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近代史精华笔记(二)

2017-06-22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第一章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第一,中国当时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加深了社会危机,这是促使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二,广西一带水患严重,且受鸦片战争的冲击最为直接,成为矛盾的焦点。

(二)洪秀全的代表作和思想来源

代表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训》。思想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三)起义经过

1、1851年1月,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起义的开始。

2、武宣东乡称王:1851年3月,太平军进至武宣县东乡驻扎。洪秀全在此称天王,并建立了军师和五主将制度。

3、★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克永安,这是太平军占领的第一座州城,并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政建设,史称“永安建制”,主要内容是: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期的中央官制初具规模。颁行“天历”,否定清朝纪年,整顿军纪,刊刻颁行太平天国官方文书,进行思想教育。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定都于此,改南京为天京。

5、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北伐:1853年5月,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旨在直捣清王朝的心脏北京。北伐进行两年多,但最终因孤军深入,发动群众不足,导致失败。

西征:1853年5月,太平军将领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开始西征。战略目标是夺取安庆、九江、武汉三大据点,控制长江上游各省,以确保首都天京。到1856年,西征军控制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占据了湖北、安徽和江西大部,基本实现了西征的目标。

6、天京事变: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争权斗争。8月份,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返回天京。9月1日,韦昌辉围攻东往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洪秀全遂杀韦昌辉。次年6月,石达开因被洪秀全所忌,率兵离开天京,独立作战。1863年5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被清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7、1853年4月,向荣率军尾随太平军驻屯南京城东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拥兵两万,围攻天京,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1856年,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向荣败逃。1860年5月,太平军再次击溃江南大营,清政府撤销江南大营。

8、1853年4月,钦差大臣琦善率各军在扬州建立军事据点,对抗太平军。次年9月,清政府任命江宁将军托明阿伟钦差大臣,驰往扬州督办军务。1856年4月,秦日纲率军打败托明阿军,攻下扬州。清政府改派副都统德兴阿为钦差大臣,收集江北溃军。1858年9月,德兴阿驻军浦口,被陈玉成等率军击溃。第二年清政府撤销江北大营。

9、1861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兵分三路夹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部进犯浙江,李鸿章部进犯江苏。英法俄等国侵略者则组成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定胜军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阵地。 面对中外联军的进攻,太平军将士英勇抵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先是三次进攻上海功败垂成,继天京破围战失利,1863年,苏州陷落,1864年苏南、浙江、皖南根据地全部失去,天京成为孤城。关键时刻,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建议,但遭洪秀全拒绝,未能扭转败局,太平军只能固守天京,坐以待毙。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

10、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①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14年,纵横18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为中国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开展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②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地位导致他们没有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政策和斗争策略;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它说明,农民阶级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时,单靠它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   厘金制度:清政府为了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饷而征收的一种特殊商业税。1853年7月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   乡官制度:乡官制度是太平天国政权重要的基层组织制度。即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共12500家。军帅以下各级军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称“乡官”。乡官的职责平时管理民政,督其民在乡事农,战时则率民出战,体现寓兵于农,军政合一的思想。

★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除了解决土地问题之外,《天朝田亩制度》还对农副业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生产和分配,都由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在分配问题上,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25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两”所设的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① 积极性:《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②消极性: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众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即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编》。内容:⑴政治上,主张“设法用人”,反对“结党联盟”,强调“权归于一”。⑵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金融事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⑶文化习俗上,主张兴办教育医院慈善事业,禁止旧的风俗习惯。⑷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不允许外国人干涉太平天国内政。③评价:《资政新编》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来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标。它反映了时代特点,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尽管《资政新编》提出的方案还不完善,且当时也不完全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实践上也未付诸实施,却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四)天平天国的各项制度

1.太平天国的管制: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为天王。天王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设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职官。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既处理政务,又带兵打仗。

2、政权机构:太平天国的政权机关,分中央、省、郡、县四级。省、郡、县为地方政权,县以下为基层政权。

3、城市管理:在城市管理方面,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完全废除私有财产,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妻不得同居。男子除参军者以外,都要参加生产或在政府机关中服役;女子大致与男子相同。商业也被废除。对于手工业,则由诸匠营和百工衙统一经营管理。匠营和百工衙只是为供应太平天国的需要而生产的,产品直接分配给各单位,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

