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练】中国近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2016-11-25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 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初为割断大陆汉人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厉行海禁,严禁商民下海交易。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18世纪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伸展势力。为防范外国入侵,1757年(乾隆二十四年),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建立公行制度,对进出口商品严加限制。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它是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尽管后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 买办制度帝国主义在旧中国造就的代理人制度。中外通商以来,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广州等五口开埠通商,产生了一批为外国商人充当译员和经济事务助手的人,即“买办”(又称“康白度”,西班牙语的音译),“公行”制取消后,洋商可以自由雇佣。开始时,买办只是代洋商经理劳务,获取报酬,后来职能不断扩大,可自由设店,承办洋商所要进行的业务;可与商人直接交涉,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依附于外国资本,为外国资本家效劳。

  • 黑水党鸦片战争中浙江沿海人民组织的抗英武装。因服色尚黑,故名。18407月英军陷定海,徐保等组织黑水党进行狙击。次年定海再陷,宁波相继沦陷后,黑水党组成“杀鬼队”潜入城中,伺机袭击英军,使侵略者遭受沉重打击。

  • 穿鼻草约又作“川鼻草约”。鸦片战争期间,清钦差大臣琦善于1841125日在穿鼻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议订的议和草约。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香港,赔款600万银元,开放广州为商埠;2.英国归还定海。条约并未正式签字,清政府也未予承认。

  • 广州和约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战败后与英国代表义律议订的休战协定。1841527日在广州订立。主要内容:1.中国军队撤出广州,交付600万元“赎城费”;2.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不久英国撕毁和约,扩大侵略战争。

  •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829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共1373条。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香港。从此香港变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2.中国赔偿鸦片费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2100万元。3.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可以派驻领事。从此,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4.协定关税,凡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中国不能自行作主。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5.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为在中国培植代理人(即买办)创造了条件。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虎门条约又称“虎门附约”。《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108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16款。主要内容:1.英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2.英国人可在五口租地造屋。

  • 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73日清两广总督耆英与美国专使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通过此约,美国除取得《南京条约》及附约的全部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同时得到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在中国沿海各港“巡查贸易”等权利。

  • 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1024日清两广总督耆英与法国专使剌萼尼在广州黄埔签订。法国除取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外,还取得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清政府有保护教堂义务的特权。

  • 五口通商章程《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108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主要内容:1.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协定海关税率为值百抽五。中国司法、关税自主权自此遭到破坏。

  • 上海租地章程即“上海地皮章程”。1845年英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苏松太道宫慕久签订。1129日公布。划出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作为英人租界居住地。是为外国侵略势力在华设立租界之始。

  • 拜上帝会又称“拜上帝教”。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1843年创立于广东花县。倡导只拜上帝,“不拜邪神”,故名。1857年制订各种仪式和《十款天条》,1851111日发动金田起义。政教合一,太平天国战士必入拜上帝会。

  •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的供给制度。1850年建立,规定参加起义的群众将财产缴归圣库,一切缴获也归圣库,全体衣食均由圣库开支,一律平均。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进一步确认国库制度,天京有国库,每二十五家的“两”亦设一国库,在辖区内广泛推行。

  • 太平军太平天国的武装力量。1850年秋金田团营时组建。指挥官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等;带兵官有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均在正副军师统率之下。军事编制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共13125人。先有陆营,后增设水营和土营。1852年颁布《太平条规》作为定营、行营的军律,由圣库供给官兵生活用品,诸匠营和百工衙支应军需。太平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奋战10余年,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以土地制度为核心,兼对军政体制,乡官制度,以及农村的军事、教育、选举、司法等制度作了规定。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辖区土地按产量高低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把农民按太平军的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每二十五家为一“两”,设两司马统管生产、分配、军训等;纲领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地主势力。但具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色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

  • 资政新篇书名。洪仁著。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纲领性文件。1859年经洪秀全旨准颁行。全书共四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造就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主要途径: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革除腐朽风气,树立新风;经济上发展交通运输事业,鼓励民间开矿,兴办邮政、银行等;文化上兴医院、办学校等;外交上与外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同时采用新的刑法制度。由于太平天国处于战争环境,这些富有建设性的主张未能付诸实施。

  • 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内部称“洪门”。清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故称。相传创立于康熙年间。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支派有大刀会、小刀会、红钱会、哥老会等,分布于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省及海外等地,会员多为农民、手工业工人、城乡劳动者及无业游民。多次发动反清起义和响应参加反洋教斗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辛亥革命后日趋没落。

