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2017-06-13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世界上古史

一、名词解释

1.  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2.  军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指的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古希腊称为巴赛勒斯,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故称军事民主制。

3.  法老

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阿蒙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4.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碑文是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5.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

6.  图坦卡蒙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人们对他最多的印象,莫过于那张独具一格的金色面具。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因为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成为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王。

7.  《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的遗迹,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刻下的记功刻石。位于今伊朗西部的克罗曼高地以东,高8.6米,宽18米,高悬在距地面91米多的悬崖峭壁上。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附带哦为马兹达神像,大流士一世像,遗迹缚在一起的九个被俘首领的形象。铭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记述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逊冒生命危险,用十余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并开创了亚述学的新领域。

8.  《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均做了规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锁发现的第一步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9.  “巴比伦之囚”

指耶路撒冷城居民沦为巴比伦囚虏一事。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为俘虏带到巴比伦城,被批务农、做工或经商,犹太国王被囚禁于监狱中。至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灭巴比伦,被俘犹太人开始回到耶路撒冷。前后为囚近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

10.“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是巴比伦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妻子而建。高约25米,分多层平台设园,中有许多奇花异草,远望高悬于空中。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空中花园不是建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王国的首都尼尼微。

11.琐罗亚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传说为伊朗人先知琐罗亚德斯教,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崇拜阿胡啦,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阿维斯陀》为其圣书,内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在斗争,善良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意思为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祀都要燃起圣火,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流士意思定琐罗亚德斯教为帝国国教。

12.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国王,出身于阿锲美尼德族。公元前550年,发病灭米提亚王国,建立阿锲美尼德王朝(是为波斯帝国的开始)统治期间执行征服扩张政策,前546年侵入小亚细亚,灭吕底亚,并征服呀喊的希腊各个城邦。前538年占领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后来在对游牧部落的马萨盖特人作战中被杀。

13.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人话,在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者的土著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后来这一种姓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发力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生,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

14.耆那教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列国时代与佛教同时创立的新宗教。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教主为尼乾子,约出身于公元前599年,约与释迦摩尼同时代,耆那教属于反婆罗门教的沙门系统中属于最温和的教派,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加强王权势力,基本教义宣扬轮回业报。

15.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现于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16.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为经。崇拜吠陀诸神之中有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与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公元前六世纪,因佛教和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八世纪时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

17.孔雀帝国

印度次大陆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约于公元前323年为旃陀罗笈多驱逐希腊人,推翻难陀王朝所建。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故名,首都华氏城,在阿育王时代帝国达到了顶峰。由于帝国的

18.《吠陀》

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阿闼婆吠陀》则最晚集结完成;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19.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的早期中心,在公元前两千年代中期曾经辉煌一时。当时兴建的诺萨斯王宫甚为著名。还形成了欧洲最早的文字,线形文字A,克里特海上商业发达,据希腊的传说,在米诺斯统治时期是海上霸主。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阿卡亚人所消灭,此后爱琴文明的中心转到迈锡尼。

20.迈锡尼文明

由阿卡亚人创造的文明,时间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二世纪,迈锡尼的国家是奴隶制城邦国家,主要包括迈锡尼、派罗斯等,迈锡尼诸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后半期对小亚的特洛伊进行了十年的战争,最后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迈锡尼也元气大伤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被多利亚人灭亡。

21.《荷马史诗》

古希腊文学巨著,传说是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所著,包括《伊里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实际上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反映了迈锡尼文明灭亡后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史称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也为希腊文化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22.海外殖民运动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局面广泛开展的向外殖民活动。移民西至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高卢南岸、西班牙东岸;东及亚洲西部沿海地区,北自爱琴海北部经马尔马拉海到黑海沿岸;非洲北部亦有据点,较早参加移民的多是在本国失地破产或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居民。后来的则多和海外商业有关。殖民者在殖民地上建立的新城市同母邦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的联系,政治上各自独立。殖民运动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并且为希腊各城邦开辟了新的奴隶来源。

23.提修斯改革

关于希腊国家形成的改革传说。提修斯根据传说应该是迈锡尼时代的人。相传他把阿提卡半岛各个分裂部分统一起来,以雅典的中央议事会和政府代替各地方议事会和政府。把雅典全国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公职。这个以提修斯为名的改革应该是雅典国家形成过程中头领和公民进行的的一系列变革的缩影。

24.希波战争

希腊诸邦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公元前6世纪中特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已经被波斯帝国通知。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起义是为战争的开始。前后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公元前449年,波斯被迫同意签订和约。战后希腊的城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全胜时期。