4、女权问题:在妇女问题上,废除买卖婚姻。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他们还建立了女军,并设立了女官。这些措施对封建宗法制度起了冲击作用。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者仍沿袭历代封建帝王的妃嫔制。

5、文化教育: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正统权威进行了冲击。金田起义后,把儒家经斥之为“妖书”,宣布:“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这样空前猛烈地冲击孔孟及儒家经书,无疑具有革命意义。但是太平天国并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任何实质性批判,而把儒家中一些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保留了下来。 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无论何色人,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此外,还颁行了“天历”。

6、外交: 在对外交往中,太平天国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他们因宗教形式相同而错误地把侵略者当成“洋兄弟”,表示允许外国侵略者“自由出入”及“货税不征”。

7、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农民战争,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它不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建立一个符合历史发展的新的社会。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内,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清朝封建统治势力虽然受到很大的打击,但远没有被彻底摧毁,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重新复活。农民阶级的一些弱点,在起义队伍尤其是领导集团中,也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高潮中已包含着走向衰败的危机。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2、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3、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高峰;4、是“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运动,相互影响

二、义和团

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树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的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东南互保: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26日,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上海道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侵华联军集中兵力进京津地区。在客观上也有着避免联军大举侵入南方,维护南方社会经济遭战争破坏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更多是由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义和团运动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的产物;

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而义和团运动则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利用宗教:天平天国利用基督教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义和团利用本土宗教,打击外来宗教和在华势力,意在“扶清”;

对外:太平天国提出“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义和团则盲目排外。但太平天国一些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代表历史的进步方向;

结局和影响:这两次革命运动都因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而失败,但其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时沉重打击了西方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二章  晚清政局与变法运动

一、   洋务运动

(一)         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清湘乡县荷叶塘人,军机大臣穆章阿的门生,师从倭仁、唐鉴,习程朱理学,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1853年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以宗族乡党为中心,以地域为纽带,具有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特色的封建地主武装。1854年编练成时,分陆军、水师,共一万七千余人。在武器装备上,除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设厂仿造新式武器。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湘军的创建是清朝兵制的重大改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湘军特点:(1)湘军多是湖南人,将领多同乡、同学、师生、亲友等关系。士兵则以一乡一村同在一伍,互相之间都要承保,形成层层封建关系互相联结;(2)募兵制取代了世兵制,建立起严格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3)强调军事训练和思想控制。(4)水陆并重,互为依托,装备新式,战斗力强。

湘军的兴起,使得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高度中央集权权力开始下移,“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始出现。

李鸿章和淮军:1853年,李鸿章为抗拒太平军,在家乡合肥办理团练,被太平军击败。1858年入曾国藩府。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赴庐州、六安一带扩编地主团练武装。1862年,率领团练至安庆,曾国藩又按湘军章程定其营制,并拨湘军数营相助。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又一支地主武装。也是李鸿章起家的政治资本。

(二)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位,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载垣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溪为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政变,改年号为“同治”,两太后“垂帘听政”。政变后,清政府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阶级,对外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对外采取妥协投降方针。辛酉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三)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之士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主观上并不想触动封建主义的体制和根基,只想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增强国家实力以应付变化了的世界形势,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就不可避免带来封建主义的对立物——资本主义,从而客观上挖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墙角。

1、     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

顽固派:倭仁为代表

2、     变法内容

变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大体说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七八十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1)企业

军事工业:

(1)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购买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所炮局合并,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改苏州洋炮局为金陵制造局。

(2)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

(3)1866年,奕奏准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策划。次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

(4)1891年,张之洞开始筹建湖北枪炮厂。

官督商办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电报总局;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

商办企业: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开始采用车床而出现的,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1872年,华侨商人陈起源,广东南海县,设立第一家继昌隆机器丝厂;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设立贻来牟机器磨坊;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设立公和永缫丝厂;1882年,徐鸿复、徐润等在上海设立同文书局(1898年停办);1886年,官绅杨宗濂、买办吴*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在天津合资设立“自来火公司”;1887年,买办商人严信厚在宁波设立通久源轧花厂;1890年,上海商人设立*昌火柴公司

