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名词解释

2016-11-10 历史大学院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 牧野之战周灭商的战役。周文王死后4年,周武王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联合其他部族东征,讨伐商纣。两军在商都郊外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会战,商军“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纣兵败自焚,商亡。

  • 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共伯和摄行王事,称此年为共和元年。一说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政,故称“共和行政”,前后14年。周厉王死后,政始归于周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 国人暴动①亦称“彘之乱”。周厉王时都城人民的暴动。周厉王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他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禁止人民捕猎、樵采;又用卫巫监视议论他的人,造成“道路以目”的状况。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死于彘(今山西霍县)。②泛指西周、春秋时都城人民的暴动。

  • 平王东迁周王室由镐京(今陕西长安境)迁于雒邑(今河南洛阳东)的事件。周幽王时,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后父申侯勾结犬戎攻入王宫,幽王被杀。宜臼在诸侯的保护下即位,是为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 葵丘之会春秋时霸主齐桓公召集诸侯结盟的大会。齐桓公取得霸权后,于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邀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不得壅塞水源,不得阻止各地粮食交通,不得改换嫡子,不得随意杀大夫,尊贤育才,不得让士世袭官职,盟国间须免战修和。目的是巩固霸权和维护贵族统治。

  • 城濮之战春秋时发生于晋、楚两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周襄王十四年(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进围宋国,宋求救于晋。次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晋楚两军会战于城濮(山东鄄城西南)。晋军以少数兵力先击败比较薄弱的由陈、蔡军队构成的楚军的右翼。同时晋军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回头夹击,迫使楚军主力后退,取得胜利。此次战役确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 弭兵之会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的会盟。会前晋、楚两国因内部矛盾加剧,迫使双方都想暂息争霸战争。宋共公十年(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奔走约集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互救灾难,共同讨伐抗命的国家。但随后战争又起。宋平公三十年(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戍再次约集晋楚,并邀集各国在宋结盟,约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其他各国都要向晋、楚同样朝贡,使晋楚平分霸权。

  • 三家分晋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室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赵、韩、魏、知、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中行氏土地尽为四家瓜分。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又灭知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三个政权。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

  • 田氏代齐西周春秋时,齐国国君本为姜姓。齐景公时,贵族田桓子用大斗贷出,小斗收进的办法笼络人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此后田氏又联鲍氏,攻灭执政的栾氏和高氏,杀晏孺子,立齐悼公,随之又杀死悼公,立齐简公。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田成子杀死简公及右相监止,从此田氏专齐国国政。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齐国国君,姜齐遂为田齐所取代。

  • 商鞅变法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秦国在东周时期,是政治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始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前后共两次。主要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准许买卖土地;2.奖励耕织,抑制商人,禁止游士;3.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军功爵制,按军功定爵位等级;4.建立中央集权的县制和什、伍连坐的编户制;5.统一度量衡。这一变法在当时各国改革中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奠定了秦国富强和统一六国的基础。

  • 桂陵之战战国时齐国围魏救赵大败魏军的战役。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兵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孙膑乘魏内部空虚,率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涓兼程回兵救援,齐军设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是历史上运用“避实击虚”战术取得胜利的著名战例。

  • 围魏救赵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战国前期齐国大败魏国的战役。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伐魏救韩。次年孙膑用逐日递减灶火的假象诱敌,设伏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险地,待魏军追至,万弩齐发,尽歼魏军10万,庞涓自杀(一说被俘),魏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国日衰。

  • 合纵连横战国时军事外交策略。合众弱以攻一强称为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称为连横。战国末期,列国中秦最强大,列国中齐、燕、赵、韩、魏、楚等国联合抗秦,是为合纵;秦拉拢这些国家中的某几国进攻其他国家,称连横。一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秦处西,六国居东,故六国随从秦国为连横。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都是当时著名纵横家。

  •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军围困韩上党郡,郡守冯亭因不愿降秦,故以地献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与秦军相持达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廉颇,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诈败后退,另以两支军队奇袭切断赵军后路,困赵军46日。后突围中赵括被射死,赵军40多万人被俘坑杀。至此赵国力衰微。

  •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统治,实行文化专制而发动的一次焚毁诗书百家和镇压儒生的运动。秦统一后,一些儒生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反对国家法令。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遭到丞相李斯的驳斥。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除《秦纪》及医药、卜筮、农技之书外,其他民间所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语等一律限期交出烧毁;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严禁私学,欲学法令的要“以吏为师”。次年发现方士卢生、侯生等诽谤秦始皇,秦始皇遣御史查处,在咸阳坑杀违犯禁令宣传复古的儒生共460名。