  • 捻军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前身是捻党。“捻”是皖北土语,一股、一部分之意。18532月捻党十八股合一,在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举行起义,是为捻党转向捻军的里程碑。18562月(一说1855年秋)举行雉河集会盟,奉张乐行为大汉盟主(一作大汉明命王,大汉永王),建立“大汉国”,颁布《行军条例》。分黄、白、红、蓝、黑五旗。次年与太平军联合在淮南进行抗清斗争。1863年清军攻陷雉河集根据地,张乐行被俘殉难。次年张宗禹部捻军与赖文光西北太平军残军合并,易步为骑,开展流动作战,为后期捻军。1865年在山东曹州全歼僧格林沁军。次年10月于许州分军,赖文光、任化邦为东捻军,转战于鄂、豫、皖、鲁等地,1868年初于扬州覆没;张宗禹部为西捻军,转战陕、晋、直(今河北)、鲁等地,18688月在茌平南镇一战,全军尽覆。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 东捻军186610月捻军于许州分军。赖文光、任化邦为一路,转战于鄂、豫、皖、鲁之间,是为东捻军。186711月任化邦在江苏赣榆殉难。次年1月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战败被俘。东捻失败。

  • 西捻军186610月捻军于许州分军。张宗禹率部由豫入陕,与回民军联合作战,是为西捻军。次年12月为援救东捻军经山西进入直隶(今河北)、山东。18688月战败在茌平南镇,张宗禹归隐,西捻败灭。

  • 湘军清末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而创建的封建地主武装。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团练基础上编制而成,逐渐扩充,水、陆皆备。具有浓厚的私兵性质。为太平军的凶敌。1864年在英法侵略者的支持下,与淮军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嗣在鄂、豫、皖、苏、鲁等地镇压捻军,并参与扑灭回民、苗民起义烈焰。主要将领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等先后出任总督,成为反动势力中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争权夺利,后渐为李鸿章的淮军集团所取代。

  • 淮军清末封建地主武装。李鸿章1861年得曾国藩支持,在合肥地区招募兵勇,仿湘军编制组建。次年李鸿章调赴上海,购置洋枪洋炮武装部队。1864年在英法侵略者的支持下,与湘军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嗣在鄂、豫、苏、鲁等地镇压捻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周盛传、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等,结成淮系武装政治集团。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受挫,势渐衰,后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替代。

  • 江南大营清政府为包围、进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在城外所设的军事指挥机构。18534月钦差大臣向荣在孝陵卫建立。1856年为太平军击溃。次年钦差大臣和春于孝陵卫重建。1860年再次被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由此覆灭。

  • 江北大营清政府为防止太平军北上,在江北建立的军事据点。18534月钦差大臣琦善于扬州建立。与江南大营遥相呼应,阻击太平军。1856年被太平军攻破。清政府又以德兴阿为钦差大臣,重建军营。18589月被陈玉成、李秀成部摧毁。

  • 洋枪队美、英、法侵略者与清政府相勾结,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而组成的配有洋枪洋炮的武装部队。1860年美人华尔在上海组建。1862年被清政府改称为“常胜军”,1864年在昆山解散。1862年左宗棠在浙江宁波招募的“中英混合军”和“常捷军”也称洋枪队,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也组织有“天津洋枪队”。

  • 工部局美、英、法等国在上海租界地设立的市政机关。18547月成立,最高长官为董事长。对中国居民行使征税、司法等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独立主权,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

  • 顾命八大臣18618月咸丰帝于热河(今河北承德)病危,临终顾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总摄朝政,辅助6岁的幼君载淳为帝。慈禧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推翻咸丰遗命。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 垂帘听政太后掌握朝政称为“垂帘听政”。18618月慈禧太后等发动“祺祥政变”,推翻顾命八大臣,始与慈安太后共同听政,实权在慈禧手中。1889年光绪成年,表面上“撤帘归政”,实际上内政外交大权仍由慈禧操纵。18989月,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 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528日清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爱辉)签订。主要主容: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归俄国;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为中俄共管之地。