(2)编练新军。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担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的是奕噮(言部)

(3)培养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为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军队使用,不进入市场流通,产品不计成本,不讲效率,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设备依赖于外国。其性质具备了浓厚的封建性和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第三,洋务派自身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5、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第一,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第二,为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企业的发生建立了基础;第三,洋务运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础。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对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首任总理衙门大臣奕、文祥,大学士桂良。主管外交、通商、海防、军务、关税、聘用洋员、派遣留学生等一切洋务活动。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对外体制的变化,结束督抚兼办外交的局面,清政府通过总理衙门加紧了与西方列强的勾结,而西方列强则通过这一机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1901年改为外务部。

★   海关税务司:中国丧失海关行政权以后外国主持中国海关行政的首脑名称。1854年,英、法、美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成立了由三国领事和清政府上海道组成的“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代征关税,窃取了上海海关行政管理权。1858年,列强根据《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要求将上海海关的管理办法推广到全国。1859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总税务司署,任命英人李泰国为第一任总税务司。1863年英国人赫德接任总税务司。1865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隶属总理衙门。实际上,中国海关不仅置于英国人控制之下,而且总税务司的活动伸向中国 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   官督商办:官督商办是洋务派利用私人资本举办近代新式企业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务委派官员掌握经营管理实权,但不负责企业的盈亏。“官督商办”创立初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甲午战争之后,商办企业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官督”已成为新式企业的赘瘤,逐渐为官商合办和商办形式所取代。

★   同文馆:全称“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为适应办夷务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外语

1862年,总理衙门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外语学校,最早的新式学堂。

1863年,李鸿章,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或称广方言馆或上海同文馆。

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广州同文馆。

1893年,张之洞,武昌,自强学堂,内设方言斋

军事

1866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学堂

1880年,李鸿章奏请设立北洋水师学堂,次年落成

留学:

留美: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拟定《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出30名幼童赴美国学习。1881年,撤回幼童。

留欧:1876年,中国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是年春,李鸿章派遣卞长胜等7名淮军青年军官赴德国留学;海军留学生则由福州船政局派出,于1877年正式派出。

二、清政府的改革

(一)甲午战争后

战后清政府内部的统治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甲午战后的瓜分危机,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广大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救亡呼声。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也有不少人上奏疏,递条陈,要求在兵制、财政和用人方面进行某些改革。清政府为了能够转危为安,一方面幻想通过联俄来制约其他列强,一方面则试图做一些改革。

改革的措施: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

①编练新军: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出来。清朝统治者认为日军是“专用西法取胜”,因而也打算仿照西法练兵。1894年冬,督办军务处委派广西按察使胡橘芬编练新军,计5000人,编成10营,号“定武军”。《马关条约》签订后,胡调任督办津芦铁路,由袁世凯接替编练新军。

②整顿财政。其主要措施有:(1)整顿关税、厘金、盐课、田房税契,令各省督抚裁革陋规,并将各级官吏营私玩法所得全部上交国库。(2)扣廉俸,增厘金,折漕米,增加烟、酒、糖、茶、盐税和各种苛捐杂税。 (3)发行“昭信股票”一万万两,年利五厘,以地丁、盐课作为担保,二十年内偿还。

③派遣留学生:清政府在1896年3月派遣了第一批赴日留学的学生13名。

(二)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官制。1901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但官制改革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弊端。

②改革兵制。1901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1904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兵“36镇,总共为45万人。

③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科举考试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奖励出国留学人员。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5年下令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建立大量新式学堂。

④奖励工商。主要是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振兴工商业的有关立法,还公布了一些奖励兴办实业的条例和有关章程。

3、如何评价清末“新政“: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新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踏,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不能不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怀疑,也使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901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第一折强调人才培养,建议设立各类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等;第二折提议停止捐纳实官,取消官吏,改进刑狱,裁撤屯卫、绿营等;第三折主张广派官员出洋考察,编练新军,提倡工艺制造,制订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和货币制度,多译外国书籍等。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江楚三折”。

