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笔记(一)

2017-07-15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章  16世纪的欧洲(比较重要)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1、文艺复兴的含义(“Renaissance”):所谓“文艺复兴”,表面是指人文学者,在“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致力于发掘意大利固有的与拜占廷灭亡后逃亡到意大利来的学者携带来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实际是吸收古典文化的思想营养来进行反神权、反封建的新文化创造,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神权、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2、文艺复兴的时间(14—16世纪):14世纪首先发端于意大利。16世纪达到高潮。

3、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经济因素,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达;政治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封建独裁者较为注重工商业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关系密切;历史原因,意大利分裂割据的局面,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统一和反封建、反神权。

二、人文主义思潮

1、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和自然科学中的反神权、反封建的精神或思想内容。

2、人文主义的实质:人本观。

三、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

1、意大利文艺复兴(14-15世纪)

反映在:政治观、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与活动。注意它们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

2、“北方文艺复兴”(15世纪中期-16世纪)

从15世纪中期起,人文主义思潮开始意大利以北的西欧各国各地区传播,不少意大利人文学者前往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传授拉丁文和希腊文知识,介绍古典的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著述。结果带动了当地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活动的兴起,这主要发生在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尼德兰。这就称“北方文艺复兴”。各国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一、西欧资本主义产生

1、中古晚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农业的发达,主要在尼德兰、英国;其次是手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更快,尤以纺织业和采矿业最为显著;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传到了西欧,促进了西欧人的海外探险与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促使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社会分工;生产分工的扩大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使商品货币关系广泛渗透到农村。

2、资本主萌芽的产生与成长

产生的条件: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出现一批积累了大量货币、并需要购买劳动力来进行商品生产以增殖其财富的资本家。二是存在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而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劳动者。

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世纪市民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和无产者,形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在工业领域中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工业。在西欧,从16世纪至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的前夕,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个阶段被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初繁荣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等城市中,随后又在佛兰德尔、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城市、矿山中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二、地理大发现

1、远航的社会背景:原有商路的阻隔;对黄金的需求;西班牙、葡萄牙中央集权的确立;地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2、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的探险活动。1492年起受西班牙之命,哥伦布先后四次西航美洲,发现新大陆。1519年西班牙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三、西方的早期殖民侵略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哥伦布远航成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紧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并因夺取新土地发生了纠纷。于是分别在1496年和1529年,两国在教皇仲裁下,划定“教皇子午线”,线西新发现土地归西班牙,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其后,葡萄牙便在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巴西进行殖民活动,还从1442年起,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

主要在拉丁美洲殖民,到16世纪中叶相继征服了除巴西外,从墨西哥到阿根廷的整个拉美。

四、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后果

1、世界贸易体系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传统贸易布局变化: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世界范围的核心地区。

3、“价格革命”与阶级分化:即新航路开辟,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价格革命又导致阶级分化加剧。

4、导致西方早期殖民侵略:此后,荷兰、英国在16世纪末,法国在17世纪初也开始了殖民侵略活动。

第三节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一、16世纪科学革命的基础

科学革命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主要内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结出的一项硕果。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

2、人文主义思潮的精神动力

3、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4、阿拉伯人文化成就对科学革命的促进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内容

1、天文学:主要代表有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 33 33800 33 11212 0 0 4044 0 0:00:08 0:00:02 0:00:06 4044大利天文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和伽利略,以及稍晚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刻普勒。注意他们各自的代表著及成就.

