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29道及参考答案

2017-06-21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

 

1.   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   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3.   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4.   简述雅各宾派当权期间所颁布的土地法内容及作用

5.   简析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6.   简析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7.   1848年欧洲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8.   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

9.   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0.  德国为什么能于1871年实现统一?

11. 简要概括德意志统一的意义。

12. 简要概括意大利统一的意义。

13.  简述美国的对外扩张及其手段。

14.  简评林肯和人民群众在内战中的作用。

15.  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6.  简评美国内战时颁布的《解放宣言》和《宅地法》。

17.  简述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经济概况。

18.  简述明治政府建国的三大政策

19.  筒析近代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0.  历代沙皇为什么要拼命地对外扩张?

21.  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2.  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23.  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24.  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

25.  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26.  简析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27.  简析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8.  简析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9.  试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1.  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于17世纪中期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着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是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了新兴德资产阶级。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了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利益。

(3)客观条件——海上霸权的确立

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老牌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5)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有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教徒”,导致矛盾激化。

(6)思想基础——清教运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宗教为旗号所做的革命准备。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又很多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  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美国民众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紧紧地聚合成了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他们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1)“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开始了加紧对英属殖民地的压迫和剥削,英国政府想将在七年战争中财政的亏空转嫁到殖民地人民的头上来,于是就在殖民地颁布《印花税法》,这样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聚会,他们高呼“要自由,不要印花税!”并且在波士顿、纽约、费城等人民的倡议下,开始抵制英国货,这一号召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于是一个群众性的抵制英货的运动就展开了。

(2)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一些群众性的团体,如“自由之子”、“自由之女”等。在人民的反英运动的推动下,殖民地资产阶级的代表就在纽约举行了“反印花税大会”。

(3)1767年英国又颁布了《唐森税法》,而且还制造了“波士顿惨案”,这就激起了人民的极大地愤怒,各地人民又自发地组织起来,要求英国反动当局撤走驻军。迫于压力的英国殖民当局废除了一系列税法,仅留下了茶税一项.

(4)1773年,英国颁布的《茶叶税法》再次激起了北美人民的愤怒,“波士顿事件”以后,英国统治集团妄图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高压政策,但北美人民并没有被吓住,他们纷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罢市罢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紧紧地联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5)当英国调用军队镇压的时候,北美殖民地人民针锋相对,组织起来自己的民兵,用武装力量来抗击反革命的英军。于是,就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3.   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在法国大革命中,广大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并在革命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2)在革命的进行过程中,巴黎人民两次起义:1792年8月9号巴黎人民起义,逮捕并废除国王,取消《1791年宪法》推翻了君主立宪派,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5月31号,巴黎人民包围国民公会,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使政权转移到雅各宾派手中。

(3)同时法国人民积极参军,组成革命军,平定内乱,并在1794年7月打败第一次反法同盟,粉碎了法国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和反扑,保住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迫使资产阶级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人们的措施,满足人们要求。

总之,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法国大革命不断深化、继续、向前发展,并越来越激进。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结成同盟。

4.   简述雅各宾派当权期间所颁布的土地法内容及作用

(1)内容:

1)1793年6月3日,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

2)6月11日又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以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居民。

3)7月17日颁布的土地法令发展了吉伦特派关于地主必须出具原始契券才能继续享有封建权利的规定,宣布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就使全部永佃田成了农民的私产。

(2)作用: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从此确立了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法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5.  简析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拿破伦政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专政。