三、维新运动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入,中国的一些爱国人士,也提出了“实业救国”,提倡设工厂以抵御洋人的工厂。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放松了对本国民族资本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百日维新

1、经过

1886年前后,康有为陆续撰写了一批学术著作,其中《民功篇》表达了其变法主张。1888年,康有为初步形成的变法思想在他给光绪皇帝的《上清帝第一书》中有了更明确的表达。其变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考证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皆为伪经,是刘歆为替王莽篡汉制造的舆论,颠覆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康有为此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对于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沉重打击了泥古守旧、恪守祖训的顽固势力和保守势力,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康有为还写了《人类公理》一书,即后来刊行的《大同书》初稿。

甲午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政论文章,传播西学,鼓吹维新。1897年,严复和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主张仿效西方,变法自强,该报成为维新派在北方的一个重要舆论中心。同年12月,严复将自己1895年译成的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闻报》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并于1898年4月正式出版。

★公车上书:1895年春天,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各省举人大为震动。他们先后到督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时机,于1895年5月1日邀请十八省举人在松筠庵集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上皇帝万言书。在上书上签名的举人约有1300多人。次日,康有为等人将上书呈递到督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士人不得干预”的禁令。这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也是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同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以挽救时局为宗旨的“强学会”,推举户部主事陈炽为提调(即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同年11月,康有为又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1896年1月,出版了《强学报》。1896年8月,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汪康年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聘请梁启超担任主笔。在《时务报》上,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鼓吹变法维新的著名论文,论证了变法的必然趋势,提出“神民权”的政治主张,呼吁“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1897年初,谭嗣同写成《仁学》一书。

2、论战

维新派与徐桐、刚毅为首的顽固派和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一是要不要变“祖宗之法”;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三是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应诏统筹全局折》:这是康有为1898年1月29日所写的第六封上书。在这封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变法维新的大纲,主张效法日本维新实行变法。

保国会:1898年4月,康有为乘各省举人到京会试的机会,与御史李盛铎共同倡议,发起组织“保国会”。康有为起草“保国会章程”,提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报国即保全国家土地、政权,保种即保卫民族种族的自立,保教即保孔教之不失。保国会已经具备了资产阶级性质。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共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主要内容有:①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②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③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等。④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等。

★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洲,宣布重新“训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史称“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香港和日本。谭嗣同拒绝了友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决心一死以殉难维新事业,警醒国人。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被害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3、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不敢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二,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自身力量过于弱小。

4、变法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①历史意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十九世纪末年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狂涛恶浪,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要求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他们大胆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要求仿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变革封建专制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变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旧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产生了极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②经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在不推翻清朝反动的封建政权、不触动帝国主义的前提下,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结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戊戌变法的失败还表明,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找不到真正打破旧势力的力量源泉,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结果只能依靠一部分封建官僚为后援,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四、立宪运动

维新派逃往国外后,开始重新议论开国会、立宪法的问题,要求改革清朝专制政治体制,逐步实行君主立宪。这些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士被称为“立宪派”,维新派一词遂为立宪派所代替。在立宪派的推动下,君主立宪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想同时在20世纪初年兴起。1901年6月,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首先提出了君主立宪的要求。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

1.“仿行宪政”:民主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群众反抗斗争的持续高涨,使清朝统治者感到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于是,开始宣布“预备立宪”。1905年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法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同年9月,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准备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同年11月,清廷宣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

2.官制改革: 一、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理藩院为理藩部,大理寺为大理院等;二、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礼部,工部并入商部,取名农工商部;三、增设专管轮船、铁路、邮政的邮传部;四、内阁、军机处、外交部、吏部、学部等部门不变;五、拟设海军部、军咨处、资政院、审计院等。官制改革试图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使行政权操之于内阁,司法权由法部掌握,审判权归大理院,立法权由准备设立的资政院掌握。但实际上仍以军机处仍为“行政总汇”。

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3、立宪团体

(1)预备立宪工会:1906年12月,由江浙一带立宪派郑孝胥、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组织建立。