  • 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刘邦为汉王,并分封了其他17个诸侯王。不久,刘邦乘项羽重兵至齐地平叛之机攻占关中为根据地,乘胜进占其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回师大败刘邦。后双方于荥阳,城皋(今河南荥阳广武)间相持。刘邦联络彭越、英布等从后方断项羽之粮道,又派韩信夺取齐、赵之地。公元前203年,刘、项约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邦乘项羽撤兵之机,全力出击,韩信、彭越等会师,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率40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拟一鼓消灭刘邦。经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拜会项羽。宴会上,范增使项庄舞剑,欲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樊哙仗剑执盾闯入,刘邦方寻机逃回。垓下之围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彭越等会兵垓下(安徽灵璧东南)围困项羽,使之粮尽援绝。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故突围南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亡。

  • 白登之围汉初,匈奴冒顿单于频扰汉北方郡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晋阳(今太原)被匈奴大军所围,刘邦率兵32万抗击,被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大同东北)7日7夜,后采陈平计,贿赂冒顿的阏氏(皇后),方得以突围。

  • 诸吕之乱汉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刘邦死后,惠帝懦弱,权归其母吕后。惠帝死,吕后临朝称制,违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誓,大封吕姓子弟为王侯。刘姓诸王和朝中大臣受到排挤并大量被杀。统帅南、北军之权尽归吕产、吕禄。公元前180年吕后死,矛盾激化,诸吕欲发动政变尽诛旧大臣,以篡夺汉室。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谋划,用计夺得吕氏兵权,诛灭吕氏一族。不久,文帝刘恒即位。

  • 吴楚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汉初大封同姓为诸侯王,诸侯王势力膨胀,造成与中央集权的尖锐矛盾。汉景帝即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开始将一部分王国的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乘机联合胶西、楚、赵等七国,借口“诛晁错,清君侧”,举兵反叛。晁错被朝廷诛杀。七国之乱3个月后也被周亚夫所率大军平定。此后,王国军政财权逐渐收归中央。后经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诸侯王国名存实亡。

  • 罢黜百家汉武帝时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非通晓儒家学说者不得进用为官,借以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武帝所采纳。下令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官,用儒家经典教育太学生。选用官吏也以儒学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告缗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措施。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汉朝廷颁发“缗钱令”,对富商大贾征收财产税。元鼎三年(前114年)又颁布“告缗令”,对隐匿或虚报不实的商人,没收其财产,并奖励告发,查实后奖给告发者所没收财产的一半。由杨可主持。史载“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家产在中等以上的商贾大多破产。

  • 盐铁之议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集的一次与盐铁官营有关的国家政策的辩论。汉武帝元狩年间,任用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酒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充实了国家财政。但由于这些政策实行中的弊端贻害民间,加之长期将聚敛的财富用于战争,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下诏,命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60余人,询问民间疾苦所在。会上,贤良文学力主罢盐铁、榷酒及均输官,并就武帝时国家对匈奴用兵及其他内外政策提出批评,与桑弘羊展开激烈的辩论。会议的情况详载于桓宽编撰的《盐铁论》一书。会后西汉政府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罢除了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其余盐铁等政策,仍遵武帝之旧。这次会议使“与民休息”的政策得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 石渠阁会议西汉宣帝时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西汉自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前51年)召集著名儒生萧望之、刘向等,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主持裁定。会后将讨论的奏疏汇集为《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共155篇,今佚,唯杜佑《通典》保存若干片断。

  • 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时期,研究儒家学说的今古文学派由于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一,章句歧异。为了进一步确立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章帝建初四年(79年),接受议郎杨终奏议,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此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由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又称《白虎通德论》),作为官方钦定经典公之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使封建纲常伦理化、系统化,同时又将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与谶纬迷信等与儒家学说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 王莽改制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农民不断起义。初始元年(8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实行复古改制:改全国土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宣称一家不满8个男子而占田超过900亩(-井)的,余田必须分给亲族邻里,无田者按一夫一妻百亩的规定分田,企图实现儒家经典中记载的井田制。又推行“五均六筦”,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并屡次改变币制,铸造“错刀”、“契刀”、“大钱”等货币,掠夺财富;还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人和太学生郭泰等联合抨击专权的宦官集团。延熹九年(166年),有人勾结宦官诬告其“诽讪朝廷”,李膺等200多名“党人”被捕,后虽释放,但永不叙用。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掌权,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等谋诛宦官,事泄被杀,诛及李膺等百余人,收捕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灵帝在宦官挟持下又令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连及五族都免官禁锢,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 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军阀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部将李傕、郭汜率兵攻入长安杀王允及朝官多人。随后,李傕劫持了汉献帝,郭汜扣留了公卿大臣。郭、李相互火并,烧杀抢掠,长安及其周围尸骨堆积,行旅断绝。后李傕为曹操所杀,郭汜为其部下所杀。