1799年11月9日,拿破伦发动雾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成立了执政府,独揽大权,逐渐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统治。这一局面的出现和最后终结其实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1)从背景上看,建立集权统治是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客观形势的需要。督政府时期,政局动荡不安,政策左右摇摆,史称“秋千政策”。它内不能稳定政局,外不能抵抗反法同盟。因此,要消除动乱,实现稳定,必须采取暴力手段,而当时的共和制度显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要迅速达到稳定,只有暂时跳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圈子,建立集权统治,才能顺潮流、合民意。当时法国人民人心思定,他们自大革命以来,曾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但是他们的处境并未因此得到明显改变。政权更替频繁,一批批革命领导人不断被送上断头台,使群众深感茫然,因而稳定政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资产阶级更是期盼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减少他们投资兴办事业的风险。另外督政府在抵抗外国干涉中屡遭失败,更需要有强大的政权和军事力量来扭转战局。所以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就成为保卫和巩固大革命成果的必要手段。从这一角度看,拿破伦军事独裁统治与大革命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2)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来看,由民主共和制度向军事独裁转变,与大革命创立的自由、平等、人权等原则完全相悖。在这一点上,军事独裁体制又是大革命的对立物。因为独裁体制毕竟不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正常方式,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一旦实现稳定,就要恢复议会政治,否则就要遭到倒台的命运。从这一角度看,拿破伦政权克服混乱、实现稳定的成就越大,步伐越快,它的寿命就越短。

(3)从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规律来看,如恩格斯所说:为取得完全成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果实,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使更激进的派别执政,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才能实现革命的目的。当这个目的实现后,便要从超出革命既定目标的那些步骤上退回来,而且一定要退到成熟的基点上去。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看,君主立宪派执政时一系列反封建法令的实行就是完全成熟了的革命果实。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推行的革命政策,表现了激进派采取的激进措施。热月政变则是种激进措施“后退”的转折点,可是热月党并未退回到成熟的基点上去,这一历史任务是在拿破伦政权统治之下完成的。从这一角度看,拿破伦统治时期,是大革命的稳定和巩固时期,是大革命的最后阶段

(4)从拿破伦政权的实质内容来看,它虽然用帝制取代了共和制,改变了政体和官制,这与其说是形式上的改变,倒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稳定。因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未变,资产阶级的施政方针未变,它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新型国家权力机构,颁布了《民法典》,使高度集权与严密的法制相结合。而对政治反对势力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政策,维护了社会稳定。经济上,改革体制,发展农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既结束了恐怖年代的经济立法,又为振兴资本主义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事上,多次打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并**了王党叛乱。另外,在文化教育上,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至于拿破伦的对外战争,既有明显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卫大革命成果的性质,又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质以及与英、俄等国争霸的性质。特别是前期对外战争在本质上是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交锋。总之,拿破伦时期,不仅是大革命稳定和巩固时期,而且是一个发展时期。

(5)从拿破伦政权灭亡的原因来看,国内原因主要是对外战争使帝国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国际原因主要是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运动。然而从根本上讲,拿破伦政权灭亡是这一政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克服混乱,实现稳定,结束大革命时期超出革命目标的过激政策。独裁政权不能长久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条件,终于在内外势力的进攻下倒台了。

拿破伦一生功过参半,以军事政变上台,以穷兵黩武灭亡,可谓成也军事独裁,败也军事独裁,皆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6.  简析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拿破仑帝国师拿破仑建立的与1789年革命思想与原则相违背的人独裁工具。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拿破仑政权的资产阶级本质,它维护的是大资本家的利益。对资产阶级的企业家来说,帝国就是一座金矿。而这座金矿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法国人民和欧洲广大被奴役民族的痛苦之上。拿破仑称帝并非历史的倒退,借以恢复旧有的君主专制政体,而是维护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推动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保护了初生的法国工业不受英国的破坏性竞争的影响。只是它违背了大革命中提出的自由民主的口号与理念,从而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战争是拿破仑帝国的生存所依,它具有进步与破坏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抵御了反法同盟的强大侵扰,巩固了大革命成果,并推动了欧洲封建君主制度瓦解的进程,由它所传播的革命理念子啊欧洲大陆上为确立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由于战争带来的严重干扰,使整个欧洲经济生活倒退了一代人的时间,这是一种以极端形式施加于法兰西国内外的“恐怖主义”,他自诩为“一路满载声誉和光荣”的征途上,铺垫着欧洲和响铃地区数以百万人计的生命,这又是拿破仑战争给历史留下的不可抹杀的罪恶。