  • 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见“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1858613日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天津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俄国可在上海、宁波等七处口岸通商,并设置领事、停泊军舰、建造教堂等;俄国正教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中俄两国对从前未确定边界派员查勘;俄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 中美天津条约1858618日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共30款。主要内容有:如其他国家公使驻京,美国也可照办;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湾为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享有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给予其他国的特权,美国得“一体均沾”。

  • 中英天津条约1858626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1.英国公使常驻北京;2.增辟牛庄、登州、南京等九处商埠;3.自由传教;4.英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往来;5.中国赔款白银400万两。

  • 中法天津条约1858627日法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1.法国公使常驻北京;2.增辟琼州、淡水、登州等为商埠;3.自由传教;4.法舰可在各通商口岸往来;5.中国赔款白银200万两。

  • 北京条约1860年英、俄、法强迫清政府在北京分别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见“中英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 中英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01024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凡9款。主要内容:1.《中英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准许英国“招募”华人出国做工;4.割让九龙司给英国;5.军费赔偿增至800万两。

  • 中俄北京条约又称“中俄续增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01114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凡15款。主要内容:1.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国版图;2.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3.俄国取得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和享有领事裁判权等项特权。

  • 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01025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法国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凡10款。主要内容:1.《中法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准许法国“招募”华人出国做工;4.军费赔偿增至800万两。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强迫清政府接受《北京条约》中规定中俄西段未定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1864107日于塔城签订。沙俄以欺骗和武力威迫等手段通过此约,侵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 蒲安臣条约即“中美续增条约”、“天津条约续增条款”1868年清政府任命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728日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在华盛顿签订。主要内容有中国与美国商民欲另开通商行船之路诸事,及清政府在美各埠设置领事等。表面上是相互平等,实际上承认美国有掠夺华工,在华设立学校等权利。

  • 同治中兴同治帝统治期间(18621874年),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为镇压起义,稳固统治,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如奕䜣等向洋务派转化,他们在“自强”、“求富”口号下,举办洋务,兴建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同时,在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和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支持下,与英法美等国侵略者勾结,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回民起义、苗民起义等,从而结束了近代中国农民革命的第一次高潮,清王朝得以苟延其统治,并出现了暂时稳定局面,因此称之为“同治中兴”。

  • 洋务派清末统治阶级中标榜“自强求富”,从事洋务活动的封建官僚集团。主要代表有奕䜣为首的满洲权贵势力集团,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和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等。主张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以挽救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90年代,开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派亦逐渐解体。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又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清政府于中央特设的外事机构。1891年初成立于北京。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除主办外事外,还兼理通商、海防、关税、路矿、军工、译文,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1901年改为外务部。

  • 南洋通商大臣简称“南洋大臣”1866年由五口通商大臣改置,列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下。主办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各国的通商、交涉事务。1873年由两江总督兼任,后成为定制。

  • 南洋大臣即“南洋通商大臣”。

  • 三口通商大臣1861年设置,列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下。驻天津,主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通商、交涉事务。1870年由直隶总督兼任,称“北洋通商大臣”。

  • 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1870年清政府将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主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山东通商、交涉事务,兼管海防、外交等事务。

  • 北洋大臣即“北洋通商大臣”。

  • 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简称。清政府设立的专管海军事务的中央机构。188510月设于北京。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奕劻、李鸿章、曾纪泽为会办。实权操于李鸿章之手。筹划海防,购买船舰,兴办水师。1895年北洋海军覆没后裁撤。

  • 北洋海军又称“北洋水师”。1874年筹建。由北洋大臣李鸿章负责向英、德订购军舰。1879年在天津设海军营务处,次年设水师学堂。1881年修筑旅顺、威海卫军港。1888年编成北洋舰队,计有军舰22艘。由丁汝昌任海军提督,聘英、德教官教练。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 南洋海军1875年南洋大臣沈葆桢受命督办,历经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等渐次扩充。但实力远不如北洋海军。共有大小舰船26艘,驻泊于苏、浙海面及长江一带。1888年清政府将福建、广东、上海、台湾的军舰划归南洋通商大臣管辖,但不归其指挥。1895年北洋海军覆没后,一些舰队曾调防北洋。1909年南、北洋各兵舰改编为远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 京师同文馆见“教育学”中的“京师同文馆”。

  • 同文馆即“京师同文馆”。

  • 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内军械所”。清末最早官办的军事工厂。1861年(一说1862年)曾国藩创设于安庆。制造枪炮弹药,用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1864年迁南京,次年并入金陵机器局。

