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古代史重点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2017-07-23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第二章:

1.埃及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的表现?

a.         国王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控制全国,并直接控制军事机关(2分);

b.        国王对全国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并对全国土地征税(2分);

c.         宣扬君权神授,利用宗教维护统治(2分);

d.        古王国时期留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物化象征(2分)。

2.分析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实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实质:早期王权与神权的斗争。

内容

(1)先是扶持拉神,自称拉神的最高祭祀。

 (2)后创立崇拜宇宙间唯一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宣布阿吞是全国唯一应该崇拜的神。

(3)封闭阿蒙神庙及其它神庙,驱逐其祭祀,没收其财产;在底比斯和外地建造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和财物。

 (4)把自己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更名为“埃赫那吞(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

  (5)在底比斯以北的希尔摩城附近另建新都“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野)。另组织文人编写诗歌,颂扬阿吞

结果

在埃赫那吞死后,其继任者图坦哈吞顶不住阿蒙神庙贵族的进攻,放弃了阿吞神,重新崇拜阿蒙神。改革以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主要是

a.埃赫那吞改革的目的是为强化王权,加强中央集权,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无关因而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b.阿蒙神庙贵族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

c.古老的宗教习惯和信仰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意义

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而重大的。

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

以后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3.透过金字塔分析埃及古王国社会。

说明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甚至有人认为实行了最早的计划经济。)(有人推测当时全世界约有2000千万人口)

说明了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富有与强大。

证明了古埃及人勤劳勇敢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4、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分析古巴比伦社会。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巴比伦有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全权自由民(阿维鲁)、无权自由民(穆什根努)、奴隶 

这三个阶层在法律上的地位是明显不同的,奴隶只是作为奴隶主的财产而受到保护。这是一部典型的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另外还有个特殊的军人阶层:“列杜柏依鲁

5、  评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由于在对外扩张过程中过于野蛮、残忍,引起周边民族的联合反抗;长期的对外扩张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起义等。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主要内容有

①缩小行省规模,明确地方官的职责,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实行募兵制,建立多兵种部队         

修筑驿道,建立情报网,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对被征服地区,改屠杀掠夺政策为有效的迁徙政策,将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异地迁徙、相互杂处。

影响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和被征服地区的控制,有利于恢复被征服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  评述大流士改革和大流士一世的历史功绩。

.大流士改革

从公元前518年起,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①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实行新的军事建制和军事管理

③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实行包税制和规定各省贡赋的数额,以稳定国家财政;

④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

⑤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

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或拜火教)奉为国教。

大流士一世

古波斯帝国国王,曾率领波斯贵族镇压了高墨达暴乱和各地反抗波斯的起义,巩固了波斯政权。在位时对内进行改革,加强国家统一和强化王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为波斯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7、评述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1.波斯帝国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

2.它庞大的版图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促进了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

3.它通过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以及宗教政策等,把这些古代文明地区和其他相对落后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4.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三章:

1.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分析哈拉巴文明发展的状况。

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明大致存在于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1750年。

1、a.哈拉巴文明有大量青铜制品:斧、镰、镐、锄、匕首、箭头等;

b.有发达的农业:大麦、小麦、胡麻、棉花、椰枣等(最早种植棉花);

c.有发达的手工业:金属冶炼和加工、制陶、纺织、象牙雕刻等(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

d.商业活跃:车、船、石秤锤、港口遗址等;

2、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布局规范、街道整齐、有完善的下水道设施等

3、有印章文字:约发现有500余个字符,基本符号有22个。

2.分析吠陀时代印度社会发展特点。

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间。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00年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处在军事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00年称晚期吠陀时代。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期。阶级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较稳定的四个等级——种姓制度基本形成;婆罗门教基本形成,主导了意识形态;城市和城市国家重又出现等。

3.分析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印度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

特点

各等级的职业世袭不变,父子世代相承;

各等级实行内婚制,即实行同一等级内部通婚;

在宗教生活上有严格界限,前三等级可以通过教育(宗教活动)获得再生,称再生族,第四等级则没有信教的权利,是非再生族;

各等级的法律地位不平等。犯同样的罪,受到的惩罚是不相同的;被侵犯所获得的赔偿也是不一样的。

种姓制度的影响

a.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淡化了。在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易于入侵?可能种姓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

b.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

c.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4.阐述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想。

婆罗门教的经典是《吠陀》。其主要思想有:

