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代史简史1

2016-12-19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炎帝阪泉之战。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民主-推举-承认-确立。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

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少康中兴:寒浞灭羿,少康灭浞,恢复夏统。

“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注:乱夏为改变传统做法

国家机构   1设百官,典制,赋税制(任土作贡: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交纳贡赋) 2军队,刑罚,监狱3地域分区4王都宫殿

注:禹刑为中国最早的刑罚。禹分天下为九州,四正,四隅和中央。

商族的起源

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族和夏族是东西并列,同时发展起来的,契和禹是同时代的人。汤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于夏,是夏的附庸。

成汤任用伊尹,励精图治,鸣条之战,夏桀惨败,都于亳邑。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九世之乱:仲丁至阳甲,多次发生“诸子争相代立”。

盘庚迁殷   背景   1天灾: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小(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都较小)   2人祸:政治动乱过程:盘庚英明,迁都求定。软硬兼施,力挫反对评价:转折点,由衰转兴。

 武丁中兴  背景:盘庚迁殷,国势上升。

过程 1广采民意(民)     2知人善任(人)  3 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武丁领导    4改革政治(政)   5对外用兵(兵)评价:版图和政治影响扩大。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渭水中游,黄土高原,姬姓,始祖名弃,号曰:后稷。

古公亶父业绩:迁于周原和开始翦商。

有亡荒阅:文王,清查逃亡奴隶。

牧野之战:1046,商军主力远征东南,武王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

三监:“以殷治殷”,封纣王子武庚于殷,武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殷都周围建立三国以监视。后武庚乘武王子成王年幼,周公旦辅政,联合三监叛乱,三年后败。

宗周、成周:镐京-宗周-西都-周族兴起的根据地

            洛邑-成周-东都-保卫宗周,镇抚东方(周公东征后营建,迁“殷顽民”于此,驻兵监视)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1土地所有制变化。   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2社会矛盾激化。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前841)-宣王中兴(料民于太原,引起反抗;不籍千亩,公田租民)

3周边民族矛盾尖锐。 军事冲突。

 平王东迁:幽王宠褒姒,欲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候联合犬戎等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宜臼即位为平王,镐京残破,外有犬戎威胁,乃于前770年东迁雒邑。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奴隶制的政治制度。

1继承制(前期多是兄死弟及,后期多是父死子继)

           2方国林立

           3文武宗(文职官、武职官和宗教官三大类)

         4军队、刑罚和监狱

1奴隶主集团:商王(自称予一人,余一人),同姓贵族(血缘关系),异姓贵族。

 2奴隶(盛行人殉和人祭)

                  3平民(当兵、纳税和服徭役)


周: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强化。


1中央权力机构:周王号称天子,设三公六卿。世禄世卿:官吏世袭,采邑世享。

2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国”,四类对象(同姓贵族,异姓贵族,元老重臣和圣王后裔)。

3军队和刑罚:宗周六师(驻镐京,卫京师),成周六师(驻洛邑,镇东方),殷六师(驻朝歌,镇殷民)。量刑主要有五: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和大辟。注:(刑不上大夫指可以或赦或赎)。

    4周王与诸侯的权力与义务:权力(统治权,任命官吏,巡狩,保护,调解)

                             义务(兼任卿士,戍守征讨,纳贡,服役)

 5井田制

1夏商已存,西周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形似“井”,故名

2具有土地国有的性质,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具有公有和私有两重性,趋势为私有因素逐渐扩大。(生产资料所有制)3分公田和私田,分配方式在“野”为“助”,在“国”用“彻”。公田收获归国家或奴隶主贵族,私田的收获归公社成员所有。(分配方式4劳动者称庶人、庶民,随土地被封赐,实为奴隶,但地位高于家庭奴隶。(劳动者) 

 6宗法制:1血缘为基,父权家长制演变,处理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

              2分封制为基础,本质不在区分血统关系,而在确定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原则,稳定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3特征:从天子到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别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长承别封

   7周礼:调解内部关系,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等级制度。

分封 

  •       1政治经济据点――同姓贵族为主体,普遍联合异姓贵族遍布全国的统治网――明确天下共主--朝向统一

  • 2联系、交流和开发

  •       3武装殖民,非有机体和蕴含分裂。(蒙古,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生产者多为官奴隶,产品归奴隶主贵族,生活费由官府供给。

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战国(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背景:1铁器和牛耕(生产力)

                2私田(生产关系)

                   3竞争(上层建筑)-诸侯从事霸业的需要

过程:春秋时代


  • 前658,齐桓公+管仲  政治:1三其国而五其鄙,四民分业分居(地域划分)

经济:2相地而衰征

                                      军事:3作内政而寄军令

  • 鲁国“初税亩”

  • 晋国“作爰田”

  • 郑国“作丘赋”

  •  秦国“初租禾”

  • 战国时代    魏文侯+李悝    1食有劳而禄有功2法经:3尽地力之教4平籴法

    •    楚悼王+吴起    政治:1限制封君,三世而收其爵禄2损不急之官

    军事:3武卒制

                    韩昭候+申不害(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齐威王+慎到、邹衍和孙膑




     前359,秦孝公+商鞅   县督军旅,农量井,书有鱼

    政治: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军)2推行县制,行连坐之法(县)