(2)政闻社:1907年10月,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在日本组织政闻社。

(3)宪政公会:初名宪政讲习会,1907年6月由杨度在日本东京创立,并在国内发展。

4、宪法大纲的颁布与咨议局、资政院的设立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以及罢黜百司、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以及发布命令等权力,并总揽司法权。《钦定宪法大纲》虽然承认君主仍然享有以上种种大权,但同时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尽管幅度有限,但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认。

1907年10月,清政府谕令各省督抚速设立议局。1909年10月,除新疆绥办外,全国21个行省的咨议局均如期成立。1907年,清政府宣布筹设资政院,1910年9月正式成立。

5、国会请愿行动

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由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江苏咨议局张謇发起,要求召开国会,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立即成立责任内阁。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1月,孙洪伊等在北京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发表《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号召各地士绅参加国会请愿同志会,以扩大请愿声势。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得到了地方督抚和资政院的支持,清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宣布缩短立宪期限,定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

6、皇族内阁:1911年5月8日,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撤裁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9人,汉族4人;而在9名满人中,皇族占7人。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此,第一届责任内阁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立宪运动的完全失败。

五、辛亥革命

★孙中山:名文,字逸先,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青少年时代,便在美国檀香山的美、英等西方国家开设的学校里读书。1884年中法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产生了反清思想。

《上李鸿章书》:1893年冬天,孙中山在家乡草拟了一份长达8000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并于翌年春天北上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通过这个掌握实权的洋务派官僚,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孙中山的希望破灭了。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联合当地的进步团体辅仁文社,于21日,成立兴中会总部。

★广州起义:兴中会总部成立后,孙中山即开始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经过半年的准备,预定在农历重阳节(1895年10月26日)起义,夺取广州为根据地。由于起义队伍内部行动参差,消息泄露,革命志士陆皓东河部分会党首领被捕遇害,起义未及发动即遭失败。孙中山幸免于难,被迫流亡国外。广州起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活动的开始。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小团体的出现

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1903年前后,在上海和东京这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兴起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革命书刊如雨后春笋涌现,预告了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将蓬勃发展。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2)民主革命团体的创立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国内出现了许多小的革命团体。1903年,留日学生秦毓鎏等组织了青年会,后其成员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并改称军国民教育会。同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同年,陶成章、龚宝铨等联合江浙一带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组成光复会。

2、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3年以后,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爱国运动兴起。首先是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旨在抗议俄军拒不撤军的侵略罪行,留日学生甚至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抗俄。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抗议美帝国主义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不废除期满的限制华工条约。1907年江浙两省人民开展了抵制英货运动,1908年山东发生抵制德货运动,同年两广掀起抵制日货运动。与此同时,从1903年起,各省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矿山的收回利权运动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190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积极联络个革命团体领导人,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下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1905年11月,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靼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孙中山批判了革命党内存在的片面的“反满”思想,指出“反满”实际是反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大大加速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过程。②民权主义: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反复强调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必要性,并将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结合起来,强调要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它包含这样几个思想: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后的迫切任务;解决的办法是“定地价的法子”;实行平均地权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三民主义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缺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内容。

二、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派:孙中山,《民报》;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

论战焦点: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

论战的意义:在论战中,革命派揭露了改良派抵制民主革命的目的,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在舆论上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了准备。通过论战,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更加深入人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更加普遍的拥护,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冲破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革命事业。而改良派则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

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革命派未敢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没能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不敢断然宣布剥夺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所有。

三、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

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华兴会:黄兴等人建立。1903年6月,黄兴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以“运动员”名义派遣回国发动革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建立。

科学补习所:湖北最早出现的革命团体。1904年7月,由湖北革命志士等人联合华兴会派往五常活动的宋教仁、胡瑛在武昌成立。1906年2月,刘敬庵正式以日知会为名称建立起了新的革命团体。