  • 隆中对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造访,三顾茅庐,终于相见。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江东孙权,整顿内政,伺机北伐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氏王朝。隆中对策对蜀国政治和军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著名战役。东汉末,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统兵20余万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孙权和刘备联军5万,共抗曹军。曹军经由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小战失利,退居江北。双方隔江对峙。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士气低落,后方不稳。孙刘联军用火攻计击败曹军水师,水陆并进,大败曹兵。战后,孙权在江东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并进占益州,曹军残余退回北方。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 吴蜀彝陵之战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杀蜀将关羽。222年,刘备以复仇为名,率军出巫峡东下,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途连营,并得到“武陵蛮”的支持,声势浩大。吴大将陆逊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直至敌方疲惫,抓住战机,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利用火攻,大破蜀军40余营。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亡。

  • 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内乱。西晋分封诸王,握有军政实权。晋武帝死后,惠帝即位,其妻贾后与外戚杨骏争权。永平元年(291年)贾后杀骏,复使楚王玮杀辅政的汝南王亮,不久又杀玮。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计杀贾后,旋自立为帝,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联兵杀伦,挟惠帝复位。此后长沙王义和东海王越也加入了这场内乱。战火从洛阳、长安延至黄河南北。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入主朝廷,毒死惠帝,另立怀帝。这场混战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各少数民族贵族也乘机起兵,加速了晋王朝的灭亡。

  • 祖逖北伐东晋将领祖逖领导的北伐战争。祖逖于西晋末率余党数百家南移。建兴元年(313年),被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在淮阴募兵2千北进。所部纪律严明,得到人民响应,曾大败石虎,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朝廷内部纠纷迭起,对他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加以牵制,终至忧愤而死,北伐成果得而复失。参见“祖逖”。

  • 桓温北伐东晋将领桓温领导的北伐战争。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上书要求北伐,恢复中原,晋采纳其建议,但派殷浩等加以牵制。永和五年(349年)桓温北伐前秦,攻抵霸上,因无粮饷退回。永和十二年(356年)再次北伐,攻克洛阳,屡请还都,遭到士族反对,洛阳得而复失。太和四年(369年),北伐前燕,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道被截,大败而归。

  • 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太元八年(383年),初步统一北方的前秦统治者苻坚率步骑兵90多万南下,企图一举灭晋。东晋政府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军8万迎战。先以刘牢之率“北府兵”5千夜袭洛涧,斩杀秦军1.5万余众。继又挺进淝水,与苻融所率20余万先锋军夹水对峙。晋方要求秦方暂时后退,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待晋军“半渡而击之”,同意稍退。由于秦军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遏止。晋军乘机渡河攻击,大败秦军。苻融被杀。溃兵逃亡时闻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谢玄乘胜攻占洛阳等地。苻坚带伤而逃,后为姚苌所杀。

  • 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在位期间(471—499)实行的政治改革。北魏统一北部中国后,长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遥控中原。占据统治地位的鲜卑贵族仍保持落后习俗。他们把持地方政权,强占土地人口,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奴役和压榨。孝文帝亲政前后,曾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和他本人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包括: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颁行均田制,规定封建国家向一般农民授田的土地耕种还授制度。次年,颁行三长制和租调制,规定了人民的租调标准,并责成邻、里、党三级组织按制度征发兵徭赋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等需要;下令禁革鲜卑人的祖裸之俗。太和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洛阳,不久令王肃参照汉晋制度改革官制。同年并下令废除鲜卑族服装,改服宽衣大袖的汉装。十九年下令统一全国语言,“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同年又颁布五铢钱,统一货币。二十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大夫通婚。这些改革措施虽有一定的局限,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的过程。对于巩固中国北方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加速民族融合,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投高欢。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又降梁,被封为河南王,据寿春(今安徽寿县)。次年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太清三年(549年)攻下台城,武帝愤恨而死。侯景立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景自立为帝,国号汉。次年,为梁将陈霸先等所败,在逃亡中被部下杀死。这次战乱使建康城和三吴地区受到巨大破坏。