7.  1848年欧洲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1848年革命史在欧洲各大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因而同旧的封建制度以及工业革命前的旧统治产生更尖锐矛盾的基础上发生的。

1)政治上:维也纳体系下的反动统治时期,被推翻的封建王朝纷纷登上王位,资产阶级的权利被取消;

2)经济上:得到发展,欧洲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

3)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资产阶级分化为民主派和自由派,地方无产阶级对他们的进攻。

8.  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

“二月革命”是法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过程:七月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使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更加贫困。社会危机的加深,对基佐反动政府的不满,使得全国上下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更加激烈,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饥民暴动,各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举行示威游行,并同军警发生冲突。革命形势在形成。到1847年末,实行选举改革已成为一切反对派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决定以宴会的形式来争取改革选举制度。

  金融贵族集团的代表路易·菲利浦认为宴会运动是对自己的一个威胁,于是命令基佐政府禁止原定在1848年1月19日举行的宴会。资产阶级决定将宴会改在2月22日举行,但政府再次禁止。资产阶级退却了。可是,巴黎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工人和学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怒。2月22日,法国“二月革命”终于爆发。人们冒雨走上街头,高喊口号冲向基佐住宅。2月23日,起义群众同政府军进行激战,工人也举行了自发的总罢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队发生了动摇。路易·菲利普感到局势严重,下令把基佐免职,授命莫尔伯爵组阁,以内阁交替转移起义者视线作为缓兵之计,以保全王位。但广大人民吸取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教训,不再受欺骗了。他们决定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他们坚守堡垒,继续战斗。路易·菲利浦见大势已去,仓惶出逃英国。以拉马丁为实际首脑的11人革命临时政府组成。2月25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菲利普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胜利了。

影响: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法国来说,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治王朝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拿破仑帝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统治秩序,以后的各个王朝也都担负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二月革命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损害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金融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二月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9.  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公社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尚不成熟,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2)国际范围内的力量对法国无产阶级不利,敌强我弱,终被普法军队联合镇压;

(3)思想上不统一,改良思想战主导地位,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

(4)法国国内阶级状况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农民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占优势;

(5)公社在对敌策略上的失误,流下了沉痛的教训,没有乘胜追击资产阶级政权,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镇压反动势力不够坚决,导致凡普勾结,疯狂反扑;

(6)巴黎公社没有与外省的无产阶级取得联系,孤军奋战;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严重脱离了群众。

10.德国为什么能于1871年实现统一?

(1)19实际中后期,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但没有统一的国家做后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德意志人民越来越关心德意志的统一,并且开始了行动。

(2)当时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有能力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但奥地利具有更大的优势。如: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3)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一个力量雄厚、生气勃勃的容克阶级,克容作为普鲁士的统治阶级,素来好战,抱有无止境的领土野心,他们多年来就把统一德意志作为自己梦想。

(4)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现役军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占欧洲第一位,每年的军事拨款在预算总额中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而且,它的军队训练有素,有铁的纪律,因而战斗力很强。

(5)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工作效率高的、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成为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源泉。

(6)俾斯麦的领导也是德意志在1871年统一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对法国和奥地利的战争不可避免,因此严格控制国内局势,进行军事改革,推行“铁血政策”,大力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展开灵活的外交政策,争取分化、孤立敌国,各个击破,最终通过三次战争使德意志字1871年得到了统一。

11.简要概括德意志统一的意义。

(1)过程:丹麦战争:1864.2、普奥战争:1866.3、普法战争:1870

(2)德国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13世纪以来的封建割据,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俾斯麦的誓言:“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驰”。

2)有利于无产阶级团结,19世纪后期德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3)采取王朝战争形式,没有经历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保存了封建容克势力,保留了封建思想和专制政体,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后患无穷。

