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一)

2017-07-21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4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1)清朝的衰落: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发展缓慢。

②政治: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白莲教大起义、天理会起义等。

③军事: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④外交:盲目排外,闭关自守。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2)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①战前的世界: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英国“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工业国家。

②西方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1“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

(1)“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2)表现: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出口通商的种类和数量。四关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公行制度:洋行-公行-十三行: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严格限制外商在华居住、行动。

(3)实施原因①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②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③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④思想上保守、夜郎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对外贸易可有可无。

(4)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5)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②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④闭关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

2.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1)中外贸易:中外贸易逆差,以英国为例从18 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2)鸦片泛滥:18 世纪上半页,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最早由葡萄牙、荷兰商人输入,18世纪50 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19 世纪大量泛滥。

①主要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坚持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极力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直接原因:扭转入超地位;根本原因:开拓中国市场。

②好处:A 鸦片贸易能够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B 是英国获取巨大财政收入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③后果:A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在精神上、生理上,广大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摧残。

B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C 进一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空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

(3)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和虎门硝烟

①人民的呼声:鸦片泛滥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受害最大的广东,很早人民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如1838 年12 月12 日发生的广州万人大示威。

②清政府内部驰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1836-1838)

驰禁派:首先由许乃济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为由,变通它法:A 将鸦片变成一般商品B 禁止官兵吸食C允许内地种植。他的论调是着眼于堵塞白银外流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

严禁派:严禁派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严禁鸦片。黄爵滋的上书,他认为过去禁烟成效不大是因为官吏不力。他认为应采取“重治吸食,严禁鸦片”的主张。

道光: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有“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的态度由摇摆不定转向强硬。

③禁烟运动:林则学1839 年根据《查禁鸦片章程》开始禁烟,清查吸食者,收缴工具,缉拿烟贩,铲除罂粟,整顿海防,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 年6 月3 日起,在虎门,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直到6月25 日,全部销毁干净。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3.第一次鸦片战争

(1)1840 年6 月,乔治•懿律率领由兵船16 艘、武装汽船4 艘、运输船28 艘、士兵4000 余人(后增至15000 人)、大炮540 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2)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6-----1841.1 签订《穿鼻草约》

①妥协派琦善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签订“穿鼻草约”。

②特点:英国侵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中英双方互有胜负。

③说明:中国禁烟失败,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了投降派手中。

《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3)中、英官吏平等。(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第二阶段:1841.1.27------1841.5.27 《广州和约》

①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②特点:A 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为妥协投降,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对英军宣战兵没有决战到底的决心B 弈山所行政策“防民胜于防寇”。

第三阶段:1841.5.28-----1842.8.29 《南京条约》

①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

②进攻路线: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南京

③特点:英军以进攻江浙和长江下游为主,皇帝由原来的和战不定转为一意投降。

(4)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始终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

②清朝军队废弛,指挥失当。

③国力雄厚,坚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拥有坚船利炮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1842 年8 月29 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赔款2100 万元。

(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五)废除“公行”制度。

⑵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 年7 月22 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

A 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无权处理。

B 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人一体均沾。

C 居住及租地权。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

D《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望厦条约》:1844 年7 月3 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新增权益:A 扩大领事裁判权,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B 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C 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D 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黄埔条约》:1844 年10 月24 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⑤与沙俄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1851 年8 月6 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侵略特权。

⑥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5.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1)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政治上: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到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经济上: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近代城市的出现: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 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②买办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显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3)思想与学风的转变:鸦片战争以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强国御侮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还在鸦片战争前,在主张鸦片,坚持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林则徐就派人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翻译西书,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魏源则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起义

1)金田起义

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A 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商品倾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亦使百姓负担更为加沉重。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剥削和连年灾荒,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B 洪秀全理论的形成:1843 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发现《劝世良言》,宣扬拜上帝教。

C 组织基础:1844 年,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在桂平山区活动,贫苦群众中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活动。期间,洪秀全亦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作品,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不断扩大影响,壮大组织。