  • 玄武门之变唐初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为与其兄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发动的政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以长子建成为太子,封次子世民为秦王,各开府置官属。此后不久,以建成和齐王元吉(高祖四子)为一方,李世民为另一方,双方即各自培植党羽、势力,对于皇位继承权展开激烈的争夺。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趁对方尚未发动之际,率尉迟恭等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发动政变,射死太子建成,并杀齐王元吉及其诸子,击败东宫和齐王府的卫队。后一日,高祖立世民为太子,二月后传位世民,即唐太宗,其自称太上皇。武德之政遂为贞观所代。

  • 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开元、天宝之际,唐政府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于范阳(治今北京)发动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进占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禄山被其子庆绪杀死。唐将郭子仪等次第收复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郡(治今河南安阳),乾元二年(759年),被禄山部将史思明所杀。思明于范阳称燕帝,再度攻占洛阳。后又为其子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始平。战乱历时7年多,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永贞改革唐朝顺宗即位的永贞元年(805年)由王叔文等人进行的政治改革。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日趋腐败。顺宗即位,以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并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参加,组成革新集团(即“二王八司马”),实行政治改革。从去除德宗朝积弊、裁抑藩镇宦官权力和整顿财政入手,包括下令捐免民间对官府的诸种旧欠,停止地方官额外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罢免专擅聚敛贪污的京兆尹李实,取消宦官横行的宫市和专为斗鸡走狗而豢养的五坊小儿,降低盐价,免除由浙西观察使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改由中央官(时为宰相)兼领,同时王叔文自任盐铁副使以掌握财权。以上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于改革派在朝势力、基础薄弱,不久即因谋夺宦官兵权被发现而受阻。宦官俱文珍等联合朝官,以顺宗久病为借口,矫诏拥立宪宗。王伾、王叔文被贬,王叔文后被杀,刘禹锡等被放逐远州做司马。此次改革持续146天即告失败,但宪宗即位后,不少改革措施实际上仍继续实行。

  • 甘露之变唐文宗时因朝官与宦官的权力之争而引起的事件。唐代后期,南衙(朝官)北司(宦官)之争势如水火。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擅权。文宗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密谋内外联合,铲除宦官势力。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李训于左金吾院内事先埋伏甲仗,于上朝时分,谎称院内石榴树上夜有甘露,诱使仇士良等前往,企图一举诛灭。但因所伏甲兵暴露,事败。李训与宰相王涯、舒元舆等被宦官所诛。郑注也被风翔监军宦官所杀,部下亲党受株连而死者千余人。史称此次事件为“甘露之变”。

  • 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政变。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因赵普、石守信等的策划,借口北汉和辽会师南下,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北上联御,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部下给他穿上黄袍(皇帝服),拥立他做皇帝,取代后周,改国号为宋。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统兵将领兵权的事件。北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后,试图彻底改变唐五代以来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的状况。建隆二年(961年),他与赵普定计,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宴,席间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迫其解除兵权。后又用同样手段,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这一作法,对加强北宋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 高梁河之战北宋初年对辽的战役。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率师攻辽,包围南京(今北京市),与辽援兵战于高粱河(约在今北京外城一带),在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的夹击下,大败溃退。辽军乘胜追击,至涿州(今河北涿县)而止。

  •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和约的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统太军南下,宋真宗听从王钦若之谋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一再坚持,真宗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士气大振。宋军坚守辽军后方城镇,又于澶州城下获得大胜。辽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提出议和。真宗遣曹利用赴辽营谈判,于12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名。

  • 庆历新政北宋范仲淹等主持的新政。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局面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有识人士纷纷建议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仁宗予以采纳。但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仅在整顿吏治方面颁布过几次诏令,已遭到大官僚集团的反对。不到一年,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开朝廷,新政遂告夭折。

  • 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北宋中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日深,军事上受辽、夏的威胁。嘉沘三年(1058年)王安石上《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主持变法。设制置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条例司,整军理材,以求“富国强兵”。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税法、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减兵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置军器监,此外还改革科举和教育制度。新法使农民负担稍有减轻,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部分官吏执行不当。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被迫辞职。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后,新法遂废。