2、生理学和医学:主要代表有1543年布鲁塞尔医生安德烈.萨维留斯,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和17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医学家威廉.哈维以及他们的成就。

3、科学方法: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培根及其《新工具》,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科学理论。

第四节  宗教改革

一、德国宗教改革

1、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德国分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阶级结构复杂、社会矛盾交错、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夺与压迫成为矛盾的焦点。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

起因:1517年的赎罪劵事件。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劵的95条论纲》反对教皇。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①“因信称义”说——信仰得救

②《圣经》权威说

③“凡信徒皆为祭司”说

④“国家至上”说

3、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路德的宗教改革导致了闵采尔的宗教”异端学说”的产生,并引发了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

二、英国宗教改革

1、改革的背景与起因——亨利八世的离婚案(1529年)

2、宗教改革的实践:从亨利八世经过爱德华六世、玛利女王到伊丽莎白一世,终于确立了英国国教。

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当路德教在德国兴起时,在瑞士也爆发了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加尔文(1509-1564年)是法国人,他受到人文主义和路德教的影响,形成了他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学说被称为“加尔文主义”。后来以日内瓦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神权共和国,并向法、德、意等国家展开宣传。他的学说基本点就是“预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天命”说

②“拣选”说

③“呼召”说

2、加尔文“预定”说的实质:他的思想就是使世俗生活转化为宗教实践,又使宗教实践化入世俗生活。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习题

(1)思考题:

1、阐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

2、阐述人文主义的核心观念。

3、人文主义的文学、绘画、雕刻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5、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6、早期殖民掠夺的内容与特点。

7、简述德国农民战争的过程与影响。

8、简述英国宗教改革的过程。

(2)名词解释:

1、“预定”论   2、哥伦布  3、马基雅维里主义  4、16世纪的科学革命  5、“教皇子午线”

6、“北方文艺复兴”  7、哥白尼  8、闵采尔  9、马丁.路德  10、加尔文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很重要)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阶级矛盾的变化:进入17世纪之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经济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封建统治的限制却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冲破这些限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到这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要得到相应的权力。则就必然会引起政治冲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2、清教运动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从1603年起,统治英国的是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是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是王权至上论者奉行“君权神授”的信条。17世纪时,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下院中已占有大量席位,就形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国会为阵地,封建贵族和高级教士以王权为总代表两方尖锐对峙的局面。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也具有了政治色彩,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举起的就是宗教旗帜。由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确立的国教(又叫圣公会教)保留了许多的天主教残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掀起了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并以次作为反封建的现成思想武器。清教派别复杂,在反王权斗争中分化成独立派和长老派。国会同王权的冲突最经常地表现在财政问题上。其次是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也激起人们的反抗。最大的结果是激起了1637年的苏格兰起义。在此期间召开了“短期国会”。

二、革命的爆发与内战

1、革命的开始(1640年):1640年11月3日召开“长期国会”,以对付声势浩大的苏格兰起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于是长期国会开始斗争,迫使国王解散了星室法庭和高等法庭,并终于在1641年11月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大抗议书》。

2、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查理拒绝该决议,并于8月向国会宣战,内战爆发。在第一次内战中,国王军在军事素质和军事战斗力方面明显胜于国会军。后来在克伦威尔的“铁骑军”(又“称勇士军”)引导下,才有战绩。于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开始扭转战局。1644年12月又通过《自抑法》和1645年1月通过《新模范军法》,使军权转入独立派手中,并加强了国会军战斗力和克伦威尔的地位。

3、革命阵营的分裂与第二次内战(1648年):1648年春,王党武装重新掀起叛乱,又开始了第二次内战。9月查理一世再次被俘,战争以国会军完全胜利而结束。

4、内战期间的社会改造:内战期间,长期国会颁布和施行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对整个国家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重要的是1646年废除了骑士领地制,保障工商业的发展、没收封建地产;在政治领域,是对旧的国家机构进行改造;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教派取代圣公会教。但这些政策更多的是代表和维护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革命内部的激进派和下层群众不满,于是出现了平等派运动。其代表人物利尔本及其《人民公约》展开了与长老派和平等派的斗争,并最终于1949年1月30日迫使国会处死了查理一世,5月建立共和国。