②起义的爆发: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1850 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 年1 月1 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1)从今田起义到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同年8 月,攻克了永安州。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订各种制度。1851 年12 月17 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

(2)定都南京:1853 年1月,攻克武昌三镇。2月,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大军,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等地。3 月8 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3 月20日占领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北伐和西征:

①定都天京后的斗争形势: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政府命成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奠都南京,取得了胜利。

②北伐:A 目的:北伐的总目标是直捣清朝的都城北京。

B 过程:1853 年5 月,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约一万九千人,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虽经艰苦奋战,终因弹尽梁绝,敌众我寡,为清军攻陷,北伐亦告失败。

C 北伐的影响及教训:太平军的北伐,是太平天国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它兵锋直抵清朝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给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又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因而最后陷于失败。

③西征:A 西征的目的: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还派兵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在于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

B 过程:1853 年6 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克安庆,下九江。三克武汉三镇;江西大捷,同时,破清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了威胁天京军事压力。

C 西征的作用:控制了从武昌到镇江长江沿岸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的部分地区都为太平天国所掌握。

2.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主张平分土地,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 岁以上的,分得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不满16 岁的减半。;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产生根源: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第二,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评价认识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 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3.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

(1)军政合一的官爵制

(2)四级政权制:中央、省、郡、县。东王府成为国务总管机关。

(3)乡官制度:每五家设一伍长,每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有12500 家。其中由五伍二十五家组成的“两”为最基层单位。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者由上级官吏委派,他们被称为“乡官”。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辖区内每家出一个人为伍卒,组成一军,闲时维护治安,忙时从事农业耕作等。乡官在维护地方秩序、征收赋税、办理军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乡官充分复杂。

(4)城市管理,完全废除私有制,实行供给制。1855 年,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

(5)妇女方面:主张男女平等,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建立女军,设计女官。但领导者仍沿袭封建帝王妃嫔制。

(6)在思想文化领域:猛烈冲击孔孟以及儒家经书,但没有进行实质性批判。进行了考试改革。试题不本四书五经。改革旧的历法。

(7)外交方面:实行平等外交,不允许鸦片买卖。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因宗教形式相同而把侵略者当成“洋兄弟”。

(8)评价: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但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建立一个符合历史发展的新的社会。

4.太平天国后期斗争

1)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和腐蚀,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宗派主义和争权夺利的斗争也越来越严重。洪、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韦昌辉乱杀东王府,又企图杀害石达开。终被洪秀全处死。洪秀全对石达开加以牵制。石达开出走,终遭失败。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重组领导集团: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它破坏了内部的团结,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清军乘机反扑,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所占领的地区大为缩小。1857 年10 月,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久经沙场的青年将领,再建新的领导核心。

(4)浦口之役与三河大捷:1858 年9 月,太平军各路联合作战,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包围。11 月,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大败湘军李续宾部。随后,太平军各部先后收复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革命暂时得到稳定。

5)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1)社会根源:①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②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③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资政新篇》的颁布:1859 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即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编》。

②内容:A 政治上,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主张“设法用人”,反对“结党联盟”,强调“权归于一”B 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金融事业,资本主义工商业。C 文化习俗上,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兴办教育医院慈善事业,禁止旧的风俗习惯.D 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不允许外国人干涉太平天国内政。

③评价: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尽管《资政新编》提出的方案还不完善,且当时也不完全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实践上也未付诸实施,却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3)历史地位①革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②进步性:它主张从经济到政治、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相反)。③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当时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基础。从实践上看,它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这是《资政新篇》不能实施的根本原因。

(4)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①《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②《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③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6)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后,在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的协同配合下,曾一度使太平天国面临的危局有所好转。但是,清政府也日益加紧对太平军的攻击。

①破江北大营:1858 年8-9 月,陈玉成、李秀成。

②三河镇大捷:1858 年11 月,陈玉成

③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1860 年,陈玉成、李秀成计划沿长江夹江西上,攻打武昌以解被湘军围攻的安庆,由于行动的不统一和外国侵略的干涉,未能达到预期目的。1861 年,安庆失守,1862 年,陈玉成殉国。与此同时,李秀成部攻入浙江并控制大部地区,浙江成为太平天国最后几年的主要根据地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革命势力。