  • 元祐更化宋哲宗元沘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继位。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为门下侍郎,次年(元祐元年,1086年)进为左相。并任用文彦博、吕公著等一批旧臣,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斥逐熙宁、元丰间用事诸臣如章惇、蔡确等。同时下令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今义》为科举考试依据,以及重新修订《神宗实录》等。在此期间,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因此抱恨而终。

  • 海上之盟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重和元年(1118年),宋派马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以买为名探金朝虚实。后宋金使者屡次联络并密议联军灭辽。宣和二年(1120年)又派赵良嗣(即马植)等为使,赴金定约:北宋允许在灭辽后将原输纳给辽的岁币全部转献于金,金承认燕云诸州归宋;金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攻取燕京。

  • 靖康之变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分东西两路再次南下,合围东京(今河南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城破。金统治者在大肆掠夺后,于次年三月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楚。并于四月初一,俘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图籍北去。北宋统治自此结束。

  • 黄天荡之战南宋初年抗金战役之一。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将兀术军渡江,先后破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绍兴)。次年,宋将韩世忠率水师8千,从海口(今属上海)进趋镇江,堵其归路。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士气高涨,全力奋战,金军损失重大,被逼进黄天荡(今江苏南京附近),宋兵用铁绠贯大钩,将金兵小船逐只弄沉。后兀术凿渠30里,出江,用火箭烧毁宋军海舰,方得渡江逃走。前后历时48日。

  • 郾城之战南宋初年的抗金战役之一。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分四路攻宋,战火东自淮河,西到陕西。岳家军部分深入河南,并联络河北忠义民兵,合击金军;又分兵收复颖昌(今河南许昌)、郑州、洛阳。他以主力屯驻在颖昌,自率轻骑固守郾城(今属河南)。金将兀术率精兵1.5万余骑,到达郾城北,正面列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两侧布列拐子马。岳飞令将士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被金军。

  • 采石之战南宋抗金战役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大举攻宋。且自率主力从淮西攻至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十月,金东京留守完颜雍乘亮南下,自立为帝。十一月,完颜亮闻讯后拟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时宋守军无统帅,正在此犒军的虞允文便以参谋军事的身分指挥狙击,又派水军堵截北岸杨林河口,大获全胜。完颜亮转移到瓜州,为部将完颜元宜射杀。金兵北撤,宋军收复了两淮地区。

  • 开禧北伐南宋宁宗时对金的战役。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大臣韩侂胄乘金朝衰弱之机,分兵北伐。以郭倪东渡淮河,部将毕再遇、陈孝庆等复泗州,克虹县;西路赵淳、皇甫斌等拟进击唐、邓。但由于军事上准备不足,用人和部署欠当,再加上吴曦据蜀叛变,形势逆转,宋军被迫退守江淮。主和派乘机大肆活动。次年12月主和派代表、礼部侍郎史弥远设伏袭杀韩侂胄,并函送其首级向金廷请和。

  • 合州之战南宋末年抗击蒙古军的战役。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春,蒙古军进攻合州(今四川合州)城,蒙哥汗(元宪宗)亲自督师围攻。守将王坚拒绝投降,依恃钓鱼山天险,坚持抵抗。自2月至7月,击退蒙古军的多次进攻。蒙哥也被宋军炮石重伤,不久死于军中。

  • 襄樊之战南宋末年抗击蒙古军的战役。宋度宗咸淳三年(1276年),元军进攻南宋重镇襄阳,继又围困樊城。宋将张世杰、夏贵、范文虎先后往援失败,襄,樊军民协力坚守。咸淳八年(1281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遣张顺、张贵率水师突破封锁往援,顺战死,贵入城中后又突围接应援军,被俘后死。次年元军切断襄樊通道,攻破樊城,守将牛富战死,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双方苦战五年余,为宋元间最激烈的战役。

  • 厓山之战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虏恭帝北归。后数年宋臣张世杰、陆秀夫等先后拥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为帝。最后张世杰等退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元将张弘范率军进逼,张世杰率战船千余,缚以绳索,努力奋战,因腹背受敌致败。陆秀夫负帝赵昺跳海死,张世杰汇集余部,准备继续战斗,遇飓风舟覆溺死。南宋亡。

  • 靖难之役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并配给武装护卫。北边各王掌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太祖孙)即位后,用齐泰、黄子澄策,先后将周、齐、湘、代、岷五王废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以讨齐、黄,“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攻入南京,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即帝位,成祖。

