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种观点及发展主线问题

2017-05-29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种观点

  一般说来,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许多国家的学者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几个部分.在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上,人们通常有大体相同的认识,认为这是一段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划分上,却众说纷纭.

   

我们常见的一种观点是认为世界近代史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日益没落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在这277年中,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第一个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和确立的时期)和第二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变为帝国主义的时期).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政治挂帅,强调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第一次在欧洲宣告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资本主义时代由此开始.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处于垂死,腐朽和没落状态,人类社会面临着社会主义的前夕.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的革命运动,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在此交替.在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以相互适应,促进了社会发展.而在第二个时期,世界近代史的只要内容是阐释资本主义走向日益没落,垄断的出现使社会化的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趋于越来越不相适应,社会危机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愈加激烈并不可克服,无产阶级充当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角色.

   

这种观点源于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被我国学者接受和发挥.在我国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它具有传统性,反映出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和状况.这与当时国内外政治气候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的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中,周一良等主编的《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和王荣堂等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是权威性教材,它们都持这种观点,此外的有关教材虽难以记数,但观点大体雷同.

   

还有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试图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方法.在这些分期法中,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基本相同,主要是对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有不同理解和意见,大体可归纳如下:

  1、开始于1492年地理大发现.美国进步历史学家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一书中曾有此一说,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2、开始于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学者们的依据是恩格斯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将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起义.

  3、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的依据则是来自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意大利版序言.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4、开始于16世纪尼德兰革命.这不仅根据16世纪尼德兰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资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结束的革命,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这场革命后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是"17世纪资本主义标本国家".

   5、开始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其源于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号》一文中曾明确地把1789年法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这些观点在学术界被视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但均未产生多大影响.在思维和方法上,这一系列观点有一共同特点,即选择某一被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

   

从8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进,特别是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得以深入,以往认为资本主义正走向死亡的看法逐步被修正.学者们注意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种种可致它死地的弊病和矛盾,但是,这种社会拥有某些其他社会所没有的机制,对社会中存在的危机起到消除,化解,缓和等作用.学者们在对现有的分期法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由王觉非等主编的,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里,著者们提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法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它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和事件的开始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有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起欧洲的商业革命的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这又对于西欧的工业化产生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因此,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而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打破世界上各国,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相对隔绝和促成世界一体化的最初活动,因此,在这意义上,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也是适合的.

   3、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可见,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以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对中世纪史与近代史进行的分期断限.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4、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约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因此,1900年可以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以此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显然是适宜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从宏观考察在世界近代史期间世界是如何由隔绝状态演进为互相倚伏和互相影响的整体,力图在体制,结构及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进.王觉非先生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进一步对此进行了探讨和阐述.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接受.我国现行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既采用了这种观点.

   

总而言之,每一种观点的形成都与客观环境有关,其内容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科学性与不完美性总是相伴而行.它们的变化和异同及相互扬弃体现出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尊重客观,仔细求证和大胆争鸣赋予历史学以活力.

  

 

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说,即以尼德兰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很简单,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于尼德兰革命的影响很小,所以很多人不以为然。

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国革命虽比尼德兰革命晚一个多世纪,算不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三是"1500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这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要转折。在这之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才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正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在欧洲才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16世纪前后,人类开始了近代的历史。

 

 “近代"是一个学术名词,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取决于如何定义"近代"。不同的定义,对应不同的开端,通常谈不上谁对谁错,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助于研究,以及是否得到公认。

 

我国中学课本中的"世界近代史",是继承前苏联的定义,也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兴衰史。它的开端是英国内战,或者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它的终结则是前苏联的诞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个定义诞生的年代,前苏联学者们乐观的认为社会主义很快就会取代资本主义,因此会下这样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定义。但以今人的眼光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诞生显然不是资本主义衰落的标志。

 