梵天创世说。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由此可见,梵天是神,也是世界的本原。

梵我一致说

业力轮回说

四等级说

5.阐述早期佛教的主要思想。

早期佛教的教义很多,但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即四条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就是苦的。集谛告诉人们,人生多苦的原因,在于人有欲爱。灭谛告诉人们,人生的目的是消灭欲爱,进入“涅槃道谛告诉人们消灭痛苦的方法,即到达涅槃的途径。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对集、灭二谛的详细说明,告诉人们万事皆有“缘”,人生痛苦也有缘,只有皈依佛法,消灭痛苦之缘,才能得到解脱。

6.分析佛教兴起和发展状况,及其对印度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

佛教的兴起和发展状况

佛教兴起于列国时代的早期.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社会动荡不安。这就导致思想领域也发生重大变化,即涌现出一些新思潮、新教派。

前3世纪中叶,在孔雀帝国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时代,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1世纪开始,佛教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大乘佛教的出现。

佛教向亚洲其他国家传播,始于前3世纪中叶孔雀帝国阿育王的时代。当时佛教的传播分为南传和北传两条路线。

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7世纪前期由印度和中国内地先后传入的。

第四章:

1、分析爱琴海区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及其对该地文明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

  1.陆地面积少,水域面积占了大部分,且陆地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小块的平原适宜于农耕。这里土地多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但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

  2.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岛屿密布,且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这决定了这里的文明不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 ,而是建立在工商业经济基础之上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

1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

2平原少,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利于种植葡萄、橄榄,不利于粮食作物耕种,决定了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这也决定了这里的文明不是内陆型的,而是外向型的。而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优良海湾也有利于发展海洋文明。

3小国寡民城邦的长期存在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4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加之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5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小国寡民社会的长期存在,加上族群的多样性,等等,使希腊文明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2、概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分析其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雅典民主政治,即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它的形成是在原社会解体,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氏族贵族与平民斗争发展的产物。

1、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进行了改革(颁布“解负令”

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等,并确定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改革政治机构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并设立400人会议。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梭伦改革一方面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推动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建立500人会议代替400人会议设立10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彻底铲除了氏族贵族势力,结束了雅典一个多世纪平民反贵族的斗争,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进入了黄金时代,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1.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而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都不享有这种民主,民主只在男性雅典公民中间实行。(少数人的民主)

2.雅典人的这种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政治,它只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产物。(小范围的民主)

3.它的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公正的,因为让道德学识修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以后的历史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最后完全沦落为一种暴民政治。(不公正的民主)

3、分析希波战争希腊取胜的原因及其对希腊城邦文明发展的影响。

希波战争的影响

①希腊的胜利,使希腊人免于遭受东方专制主义的统治,得以保持自己历史发展的特点。

②希腊的胜利,提升了希腊人在地中海世界的地位,扩大了影响,刺激了希腊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

③希波战争对希腊两个最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影响重大:

4、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原因及其对希腊城邦文明发展的影响。

原因:

①斯巴达(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提洛同盟)争夺霸权;

②政治体制的差异;

③雅典在意大利开拓殖民地,向西扩展势力,影响斯巴达同盟中工商业城邦的利益。

导火线:

公元前432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举行同盟会议,向雅典发出最后通牒,要雅典放逐伯里克利,并解散提洛同盟,引起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不仅直接导致了希腊城邦的衰落,而且影响了以后历史发展的格局。

①它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②战争使大量的自由民破产,公民队伍锐减,动摇了城邦制度的基础。③战争导致了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无数破产的自由民,大量的无业游民和奴隶构成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④伯罗奔尼撒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间的混战,彼此消耗,为外族入侵创造了条件。

总之,战争耗尽了希腊各邦的力量,并且毁灭了整个希腊世界的自由。那些往日赖以繁荣的条件,包括稳定而有秩序的政治,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以及文化上的探索和创造力都消失了。希腊古典文明已走到了尽头。

 

5、分析亚力山大东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2、在经济方面

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腊人把他们的商业理念带到了东方,推动了整个希腊化世界货币制度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3、文化方面

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使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也相互影响。

4、在思想方面

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了狭小的城邦界限,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那种强调人生而平等,充满世界主义精神的斯多葛哲学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第五章:

1.塞尔维乌斯·土里乌斯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改革的内容

1.罗马居民,不论出身,凡能服兵役者,按其财产分成5个等级,五级之下者称无产者,不列级。每级提供数目不等的军事百人队:第一级出重装步兵80个百人队,18个骑兵队;其他各级依次出22202230个次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百人队,无产者出1个轻装步兵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

2.创设森都里亚会议,即百人队会议,取代库里亚会议的宣战、选举、审判等重要职能,每个百人队有1票表决权。

3.把原来的3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部落,所有居民都按住所登记财产和户口,从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

意义:

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度;同时也确立了富有的贵族对广大平民的优势。

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成果及其意义。

原因:

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前期。罗马贵族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绝对优势,平民则缺少土地,生活困苦,常常负债破产,沦为奴隶;且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人身受到歧视;贵族掌握对习惯法的解释权,任意曲解法律,损害平民利益,等等。爆发了平民反贵族的斗争.

成果

公元前494年获选任保民官的权利

公元前452年通过了十二铜表法,虽只是将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但迫使贵族在审判和量刑定罪时,须依据法律条文,不能任意曲解法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

公元前445年,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打破了平民与贵族的界限。

公元前367年通过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

公元前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禁止将负债的公民变成奴隶,以后,当奴隶的只是外邦人了。

公元前474年获准设立平民会议.公元前287年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此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3.平民反贵族斗争的意义

a.,平民担任各种官职以及可与贵族通婚,不仅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且冲破了贵族极力维系的血缘氏族的最后藩篱,消灭了氏族制度的残余,自由民内部关系得到了调整,从而扩大了共和国的基础。

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划清了自由民与奴隶的界限,使平民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他们的身份和权利得到保障,促进了罗马公民集团的巩固,从而强化了罗马公民兵制度,为罗马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军事力量。

c.新法律的颁布和新官职的确立,使罗马国家的上层建筑趋于完善,进而强化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机制,使之更加适应奴隶制经济基础的需要。

 

 

3.分析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原因。

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是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原因,这些矛盾的尖锐化首推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第二是平民与富豪的矛盾。第三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最后是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4.马略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内容

a.改公民兵制为募兵制。废除征兵编队的财产资格限制,招募大量无业游民入伍.

b.明确兵役期限,规定了16年为募兵制期限.

c.规定了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明确和稳定的军饷标志着军队的职业化。  

d.改革军队编制

意义

马略的军事改革不仅广开了兵源,壮大了军威,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耕战兼顾、兵农合一的制度,而且为后来的苏拉和恺撒的军事独裁和军阀政制开辟了道路。马略改革在表面上挽救了当时共和国危机,但更主要地是在实质上为日后埋葬民主共和培育军阀帝政提供了基础。

5.评价苏拉和恺撒独裁。

6.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及其实质。

自屋大维打败雷必达和安东尼以来,连任执政官,并获得了一系列最高尊号:终身保民官、元帅、元首(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等。拥有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但在公元前27113日,在元老院发表放弃权力,还政于民的演说。元老院则通过法令授予屋大维代行执政官的最高行政权和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并于116日加封他为奥古斯都(庄严、伟大、神圣)。后又相继获得了大祭祀长和祖国之父的尊号。这样,屋大维名正言顺地建立起了专制政权,史称元首政治

7.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1.奴隶制危机;

2.被征服地区人民起义;

3.日耳曼人入侵;

4.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生活腐败等。

几种西方人的观点:

1.农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说

2.外来种族同化说

3.铅中毒说

4.帝国内部原因说

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第二,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第三,缺乏公民理想。

 

第六章:

1、分析日耳曼民族迁徙的历史意义。

日耳曼人不是简单地迁徙,而是以武力摧毁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国家机器,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日耳曼人迁徙,促使了日耳曼人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制度的解体,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国家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在日耳曼人所到之处,到处没收罗马帝国奴隶主的土地赏赐给军官、教会或归农村公社所有,改变了土地占有制关系,随之,阶级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④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征服,使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结合了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文明;

随着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及其城市的摧毁,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迁至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

2、分析西欧封建化的过程。

1.马尔克公社和大土地私有制。6世纪初,耕地逐渐成为可以转让的私产,标志着西欧封建化的开始。

2.保护制或委身式。自由小农的破产和委身壮大了地方封建主的政治经济实力,削弱了王权的威力,国王的兵源和税收受到了影响。

3.查理·马特采邑制,大大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过程。

4.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告封建化过程的完结。

3、比较分析中西方封建城市的差异。

1.东西方城市产生条件不同。

东方城市一般因政治或军事的需要而产生;西方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农奴反封建斗争的产物。