  • 三宝太监下西洋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派太监郑和(小字三保或三宝)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分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航,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由印度西岸反航,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不断出海,至1433年,前后历时28年之久,共计远航7次(一说8次),历30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些航行早于欧洲哥伦布、达·迦马等的航行半个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数倍。航海船队每到一地,都与当地人民友好交往。至今南洋一些地方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都记述了航行中的见闻。

  • 土木之变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统军大举攻明。英宗受宦官王振挟持,发兵50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稍败,即匆忙撤兵。后又应王振之请,“临幸”其家乡蔚州(治今河北蔚县),行军途中屡改路线,将士疲惫不堪,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敌追及。将士勿猝应战,死伤大半,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乱军杀死。

  • 夺门之变土木之变英宗为瓦剌俘虏后,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其弟朱祁钰(景帝)抗击瓦剌,次年英宗被释回京。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乘景帝病重,在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官僚徐有贞等支持下,夺宫门,登基复位,废景帝,杀于谦。史称此次政变为“夺门之变”。

  • 萨尔浒之战后金大败明军的著名战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两年后以“七大恨”为口实兴师伐明。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明军88000余人(号称24万)四路出师。后金集中八旗兵6万人,于萨尔浒(在今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击破明军主力杜松部3万人。再回师击溃马林、刘綎两军。此役明阵亡将领杜松、刘綎以下300余人,士兵45800余人。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削弱了明在东北地区的势力。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明军在军事上转入了战略防御。

  • 宁远之战明军击败努尔哈赤军队的战役。天启年间,阉党高第为经略,放弃关外各地。明参将袁崇焕坚守关外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孤城。天启六年(1626年)春,努尔哈赤兵围宁远,袁率军民击败努尔哈赤10余万大军。努尔哈赤在攻城时受伤,退兵沈阳,同年8月病死。次年皇太极(清太宗)再攻宁远,又被击败。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袁崇焕。

  • 赤嵌之战明清之际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战役。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军侵占中国领土台湾。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春,郑成攻率将士数万人,出厦门,经金门、澎湖,至台湾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陆。得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持,攻取荷军的重要据点赤嵌楼(在今台南境),进围荷兰总督府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安平),击溃由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来援的敌舰队。次年2月1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收复了台湾。

  • 嘉定三屠清军南下时的暴行。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前后三次在嘉定(今属上海市)进行屠杀。第一次是阴历7月初4日,侯峒曾领导的义兵失败,城破后死难2万余人。第二次是27日,朱瑛领导的义兵失败,此城再遭屠杀。8月16日,明将吴之藩起兵江东,反攻嘉定,结果失败,嘉定又遭屠杀。

  • 扬州十日清军南下时的暴行。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迫扬州,多尔衮致书明督师史可法诱降,史却之,率兵士与全城人民坚守扬州。阴历4月25日城破后,清兵曾大肆屠杀10天。

  • 三藩之乱清初吴三桂等发动的叛乱。吴三桂,降清后助清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政权。南方平定后,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封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此为“三藩”。皆拥重兵成割据之势,三桂势力为最强。与朝廷矛盾日烈。康熙亲政后,下令撤藩,三桂首先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攻陷四川、湖南。另外两藩也起兵响应。广西、陕西等地方督抚也陆续起兵反叛。后耿精忠(继茂子)、尚之信(可喜子)相继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不久病死。部下很快土崩瓦解。这次叛乱为时8年,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全平息。

  • 大小金川之战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率兵攻打邻近土司,且杀伤清兵,清政府即发兵镇压。乾隆十四年莎罗奔兵败降官军。20年后其侄孙索诺木结小金川反清,清政府复出兵镇压,定边将军温福战死。清廷命阿桂为定西将军督军重兵强攻。乾隆四十一年,索诺木请降,战争始告结束。

  •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中国军队驱走沙俄侵略者的战役。17世纪四五十年代,沙俄侵略者窜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建筑据点霸占中国领土。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派都统彭春等率水陆之师前往征讨,击败俄军,守将托尔布津率众投降。清军对俄军采取宽大态度,准其回国,同时拆毁雅克萨城,回师瑷珲。尼布楚督军伏拉索夫得知清军撤离雅克萨的消息后,立即派军重占此城,赶修工事,妄图长期霸占。次年,康熙命清军再次讨伐。中国军队在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下,击毙托尔布津,困守此城的俄军也因多患疾病,粮食断绝,死伤惨重,无力再战。沙俄政府被迫接受清朝政府提出的和平谈判,签定了《尼布楚条约》。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团队出品

更多资料点击历史学考研资料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