西方主流历史学者很少使用"世界近代史"这样的字眼,毕竟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是不同的。他们通常把欧洲的文明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而我们所说的近代,大致对应在西方所谓的"现代早期"。古代指《荷马史诗》的记述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但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却有很多种说法。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是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因此这道分水岭通常被认为是十五和十六世纪的漫长岁月。至于"现代早期"结束的标志,西方比较流行观点是"工业革命",也有"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几种说法。至于英国内战和苏联的诞生,很少有学者视其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所谓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它应该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件事发生前后,世界的整体格局乃至各国的面貌当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英国内战,不要说影响亚非拉各大洲,就是在西欧,它的声音也很小。英国的近邻法国直到一百五十年之后才爆发大革命,摧毁封建君主制,并通过拿破仑战争把新思想散播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它的影响,远比英国内战的影响要大得多。

 

至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三件大事,地理大发现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迟至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之后才凸现出来,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于中国的影响主要都是间接的,特别是宗教改革,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但它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却高于文艺复兴甚至是地理大发现,因为解放思想,摆脱教会的束缚,是欧洲振兴的前提条件,宗教改革前后的欧洲,真称得上是判若两人。


有关世界近代史发展主线和历史分期的争论

  

历史的发展主线和分期是两个密切关联的重要问题--以不同的历史现象作为历史的发展主线,往往会伴随产生不同类型的历史分期法,而这两个问题又涉及到能否科学地认识历史,正确地总结和阐释历史的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各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历来是史家们研究讨论的重点。

  

一、阶级斗争史观与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分期


 由于受前苏联史学的影响,在"文革"前的十余年中,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发展主线的观点在史学界十分盛行。

  其论据是:

  第一,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已清楚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政治兴替则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重大后果,也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政治、思想、文化等都是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的表现和反映。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既然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日益走向没落的历史",那么,它所研究的历史内容主要有三项:(1)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2)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3)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帝国主义的斗争。(周一良、吴于区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由于把阶级斗争和政

  

治上层建筑领域的历史活动看得如此重要,因此,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解决历史分期问题时,往往以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政治事件作为断限的标志,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历史分期法,其中有两种影响比较广泛。

1.尼德兰革命说:认为应该以发生于16世纪末叶的尼德兰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这种观点认为,革命前的尼德兰是一个殖民地国家,其宗主国西班牙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它顽固地维护封建制度,压制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堡垒。尼德兰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新教思想最活跃的地区,面对日益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尼德兰民族毅然走上了推翻西班牙封建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革命道路。尼德兰革命的领导者是以商业资本家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对派,其主力军则是广大城市平民、农民和渔民,打击的主要对象是西班牙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因此,尽管当时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关系尚未完全成熟,但这次革命依然具备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征,如:革命时尼德兰处

  

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已经不相容了;在宗教外衣下进行革命;资产阶级与一部分贵族结成联盟,领导了革命,并使之具有保守色彩;革命后产生的新政权是资产阶级与部分贵族的联合专政;革命后走上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扩张道路等等。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给世界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这个17世纪的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既沉重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又破坏了封建主义的国家机器,走上了建设资产阶级政权的道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十月革命说:认为应该以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

  这种观点认为,尼德兰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成功是有限的,仅仅在尼德兰北部地区取得了胜利,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十分微弱,而且革命的结果,尼德兰并没有走上工厂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此不能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大不相同了,英国革命是一场

  具有全欧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

  (1)在政治上,它首次在欧洲的一个大国宣布实行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国家原则,推翻了封建王权,建立起了以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制度和两党政治为特征的新政治制度。英国革命促进西欧、北美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为后来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所效法,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的崩溃。

  (2)在经济方面,美国革命的胜利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不仅使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而且使欧美各国也深受影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迅跑。

  (3)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革命期间和革命后产生了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十分深远,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在文化史上,为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应该从英国革命开始,这样分期断限会使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以上两种观点都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其理由的要点如下:

  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阶段,而1917年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地面上,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这样就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标志的世界近代史结束了,开始了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为标志的世界现代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所以,应该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结束,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社会经济形态史观与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分期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作为发展主线的历史观在国内史学界兴起,并格外引人注目。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取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经济是基础,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政治决定经济,这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世界历史的分期应以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作为主要依据。由于对历史发展主线有了新的认识,便有了新的分期法--"19世纪说"和"1500~1900说"。

l. 19世纪说":认为世界近代史始于19世纪。

  

