦自知。

在某些从业者心中,一直有一个困惑:在依法依规、加班加点、努力认真地编制了环评报告后,为什么得不到管理部门、公众和相关方的理解与支持?

近3、5年来,疲惫、困惑、无奈、迷惘、彷徨、纠结、失落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从业者的心理常态。这种心态的长期摧残下,有些从业者甚至对以前坚信不疑的职业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到底什么是环评?

环评的目的是什么?

环评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评?

评判环评制度实效性的标准是什么?

环评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到底应该如何?

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环评?

环评到底向何处去?

环境管理到底向何处去?

理不辨不明。在我看来,在这个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环评在国内40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对环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特别是环评从业者更应该反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掘行业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可以为环境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考量,进而在政策贯彻过程中增强执行者的信心,得到参与者和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故此,作为环评从业者中的普通一兵,我郑重提出:

开“环评向何处去”大讨论的倡议

虽人微言轻,但仍希望得到各位响应。

让我们为了环境改善这个共同的目标,秉承自由、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在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氛围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以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实践,争取让环评回归本位让环境管理及时到位而不越位让社会监督减少错位让全员参与不再缺位吧

让我们为了这个梦想共同努力吧。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与各位共勉。

环评论坛特约嘉宾 石林

环评互联网(公众号Eianet)

2016.07.19


欢迎大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环评论坛参与讨论,或直接回复参与讨论。

想及时获得更多环评互联思想

欢迎关注【环评互联网

本期编辑:小唐


推广赠阅活动

即日起,【环评互联网】公众号联合【环评论坛】,面向热心读者赠阅《环境影响评价论坛十周年活动专刊》印刷版。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两位(数量超过5),小编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赠阅。当然,评论的质量小编会适当把控。加入【环评互联微信圈】分享技术和红包,请添加小编微信号(Eianet2016)或关注【环评互联网】公众号(Eianet)


扫描二维码关注【环评互联网了解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