三、从共和国到护国政治

1、共和国的内外政策:主要表现在:镇压平等派、掘地派运动,远征爱尔兰,征服苏格兰,镇压国内王党复辟活动,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进行三次英荷战争,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

2、克伦威尔护国政府的建立(1653年):1653年12月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独裁统治,其《统治文件》就是护国政治时期的宪法。

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及其反动统治: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国内秩序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失去了利益的保护者,最后与斯图亚特王朝谈判,达成妥协,于是1660年查理二世发布《布雷达宣言》。君权主义者蒙克发动政变,迎回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注意复辟的含义。

2、1688年“光荣政变”:查理二世稳固其位之后,实行亲法的外交方针和着手恢复国教,引起人民不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排斥法案》和《人身保护法》来对抗。但是詹姆斯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力图公开恢复天主教。为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政变,并通过《权利法案》,最后确立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五、习题

(1)思考题:

1、述评克伦威尔。

2、英国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你如何认识这种政体?

3、革命前英国社会阶级关系如何?怎样理解新贵族和自耕农的作用?

4、1660年蒙克政变和1688年光荣政变有什么异同?其实质是什么?

5、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上的作用有异同?

6、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7、简述英国革命期间的社会改造政策及共和国期间的对内对外政策。

(2)名词解释:

1、清教徒  2、“长期议会”  3、《大抗议书》 4、 查理一世  5、独立派  6、平等派  

7、护国政治  8、托利党  9、辉格党 10、斯图亚特王朝 11、骑士党  12、圆颅党 

13、马斯顿战役   14、“新模范军”  15、长老派 16、掘地派 17、“人民公约” 

18、《航海条例》  19、《布雷达宣言》  20、《排斥法案》

第二节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活动:荷兰是由尼德兰演变而来的。16世纪初,尼德兰是西班牙的属地,包括17个省。16世纪的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促进了阶级分化。而西班牙的反动统治又严重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西班牙还利用天主教为其专制工具对尼德兰新教徒进行迫害。尼德兰的阶级矛盾、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1566年尼德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进行残酷镇压。尼德兰人民组织“森林游击队”和“海上游击队”进行反击和斗争。最后北方七省获得了独立,以奥兰治.威廉为总督组成了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尼德兰革命获得完全胜利。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革命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荷兰的崛起及其殖民活动:17世纪前期,荷兰共和国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超过工业,对外贸易超过对内贸易。荷兰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最发达。拥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与此同时,荷兰已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它于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贸易,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建立了殖民据点;在1621年创办西印度公司,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也在非洲南端进行殖民。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早在16世纪初,英国就建立了一系列贸易公司进行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最积极和势力最雄厚的公司。它主要在印度、东南亚和日本进行扩张。17世纪还在中美洲和北美洲进行殖民。尤其是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有13块殖民地。

3、路易十四时代与法国的殖民活动: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时(1643-1715年)达到专制王权的鼎盛。就在17世纪后半期的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也由一些大公司开辟了大批殖民地,主要包括北美洲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南美洲的圭亚那,中美洲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岛屿,非洲的塞内加尔等地和印度的本地治里等地。

二、17—18世纪的殖民战争

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以英、法、尼德兰、西班牙和奥地利为主,为争夺霸权、商业利益和殖民地,展开了殖民战争。主要有:

1、英荷战争(1652-1674年)

2、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年)

3、法荷争霸战争(1671年、1688年)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

5、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

6、七年战争(1756—1763年)

7、18世纪奥帝利玛丽亚.特蕾西亚母子的开明君主专制

8、18世纪普鲁士的开明君主专制

三、19世纪中叶以前的殖民扩张

1、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英国在早期海外殖民争夺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除失去北美十三州外,继续扩大其殖民地。在非洲、亚洲、大洋洲许多地方进行扩张。19世纪是英国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时期。1880年其殖民地就增加到194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82倍。

2、法国的殖民扩张:法国是继荷兰之后,与英国同时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它也在亚、非、美占领了许多殖民地。其中,它在印度、北美洲的殖民地基本被英国所夺取。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仍然占据大量殖民地。