一些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到来的根本原因,是产业革命及其大工业生产力向全球范围传播能力的形成,是西方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由于这一切,占世界人口绝大部分的亚非拉各大洲


  

在19世纪进入了近代阶段,这样,世界才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近代,而此前,世界只有局部地区(即欧洲)进入了近代历史。

  

这些学者进一步分析道;15世纪后期是欧洲从中世纪进入近代的转变期,到16世纪初,欧洲正式进入近代,但直到18世纪末为止,世界历史只是处在近代史的准备期。其理由是:

  (1)马克思在论及英法革命的意义时明确指出,英国和法国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算作欧洲进入近代史的标志。

  (2)虽然进入近代史阶段的区域在17世纪扩大了,但这种扩大仍是局部的。

  (3)16~18世纪是欧洲手工工场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因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以工场手工业不可能被欧洲各国在其掠夺性的国际贸易中带到世界各地。19世纪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完整的过渡期,所以应被看作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因为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其资本主义社会在蓬勃发展,而且,占世界人口和面积绝大部分的亚非拉各国,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时代,因此,整个社会就进入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即世界近代。

  在具体分析整个世界在19世纪是如何进入近代史阶段时,这种观点又提出了"相对上限"的概念,即那些能在某种程度上将新旧两个时代区分开,但又不能完全区分开的上限。世界近代的相对上限在19世纪内共有三个:

  第一,19世纪初--世界近代史阶段初步到来。其理由是:英国的机器工业品开始向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倾销,把上述地区卷入到近代史阶段;英国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表明大工业生产力已逐渐具备了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能力。因此,近代史的世界性初步形成。

  第二,19世纪中叶--世界近代史阶段基本到来。其理由是:工业革命在西方主要国家胜利发展,西方大工业生产力具备了向全球传播的能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西方机器工业品的倾销,使世界上许多落后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此除个别地区外,世界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阶段已

  经基本到来。

  第三,19世纪末--世界近代史阶段完全到来。其理由是: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大工业生产已完全具备了向全世界传播的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资本输出具有了重要意义,把全球大部分落后国家都纳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近代史阶段完全到来。

2·"1500~1900说":认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左右发生的地理大发现,下限是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其理由大致有四:

  (l)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和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2)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以1500年为世界史的起点,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3)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马克思说:"现代自然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德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

4.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约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因此1900年可以视为已在支配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以这一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显然是适宜的。(参见刘炸昌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三、全球史观与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分期



在历史研究蓬勃发展,各种史学观点和史学流派层出不穷、相互辉映的今天,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全球史观悄然兴起了。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探讨和争论之后,当今国内外史学界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不能用狭窄的旧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观察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而应该站在全球的大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和相互交往的发展中,打破相互隔绝状态,形成为一个相直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紧密联系的整体,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全球史观打破了过去用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历史编纂模式,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和地区;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探讨的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西欧或欧美这一统一体内诸有影响的力量的运动、矛盾斗争和融合,而是探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全球这一统一体内诸有影响的力量的运动、冲突对抗和交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47页。]由此看来,全球史观研究的重点在于产生那些历史运动的区域。

  

在历史分期方面,全球史观与"1500~1900年说"比较相近。

  

在1500年以前,虽然在某些地区的某个时代商业相当发达,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仍是以农耕生产为主。由于农本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世界的整体格局是孤立而分散的。在那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也有交往,例如,地中海各国的海上交流,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以及频繁的国际战争、征服和扩张等等。但是,对于这些交往的估计不应过高,它无法打破当时那种孤立封闭的格局,代表不了世界历史的整体面貌。

  

在1500年前后,西欧地区酝酿并开始了一场历史性的空前变革,而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表现得尤为剧烈。资本原始积累的启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和宗教改革的开始等等,推动西欧站在了这场运动的最前沿。这时期,社会中资本的积聚,对广阔市场的需求,基督教的扩张精神和寻找贵金属的渴望,再加