2.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

东方城市因政治或军事地位的上升而发展,因政治或军事地位的下降而衰落;西方城市则主要因受制于地区经济意义的变化。

3.东西方城市的历史作用不同。

东方城市,从政治上讲,是封建政治的堡垒;从经济上讲,是封建自然经济的补充;从文化上讲,是封建文化的中心。西方城市,从政治上讲,是反封建斗争的基地;从经济上讲,是商品货币经济的中心,是瓦解自然经济的基地;从文化上讲,是进步市民文化的发生地,是世俗文化的中心,是反封建教会文化的基地。

4、分析西方发动十字军东侵的动机和历史条件,以及十字军东侵对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动机:

1.宗教动机。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教会贵族企图扩大天主教会的地盘。

2.财富动机,西欧世俗封建主想掠夺东方的财富。

3.商业动机。西欧商人尤其是是意大利商人想获得地中海贸易主导权。

4.饱受饥荒的农民想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5.转嫁矛盾。把无地骑士和贫苦农民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借以消除西欧封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6.东罗马帝国危机。

影响:

1、对中东地区造成极大破坏,阻碍了这里历史的发展。

2、西欧教俗封建主罪恶目的并未得逞,反劳命伤财,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3、但从长远来看,十字军东侵对西欧社会发展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a.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涌入西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欧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大量封建贵族在东征过程中丧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c.十字军东侵期间,松动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货币地租逐渐流行,这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13-14世纪,西欧封建农奴制度逐渐趋于解体。

d.十字军东侵的结果导致教皇权威的衰落。

5、概述西方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

西欧封建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1、领主政治:存在于中世纪前期,主要表现为王权弱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

2、议会君主制政治:也称等级君主制,兴起于1314世纪,主要表现为王权逐渐强大,市民成为独立政治势力,而地方教俗封建势力逐渐衰落,国家政治趋于统一。

3、君主专制政治:兴起于1516世纪,主要表现为国王已是全国最高权力的象征,集全国最高政治、军事、经济大权于一身,并有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完备官僚体系来维护国王的统治。

6、综合分析天主教会与西欧世俗权力的关系。

第七章:

1、日本大化革新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1.大化革新历史背景:

①东亚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日本社会形成压力;(隋、唐统一王朝的兴起和新罗的强大)

②日本氏姓贵族势力的澎胀和争权夺利,使大和朝廷面临统治危机;

③大陆文化渗透日本,改变统治者的政治观念;

④圣德太子改革,为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思想和人才)

2.646年,颁布了革新诏书,内容有四方面:

①废除王室和贵族的私地和私民,全国土地和人民成为国家公地和公民;

②实行班田收授法,对公民定期班田,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

③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④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

3大化革新历史影响

①大化革新使日本社会得到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改造。在废止部民奴隶制、国家控制全国土地的基础上,由皇室、公卿贵族和地方官僚组成的统治阶级,通过班田制和租庸调的方式,对广大班田农民进行封建经济剥削,从而使日本社会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②天皇政权凭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对全国进行政治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度;

③大化革新是日本全面学习效法中国社会制度的过程,从而使日本社会深深打上了中国文明的烙印。

德川幕府时期的内外政策。

①        建立幕藩体制。将全国土地划分为两部分,一为将军直辖地(天领),。其余土地分封给大小封建主,其领地称藩。大名须效忠将军,但在藩内是全权统治者,一般不受幕府干预。

对大名采取区别对待和严加控制的政策。

沿袭丰臣秀吉兵农工商分离政策,建立森严的封建等级制。

外交方面实行锁国政策。1639年,德川幕府颁布了锁国令。禁止日本人与西方人贸易,在日本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都被驱逐出境,住在外国的日本人不得回国。此后的对外贸易,只许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在指定的地点与日本通商。

3、综合评述中国文明对日本文明发展的影响。

1.政治制度:

圣德太子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大化革新效法隋唐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2.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日本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中国东传的佛教成为日本国教。

3.学校教育和民间教化:

大化革新后,日本仿唐朝教育制度建立了贵族教育制度,

4.文字和文化艺术:

早先日本使用汉字,5世纪日本贵族已能较好使用汉字;8世纪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片假名;模仿汉字草体创造平假名。日本早期的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也均模仿中国。

5.城市规划和建筑

日本古都奈良、京都仿中国都城而建。中国唐朝室内装饰影响日本。日本佛教寺院建筑模仿中国。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成为日本建筑的重要特点。

6..服装和生活艺术:

日本和服,茶道,围棋等都来源于中国。

7.生产技术和中国货币:

生产技术仍是来自中国大陆,中国货币长期在日本流通。

4、综合评述中国文明对朝鲜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1、进入中世纪,印度种姓制度有何变化?