25.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进行的一场希腊内战。希腊各邦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这场战争。经过27年的斗争最后雅典失败,希腊的城邦制度从此走向衰落。

26.亚历山大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号称大帝。公元前336年,继位,公元前334年,宣布对波斯作战,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最远入侵到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正在筹划对北非的远征时于323年死于恶性疟疾.亚历山大死后,国家分裂,形成各自独立的几个国家。

27.柏拉图

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理念世界li。理念是第一性的,是先于现实而存在的。政治上用户贵族寡头政治反对民主。著名著作有《理想国》他的唯心主义理论和贵族政治理想是当时奴隶主阶级上层人士对城邦制度丧失信心的表现。

28.“王政时代”

罗马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约当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末叶。因为传说有7个王先后统治罗马而得名。传说罗马共有3个部落、30个胞族、300个氏族。公共权力机关由元老会、库里亚大会、勒克斯组成公元前510年第七个王小塔克文被驱逐,王政世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

29.十二铜表法

是古罗马在约前450年制定的法律,因为据说刻在12块铜牌上,故而得名。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对于贵族的权力作了一些限制。

30.元老院

古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起源于王政世代,其成员据说最开始是100人,后增至30人,当由氏族长老组成,系王的顾问和传统的维护者。库里亚大会的决定须经过它的批准方可生效。罗马共和国建立后,由有权势的贵族及卸任的高级长官组成,公元前四世纪时,平民得以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长官,亦得进入元老院。元老院掌管诸如宣战媾和、征募军队、财政预算、批准立法司法审判等国家生活的大权。是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关,是共和制传统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31.“前三头政治”

32.“后三头政治”

“三头政治”:罗马共和国末期先后由三个权势人物结成的两次政治同盟。先后出现前三头和后三头两次同盟。公元前60年由凯撒、庞贝、克拉苏秘密组成的同盟称前三头政治,它于公元前48年解题。为凯撒的独裁统治所取代。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公开结成的同盟称为后三头政治它在公元前30年解体,为屋大维的元首政治所取代。

33.“元首制”

元首制,是古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前的两个政府阶段中较早的一个,在元首制中,皇帝独裁统治的实质被 从罗马共和囯时期以来的寡头自治的形式和传统所遮蔽,因此元首制就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元首这一头衔(全称为第一元老或第一公民)由第一位皇帝屋大维凯撒?奥古斯都乌斯最早采用。 几乎导致帝国政治上灭亡的第三世纪危机之後,戴克里先用多米那特制取代了元首制。

34.隶农制

罗马帝国实行的一种新的经济剥削方式。一二世纪罗马的奴隶起义和奴隶的代工使原来奴隶制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农庄分成小块,交给奴隶和破产的小自耕农耕种,强迫其交租和服役,而且不得离开土地。这种剥削方式就被成为隶农制,隶农有自己的家室和微薄的经济,但仍束缚于土地,而且可以连同土地一起出卖,有别于奴隶和农奴。二世纪时在罗马日渐流行,带有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性质。

35.《米兰敕令》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君士坦丁大帝(约公元 274--337年)登位后,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可以强化帝国的统治工具,313 年,和李锡尼合力征服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宣布罗马帝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各地归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初步奠定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和帝国结合。

二、简答题

1.  简述农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的发明了农业,其影响十分深远。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经济从撰取性经济向生产性经济转变,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在农业革命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其他自然现象观察,积累经验,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促使人类生活方式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而且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与物品交换。

2.  简述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演变

(1)从最开始的原始群状态下的族内群婚发展到后来的血缘家族同辈人之间的群婚,包括亲兄弟姐妹,比原始群先进的是已经禁止了亲子之间的婚配。

(2)进入母系氏族后,开始是普纳路亚婚(族外群婚),即在两个或几个集团之间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随着氏族人口的不断增多,发展为对偶家庭,即一男一女在一定时间内的混应。这种婚姻不稳定,离合比较自由,且权在女方,各自属于其氏族。对偶家庭又分为望门居和从妇居两个阶段。

(3)在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后,男子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对偶家庭趋于稳定,发展成一夫一妻制家庭。

3.  简述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了那些主要阶段?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人类化石。

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1)“攀树的猿群”

化石:埃及古猿(于埃及法雍发现的完整颅骨,距今2800——2600万年)

(2)“正在形成中的人”

化石:南方古猿,1971年发现的人科动物,被称为露西女士

(3) “完全形成的人”

化石:早期猿人(能人)在肯尼亚发现的KNM-ER1470号头骨,晚期猿人(直立人)中国北京人头盖骨,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德国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已经没有多大差别。