3、沙皇俄国的殖民扩张:沙俄早在彼得一世时期,就开始大肆对外扩张。到叶卡特琳娜时期,沙俄已占据大片土地,而19世纪上半期是俄国疯狂扩张的重要阶段。它扩张的主要地方是:芬兰、波兰、土耳其、伊朗、中亚、中国等地。还夺得了波罗的海与黑海出海口。

四、19世纪中叶以前的殖民战争

1、“反法联盟”的战争:这主要指法国大革命时期,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与法国之间的争夺战。先后共有七次,最后以法国失败而结束。

2、“东方问题”和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所谓东方问题就是列强为争夺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而引起的国际争端,其中以争夺黑海海峡为核心。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出现的。最后于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与土、法、英三国发生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失败而结束,双方签定了《巴黎和约》,从而遏制了俄国在欧洲的扩张。该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最重要的的国际战争。

3、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主要指破坏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对此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五、习题

(1)思考题:

1、阐述17-18世纪俄国的侵略扩张。

2、如何理解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

3、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

4、简述19世纪中叶以前法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5、简述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6、简述17-19世纪初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7、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名词解释:

1、英荷战争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3、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  4、七年战争  5、遗产继承战争  6、“东方问题” 7、路易十四时代  8、“反法联盟”  9、1840年《伦敦条约》 

10、1841年《海峡公约》

第三节  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前提

1、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就更大地发挥出来,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2、18世纪圈地运动,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了国会圈地时期,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起来,农村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革命又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3、18世纪资本积累,包括对殖民地的掠夺、血腥的奴隶贸易、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

4、手工工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棉纺织业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棉纺织业首先采用新的技术,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2、瓦特蒸汽机的问世:18世纪8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才真正使英国工业进入机械化时代。

3、煤炭和冶金工业的技术革新:机器的大量制造推动了冶金和采煤等工业的发展。

4、农业、交通业的技术革新:工业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大改进。

三、工业革命的后果

1、生产力的发展获得巨大进步。

2、阶级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3、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开始为获得政治权利而斗争,即表现为进入国会而斗争。

四、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议会改革的前提: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要求国家适应这种新状况,实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要想参与政权管理,就必须取得进入国会的资格。但是,英国国会的选举制度却是中世纪确定下来的,它将国会下院的议席固定分配给各个选区,这些选区不包括新兴工业城市和经济地区,而且有许多已成为荒地。从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资产阶级和人民开始了以要求国会选举制度为中心的民主运动。1815年的《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引起民主运动的高涨。经过托利党、辉格党之间的斗争与“彼得卢之役”,使改革势在必行。

2、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选区、确定选民资格和重新分配各选区的议员名额。

3、议会改革的意义:1832年改革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在时在政治上的典型表现。矛盾以改革的方式得到解决,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英国不久后进入工业高度民主发达阶段开辟了道路。而且这次改革也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国会,直接参与政权管理,并在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从而让工业资产阶级永久地取得了“对土地贵族的优势”。

五、习题

(1)思考题:

1、18世纪末英国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

2、英国工业革命有何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后果?

3、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名词解释:

1、工业革命  2、《 权利法案》  3、《王位继承法》  4、珍妮纺纱机  5、瓦特

第四节  美国独立战争(很重要)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及其社会经济状况

1、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年,英国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起13个殖民地。

2、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北部4个殖民地。封建经济成分主要在中部4个殖民地,属于自由小农所有制经济。南部5个殖民地属于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密切相连。总之,北美社会经济是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在性质上,北美殖民地分为皇家、业主和自治三类,都建立有自己的代议制机构。独立前,已形成共同的地域、语言和文化,美利坚民族正在形成。