1、等级结构发生变化

婆罗门和刹帝利虽然仍是位居上层的统治种姓,但已不是奴隶主,而是占有食邑实行租税剥削的封建主了。

古代的吠舍种姓原来包括农村公社成员,以及手工业者和商人。到了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包括商人、高利贷者和富裕的手工业主,已不包括农民了。

至于首陀罗种姓,在封建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原有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群众,其社会地位逐渐接近,形成中世纪附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

2、等级之中还分有等级

在下两个等级中,因职业的不同,又分有等级,称为阇提。阇提间从不交流生产技艺,更无竞争可言,排他性极强。

3、在这四个种姓以下,还存在着社会上最受压迫的被认为是从事低级或不清洁职业的各个种姓,数目很多。

2、分析印度教的特点。

特点:多神崇拜、教派繁多、思想博杂

教派繁多,各派又有很多分支。不同教派,在宗教思想、宗教仪式、崇拜神像方面都有不同。思想博杂,具有两重性。

3、分析德里素丹国时期印度社会特点。

a.德里素丹国家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它的上层统治者都出身于突厥、阿富汗、波斯人等。这些外来的伊斯兰教封建主位居国家的高官显职,当地的印度教封建主受到排挤,只能充当乡村小吏和税吏。

b.德里素丹国家还实行宗教歧视政策,对于非伊斯兰教徒扩以重税。

c.而外来统治者之间也有矛盾。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德里素丹国家时期的印度政局动荡不安。

4、评述阿克巴改革。

莫卧儿帝国到阿克巴统治时期进入鼎盛。阿克巴一方面致力于对外扩张,使版图大为扩大,另一方面致力于政治和社会的改革,使印度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的局面。

主要改革内容如下

1.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

2.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新税制。

3.为调和民族矛盾,对土著统治阶级改用怀柔政策。

4.为调和帝国内部的宗教矛盾,对非伊斯兰教徒改用宽容政策。

5.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支持工商业经营,修筑公路,扩大商业交通网,奖励对外贸易,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

6.阿克巴对印度教的某些陋习陈规实行了某些改革。

影响:

阿克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宗教矛盾的作用,客观上使人民过上了比德里苏丹时代稍为安定的生活,促进了次大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阿克巴统治时期开始,莫卧儿帝国发展到了黄金时代

第九章:

1、分析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评价伊斯兰教对促进阿拉伯民族统一的积极意义。

1、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

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和早期社会

阿拉伯半岛地处三海两洲交汇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内地大部分为燥热的沙漠,间或夹杂着小块绿洲56世纪贝杜因人正处于部落制度解体和文明社会产生的前夜。

6-7世纪的多重社会危机

 

首先是生存危机。半岛西部古商道发生转移。

其次是社会危机。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的内部矛盾日渐凸现。

再次为信仰危机。对传统的自然多神崇拜信仰体系开始动摇,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的信仰观念传入的影响。

2、分析阿拉伯帝国兴起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控制着欧亚大陆中心区域,统治着两河、尼罗河流域古文明发祥地,又与欧洲、南亚、东亚各文明区域有着广泛的交往,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尤其是在翻译、整理和传播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的西传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评价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1.保存和整理了古希腊、波斯、印度等地的多种文化典籍。

2.起了东西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尤其是促进了东方文化的西传,对西欧文明进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阿拉伯人创造了灿烂文化,在文学、天文学、数学、医学、历史地理方面等有很大成就。

4、分析蒙古帝国兴起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蒙古帝国的征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和文明分布状况,它将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地区,用军事征服的方式一度联结为一个整体,并促成了特殊的人口流徙。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2.改善了欧亚大陆交通条件,推动了东西贸易的发展。把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促进了东方文化的西传。各国交往也相当频繁,各地间的政治、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拓展着那一时代人类的眼光