  • 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金陵机器局”。清末官办的军事工厂。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而成。制造枪炮弹药,用以镇压捻军、回民军等农民抗清起义。1929年改称“金陵兵工厂”。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清末官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建于上海。制造枪炮,修造轮船。辛亥革命后分解为“江南制造所”和“上海兵工厂”两部分。

 

  • 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清末官办的军工企业。1867年崇厚创建于天津。1870年李鸿章接办。生产枪支弹药,武装淮军。1895年改称“北洋机器局”。毁于八国联军之役。

  • 轮船招商局见“交通”中的“轮船招商局”。

  • 烟台条约又称“滇案条约”、“芝罘条约”。英国以马嘉理案为借口,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913日清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订。16款。主要内容:议订云南和缅甸之间的边界和通商章程;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等省“游历”;增辟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洋货运入内地免收内地税。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沙俄侵占中国伊犁后迫使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80年清政府拒绝批准由崇善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重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代表吉尔斯在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签订。主要内容:中国收回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地区划归俄国版图;准许俄国在伊犁、喀什及天山南北两路各城免税贸易;赔偿俄国兵费900万卢布。通过此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沙俄仍然强占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 黑旗军①宋景诗领导的农民起义武装。1861年山东西部白莲教举行抗清起义,旗分五色,宋景诗部领黑旗,故名。18638月失败。②刘永福领导的武装。见“刘永福”。

  •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省称。19世纪中叶后,在近代西方文化冲击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要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伦理纲常为主体,以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政治法律制度为辅。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896年沈寿康、孙家鼎总结归纳为“中体西用”。1898年张之洞作《劝学篇》,对此思想作了系统性阐述。终于确立了引进西方文化的基本准则,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影响颇大。

  • 清流派又称“清流党”。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派别。主要成员有官僚、文人、名士等,多不当权。主张整顿纪纲,反对列强侵略,因在清廷内外评议时政,上疏言事,指斥、弹劾大臣,以敢言博取时誉,被时人称为“清流党”。以中法战争为界,前后有李鸿藻、翁同龢为代表的两辈。

  • 中法新约又称“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越南条款”、“李巴条约”。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法停战条件》签订后又在188569日由清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凡10款。主要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有权“保护”越南;同意在云南、广西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需要修筑铁路时应同法国商办。从此法国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

  • 越南条款即“中法新约”。

  • 马关条约原称“马关新约”。又称“春帆楼条约”。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954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凡11款。主要内容: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及附属各岛屿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白银;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河驶入以上各口;5.可以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6.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7.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设厂,产品远销内地,免交内地税。通过此约,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同时,战争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清政府大借外债,则使外国侵略者得以通过侵略性的政治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适应了列强资本输出需要,列强根据“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对民族工业进行经济压迫,直接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领土的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 中俄密约即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18966月,沙俄借共同防日为名,贿赂诱迫清特使李鸿章在莫斯科秘密签订。共6款。主要内容有:日本如侵占俄、中、朝鲜领土,中俄应派兵互相援助,战时俄舰可入中国所有口岸;中国允许俄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筑铁路直达海参崴;战时或平时俄均可通过此路运送军队和军需品等。俄势力进一步深入东北。

  •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迫清廷订立的租借九龙条约。18986月英驻华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 MacDonald)与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将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给英国99年,清政府仅保留九龙城内区域的行政权及至新安陆路的通行权。

  • 新建陆军见“新军”。

  • 帝党清朝封建统治内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政治集团。主要成员有翁同龢、文廷式等,多为清流党人,对慈禧太后的专权不满。甲午战争中主战反和。戊戌变法时期,任用康梁维新派,试图夺取后党权力。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幽禁,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僚多遭残害惩办,势力瓦解。

  • 后党清同治、光绪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实权派。重要成员有奕䜣、李鸿章、荣禄等。控制着中央、地方的军政实权。对外主张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排挤打击帝党。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逐杀维新派,幽禁光绪帝,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旧秩序。

  • 强学会戊戌维新运动时维新派组织的政治团体。又称“译书局”、“强学书局”、“强学局”。1895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筹办,11月正式成立。洋务派及不少帝党官员参加其中。以讲“中国自强之学”为宗旨,刊行《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又在上海设分会,刊行《强学报》。次年1月被封禁。