光复会:1904年10月,光复会正是在上海建立,公推蔡元培为会长。

四、同盟会影响下的武装反清活动

★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1904年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被清军捕杀,其旧部在安源秘密联络矿工数千人。哥老会另一首领龚春台则在浏阳、醴陵一带发动会众。当时湖南灾情严重,米价飞涨,民不堪命。1906年同盟会总部派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从日本回到湖南运动军队、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的纲领,拟于丙午年(1906年)农历年底乘清吏封印时分三路起义。后因消息泄露,龚春台遂于12月初在江西萍乡率众起义。旬日之内,萍乡、醴陵、浏阳等地群众纷起响应。参加者除农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及部分防营士兵,在萍乡方面则多属煤矿工人。起义军推举龚春台为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声讨清政府“十大罪恶”,宣布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使地权与民权平均”,得到群众拥护。数日内起义军增至三万余人,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军队数万人进行镇压,起义军因分散作战而失败。刘道一、蔡绍南等先后被捕牺牲。    

★徐锡麟与皖浙起义: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3年游历日本。次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月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被叛徒告密,遂决定提前起义。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被捕。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当晚英勇就义。 

★镇南关起义: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发动防城起义遭到失败,旋改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计划袭取镇南关(今友谊关)。12月12日,黄明堂与关仁辅等联络炮台守兵为内应,率义勇乡团百余人(一说80人)直取右辅山第三炮台。守军溃逃。革命军乘胜占领第二、第一炮台,缴获大批枪炮。次日晚,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等由河内入驻镇南关指挥,因炮台内弹药全无,大炮多不能用,乃决定由黄明堂守五日,孙中山与黄兴等回河内筹款购械,以资接济。此后清广西提督龙济光、镇南关防军统领陆荣廷率清兵4000余人反攻,直扑北炮台。革命军英勇反击,从8日夜战至9日下午,清军先后抢占四方岭及小尖山。革命军退入垒中坚守。因枪弹、粮食不继,黄明堂率军弃台突围,退入越南燕子大山。此次战役历时七天,击毙清军200余人。

★黄花岗起义: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难,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进行分头准备,黄兴、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的响应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武汉向称“九省通衢”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大第二大城市,它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重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迅速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长期坚持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尤其是在新军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在新军中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组织,运动新军士兵参加革命组织者达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镇城内新军第八镇工程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后,革命士兵迅速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并在队官员吴兆麟的指挥下,向总督衙门发起进攻,革命党人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两天后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随即着手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担任民政部长,主持有关工作。

★湖北军政府:这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第一个革命政府。军政府成立后,即通电全国,宣布改专制为共和,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在陆续颁布的文告中,宣布废除厘金等苛捐杂税,实行司法独立、整顿财政、保护工商业、安定社会秩序、革除社会陋习等政策,同时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鄂州临时约法》。这些情况表面,湖北军政府虽然是多种政治势力的组合,但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1月3日,各省代表议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名的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九名国务委员为:陆军总长黄兴、外交部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立宪派首领);内务总长程德全、司法总长伍廷芳(旧官僚);海军总长黄钟英(起义舰长);财政总长陈锦涛(理财专家)。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故当时有“次长内阁”之称。

1月28日,临时参议院成立,以林森、王政廷为正副议长。临时参议院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法典,1912年2月由临时参议院开始起草,同年3月11日公布,共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7章56条。其基本内容:第一,确定了中国的国体,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国家性质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二,国家体制采取内阁制;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在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上增设了法院、为司法机关,独立审判,行使司法权。规定参议院为立法机关,选举大总统和行使立法权,并特别规定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力;第四,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彻底否决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出版、言论、集会等民主权利。

(三)同盟会改组国民党:1912年8月25日,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由于孙中山此时政治上消极,宋教仁成为实际上的党魁。

★二次革命: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火车站北刺身亡。宋案爆发后,孙中山即主张兴师讨袁。1913年,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革命党被迫应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讨袁。黄兴也在南京逼使江苏都督程德宣布讨袁。随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相继独立,上海、重庆等地也举兵讨袁。史称“二次革命”。因主战场在江西、南京,又称“赣宁之役”。斗争持续了近两个月,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它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的失败了。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袁世凯握军政大权,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内部无统一核心;没有唤起人民群众参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妥协,使得袁世凯的反动政权代替了清王朝;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

意义:第一,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使民主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封建复辟在中国再难长久;第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再难在中国找到一个表面控制全局的代理人;第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第五,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