4)改变欧洲政治格局,欧洲进入了“武装和平”时期。

5)导致国家民族的正式分裂。

12.简要概括意大利统一的意义。

(1)积极意义:

1)赢得国家独立。

2)结束了一千多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意大利王国。

3)统一的完成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工业革命快速推进,加快了意大利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4)统一的完成还为工人阶级的形成及成长壮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局限性:意大利革命的特点是:它始终贯串着“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的胜利而结束。也正因为如此,在统一后的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君主制及农村半封建制度。

13.简述美国的对外扩张及其手段。

(1) 美国对外扩张的三部曲:

1)扩张北美;

2)觊觎拉美;

3)深入远东。

具体扩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掀起了大陆扩张的狂潮。

1803年美国从法国购得路易斯安那地区

1819年,强行购买佛罗里达

1845年兼并得克萨斯

1846—1848年侵墨战争: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内华达、新墨西哥4个州和科罗拉多及怀俄明州的一部分

1846年夺取俄勒冈

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

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已经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美国40年代的扩张局限于在西半球构筑和完善隔绝于欧洲的美洲体系。

到了50年代,美国的扩张矛头开始指向海外世界;“青年美国”;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理想;“美利坚太平洋帝国”。

(2)扩张的方式多种多样,都以暴力为基础。在北美主要使用三种手段:强行购买;武装颠覆;发动战争。

14.简评林肯和人民群众在内战中的作用。

1860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主张反对奴隶制,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由平等原则的林肯当选,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南方奴隶主决定在林肯就职以前发动叛乱。南方诸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并成立了美利坚诸州同盟的国家,推选戴维斯为总统。林肯就职后试图同奴隶主和解,但是遭到拒绝。南方奴隶主叛乱武装首先攻占萨姆特要塞。4月15日,林肯正式宣布对南部同盟作战,内战爆发。

面对南方的分裂势力,林肯把恢复联邦的统一摆在首要位置上,高瞻远瞩,能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1862年9月24日,林肯发布《解放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局限性:它没有涉及边境诸州的奴隶;只是让南方奴隶得到自由,解放的奴隶既没有得到土地,也没有取得选举权利。但是南方大批的奴隶逃亡,纷纷来到联邦军队营地,要求参军杀敌,军事实力大增;也使英法工人阶级清楚地看到,正义在北方的一边,他们积极开展活动,迫使政府最终放弃了武装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1862年5月24日,林肯政府颁布《宅第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9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成为私有财产。它极大的鼓励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1862年末,,林肯政府就清洗了军官中的亲奴隶分子,提拔在战争中涌现的军事人才。1864年,又改组军事领导,实行统一指挥作战,任命由卓越军事才能的格兰特为“全军大将军”。这些措施大大的增强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也有力地鼓舞了北方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

1863年,北军转入反攻,葛底斯堡战役后,取得战争的主动权。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北方取得胜利,美国重新恢复了统一。在战胜南部叛乱分子的军事斗争中,工人、农民起了决定作用。在北军的每1000个士兵中,有421个工人。487个农民。他们在前线杀敌,在后方与内奸进行顽强斗争,为北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黑人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整个内战期间,有25万黑人参加作战,至少25万黑人在军队其他岗位上服役。有68170人牺牲了生命。50万黑奴从种植园逃跑,不但使南部经济濒于破产,还牵制了奴隶主10万兵力。

15.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的矛盾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美国的奴隶制膨胀是当时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的怪胎。美国北方需要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南方则依然是英国的原料生产地。种植棉花需要长年而简单的劳动,大量役使奴隶非常有利可图。所以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盛行。使得美国南方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水平,奴隶制的存在在道义上也受到北方人的谴责。而北方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自由的劳动力,需要废除奴隶制度。在关税问题上,北方工商业集团要求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年轻工业,而南方则要把棉花输往英国,换取廉价的工业品,要求降低关税。这些问题成为南北方的矛盾,内战北方的胜利无疑解决了奴隶制问题,也就进一步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问题,也使美国南北方都走上了比较统一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2)在内战中,林肯颁布的《宅地法》进一步加快了西进运动的进程,而西进运动带来的益处也大大地促进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3)美国的内战是不仅是一次有经济问题引发的战争,它也是一场维护美国统一的战争,内战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市场。

