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来英国之后有什么比较直观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可能就是这里的social文化。无论是见面会、酒会、下午茶、还是宴会,social和交谈永远是核心:一大群穿着讲究的陌生人,举着香槟,三五成群地彼此寒暄,时不时发出真诚或礼貌性的赞叹,之后再换一圈人继续寒暄着相似的话题。
英式social:不能说有点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迎新的日子里,不是参加活动就是在安排参加活动的时间表。密集地参与这些事,难免让人感觉“社会认知资源”有点消耗过大(感觉周围很多人有同感)。好在现在迎新周已经过去,社交活动不会再这么过分密集。而我现在也已经习惯自己的三个邮箱每天都有四五十封邮件的日常,并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过滤掉用处不大的邮件。(由此可见,你要套磁的教授们每天收到上百封邮件确实是家常便饭,如果正在申请的同学发现教授没有回复你,很可能就是没看到或忘了,just remind them!)
可能是这里最受欢迎的活动:punting!
迎新结束,学期正式开始,可以逐渐以一个博士新生的身份开始想想学习的事儿。和刚进心理所读硕士的心态一样,第一年总是希望尝试各种自己从前没尝试过的东西,多多益善。比如我主导师课题组的两个核心技术是fMRI-TMS同步和MEG,抱着"来都来了"的想法,当然想要把这两个东西学会。所以这阵子一会儿去fMRI实验室见习,一会儿给组里的MRI/MEG实验做被试,希望一年之后能对这两门技术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虽说副导师也做猴子电生理,但估计博士期间先不入猴子的坑了...)
CBU的小花园
光去见习显然也不够,我得知这里开展实验的手续比国内复杂很多,周期非常长。做实验之前需要撰写非常详尽的研究方案,同时要经过各个委员会的审批(一共有14个步骤),耗时几个月是很常见的事。除了伦理审查、资助审查、数据保护审查等,还会有组外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同行评议,只有经过修改通过评议才可以进入之后的审查和实验。再考虑到招被试的难度和预约MRI/MEG机时的问题,这使得做实验的周期通常都会很长,更别提之后的论文发表了。
开始做实验之前的一些审核或管理步骤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做实验、写论文,通常需要早早地写一份提案,然后提交并等待各种审核。由于等待时间太长,现在大家已经学会了在等审核的过程中,着手开始准备另一项研究提案的撰写,这样一种滚动的方式可以节约一定的时间。所以,说不定我这个月也要开始着手想做实验的事儿了,毕竟周期太长,早早开始这个流程会好一些,期待一下!对了,虽然我说不太记得之前做啥,但是我感觉读研/读博期间定期简单记录一下自己都做了啥/近期要做啥还是挺有用的,无论是给自己一些自我反馈还是所谓自我控制感。个人在用的一款笔记软件叫Notion(打钱!),把它作为简单的任务管理软件还是比较顺手的,推荐给大家(当然其他软件甚至极简的excel、手写记录也可以,也欢迎大家留言板进行推荐别的好用的软件)。
Notion的界面
前阵子有不少同学和老师留言给我,希望我多分享一些剑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的培养方式,这同样也是我非常希望的事。我会在下一期Cam学记给大家分享CBU博士培养的相关话题,应该会有不少干货,敬请期待!如果想看的人多,争取下周更新~*最后放个彩蛋,前几天偶然得知自己在国王学院的入学日期(matriculation date)和徐志摩恰好相差100年零1天,甚是奇妙!
King's 纪念徐志摩入学100周年的推文
King's 传说中的入学晚宴
(下周有哈利波特主题formal,如果感兴趣,到时多拍点照片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