  • 保国会戊戌维新时维新派组织的初具政党雏形的政治团体。18984月成立于北京,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议定章程30条,规定京、沪设总会,各省府州县设分会,推进维新运动。因顽固派胁迫,集会三次后自行解散。

  • 保皇会“保救大清皇帝会”的简称,又称“中国维新会”。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团体。18997月康有为创设于加拿大,后在美洲、日本、南洋建众多分会,以保救光绪、反对慈禧和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为宗旨。1907年一度改称国民宪政会,后定名帝国宪政会。

  • 自立军1900年维新派唐才常等组织的以保皇、拥光绪当政为目的的勤王武装。是年始,唐才常在沪成立自立会,随后联络鄂、湘、皖、赣等省会党及部分士兵,组织自立军。于汉口设总机关,置前军(安徽大通)、后军(安庆)、左军(湖南常德)、右军(湖北新堤)、中军(汉口)及总会亲军、先锋营七军,唐才常为诸军督办,图谋89日兵分五处同时起兵“勤王”。后因军饷不济,一再延期,仅大通一军按期发兵起事,旋被清军镇压。唐才常等亦被张之洞捕杀。参见“自立军起事”。

  • 义和团又称“义和门”或“梅花拳”。本义为拳术名称,后用以指习练这种拳术的人所组成的武术团体,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一种。其源流不一,发展过程中受白莲教、大刀会等影响,逐渐形成一套“画符吞朱”“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神秘主义活动形式。参加者多为农民、小手工业者。于山东、直隶一带设厂练拳,发展组织。规模较大的有山东朱红灯领导的反教会斗争等。1898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称之为“义和团”。次年继任者毓贤出示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从此义和团名称逐渐代替义和拳。后队伍不断扩大,终于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八国联军1900年帝国主义联合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因侵华联军主要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国家军队组成,故名。

  •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又称《辛丑各国和约》。帝国主义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1901年(辛丑年)97日,英、美、俄、日、德、法、意、奥、西、荷、比十一国列强胁迫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计正约12款,附件19件。主要内容有:1.赔款银四亿五千万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不准居住。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各国派兵驻守。4.惩办首祸诸臣,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在其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5.改善北河、黄浦两水道,各国认为各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应办通商事项,清概允商议。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此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庚子赔款简称“庚款”。《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赔款的通称。因帝国主义列强借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事件为因索取赔款,故名。参见“辛丑条约”。

  • 庚款办学美、英、法、意等帝国主义从1909年始通过“退还庚款”的办法,借在中国兴办各级学校、幼儿园,赞助中国学生留学等,进行文化渗透活动。

  • 拒俄义勇队拒俄运动中,清留日学生的抗俄军事组织。19034月由秦毓鎏等在东京发起组织,旋改称学生军,举蓝天蔚为队长,并派代表回国活动,要求上前线抗俄。后清廷勾结日本政府勒令其解散。

  • 兴中会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11月孙中山联合华侨人士20多人建立于檀香山。次年2月在香港设总部,入会的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在华南及海外华侨中发展组织,宣扬革命。策划组织广州等地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05年与华兴会等合并组成同盟会。

  • 光复会又称“复古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11月蔡元培等在沪成立,蔡为会长,宣誓要“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反对清朝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手段。主要成员为江浙地区的知识分子、会党等。后虽加入同盟会,但部分人仍坚持独立活动,先后有徐锡麟、秋瑾等起义。1910年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总部,章炳麟为会长,在南洋发展组织,曾组织光复军响应武昌起义。1912年陶成章在沪被刺杀后解体。

  • 华兴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2月在长沙正式成立,黄兴为会长。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设同仇会等外围组织联络会党,以华兴公司等为活动机关,主要在两湖地区活动,曾策划11月长沙起义等。次年与兴中会等联合组成同盟会。

  • 科学补习所19046月(一说7月)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成立的革命团体。吕为所长,以“革命排满”为主旨,借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在学界、新军中活动。因响应华兴会起义事泄,遭清廷查封。次年又组织日知会,在湖北继续活动。

  • 日知会19062月刘静庵、曹亚伯等于武昌正式成立的革命团体。以利用美国圣公会所设的日知会阅报室得名,在湖北新军、学生及会党中活动。因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活动停止。后不少会员参加湖北军队同盟会组织。