总之,美国的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取得独立发展的地位,而美国内战在美国独立后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原料等问题的障碍,所以,美国内战时美国的第二资产阶级革命。

16.简评美国内战时颁布的《解放宣言》和《宅地法》。

(1)《解放宣言》:具有世界震撼力度,它的发表实际上也标志着战争性质的转变,表明战争的第一目标“维护国家统一已经”完成,提出并开始实施了第二个目标“消灭奴隶制”。

(2)《宅地法》:是按照“美国式的道路”来解决土地问题,调动了人民战争的积极性,使美国的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这个法案鼓舞了白人农民和新移民参战的热情,让他们明白,战争的胜利是实现《宅地法》的先决条件,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3)这些革命民主措施都是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布的,从一定程度上很大的扭转了战争局势,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改变了战争的局面,加快南北统一战争的结束。这些措施在战争时期有利于形势的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措施还是很不完善,而且在战争结束后施行的不是很顺利,比如种族歧视在美国仍很严重,黑人的许多权利还没有彻底兑现并不是自由人。

17.简述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经济概况。

(1)商品经济显著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比重显著提高;农村手工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2)国内市场网络基本形成:一方面以大阪、江户、京都为中心,形成了全国商品经济网,另一方面各藩的地区性市场也大体完备

(3)德川后期,日本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

(4)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机构的变化。农村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富人;城市中出现了少数特权巨商。

(5)武士阶层变化巨大。幕府将军修改了《武士诸家法》,“奖励文武忠孝,注重礼法”,提倡文治政治。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剧烈分化。

(6)领主和新地主巧立名目增加捐税,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农民集体情愿,拦轿告状等抗议活动频频发生,甚至出现暴动。

(7)社会上兴起了一门通过荷兰语译介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的新学问——兰学。兰学的传播为明治维新做了思想准备。

(8)天宝改革强化了西南四藩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日后的倒幕运动有重大影响。

18.简述明治政府建国的三大政策。

为了摆脱落后,争得民族独立,并进而称霸东亚,明治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家建设工作。他们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强国的指导方针。

(1)“主导殖产兴业” 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用国库资金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国营军工企业为,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

(2)成立工部省。工部省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兴建铁路。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1880年发布“官业下放令”,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从80年代中期起,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热潮,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

(3)“文明开化” 是明治政府推行的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运动。取消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成立“明六社”,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进行启蒙教育。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

(4)“富国强兵” 是明治维新的最高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主要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并以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

19.筒析近代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内部条件: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手工工场阶段,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

2)在倒慕运动中,日本资产阶级同下级武士建立比较紧密的、广泛的联盟。

3)日本倒慕势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民的力量。

4)日本维新派领导人在夺取政权后,自上而下实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

(2)外部原因:

  1)当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自由”时期,各国列强主要以商品进军、掠夺原料为主,瓜分殖民地还未提上统治者议事日程。

  2)当时西方列强都集中精力争夺中国这块肥肉,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

  3)此时,西方列强正处于多事之秋,美国正忙于内战后的重建,俄国正在进行农奴制改革,英法主要关注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均无暇东顾。

  4)而在伊朗、印度、中国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日本利用这一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成功地实行了明治维新。

20.历代沙皇为什么要拼命地对外扩张?