②主观原因:第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破坏了团结,涣散了力量;第二,拜上帝会的宗教迷信束缚了革命群众的手脚;第三,太平天国一度实行消灭家庭、消灭私有财产、取消商业等过火政策,引起群众不满;第四,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概括地说,太平天国革命仍然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它始终不能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特别是不能摆脱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和自私性等落后面的影响。由于自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没有也不可能制定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广大群众;他们缺乏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力地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即使像太平天国这样伟大的农民战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14年,纵横18 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为中国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开展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太平天国早期军事取胜的原因:

(1)主观原因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反封建反侵略)和群众性(《天朝田亩制度》对社会下层的影响)是取胜的主要原因;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BR][BR]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⑤所到之处,支持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打击官僚地主,分给农民土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欧美列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同时鉴于太平天国的性质,以及对其对外政策的不了解,所以表面上暂时采取了“中立”政策,这有利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厘金制度:清政府为了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饷而征收的一种特殊商业税。1853年7月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諴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税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 爆发及借口:1854 年和1856 年,英、法、美借口“修约”,向清政府提出一系列侵略要求,为清政府拒绝。为此1857年12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组成英法联军56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占领广州。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称“英法联军之役”。

亚罗号事件:是英国为了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而蓄意制造的借口。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护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将12人全部返还时,巴夏礼扔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传教士逮捕归案,后判处马赖及教徒二人死刑。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2..战争的第一阶段:

(1)第一阶段战争:1856年10月----1858年6月《天津条约》:1858年4 月,英法联军按照本国政府指示,驱舰北上,直抵大沽,以迫使清政府就范,与此同时,英、法、美、俄四国公使随军北上。1858 年5 月20 日,大沽失陷。26日,联军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

(2)《天津条约》及其附约:①《天津条约》的内容:6 月26 日、27 日,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字。主要内容有:A 公使常驻北京;B 增开牛庄(后定为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C 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D 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E 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

②《天津条约》附约签定:11 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A 鸦片贸易合法化;B 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C 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D 洋货运销内地,收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③影响:《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战争的第二阶段:1858----1860《北京条约》

(1)1859 年,英、法公使率军来华换约,因拒绝按照清政府指点的地点与路线换约,战事再起。在中国守军痛击下,英、法侵略军惨败。1860 年春夏,英、法侵略军再度来华,发动扩大了的侵华战争。于8 月攻陷大沽,占领天津,进犯北京。10月初,侵略军占领圆明园,在大肆抢掠后,纵火焚毁。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10 月24 日、25 日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①承认《天津条约》的完全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准许华工出国;④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⑤退还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⑥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 万两。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了。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瑷珲条约》:①1858 年5 月28 日,俄方提出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

(2)《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14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①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 余万产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②中俄西部未定边界,将来还需重新勘定。③俄国取得在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④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不仅把《瑷珲条约》规定划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而且又为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根据”。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计约44 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影响: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者,侵占了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四、辛酉政变

1.北京政变:1861年11月,清朝宫廷内部发生的政变。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行宫后,于1861 年8月病死,遗诏以年方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同时任命亲信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载淳继位后,改年号为“祺祥”。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由贵妃而尊为皇太后,旋即加“慈禧”徽号。皇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加“慈安”徽号。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力图取得实际最高统治权的人物,她与慈安太后密谋铲除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并与外国侵略者所支持的恭亲王奕訢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2.“借师助剿”。①过程: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决意求助外国军队来镇压太平天国。1862年2 月,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公然宣布“借师助剿”。②影响:至此,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慈禧太后、奕訢等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外依靠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帮助,对内则注意调整同曾国藩集团等汉族地主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这就使太平天国和各地人民的起义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前更为复杂和险恶。


(请顺便点击一个广告哈,就可以赞助公众号3毛钱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