二、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激化

1、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政策:英国殖民者力图使北美成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损害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2、波士顿惨案和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税收问题上。殖民地人民坚决反对《印花税法》和《汤森法案》,后来于1770年发生了波士顿惨案。1773年又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于是,英国颁布了“不可容忍法”来惩治马萨诸塞州。

3、第一届大陆会议(1774年):1774年9月5日至10月22日,12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殖民地权利和怨情陈情书》及呈交英王的请愿书。

三、独立战争(1775—1781年)

1、独立战争的爆发:1774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对战争的第一枪。为了应付紧急局势,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的代表又云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组织了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这期间,潘恩的《常识》发表,给人民以巨大鼓舞。1776年7月4日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发表,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这一天被定为美国独立日。

2、独立战争的进程: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英军装备精良,大陆军装备十分不足,且缺乏训练。所以战争初期,大陆军处于接连失败的境地,直到1777年大陆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才扭转了战局。与此同时,美国还得到了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支持。1781年大陆军终于迫使英军在约克镇投降。1783年美英订立《巴黎和约》。

四、从《邦联条例》到《1787年宪法》

1、《邦联条例》:1777年大陆会议起草了《邦联和永久性联合条例》,于1777年11月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所建立的是13个独立国家的松散联盟,无法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制宪会议与《1787年宪法》: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取代了邦联条例,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使13个州真正联合成为统一的国家实体。根据宪法,美国选出了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及国会和最高法院,实行三权分离。

五、习题

(1)思考题:

1、用历史事实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和胜利的原因。

2、阐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3、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

4、美国为什么从《邦联条例》走向《1787年宪法》?

5、简述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2)名词解释:

1、《印花税法案》  2、《汤森法案》  3、第一届大陆会议  4、第二届大陆会议  5、莱克星顿枪声  6、波士顿惨案  7、波士顿倾茶事件  8、萨拉托加大捷  9、《邦联条例》  10、华盛顿 

11、《独立宣言》  13、《常识》  14、杰斐逊  15、富兰克林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很重要)

一、革命前法国社会状况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进入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没落时期,即“旧制度时期”。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税收加重、国债增加和频繁的对外战争。

2、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第一、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是不纳税的特权阶级,他们没落腐朽,对纳税的第三等级以资产阶级进行压榨,此时,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二、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财政危机与三级会议的召开:到1789年路易十六统治时,财政危机已成为封建制度命运攸关的症结之所在。旧制度只好求助于三级会议。从1302年开始的三级会议,到1614年就不再召开了。而此时,三个等级的矛盾加剧,三级会议演变成第三等级的国民议会。

2、攻陷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从西哀耶斯的《什么是第三等级》到《网球场宣誓》,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已开始形成,并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已形成。但是封建王朝不同意第三等级的改革与要求,最后于1789年7月14日发生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革命事件。

3、“1789年大恐慌”:由巴黎革命引起了一些人的打家劫舍和人心恐慌等,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1789年大恐慌”。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1792年8月)

1、君主立宪派对旧制度的改造:主要指1789年《人权宣言》、八月法令与“八九年原则”

2、国王出逃事件与革命阵营的分裂:制宪会议对旧制度的改造使路易十六出逃,又在1791年被人识破,解回巴黎。国王出逃事件引起了群众的愤怒。革命派发生了分裂,以马斯教场事件为标志。

3、《1791年宪法》的制定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制宪会议制定了《1791年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4、八月十日起义:按照宪法,召开了立法会议,结果又面临着国内物价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前线失败最终引起了8月10日起义,这是大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君主立宪整体,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吉伦特派的统治(1791年8月—1793年6月)

1、国民公会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1年9月):吉伦特派的国民公会颁布了一批新的土地法令,进一步土地改造土地所有制。9月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1月):围绕国王问题,吉伦特派与山岳派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于1793年1月21日处死了路易十六。

2、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的斗争:吉伦特派反对雅各宾派的政策与主张,并对之进行镇压。