4.推动了欧亚大陆宗教文化的繁荣。宗教的广泛传播是蒙古帝国时代又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蒙古统治阶级对帝国境内的各种宗教持极为宽容的政策:各教之间无分高下,一律平等,自由传播,从而使三大世界宗教获得了十分有利的生存环境。

蒙古帝国幅员辽阔,第一次使东亚、中亚、西亚、东欧等广阔的区域同处一个帝国的范围内,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在蒙古帝国最东边的文明和最西边的文明有了直接的交往,使西方人进一步了解东方,尤其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西传。

5、分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是使伊斯兰教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控制了原东正教的基地小亚细亚和东南欧。

二是控制了地中海东岸和西亚的商路,即控制了欧洲通往东方的商路。严重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迫使本区诸国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从而开始了远洋探航和殖民掠夺。

三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被征服地区推行同化政策,企图消灭原有居民的文化和语言,严重阻碍了被征服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土耳其帝国控制着地中海的东部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强制推行伊斯兰化政策,对东西方贸易征收重税,阻碍日益扩大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促使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十章:

1.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1、西欧的封建主、贵族、大商人为了加强同东方的直接贸易联系,传统的东西方商路贸易受阻,因而积极鼓动和支持探寻新航路。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使西欧社会价值观念改变,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了黄金热。为了寻找黄金,是促使西方人冒险探航的巨大动力。

3、宗教因素。为了弘扬和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4、新兴民族国家的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

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航海术、造船术等科技的发达,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必要而可能的条件。(指南针、船尾舵、多桅帆船等技术的西传;西方地圆学说的流行等)

6、中国、阿拉伯人的航行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远在欧洲人寻找新航路之前,亚非各国人民(中国、印度、阿拉伯人等)业已开辟了从中国、印度等地前往红海、波斯湾之间的航路

2.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地理观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2、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联系了起来,使这个世界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的完整世界,整个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向前发展。

3、新航路开辟是与殖民掠夺相伴随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积累的过程,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变革,历史重心逐渐西移。

4、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所谓商业上的革命,直接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这些都使得西欧早已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5、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西欧社会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促使城乡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6、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

3.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

1、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先决条件。

2、大学的兴起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人才和创造了文化氛围。

3、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材结构,是早期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4、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西传后,在意大利等西欧诸国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4.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含和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成就。

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含

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称为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1、主张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2、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强调追求现世幸福;

3、反对封建压迫和世袭等级贵贱观念,宣扬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4、反对教会蒙昧主义,崇尚理性知识价值。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成就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a.但丁,代表作《神曲》是早期文艺复兴开端的重要标志。恩格斯称其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b.彼特拉克,诗圣,代表作十四行诗集《歌集》。

c.薄伽丘,小说家和诗人,代表作《十日谈》,是一部大胆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集。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a.·芬奇,画家、工程师、科学家,代表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b.米开朗基罗,雕塑家、画家、建筑师,代表作品:大卫像、摩西像、创世纪等

c.拉斐尔,画家、建筑师,代表作品: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雅典学院等

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代表作:《君主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康帕内拉,代表作:《太阳城》

德国:伊拉斯莫,《愚人颂》; 勒克林《愚人书信集》

法国:拉伯雷,《巨人传》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

2、,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3、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

4、否定了封建特权

5、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5.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①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是商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推动了城市发展;二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兴起。)

②四分五裂的政局。(帝国内部从来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帝国机构,皇权弱小,诸侯割据势力林立。随着自身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周围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完成国家统一也成为德国人民极待解决的问题。)

③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搜刮和政治干扰。(为了弥补经济损失,罗马教廷便加强了对德国的搜刮,还任意干预德国政务,压制德国进步因素,极力阻挠德国统一,使德国局势更加复杂、混乱。)

④阶级矛盾激化。(诸侯割据和争战,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干预和经济搜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使德意志社会关系极为复杂,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6.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宗教思想。

马丁·路德

①否认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②主张建立脱离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用民族语言做礼拜;

③主张建立廉洁教会,用早期简朴的教会代替已经腐朽和官僚化的教会;

④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取消教阶制和繁缛的礼拜仪式等。

卡尔文

法国新教倡导者卡尔文流亡瑞士,以日内瓦为中心宣传宗教改革思想,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

卡尔文宗教思想与路德相似,但进一步提出了选民弃民说。认为人们通过信仰能否得救,是命中注定的,是选民才能得救,弃民则不能,而区别则是现实中的表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