  • 文学社19111月于武昌黄鹤楼由振武学社改组成立的革命团体。蒋翊武为社长,奉同盟会纲领,借“研究文学”名,在湖北新军中发展组织,并发行《大江报》,进行宣传鼓动。是年9月,在中部同盟会帮助下,联合共进会,准备、发动了武昌起义。

  • 共进会1907年张伯祥、孙武、焦达峰等在东京成立的革命团体。奉同盟会政纲,唯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主要在两湖、长江流域活动。19094月,孙武在汉口设置机构,以两湖为中心在会党、新军中活动。191110月,在同盟会帮助下,联合文学社,发动了武昌起义。后自行解散。

  • 会党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党)同天地会、哥老会等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会)进行联络,并统称这些组织为“会党”。其主要成员多为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等下层群众。不少人后来参加革命党组织的活动,曾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简称。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8月,由兴中会、华兴会联合光复会部分成员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举孙中山为总理,按“三权分立”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通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刊布《军政府宣言》等文件,出版机关报《民报》,在国内外建立组织,宣扬“三民主义”学说。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等10次著名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本部迁至国内公开活动,19128月改组为国民党。

  • 三民主义见“政治学”中的“三民主义”。

  • 洪门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又称“洪帮”、“红帮”。因明太祖“洪武”年号故,内称“洪门”。原立“反清复明”宗旨,后受革命党影响,亦有人参加反清革命活动,但逐渐颓废,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充当打手。参见“天地会”。

  • 青帮见“中国现代史”部分的“青帮”。

  • 预备立宪清廷为抵制和消灭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加强中央集权所施行的政治骗局。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次年宣布预备立宪,进行官制改革,筹设宪政机构。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九年为预备立宪时期。1910年在立宪派的多次请愿下,被迫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武昌起义后,清廷垮台,骗局被彻底揭穿。

  • 宪法大纲又称“钦定宪法大纲”。19088月清廷颁布,共23条。内容包括“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两部分,规定皇统永远世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臣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统治的义务,其实并无真正的公民权利。

  • 谘议局清预备立宪所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1909年在各省设立,议员多由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中选派,有议决本省行政兴革、预决算等权,但不能监督地方行政,实仅有建议权。武昌起义后不少省的谘议局策动各省督抚宣布独立。

  • 资政院清末预备立宪所设立的中央谘议机构。1907年宣布成立,191010月正式开院,由清廷指派100名,各省谘议局推选100名,共200名议员组成。均系皇亲贵族、官绅、地主和其它有产阶级,满族贵族于其中享有特权。该院有议定国家收入、预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职权,但所议事项须具奏请旨,实为清廷御用机关。武昌起义后积极推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清室退位后解散。

  • 皇族内阁19115月,清廷成立首届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因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汉族4人,其中皇族占7人,皇族总揽军政大权,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 四川同志保路会1911年保路运动中于四川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是年6月,为反对清廷出卖川汉等筑路权,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四川谘议局首领蒲殿俊、罗纶被推为正、副会长。各府州县纷纷响应成立分会,参加者数十万人。入会群众突破立宪派“文明争路”的限制,举行大规模集会,罢工、罢课、停纳捐税。革命党人乘机活动,并将同志会改称同志军。成都血案后,成员多以“同志军”名义进行反清武装斗争。

  • 四国银行团英、美、德、法侵华的金融组织。1910年英国的汇丰、美国的花旗、德国的德华、法国的东方汇理四行组成四国银行团,试图垄断对华借款,控制中国财政金融。19111912年多次贷款清廷及袁世凯政府。后俄、日加入,组成六国银行团。1920年四国又组成新四国银行团。

  • 新军晚清政府编练的近代化陆军1894年筹练。次年3月,胡燏棻在天津马厂编成十营5000人,后屯兵小站,以西法训练,号“定武军”,为新军伊始。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扩编,称“新建陆军”。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继任者刘坤一)在南京编练“自强军”。1903年清廷设练兵处。1905年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在全国大力编练新军,计划编练36镇,至1911年成14镇。每镇额设官兵12512人,有协、标、营、队各级,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仿募兵制严格选拔士兵,中下级军官多为军校毕业。清廷图谋以北洋新军(中央军)及各省新军(地方军)苟延垂危统治,但其后却成为革命党力量主要来源之一。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见“黄花岗起义”。