4.  简述古王国时期埃及君主专制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国王的神化,吹嘘自己是神的儿子。

(2)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

(3)法老独揽全国一切行政大权,下设维西尔处理日常政务,但也一般是由王子担任。

(4)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全国的财政都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

(5)法老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6)王族控制朝政。

5.  简述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苏美尔各城邦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镇形成的早期城邦,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特点:城邦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

(2)神庙在苏美尔各城邦经济生活中神庙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城邦的经济中心。

(3)神庙经济控制在以城邦首领为首的奴隶主手中,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除此之外。苏美尔城邦的农村公社也占有许多土地。农村公社规模一般较小,彼此之间往来不甚密切。因此农村公社在城邦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及神庙重要。

(4)从氏族制度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城邦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人民大会。

6.  简述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苏美尔城邦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长期战争。找王朝后期,战争愈演愈烈。至早王朝末期,南部两河流域形成两大军事同盟。南方同盟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北方同盟以基什为霸主。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了个标志着独立的肖邦开始对地域性的统一王国过渡,反映了南部流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城邦争霸斗争中,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长期的战争使大批公民破产失地。

7.  简述犹太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经典、教义是什么?

 

8.  上古西亚的主要文化成就有哪些?

 

9.  简述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怎样的?

 

10.古代印度文化主要有哪些成就?

 

11.概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及影响。

(1)、背景:希腊城邦建立以后,商业的发展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以及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有限而到海外寻找土地便有海外殖民运动的开展,参与殖民的有的也有因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另谋生路经济上的,还有政治斗争失败而被遣送出国者。

(2)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东面仅于埃及、叙利亚建立许多商站,南面到达非洲利比亚至突尼斯沿岸,在西面进入意大利,伊利里亚、西班牙、和法国南部沿岸。在背面进入色雷斯,并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而进入黑海广大地区。

(3)历史影响: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大大促进了整个希腊世界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有助于公民集体的稳定和城邦制度的巩固而,加强了平民阶级的力量,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殖民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基础。

12.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进行的改革得到了大多数公民的支持。他改革的措施第一项是颁布《解负令》,在公民中解除债务奴隶制,第二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的等级,取消了以前大的贵族、公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之分。并且按照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第三项改革是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四百人会议最为重要,获得了原来会议的众多权力,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使公民大会从原来的形同虚设逐渐恢复了城邦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相当于雅典的最高法院。第四项是措施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2)历史意义: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把雅典印上了建立奴隶制名汉族政治和发挥在那了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这也是符合当时希腊城邦发展的要求的,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四中遵循着这条道路,基础进行一些民族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居领导希腊城邦。

13.克里斯提尼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内容:克里斯提尼斯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初冬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做了较为彻底的改革。

1)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取而代之的是十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

2)以10个部落各选50个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取代了梭伦的四百人会议。所有公民不分等级都可参与。五百人会议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3)改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为地区部落征兵。并选举各区一名将军。有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后来这一职务便成为了奴隶主上层掌握的要职,对雅典政局影响较大。

4)实行陶片放逐法,由公民投票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成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2)影响:克里斯提尼斯改革是继梭伦之后都把雅典民族政治推向高峰。雅典国家建立的过程完满结束。

14.概述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15.希腊化文明的历史影响

希腊化时代是指自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到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被并入罗马这段时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与城邦体制相结合,对后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方面:亚洲、欧洲、非洲的一体化世界交流沟通得到了加强。希腊人显著发展了其商业贸易。

(3)文化方面:第一次各文明之间的大规模碰撞与交融。具有积极意义。

(4)思想方面:开阔了希腊人的视野,不再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文明社会。

 

16.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原因:王政世代后期,罗马社会发生两极分化以及阶级、等级的矛盾和斗争,出使氏族制度日趋瓦解和国家的产生。以军事民主制为传统的氏族管理机构逐渐发生蜕变。为了私心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内容:

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在新建的地域部落中设置管理机构负责公民登记征兵征税和摊派徭役。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大大打击了氏族制度。

2)对公民及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森都利亚。

3)创立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取代了库里亚大会,森都利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富有公民在大会中居于统治地位。

(3)影响:塞尔维乌斯改革是王政世代后期罗马社会发展变化合乎规律的产物。森都利亚大会实际上是社会阶级和等级划分后有产者重新组合起来和实行统治的组织形式。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完成了如果在罗马创建王制或称原始君主制城市国家的历史性任务。

17.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如何?

