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近代史经典论述题及参考答案(一)

2017-08-18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1、为什么说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①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实现了欧、亚、美大陆文明的全球性交汇,开始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②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贸易发生重大变化,欧洲贸易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也使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且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政策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③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文艺复兴肇始于意大利,不久即扩散到西欧和北欧,宗教改革也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战胜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观。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些变革预示着资本主义新时期曙光的到来。

2、如何评价哥伦布及其美洲“发现”问题?

对哥伦布及其远航美洲的动机、历史条件和发现美洲的意义,我国史学界在50-60年代就已开始讨论,近年又展开新的争论。
    一种观点以严中平为代表,主张全面否定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意义。另一种意见以朱寰为代表,他们认为哥伦布远航大西洋和发现美洲,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

    地理大发现是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后,随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日益突出,而西欧又极度缺乏,这样西欧需要向东方寻求黄金,发展对外贸易和进行海外掠夺。因此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因之一就是攫取黄金、掠夺财富。而新航路的开辟确也使西欧掠夺了大量的黄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源源不断的黄金输入欧洲,使得黄金贬值、物价上涨,引起了“价格革命”。它使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与市场有联系的贵族牟取暴利,积累了巨额资本,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的实际收入大大减少,经济地位每况愈下。“价格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地理大发现极大地促进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准备了物质基础。

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政策的差异?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主义道路。经过殖民掠夺,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建立新大陆殖民帝国;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包括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东方殖民帝国。他们在残酷屠杀殖民地人民、掠夺殖民地财富等方面是共同的。但其殖民政策也存有不同之处:
    1、葡萄牙在非洲掠夺殖民地的重要手段是搞欺骗性贸易。他们从欧洲运来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高价卖给当地居民,然后强制用低价购买当地的贵重物品运回欧洲,从中获得数倍至数十倍的高额利润。此外,葡萄牙把掠夺和贩卖奴隶作为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在亚洲,葡萄牙人实行“炮舰政策”,攻占一个地方后作为掠夺殖民地的桥头堡,采用控制海运点的办法垄断印度洋贸易,从此垄断了东方的贸易。
    2、西班牙对美洲的政策则是着眼于维护殖民统治。政治上,它在本土和殖民地建立一整套机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还设立天主教会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奴役。经济上,他们建立大地产和种植园或开办矿山,强制印第安人和黑人耕种土地和开采矿石,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

商业革命的意义

    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发现的直接后果。它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发现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得以扩大。世界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美洲特产马铃薯、菸草、可可等传往欧非诸洲。
    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岸,北海两岸的港口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而世界范围内商业的发展,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1.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萌芽与初步发展,刚到世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本阶级利益,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冲破教会桎梏,冲击经院哲学的世界观、摆脱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束缚的斗争。这场斗争是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下进行的。1555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开始把这次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但人们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研读古典作品,并非要复兴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所以恩格斯说这个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文学、艺术、物理、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等重要领域都出现了享誉世界的巨人。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标榜人权,反对神权,宣扬人道,反对神道,主张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解放个性,歌颂世俗,蔑视天堂。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以超阶级的人性论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新文化、新思想在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中,起了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它孕育了西欧的近代资产阶级文化。

2、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及其实质

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其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①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强调、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
    ②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他们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他们赞美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鼓励人民追求荣誉和财富。
    ③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他们否定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强调人的品德、才能、智慧的决定作用。
    ④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猛烈抨击教会的愚民政策和对文化科学的摧残。他们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用知识造福于人类,用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人的才智。
    人文主义者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在强大王权的保护下求得自身发展的要求。

怎样评价博丹的政治思想?

    博丹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著有《国家论》六卷,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众多的家庭为了共同的利益和防卫需要而最终结合起来,共同接受一个主权,即国家。他认为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主权不能分割,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在博丹的国家理论中,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国家主权包括宣战、媾和与缔约的权力,赦免权以及官吏任免权。博丹把法治的原则纳入国家定义中,认为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博丹的政治思想包含有反封建主义的内容,他在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又附带说明君主的权力是有限制的。博丹的国家主权思想反映了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形成的现实。


哈维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哈维是英国生理学家,其突出的贡献在血液循环方面。早在17世纪,西班牙神学家塞维塔斯第一次发现了心肺之间的血液循环,而哈维则创造了比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理论。他根据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阐明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他把心脏的收缩和扩张看作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这一发现使生理学发展为科学,哈维被誉为近代生理学之父。哈维开辟了生理学研究的新纪元,沉重地打击了基督教会和神学思想。

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遭到哪些“异端”分子的反抗?

    天主教会的反动统治常常遭到反对天主教正统教义的“异端”分子的攻击,首先发起挑战的是市民阶级。市民的挑战突出表现为12、13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异端”,14世纪英国威克里夫和15世纪捷克的胡司运动。阿尔比派攻击天主教会组织,反对天主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不信来世,不信神职人员的权威。威克里夫也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提倡教士结婚。胡司接受了威克里夫的学说,否认教皇具有最高权威,主张取消教会的特权,认为《圣经》是最高的权威,是教义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有权按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来决定信仰。虽然“异端”分子都遭到无情的镇压,但是他们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宗教改革前夕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经济生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城市经济繁荣,一些城市成为国际、国内商品的集散地,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资本主义因素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纺织业、印刷业尤其是采矿业,相继出现了分散的或集中的工场手工业。采矿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德国有可能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
    2、商品生产的繁荣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农业也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和市场发生紧密联系,促使专业区的出现和剥削形式发生变化。分成制的出现,为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农奴制加强的趋势,它又严重地妨碍经济的发展。
    3、德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分散。德国的大城市多在边区,主要经营国外贸易,与国内很少联系,因此德国没有出现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和统一市场。它非但没有促进国家的统一,反而巩固了地方封建集团的统治,对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带来有害影响。

怎样评价“海尔布琅纲领”?