3、革命形势恶化与六月二日起义:1793年的形势出现危机,国外有反法同盟,国内有反革命叛乱。终于爆发了6月2日群众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起义。

五、雅各宾派的统治(1793年6月—1794年7月)

1、雅各宾派的土地法和《1793年宪法》:雅各宾派在人民压力下,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并制定了《1793年宪法》。

2、1793-1794年的恐怖政策:包括政治恐怖、经济恐怖。

3、对外战争和雅各宾派内部的分裂:镇压埃贝尔派(1794年3月)和丹东派(1794年4月)

4、热月政变与雅各宾派专政的结束(1794年7月27日):反雅各宾派联合起来反动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称热月政变。从而结束了雅各宾专政。

六、热月党和督政府的统治(1794年7月—1799年11月)

1、热月党人的施政措施:热月党不是一个党,而是反罗伯斯庇尔的各派人物的联合。释放在押的嫌疑犯;召回吉伦特派;建立稳定的秩序;镇压封建势力的叛乱。

2、《1795年宪法》与督政府成立:国民公会制定了《1795年宪法》,依该宪法组成了以巴拉斯为首的督政府。

3、督政府统治与雾月十八日政变(1799年11月):督政府的督政官们各行其是,加上他们更换频繁,以致无法稳定局势,这使正在崛起的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共和历8年雾月18日)发动了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

七、拿破仑的统治(1799年11月—1814年4月)

1、从执政府到拿破仑帝国建立(1804年12月):拿破仑上台后建立了执政府,他自己任第一执政,开始了波拿巴的独裁统治。他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法国很快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地位与名声崛起,使他得以在1804年颁布《拿破仑法典》,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帝国内政:册封一批新贵族和元帅;废除公和历,恢复公历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与法兰西帝国体系的形成:从1805年起拿破仑先后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耶拿战役等胜利后,击败反法同盟,占领西欧绝大部分国家,搞家天下。还于1806到1807年实施大陆封锁政策(包括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到打败第五次反法同盟后,拿破仑占领的土地已相当于本土面积的3倍,形成了法兰西帝国体系。

4、民族运动与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令给法国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被他侵占的国家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拿破仑在1812年又冒险远征俄国,导致失败。1813年又在莱比锡战役中被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只好被迫退位。拿破仑帝国终于崩溃。虽然他再次于1815年重新建立“百日政权”,但在滑特卢决战中最后失败。

5、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开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播撒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火种;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习题

(1)思考题:

1、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评价雅各宾派专政。

3、论述拿破仑帝国的性质和作用。

4、怎样看待拿破仑对外战争?

5、比较分析热月党人和督政府统治的异同。

6、试比较《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和《共和八年宪法》的异同。

7、简述法国大革命发展的历史线索。

(2)名词解释:

1、三级会议  2、制宪会议  3、国民公会  4、立法议会  5、君主立宪派  6、吉伦特派 

7、雅各宾派  8、罗伯斯庇尔  9、埃贝尔  10、丹敦  11、拿破仑  12、《拿破仑法典》 

13、马拉  14、热月政变  15、雾月18日政变   16、《1791年宪法》  17、《1793年宪法》 

18、《1795年宪法》  19、《共和8年宪法》  20、大陆封锁令   21、奥斯特里茨战役  

22、耶拿战役    23、山岳派   24、米拉波   25、《人权宣言》  26、马斯校场事件

27、斐扬派   28、拉法耶特   29、“哥德利埃俱乐部”   30、布里索

31、夏普利埃法(霞不列法)  32、1794年牧月法令   33、雅各宾俱乐部    34、督政府

第六节  欧洲1848年革命(一般掌握)

一、法国二月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1、波旁王朝复辟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波旁王朝复辟,进行反动统治。尤其是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起了法国自由主义运动的重新高涨。1830年7月查理十世反动的“七月敕令”终于引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革命取得胜利。