(1)罗马共和国早期对意大利的征服过程主要如下:

1)罗马先和拉丁城市结盟,经过三次维爱战争在公元前396年攻陷伊达拉里亚城市维爱。罗马解除了直接威胁,控制了第聂伯河流域广大地区。

2)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大败罗马军队,曾经进入了罗马城,此战后,罗马元气大伤。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战斗,罗马才恢复了它在拉丁姆的领导地位。

3)罗马向南扩张,同萨奈莫发生冲突,经过从公元前343年到公元前290年三次萨莫奈最后被罗马击败,从此意大利中部地区都落到了罗马手中。

4)罗马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与希腊殖民城邦他林敦发生战争。他林敦求救于皮诺士,皮诺士同罗马几次争斗在贝尼温敦决战中被罗马击败,他林敦投降罗马。至此除高卢人占据的波河流域以外,意大利半岛其余地区都臣服于罗马。

(2)意义:

18.公元前3—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恺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20.罗马公元3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如何?

从公元二世纪末到三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

危机的主要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平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趁机入境,帝国政权陷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

21.戴克里先改革的主要内容。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上了皇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及其,以巩固帝国的专制统治。

(1)行政改革:消除共和制的残余,戴克里先先是把帝国的西部事务交给马克西米安,两人成为共治者,后又设立一位副手,这样帝国由十个统治者治理,实行所谓四帝共治制,但是帝国分而不裂,仍保持统一。戴克里先以君主地位握有最高权力。其次,重新划定行省,将行省分为100个,分别归属12个行政区。这样就削弱了行省地方势力。

(2)军事改革把军队分为边防部队和内地机动部队。戴克里先还征集和蛮族当兵,罗马军队进一步蛮族化。

(3)财政改革:统一帝国税制,实行新税法在城市征收以货币为主的人头税,在农村征收以事务为主的人头税和土地税。

(4)币制和物价改革。

(5)宗教改革:企图复兴罗马的原始宗教镇压基督教,但是已经不能起到作用。

 

三、论述题

1.  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2.  试论《汉穆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前1792~前1750在位)颁布的法律。本文部分共282条,是古代两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楔形文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的颁布,是汉穆拉比统治时期重大活动之一。

《汉穆拉比法典》的内容比较详尽,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肯定和维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布国王是最高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和祭祀大权于一身。

2)充分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肯定了奴隶制,视奴隶为主人的财产,可以任意买卖和出租,甚至可以杀死奴隶。

3)反映和维护自由民内部的等级不平等。古巴比伦自由民内部划分为两个等级,即阿维鲁和穆什凯努,它们的地位是公开不平等的,法典反映了这一事实,并维护着这种不平等关系。

4)包含着大量调整手工业和商业的规范。法典颁布时古巴比 商业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所以,法典调整商业手工业的规范占很大比重,在商业方面规定了各种契约形式。

5)保留了若干原始公社时期习惯的残余。古巴比伦社会是从原始社会脱胎出来的,不可避免会具有这一特点,表现很多,如保留土地的公社占有制,血亲复仇和同态复仇盛行,宣誓和神明裁判是最重要的证据等。

3.  大流士改革述论

(1)背景:波斯帝国从居鲁士建国到大流士仅仅28年时间就成为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波斯帝国面临的形势也是艰难而复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极为艰巨的。手心爱你对如此辽阔的帝国,采用何种统治形式,其次波斯原来的国家国家机器不符合通知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第三,帝国内部激烈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复杂,帝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维持为此,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

(2)内容:

1)政治方面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负责行政和税收。每个行省每年要向波斯缴纳规定的税赋。

2)军事方面将帝国划分为五个大的军区,下辖各省军区,各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

3)经济方面,统一帝国的铸币制度,规定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有权铸造银币、自由市只有权铸造铜币。

4)此外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

5)大流士还激励拉拢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缓和了各地贵族与波斯人之间的对立情绪。

(3)意义:大流士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促进过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4.  试论述波斯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5.  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并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印度列国时代社会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形成了各种新的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潮,这其中就有佛教。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佛教不从基本的哲学问题开始而是从分析人生问题入手同其他宗教有很大差别。苦是佛陀讲道的起点。从四谛衍生而来的是八苦、五蕴、轮回、业报、八正道等内容。此外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的主张从这一点看,他的作用是积极地,但是从本质上将,佛教的教义也是一种麻醉人民的消极作用。佛教主张的平等是没有实际社会意义的。

6.  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7.  雅典民主政治述评。

(1)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开始于梭伦改革,形成于克里斯提尼斯改革,伯利克里时期实行的以下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2)内容: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2)改革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改革五百人会议;4)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5)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6)发放工资和补贴。