    3迁都咸阳(都)  4制定秦律(律)

     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农)

      3统一度量衡(量)

        文化:1焚诗书,禁游学,行愚民

    评价: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军官宪法

          1各国国君的名号和职权发生变化(名职变)君

              2君主继承制的发展(继承展)                    

          3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官僚体制建立(文武分)官

             4新的官僚管理制度确立(官制确)                   

            5郡县制代替分封采邑制(郡县代)                   县

                     6封建法制确立(法制立)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 铁器和牛耕

    • 水利事业  楚孙书敖-芍坡  吴-邗沟   桔槔

    • 手工业和商业  铜锡合金和淬火技术   大商人出现    金属铸币大量增加(金属货币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标志)

    • 井田制瓦解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 自耕农的产生(破产后为佃农和雇农)

    • 新型地主阶级的产生

    • 农奴大量出现(私属徒、宾萌、族属)

    • 公作和分地(井田和租佃)

    •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官奴和私奴)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 前651,齐桓公+葵丘之会

    •           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践土之盟

    •           前627,秦袭郑,秦晋殽之战,秦败

    •           前606,楚庄王问鼎

    •           前546,宋大夫向戎倡议晋楚“弭兵之会”,互朝晋楚

    战国七雄:齐韩赵魏燕楚秦

    •           魏国最早变法,战国之初实力最强。

    •           前354,魏攻赵,齐魏桂陵之战,魏庞涓被擒

    •           前342,魏攻韩,齐魏马陵之战,魏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元气大伤

    •           前334,为抗秦,魏惠王与齐威王“徐州相王”(互尊对方为王)

    •           前284,秦韩赵魏燕联军,乐毅伐齐,田单“火牛阵”救齐,但齐无力与秦抗衡

    •           前260,秦赵长平之战,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           前230,秦开始兼并战争,先后韩赵燕魏楚齐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以扩大势力范围,掠夺人口和财富为目的。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1春秋战国的长期民族融合(联系)

                        2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                       

                        3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心所向(人民群众)

                        4秦国的强大决定历史使命由其承担

                        5秦王的雄才大略(历史人物)

    评价1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2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推行的消除分裂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随着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天和它的代理人周天子一样,威信下降。

    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但思想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东西

              老子,春秋末楚国人,《道德经》,1政治上:无为而治

                                            2哲学上:道是万物之宗,无就是道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孔子,鲁国人,《论语》,

    1礼: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束缚(外在)

    2仁: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内在)

    3中庸:孔子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4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私人讲学之风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背景: 1社会大变革,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社有变(人民群众)

    2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阶有见(领导组织)

               3 属于知识分子的“士”大量出现                 士代言(历史人物)

               4诸侯割据,文化无法专制                         文无专(背景)   

    •     过程: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和荀子(法制为礼治的补充,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三表法”)

    道家,老子和庄子(道为本原,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可以与道同体,主张寡欲无为)

    法家,韩非(法术势并用)

    名家,宋国惠施(“毕同毕异”)和赵国公孙龙(“离坚白”“白马非马”),探讨“名”“实”关系。

    阴阳家,探讨阴阳五行关系,齐国邹衍为代表(金木水火土为五德,五德相互更替)

    兵家,研究军事理论和实践,齐国孙膑

    科技:鲁班,春秋末鲁国人,机械之圣

          扁鹊,春秋后期,四珍法

    《甘石星经》,战国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司南,战国末年

    文化:“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

          《离骚》,屈原,楚辞(采用楚国的民间诗歌形式,楚国方言写成)


    4、秦汉(封建社会)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 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                               

    •             2各国变法,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政治)

    •     客观:  3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人民)

    •             4华夏各族之间通过经济交流和战争,民族间、地域间联系加强(经济民族地域联系)(量变)

                5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量变和质变)

    •             1秦国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具备统一战争的条件(人民群众

    •     主观:  2广泛收罗任用人才(领导组织)

    •             3秦始皇雄才大略(历史人物)

    •             4正确的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主观能动性)


    过程:统一过程:1前230-前221,先后灭掉六国                结束旧事物,建立新事物

    • 巩固统一:1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立帝制                 巩固新事物

    •                                    2设三九(三公九卿)

    •                                   3行郡县                对内专制

     政治   2扩大军队,制定秦律                             

    3毁城防,修驰道

    4迁富豪,收兵器

    5北征匈奴,南服夷越                               对外扩张

            经济

    1令黔首自实田,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

                                                 2三统(文字,货币,度量衡)

    文化   1焚书坑儒

    统一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形成社会有机体,才能稳固。

    评价:1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第一大考研历史题型:统一题

    凡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题型均属此类,答题方法参考上面。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

    政治制度1 中央:设三公九卿(西汉后期,三公政治地位和职责也发生变化,九卿职责大致相同,只是名称略有不同)