十七、十八世纪,沙俄在欧洲和亚洲掠夺了大量土地,成为地跨欧美亚三洲的大帝国。首先是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因为彼得以前,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要称霸欧洲就必须打开俄国通往欧洲的两扇门户,波罗的海是北大门,可进入大西洋;黑海是南大门,可进入地中海。通过打败瑞典和土耳其,沙俄终于夺取了这两扇大门。接着叶卡特琳娜二世又伙同普奥三次瓜分了波兰,打开了通向欧洲的走廊。从此俄国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进一步争夺欧洲霸权和镇压欧洲革命运动的基础。其次是向西伯利亚的东方扩张,直到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下,沙俄不得不同意谈判议和,于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是根据平等协商、互相让步的精神签订的,因而解决了中俄东部边界问题。再次是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俄国“探险队”到达了北美的阿拉斯加一带,并将此地变为其殖民地。通过一系列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俄罗斯帝国成为各民族的监狱,成为欧洲的国际宪兵和镇压各国革命的反动堡垒。

21.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发生在19世纪中叶,此时西方殖民者正由早期的暴力掠夺、超经济剥削向商品输出转变,殖民者力图使亚洲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造成亚洲商品输入、原料外流,严重冲击了亚洲原有的秩序,各国封建自然经济遭破坏,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未完全破坏,没能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农民破产、经济衰落,从而政治上产生危机,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第一次高潮主要包括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和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些起义都属旧式的下层人民武装起义,领导者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包括一些小封建主,斗争的主力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起义由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分散性,甚至披着宗教外衣,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本国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击了殖民主义,唤起人民群众觉醒,因此是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22.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时期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争斗,使亚洲诸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深化,同时亚洲各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这时期亚洲诸国爆发了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其主要内容包括:1876年以来的奥斯曼青年党人的改革与立宪运动、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的成立、中国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等。这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发展的水平较之第一次已有所提高,它包含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和早期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但前后两者尚未结合,也就是说,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尚未领导下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23.  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20世纪初,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初步发展,本民族的资产阶级基本形成,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更趋激化,终于爆发了以“亚洲觉醒”为代表的亚洲近代第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其主要内容包括:1905年伊朗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其基本特点是下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斗争开始与上层资产阶级运动结合,运动的总体由过去的“自发”开始走向现在的“自觉”,新兴资产阶级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号召,运动发展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在印度,提拉克领导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在1905—1908年发动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斗争迅速席卷全国。国大党“激进派”要求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由于英帝国主义的破坏,国大党温和派的妥协,运动最终失败。但印度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其后,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要求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取得自治,但国大党的妥协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

1908年7月,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领导下,土耳其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土耳其革命是一次局限性极大、很不彻底的革命。十月革命后,土耳其掀起了一场闻名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人民革命战争保卫了民族独立,揭开了土耳其历史的新篇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是,辛亥革命遭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在帝国主义的竭扶植下,袁世凯作为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窃夺革命的胜利果实。

在朝鲜,掀起了著名的“三·一”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朝鲜独立万岁”的呼声响彻了整个汉城。日本殖民者用血腥镇压了示威群众, “三·一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朝鲜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24.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

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同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具有的新特点有:

(1)民族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

(2)无产阶级自觉地参加了斗争;

(3)运用了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方式。

25.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形成了几个大国争霸的局面,欧洲的国际关系出现了分化、改组和重新组合,结果是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法德危机:普法战争后德国要继续打击和削弱法国,不让其东山再起;法国力图复仇,恢复在欧洲的霸权。法德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于是德竭力拉拢俄,俄为对付英也愿意与德改善关系,奥匈也紧跟着德与俄结好,建立所谓“三皇同盟”。当德国企图利用同盟对法作战时,俄不支持,德俄关系出现裂痕。

(2)东方危机:即围绕土耳其问题进行的争夺。俄国对土宣战,签订俄土条约,在巴尔干势力得到加强,引起英、德、奥匈不满,决定共同压制俄国,签订柏林条约代替俄土条约,俄德和俄奥关系迅速恶化。