  

上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等等因素,使得西欧人骤然加速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开辟了可以到达世界各地的航线,发现并控制了美洲新大陆,世界在人们面前突然展现出了一个极为广阔灿烂的巨大市场。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增加了西欧的财富和力量,使各个文明和民族之间的实力对比失去了平衡,而且迅速改变了世界各民族传统的地理分布,把欧、亚、非三块互相隔绝的大陆连接了起来,世界历史从黑暗的中世纪进入到了近代史阶段。从此,人类历史的分散和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了,传统的地区自治逐步让位于全球统一,世界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

  

从1500年前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即世界历史的近代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先是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葡萄牙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他们的舰队用"血与火"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隔绝,促使新旧两块大陆和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和交汇。在160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从而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朝气和扩张性的地区。几乎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西方主要国家完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十分重大,它使得西方人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控制力。当俄国横贯欧亚大陆的扩张达到太平洋沿岸时,世界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有机联系形成,并出现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新中心。从此,欧洲获得了世界霸权,在历史进程中占据了十分显赫的地位。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欧洲成功地进行了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

  

资本主义最早兴起于欧洲,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变革,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促进了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与之相伴的科技进步的发生,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在西方,科学革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作用,同时又连锁反应。牛顿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政治思想的变革有深刻的影响。工业革命起于英国,又扩散到欧美和世界其他地区,而政治革命亦先发生于英国,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反之,政治革命对于经济以及科学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推动。

  

三大革命使欧洲获得了影响和支配世界的势不可挡的力量。

  

科学革命创造了全新的工业,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并由此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使欧洲在技术上对世界的霸权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使欧洲的人口和物质财富急剧膨胀,它产生的剩余资本和对原料的巨大需求加剧了欧洲的对外扩张,它所提供的机械和技术则使这种扩张成为可能,这就为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的和军事的基础。政治革命在实质上结束了人被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传统观念,它还显示了政治与人民的密不可分--民众已经觉醒,他们参与了政治,而且把这看作自己的权利。

  

由于三大革命,西方确立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的优势,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北美洲首先觉醒,北美人在粉碎了西方人殖民枷锁的同时,迅速走上了西方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他们取得的成就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显赫得多;欧洲的其他地区紧随其后,由于国情通异,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革命、改革、王朝统一战争等)加速了各自的近代化进程;西方势力对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影响也十分强烈,使之彻底欧化--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方面,而且包括种族被取代,当地的土著被驱逐或消灭,400万白种移民成了这里的主人;在传统的东方世界(亚洲或非洲),西方人遇到了最为有力的反抗,结果,一个个古老神秘的国度先后被迫敞开了门户,以不同的方式、速度和程度逐步汇入了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中。最晚被西方侵入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到19世纪末,西方人瓜分了整个非洲大陆。至此,资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过渡到了垄断阶段,世界领土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全球一体化过程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世界近代的历史随之宣告结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人的大规模入侵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打破了原先比较平静、稳定的社会生活和国际秩序,开始了东方依附于西方的时代,西方将其文明凌驾于一切其他文明之上,工人阶级也戴上了资本奴役的枷锁,在国际关系领域则出现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以及强国、富国对弱小民族的欺凌。可见,世界在其一体化过程中必然伴随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现象,带来剧烈的动荡、混乱和各种痛苦。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其中包括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斗争、贫困国家和地区反对富国、强国的剥削并要求自由发展的斗争、世界人民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抵制以及欧洲中心模式的世界体系的崩溃等等。

  

上述斗争和运动表现为一种与一体化相谨的离心倾向,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对抗与分裂。但它有助于纠正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使一体化的基础不断良性化,从而使世界在进步的同时日趋公平和谐--这是世界近代历史的另一条发展主线。一体化与合理化这两条主线贯穿于整个世界近代史,它们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近代历史表现出明显的曲折性、周期性、动态性和阶段性,世界历史使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选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