    地方:郡国并行制(分封异姓王和诸侯王,未分封地区实行郡县制)

             2军事系统(中央常备军和地方预备军)

             3法律(萧何据《秦律》制《汉律》)

             4编户制度(户籍是征服收取租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负担有三:田租,人口税和更赋)

    文景之治

        背景:面对社会经济衰弱情况,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

    1入粟拜爵(文帝晁错提出,基本原则:使民以粟为赏罚。用粮食买官和用粮食赎罪)(促产粮)

              2禁网疏阔(刑)

              3轻徭薄赋(促产粮)

        内容:

              4修马复令(马一匹,三不役)(军)

              5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商)

              6节俭从事(控出)

        评价:1第一个治世

              2本质不是对农民战争的消极让步,而是鉴于秦亡于政所做的积极有为的调整;目的是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对农民有利,对地主和商人更有利。

              3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条件

    削藩与七国之乱:1治安策:汉文帝时贾谊,得到重视,但未能实行

                    2削藩策:汉景帝时晁错,引发七国之乱

                    3七国之乱:景帝时,吴王刘濞为首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击匈奴,儒(汝)刺中(获得)官恩,均湣(你)铁币)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1立中朝,限丞相

                      2设刺史,监郡县

                      3新选官(以前只是任子和赀选,现在察举制(举孝廉)和兴太学)

                      4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和酎金夺候

    经济改革:1统一币制(统币制)

              2盐铁官营(官盐铁)

              3均(均输: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平准:国家平抑物价)法(均平法)

              4算缗和告缗(算告湣)

    文化:弃无为,倡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1弃和亲,击匈奴,拓疆域(前127卫青和前121霍去病)

          2侍从军(期门军,羽林军和羽林孤儿),禁卫军(又称八校尉,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始)

    武帝后期的社会问题:1轮台罪己诏(停止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管理)

                       2沉命法(太守以下辖区农民起义不能及时发现镇压者处死)

    昭宣中兴:霍光辅政,继续推行武帝晚年政策,轻瑶赋,弃酒榷,置平仓,假公田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1农民和铁官徒起义

    2限田限奴婢之议:哀帝,遭到发对

    3再受命:哀帝,表示哀帝及其子孙的皇运再受命于天,无效而自动取消

    王莽改制:

    背景: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王田私属制(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多占者分余田于他人,无田按制度授田。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五均赊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山泽税

        3改革币制

    过程:(王私属,行六管,革币制,统度量,易名称,更印绶。王六币量印名,王六的鼻梁上印着名字)

        4统一度量衡

        5改易官名、地名

        6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印绶,把汉朝所封王尽降为候

    评价: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看到根源土地和奴婢问题,但改制失败(制失时,中弃革,失用人和制有缺)

         1不切实际,一味复古(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触犯大地主,大贵族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反对,而且未能坚持到底(坚决打击旧势力-专政)

         3用人不当(有效的领导组织)

         4措施本身有问题(如改革币制;改变少数民族称号,破坏友好关系)(1和4是一个问题,路线错误)


    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宫台监军,奴民屯度(奴民屯田度日子))

    政治:(退功进武,事归台阁,强监察,控军权)

    1退功臣,进文臣

          2扩大尚书台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3强化监察制度   

    • 设置御史台

    • 置司隶校尉

    • 设置州刺史

          4加强军权

    经济:(释奴囚,安流民;军屯田,行度田)

          1释放奴隶和囚徒(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2安辑流民-赐爵、假田、赈济、减刑戍边(解决劳动力和土地结合的问题)

              3组织军队屯田和精兵简政

              4度田-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以失败告终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皇帝软弱的背景下,统治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和朝臣)争权夺利

    外戚宦官擅权:这两个集团文化水平不高,只知贪赃枉法                                            削弱统治

    党锢之祸:宦官专权严重侵夺士人仕进之路,与官僚结合,朝野形成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清议

    阶级矛盾:黄巾起义

    汉代的社会结构

    1地主阶级:汉初异姓王,诸侯王和归农官

    2编户齐民(西汉的户籍制度):总的来看,西汉田赋较轻,人口税和更赋较重,不利于无地和少地的劳动人民

    3奴婢和流民:阶级分化和土地兼并

    4豪族势力膨胀:汉末农民起义,豪族地主称霸一方。东汉后,在政权的庇护和支持下,迅速发展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汉是土地私有制,绝大部分田地属于地主和小土地私有者所有

    1农业:西汉二牛抬杠,代田法,六漕成白井;东汉翻碓排

    2地主庄园

    3手工业:西汉淬火技术,陈宝光发明提花机;东汉蔡侯纸

    4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不生产粮食,所以居住的是一群依靠农业供养的阶层,发展必然和商业密切相关)

    秦汉的农民起义

    秦: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反秦

    新:绿林、赤眉起义。绿林昆阳之战摧毁王莽主力,赤眉瓦解王莽东方的统治

    东汉:黄巾大起义。太平道张角领导(东汉中,黄巾兴;割据重,终无功;农民导,质飞跃;统治解,玄学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