2、“七月王朝”反动统治与共和运动:七月王朝是三权分立的金融资产阶级王朝,国王掌握行政权,实行议会政治。由于金融寡头专擅的排他性统治,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大小资产阶级要求根本改变国家体制的共和主义运动,并以宴会运动边线出来,最终演变为革命。

3、1848年二月革命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1848年2月大宴会活动受到政府禁止,然后变成游行示威,并进一步变成为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并组成了包括资产阶级共和派、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的临时政府。

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2月28日正式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在正式制定出宪法前,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财政改革和对外的和平政策,但是由于对工人与农民的压制,又激化了矛盾,并于1848年6月发生了工人的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镇压。局势得到缓和后,1848年11月又制定了新的宪法,选举成立了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国的总统由路易.波拿巴担任。1852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立了帝制,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

二、德意志各邦国的革命

1、德意志三月革命: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奥帝利维也纳发生了三月革命。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2、法兰克福议会:各邦国的资产阶级纷纷提出成立全德国民议会,制定统一的宪法,以建立同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法兰克福议会。在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明显分为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最后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随着三月革命的失败而废除。

三、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1、捷克的民族独立运动

2、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

3、意大利反奥独立战争

4、波兰民族独立运动

四、习题

(1)思考题:

1、简述1848年代德意志民主解放运动。

2、简述法国从波旁王朝复辟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发展线索。

(2)名词解释“

1、法国七月王朝   2、法国二月革命   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4、1848年意大利革命 

5、法兰克福议会

第七节  美国内战(1861—1865年)(很重要)

一、19世纪上半期的美国

1、两种制度的矛盾与冲突:美国在殖民地时代就存在的北部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和南部黑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在独立后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逐渐显示出对立矛盾。到19世纪时,这两种矛盾更达到尖锐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对西部土地的争夺、对国会议席的争夺、总统的竞选、奴隶制的存废等问题上。

2、废奴运动:其中围绕废除与保存奴隶制的问题,美国北方与南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到30年代发展成“地下铁道“运动,50年代达到高潮,并伴随着奴隶的起义。

二、内战进程

1、林肯当选总统与内战爆发:1854年共和党成立后就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宗旨。1860年林肯被推举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他的品德与政治主张使他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的当选使南方奴隶主陷于绝望,首先从联邦分裂出去,并主动挑起内战。

2、内战的两个阶段和北方胜利:第一阶段1861年4月-1862年底 、第二阶段1862年底-1865年4月。在第一阶段,由于没有废除奴隶制,北方处于不利境地。在第二阶段,由于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宣言》和《宅地法》,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并最终战胜了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三、战后南方重建(1865—1877年)

1、约翰逊重建时期:从1865-1866年,在约翰逊任总统时期,实施宽容南方奴隶主的重建方案,结果引起南方奴隶主的复辟,导致黑人和广大白人群众的不满,共和党激进派结束了约翰逊的重建。

2、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时期:从1867年起至1877年,美国进入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时期,颁布了《黑人公民权利法案》,并对南方进行军事管制。最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达成妥协而结束重建。

3、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美国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高潮,奠定了美国大国地位崛起的基础。

四、习题

(1)思考题:

1、分析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间的矛盾与冲突。

2、怎样理解《宅地法》与《解放宣言》的历史作用?

3、如何评价战后美国南方的重建?

4、简述美国内战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2)名词解释:

1、林肯  2、《宅地法》  3、《解放宣言》  4、密苏里妥协案  5、堪萨斯内战  6、约翰·布朗起义  7、“地下铁道 ”  8、废奴运动  9、德里特.斯考特申诉(1857年)  10、《堪萨斯内战 —内布拉斯加法案 》  11、哈丽特.塔布曼  12、葛底斯堡大捷(1863年7月)13、格兰特 14、共和党  15、《大赦宣言》  16、《黑人法典》  17、安德鲁.约翰逊  18、三K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