(3)三国同盟:德奥为对抗俄在巴尔干的扩张,并加强反俄法斗争的力量,于1880年10月缔结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后来意法关系恶化,1882年5月20日在维也纳签定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如德或意被法攻击,其余两国应全力援助,如一国或两国被两强国攻击,则三国应共同作战。同盟的核心是德奥,德国起决定性的作用,为战争准备了第一步。

(4)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的建立使俄法感到极大威胁,法俄接近,1892年8月缔结军事协定,一方遭到攻击时,双方以全部兵力互相支持,法俄同盟形成。19世纪90年代德实力大增,英不能容忍,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俄、英法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英不得不放弃其传统的“光荣孤立”的政策,于1904年4月8日签定英法协约;英法关系的改善,促进了英俄接近,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英俄协约的签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至此,欧洲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这是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双方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积极准备大战。

26.筒析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1)由于法国企业经营分散,大中小企业长期并存,而且中小企业占据优势,使得法国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推广比较困难。

(2)法国农业比重居高不下,而且小农经济在农业中占据优势。使得工业劳动力缺乏,并且商品市场狭小。

(3)法国金融高利贷资本发达,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使得发展工业缺乏资本。

由于以上原因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

27.简析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德意志实现全国统一,法国和奥地利势力受到遏制,德意志国内统一稳定的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2)普法战争后,德国得到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并且得到了来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3)大力拓展海外殖民地,掠取了大量财富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寻找到了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地,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发展资本和充足的劳动力。

(4)德国享受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5)重点发展重工业,经济规模巨大,自然资源开采量大,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容克资产阶级促进了大规模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28.简析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进行。1885年气候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

3)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明治政府起了重要作用(如扶植私人资本)。

29.试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其发展也是由经济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政治发展的阶段性。

(1)手工工场时期因经济不发达,故只确立了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则(自由、平等、法制),没有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一时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16-18世纪下半期),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在少数先进国家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爆发,并取得胜利。政权主要掌握在大资产阶级手中。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的构想,对这一时期的革命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影响。这一时期,虽然开辟了资产阶级的时代,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了多次反复。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都是通过资产阶级的立法来体现革命的阶段性成果,比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和拿破仑时代的《民法典》,美国的1787年宪法等。

(2)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快,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体系。这一时期属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的确立(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的时期。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如封建制度、旧体制、国家分裂、外族入侵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政治革命或改革。已经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在政治上继续沿着资产阶级民主化的道路发展;俄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纷纷通过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使得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并在随后的全球扩张中抢占殖民地,使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基本形成。

(3)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定型,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发展成熟(如政党政治、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特别是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已更加健全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机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的基本稳定。资本主义的改革和革命基本上平息下来,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和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制和多党制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从政治形式上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从这一时期开始,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主导力量,以各种方式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资本主义在全球确立了统治地位,开始走向了反动,所以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政治的危机时期(20世纪初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保持已经基本形成的代议制民主的前提下,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冲击: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来自社会主义运动的切实的挑战。十月革命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②法西斯势力的出现和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成为破坏民主政治发展的最大敌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又迎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所以二战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了新的发展。①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包括三种情况: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政治改革。战后,世界法西斯势力受到致命打击,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都进行了政治改革,不同程度地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并逐步完善;战后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大多数也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都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统治政策,强化议会民主制,在发展宪法保障体制和法律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同时,也扩大公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一些平等权利,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矛盾缓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稳定。②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政策的变化: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冲击下,西方殖民国家被迫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分别以民族解放或者和平方式获得独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由紧张趋向和平竞争。④二战后资本主义政治所面临的问题: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极右势力时有兴起、民族歧视难以消除、毒品、邪教、社会暴力存在,在国际关系上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冲突等。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又有突出的规律性。就其政治制度而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仅确立一些基本原则,如自由、平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日趋完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则是发展成熟。在这样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政体形式、议会制、内阁制、选举制、政党政治等逐步发展完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