  • 湖北军政府又称“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党人建立的地方革命政权。按同盟会《革命方略》规定建置,都督府设都督一人,下设司令、军务、参谋、政事四部。军政府之初,政权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宣布废除清朝皇帝年号,改称中华民国。号召各地响应起义,推翻清专制统治,永久建立共和政体。扩充军队,组织领导保卫武汉战争,抵抗清军镇压。并制订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的“鄂州约法”等。1912后,随着黎元洪、汤化龙等封建军阀、官僚政客混入政权取得要职,性质逐渐变化,转而敌视革命。

  •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和1949年后台湾省国民党政权的自称。1911年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1912年元旦,资产阶级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称“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4月孙被迫辞职,政权被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所窃取。其后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北洋军阀相继把持中央政府。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协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及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政变,在南京确立了“国民政府”。1948年蒋介石任总统。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政府迁至台湾。

  • 民国即“中华民国”。

  • 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中央政权。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下设九部。28日组成临时参议院,执行议会职权,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政策法令。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共和制度。41日,孙中山被迫离职。4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迁都北京,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位,临时政府结束。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法学”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袁世凯大力培植私人势力,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01年袁任北洋大臣,辖领北洋军且不断扩充。至1905年练成北洋军六镇,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初步告成。1912年袁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发展成为控制中央、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集团,在全国进行黑暗统治。1916年袁死后分裂为直、皖、奉三系,互相倾轧混战,至1928年北洋军阀政权覆灭。

  • 直系军阀以直隶(今河北)籍冯国璋等为首的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冯死后,曹锟、吴佩孚为首领,受英、美操纵,同其它军阀互相倾轧混战。1920年、1922年曾先后击败皖系、奉系,控制北洋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1926年、1927年又被北伐军击败,势力瓦解。

  • 皖系军阀以皖(安徽)籍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受日本帝国主义操纵。袁世凯死后,控制北洋政府。1920年直皖战争中战败,1924年江浙战争中皖系干将卢永祥战败后,势力逐步瓦解。

  • 奉系军阀以奉天(今辽宁)籍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日本为其后台,长期盘踞东北,且入关与其它军阀倾轧混战。第二次直奉大战后,控制北京政府。1928年张死后,其子张学良为帅,成为国民党新军阀地方派系之一。

  • 西南军阀民国初年西南各省地方军阀的通称。主要有以云南人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控制云贵和四川的一部分;以广西人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控制两广并向湖南扩张。他们受英美支持,割据一方,与北洋军阀既勾结又争逐。曾参与护国及护法运动,但阳奉阴违,排挤抵制革命势力。1921年势力逐渐消亡。

  • 桂系军阀①见“西南军阀”。②蒋介石国民党内部,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地方军阀派系。

  • 滇系军阀见“西南军阀”。

  • 国民党19128月,由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成的资产阶级政党。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由宋教仁主持党务。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主张政党政治,试图组阁。提出“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等5条政纲。191311月被袁世凯解散。次年孙中山等部分党员组成中华革命党,1919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1924年孙中山在苏俄及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进一步改组为工、农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②19122月,潘昌煦等人于上海成立的政党,5月并入共和党。

  • 中华革命党1914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的政党。孙自任总理,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继续反袁斗争。但军事上陷于冒险,且有宗派主义倾向。后迁上海,曾发起护法运动。1919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 商榷系即“宪政商榷会”。民国初年成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团体。1916年袁世凯死后,重新恢复的旧国会中国民党力量分散,99日张继、吴景濂等联络各派国民党议员,组成“宪政商榷会”,支持总统黎元洪,与拥段(祺瑞)派势力研究系相对抗,被称为“商榷系”。主张以临时约法为制宪基础,采用两院制、地方分权和民选各省省长等。参战案爆发后,分化为益友社等团体。

  • 研究系即“宪法研究会”。北洋军阀时期由官僚政客组成的政治派别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继任者黎元洪加紧制定宪法。原进步党人废党立派,成立宪法讨论会、宪法研究会。是年8月两个团体演变为宪法研究会,通称为“研究系”。主要人物有汤化龙、梁启超等。借研究宪法反对以临时约法为制宪基础,主张中央集权和由中央任命各省省长。依附于当权的总理段祺瑞,与商榷系相对抗,以《晨报》(京)、《时事新报》(沪)为其主要喉舌。后安福系得势,遭排斥,日趋颓废。