雅典的民主政治体现了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平等,法律至上

(3)局限性: 就性质而言: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它只是停留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并且妇女也没有权力)就方式而言:方式落后低级,采用抽签、轮流座庄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论述古希腊文明在哲学和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8.  古希腊文明的卓越成就在哲学和史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史学:

1)早在荷马时代,荷马史诗的创作代表了早期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面貌。

2)希腊文明在古典文明时代达到了顶峰,这期间的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色诺芬的《希腊史》。这之中《历史》成为了西方最为出名的历史著作。

3)史学在希腊化时期继续发展,军事远征和出使异国开拓了历史写作的范围,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国别史、世界性通史以及有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

(2)哲学:

1)在公元前7世纪对东方文明成果充分吸收后,希腊哲学取得了突出进展,有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2)古典时期的哲学成就卓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体系。。此外雅典产生的最著名饿三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在希腊化时期,流行期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他们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是入世还是出世的观念。

9.  试述罗马统一意大利的大体过程及统治政策。

 

10.如何评价格拉古兄弟改革?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尚未结束之时,罗马领土的急剧膨胀,财富的增长和奴隶占有制的迅速发展,导致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破产,促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报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

公元前 133年提比留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过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经过激烈斗争,法案在公民大会上获得通过。提比留在竞选下一年的保民官时被杀害。但失地农民要求分配土地的斗争并未停息,在他死后10 年间仍有7.5万多公民分得份地。

公元前123和前122年,盖乌斯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与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内容广泛的法案:国家向平民廉价供应粮食;在亚细亚行省由包税人负责征收什一税;改组审理行省中官员违法案件的法庭;在迦太基故址设置殖民地;授予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等。

格拉古兄弟改革,从单纯的土地立法发展为广泛的改革运动,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提出了罗马国家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1.试论罗马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12.评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制度。种姓是随著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後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亦叫做单陀罗,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

  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

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立并坚持的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延续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致使印度长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

13.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作为古代埃及君主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王权同神权结成同盟。法老利用祭司贵族维护和神化自己的专制统治。因而祭司阶层一直是古代埃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18王朝初期的法老们,一再把战场上的功劳归之于国家的主神——阿蒙神的保佑,因而给予了阿蒙神庙以大量的捐赠。随着祭司机缘在经济领域实力的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野心也随之增长不再甘心做王权的附庸。阿蒙神祭司实力的增长举荐危机到了王权,王权与祭司的矛盾激化。从图特摩斯四世开始,推出了对阿吞神的崇拜。到阿蒙霍特普四世继位后,面对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阿蒙霍特普四世开始了他的宗教改革。

改革主要是废除对阿吞神以外所有神的崇拜,并且没收他们的财产转交给阿吞神庙。将首都从底比斯搬出,另建新城埃赫拉吞,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埃赫拉吞。提拔很多出生中下层奴隶主的人物担任大臣的职务。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虽然在初期得到了军事行政奴隶主和中下层奴隶主的支持。但是因为停止了对外战争,军队得不到好处,再者西亚属地纷纷独立或被赫梯占领。军队不再对改革进行支持。改革阵营内部的分裂,甚至于王室也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民众也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好处。这一切决定了改革失败的结局。

14.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1)原因: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共和国,平民谁有权参与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贵族在推翻王政后直接掌握政权,竭力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特权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特权和凌驾于平民之上的阶层,真伪一个排他性的等级。大多数平民缺少土地,生活贫苦,连年征战不断,加重了平民的负担。贵族和平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地位与权力不平等自然会激起矛盾,导致冲突。平民展开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分得土地,等权力,特别是富裕平民要求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力,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

(2)过程:

1)第一阶段以争取政治权利为主,公元前494年第一次平民撤离后,设立平民保民官,有权否决损害平民利益的法案,规定保民官在任职期间人身不可侵犯。公元前451-450年制订了十二铜表法,这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滥用法律的行为。公元前445年通过了卡鲁留提法案,废除了平民贵族不得通婚的限制,增设了平民和贵族都可当选的军政官。

2)第二阶段:公元前396年,平民首次分得土地,公元前367年去规定了最高占有公有地的限额为500优格。规定执政官之一必须是平民。公元前326年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公元前287来了,规定了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3)斗争的历史意义:

1)拼命地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平民取得了担任多数官职的资格,提高了社会地位,消除了氏族制度的参与。

2)使罗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从平民中风化出的新贵族。

3)巩固了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为罗马人的扩张奠定了基础。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器得到了完善。

15.比较斯巴达与雅典两城邦在国家产生途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奴隶制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16.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