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考研推荐:国内10所顶尖师范类大学及其历史学专业介绍

2017-08-07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博士点, 8 个硕士点。在职教授 34 人,博士生导师 29 名,在聘“ 985 ”项目 教授 10 人;副教授 17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在科研方面, 我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 历史学 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994 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是“ 211 ”工程、“ 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单位。 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 先 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宋 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政治史等。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 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历史学系现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海外中国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学科教学论1个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世界史学科下设3个世界断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冷战国际史二级学科博士点。 

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近6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占75%以上,其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有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紫江学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有多人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负责人。

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历史学系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及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已经形成,并取得较大影响力,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社会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坐拥地处千古名都、周秦汉唐统治中心的西安的独特地域优势,在“自由、自信、自尊、自强”理念引领下,近七十年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为国内外瞩目的学术成就,涌现出以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朱本源等为代表的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方重镇。

目前,历史文化学院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考古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设在西北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文物与博物馆学、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方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学历层次高、学缘关系多样化等优势与特色。现有专业教师67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合计占全体教师的68%;具有博士学位者58人,高达86.6%。学院拥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隋唐人的社会生活——由小见大的历史》);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世界中古史》、《历史文献学》),其中《历史文献学》还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一等奖及优秀教学设计奖;四门校级精品课程(《史学概论》、《古文献学》、《世界现代史》、《文物学概论》)。

 学院设有历史学系和文博系,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创新(非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和古典文献学四个本科专业招生。学院可以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考古学可招收学术型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本科生77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87名。建院(系)近七十年来,学院已经形成了质朴平实、不尚空谈的学风和自由平等、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许多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本、专科及研究生等各层次优秀人才,历届毕业生中多人已成为学界翘楚和基础教育的中坚。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0人。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马敏教授担任我校校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设在本院。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我校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培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经济社会史、文化产业等专业博士研究生以及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区域文化史、经济社会史、文化产业、课程教学论(历史学科)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招收并培养教育硕士(历史学科)。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彭南生获第二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游建西、刘固盛、刘筱红等15人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我院为高等学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教育部首位历史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桑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虞和平、北京大学教授王奇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傅道彬、山东大学教授冯浩菲、北京大学信管系主任、教授王余光、苏州大学教授王继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朱英、周国林等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均出自我院。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历史研究所,是直属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研究机构,由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于1984年创办。继任所长依次为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朱英四位教授。1999年,获学校支持,调整重组并更易为此名,同时聘请朱英教授出任所长。研究所是中国高校恢复学位制度后最先被批准为具有硕博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单位,所属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下设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室、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以及中国商会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涩泽荣一研究中心,还是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挂靠机构,创办有《近代史学刊》和《辛亥革命史丛刊》等学术刊物。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是由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4个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以及一些日本史学者组成的。长期以来,世界史专业在国内史学界享有盛誉。林志纯、朱寰、丁则民等国内外知名学者都曾曾长期在本系任教。由本系教师编写的教材《世界上古史纲》、《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及配套发行的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纲》及配套发行的多媒体光盘等等,在当代中国史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世界史教学与研究中的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目前,本系教师承担着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领域的全日制本科生、本科函授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两课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承担全校通识课、文科大综合课的教学任务。 目前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有:欧洲中世纪史、拜占廷史、西方文化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日本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等专业方向。硕士生有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多个系列。

中国史系是在原来的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成立于1950年)基础上于2004年3月组建的。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徐喜辰、陈连庆、张亮彩、李洵、吴枫、薛虹、孙守任、赵矢元、常城、王维礼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在系内任教。由本系詹子庆、赵毅、赵轶峰等教授分别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和赵矢元、徐凤晨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在国内长期享有盛名。系内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先秦史、先秦诸子研究、秦汉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经济史、东北边疆史;晚清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外关系史、国际移民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目前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法国查里·梅耶基金会项目、日本东京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等40个项目的研究。系内现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5人,硕士生40-50人。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1952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9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吴宓、吴毓江、邓子琴、杜钢百、李源澄、郭豫才、孙培良、张圣奘等一批学界名师在此执教,奠定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深厚基础,铸就了今日之院训:进学、修德、会通、超胜。史地系第一任系主任谢澄平,书记季平。学院现任院长黄贤全,党委书记黄泽文。

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历史地理研究所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为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另建有伊朗研究中心、古典文明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山地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所等院级研究机构。

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历史教育、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教育等5个系,开设历史学(师范)、历史学(非师范)、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于1982年承办预科教育,2000年成为全国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2004年成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简称“少民骨干”)基础强化培训学校(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专职教师6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7人,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5人,博士(含在读)43人;有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1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先后有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师德建设标兵。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创办于1938年。先后有钱基博、杨树达、李剑农、陶懋炳、林增平、皮名举、谢德风、孙秉莹等史学名家执教于此。他们为本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朴实优良的学风。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历史学、历史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欧洲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西方古典文明、世界地区国别史、近现代国际关系等相对稳定又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分别于1984、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最早的一批历史学硕士点。1990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中国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保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省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8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主体的“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拥有考古学、专门史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世界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点。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学院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在全国高校排名喜列16、29、38名。设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

历史学是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其早期历程中,杜国庠、罗香林、罗倬汉、唐陶华等老一辈学者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关履权、关文发、曾醒时、陈周棠、谢放、李凭等前辈学者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5年,在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现有教工54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0人。另有学校特聘教授3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35人。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学院教师在多个全国性的组织中担任学术职务,其中,陈文海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陈长琦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左双文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学院已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研究领域,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宗教史、地区国别史等。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历史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历史学本科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中国史和世界史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54年,是我校最早建立的院系级教学单位之一,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宁可先生、戚国淦等第一代教师是历史系的创建者。六十年来,经过四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历史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得到发展,办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点齐全,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齐全的二级办学单位 。

历史学院有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两个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一个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一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硏究培育基地,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1人,副教授16人,讲师19人。学院现有学生115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72人,硕士生287人,博士生89人,成人教育学生409人。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15人。建院以来,历史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连续取得了二十多项重大突破,对外交流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和国家名师的院系,被评估专家组誉为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重镇,是具有鲜明个性教风和学风的研究型学院。

历史学院不仅在首都师大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二百多所历史院系中也已处于前列。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研制的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我院在“高等院校二级院所分学科排名”中名列第八;而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历史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我院名列第三;另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历史学学科专业排行榜,我院的排名是并列第七。这些数据表明目前社会和学界已经公认首都师大的历史学已经处于国内前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