  • 二十一条1915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独自侵占中国的秘密文件。共分521条。主要有: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旅大和南满、安奉两铁路租借期限延长为99年;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权;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附近矿山未经同意禁止他人开采;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别国;中国政府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兵工厂、警政由中日合办等。并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亟想称帝的袁世凯于59日接受了除第五号以外的全部条款,且派人签约。由于国人强烈反对,日本的目的未能实现。

  • 五九国耻19155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反日爱国人民将此日定为“国耻纪念日”,纷纷开展反日爱国斗争。亦有以日提出“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日期57日为“国耻纪念日”。

  • 筹安会19158月袁世凯授意下成立的为复辟帝制服务的御用团体。由杨度拉拢严复、刘师培等组成,以研究国体问题为招牌,宣扬共和不合中国国情,公开鼓吹复辟帝制,拥戴袁世凯为帝。遭时人指责,后改称宪法促进会。

  • 洪宪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袁窃取总统位后,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且祀天祭孔。1915年初,由美、日顾问刊文宣扬共和国体不合中国国情。8月授意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复辟帝制,接着伪造民意,改共和政体为君主制。1212日,袁宣令承认帝制。31日又令次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拟于元旦正式登基,但遭人民坚决反对。孙中山发布讨袁檄文,号召反袁。蔡锷等在云南组成护国军,讨袁,桂、黔等省先后独立并响应讨袁,袁众叛亲离,次年3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久病死。

  • 蓝辛石井协191711月美国国务卿蓝辛与日本前外务相石井菊次郎在华盛顿换文达成的侵害中国的协定。规定美承认日本在华有“特殊利益”,日再次承认美“门户开放”政策及“机会均等”的权利等。美日的暂时妥协,给日本提供了独占中国的有利条件。

  • 西原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政府向日本一系列借款的通称。段为实现“武力统一”目的,大量向日借款。主要有交通、中国银行借款,吉长、吉会、四郑、“满蒙”四铁路及高徐、济顺铁路借款;以及东北森林、矿产和中国电讯、军火、财政等众多借款。因其中八次计1.45亿日元为日人西原龟三(段政治顾问)经办,故名。

  • 筹办夷务始末书名,清官修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有关对外交涉的档案资料汇编。有19291930年故宫博物院影印本,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是研究中国近代最初40年间对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 海国图志书名。魏源据林则徐《四洲志》和其他资料编著。1842年初刻本50卷,后扩至100卷,为当时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等情况的著作,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对清末思想界影响很大。

  • 李秀成自述书名。18647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的供词,原稿约有6万字,曾国藩删改后于安庆刊刻公布,凡27千余字。1962年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出版自述手迹,全书约3万余字,其余当为曾国藩所撕毁。内容记述太平天国革命的兴亡和李秀成的经历,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资料。

  • 大同书书名,康有为著。初名《人类公理》。1885年始撰,完稿于19011902年,并屡经增补。1913年在《不忍》杂志发表两卷,1935年出版十卷本。康把公羊三世说、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佛教慈悲思想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片断接融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揉合在一起,幻想出一个无邦国、帝王,人皆平等,天下为公的至善至美的“大同世界”。宣扬以不忍之心,改良渐进的办法去实现。

  • 天演论见“哲学”中的“天演论”。

  • 劝学篇书名。张之洞著。1898年出版。分“务本”内篇九、“务通”外篇十五两部分,共24篇。宣扬“旧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变通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技术,攻击维新派及其学说。被清廷作为宣扬洋务思想的代表作,颁行全国。英译本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China’s Only Hope)。

  • 清季外交史料书名。王彦威、王亮父子先后辑成,1934年铅印。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西巡大事记》等6部分,计269卷。辑录自军机处及外务部档案,是记录光绪、宣统两朝对外关系的珍贵史料。

  • 革命军书名。邹容著。19035月在沪出版。书中讴歌革命,号召埋葬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是较早系统地阐述民主革命理论的著作,影响很大。曾易名《图存篇》、《救世真言》、《铁券》等。参见“邹容”。

  • 警世钟书名。陈天华于1903年著。初版于日本东京。书中呼吁广大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共同救国,雪耻图存。成为革命派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世人争相传诵,影响很大。参见“陈天华”。

  • 猛回头书名。陈天华于1903年著。初版于日本东京。此书以唱词形式,用通俗的文字宣传民主革命理论,号召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成为革命派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时人争相传诵,影响很大。参见“陈天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