    1525年5月,农民军提出“海尔布琅纲领”,又称“帝国改革纲领”:(1)纲领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2)完全剥夺僧侣的世俗权力,规定了全帝国的立法和以等级代表为基础选出的法庭。(3)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取消商税、过境税、食品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保护商路安全,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赎金是常年租金的20倍。
    《海尔布琅纲领》规定的一系列有利于市民阶级发展和使帝国集权化的条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农民赎取封建义务,是对贵族的让步,而最终结果是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部分地变为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只是使富裕农民的上层分子感到满意。这个纲领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纲领未能实现。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1536年,加尔文发表《基督教原理》,阐述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
    1、主张信仰得救,提出了先定论。所谓“先定论”就是上帝的永恒旨意,就是神决定每个人的成就。他把人的成功与失败、永生与犯罪甚至贫富荣辱,都看作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他把世人划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注定得救,“弃民”注定失败。
    2、他用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目信仰,否定贵族和封建主的特权,有积极的意义。但他把资本家的发财致富和劳动人民的贫困苦难都说成是上帝的先定旨意,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3、主张大力简化教会组织。把复杂的天主教“七礼”减去五个,只留圣餐和洗礼;大力减少神职人员,突出长老地位,神职人员一律由信徒选举产生。这符合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要求。

都铎王朝的宗教政策

    爱德华六世死后,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铎嗣位(1553—1558)。她废除了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期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对新教给以残酷的惩罚,被称为“血腥的玛丽”。
    玛丽死后,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英国教会断绝了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废除《三十九项信条》,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保留主教制,任命了一批新主教。反对信奉天主教,否则处以死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欧洲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针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天主教为挽回局面,进行了反宗教改革:
    1、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目的是消灭异端。针对新教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和教皇不是教会的首脑,决定圣经的解释属于天主教会,天主教会的口传教义和圣经一样都是真理,并规定武甘大本拉丁文圣经为标准本;天主教的一切主张,包括七礼、圣像、圣物、炼狱,甚至出售赎罪券,都是正确的。
    2、设立专门委员会严格审查出版物,不符合天主教思想者一律列入“禁书”。加强宗教裁判所活动,镇压一切被称为异端的人。
    3、成立耶稣会。主张为保卫教皇和天主教会,什么暗杀和犯罪手段均可采用。会士绝对服从教皇。
    天主教会虽然猖狂反扑,却无法恢复到宗教改革前的局面。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独立的新教组织,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在加尔文教旗帜的指引下取得胜利的,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1.16世纪法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从16世纪至18世纪末,一直保存着独立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封建母体内已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幼芽。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高利贷者打入农村,加速了独立小农的分化,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并且侵蚀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这是法国农村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主要特征。
    16世纪法国农村也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因法国没有英国那样的“民族工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所以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与英国不同,而是采取国债制和包税制的形式。16世纪,由于“价格革命”和意大利战争的影响,法国政府的开支不断增加,为了维持其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常备军,为了支付巨额的战费,法国专制政府大量增加国税。新兴资产阶级和高利贷者采取包征国税的办法,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搜刮,从中取得高额利润。法国政府从1522年开始发放公债。资产阶级从购买国债中获得巨额利润。这一切最终都转嫁到农民身上,从而加速了农民的贫困化过程,使一部分农民陷入完全破产。尽管如此,与英国圈地运动比较起来,法国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毕竟是缓慢的。因此,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没有英国高。

2.16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及专制制度所实行的政策。

    16世纪法国的工商业有很大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法国西部的波尔多、拉罗舍尔、南特等港口的经济地位增强,地中海沿岸经马赛同东方各国的贸易也在继续发展。在此有利形势下,法国手工业生产有明显进步。西南部郎该多克的纺织业中最早出现了一批分散和混合的手工工场。商业和信贷资本家通过产品包销,进而直接控制生产领域,使城乡手工业者处于依附地位。法国丝绸、锦锻、玻璃工业品以及瓷器的生产等也得到迅速发展。
    法国专制政府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对于工商业的发展实行保护和支持的政策。1489—1515年间,法国政府颁布许多法令,批准恢复和重新开设定期集市和地方集市;命令各级封建主,禁止在商路上和河流中设置关卡,保证水陆通行自由;统一征收道路税和市场税,规定“王尺”为统一的长度标准,并统一币制。专制政府对手工工场的发展也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颁布有利于手工场主的关税政策,使产品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了商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国家出卖世袭匠师的特许证,使帮工和学徒逐渐变为雇佣工人,而匠师则成为剥削雇佣劳动的小业主,从而有利于工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

3.胡格诺战争的性质?

    胡格诺战争名义上是一场宗教战争,是在法国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发生的。实际上,它是16世纪下半叶发生于法国各封建贵族集团之间以及他们与王权之间的政治和宗教内战。然而这场战争决非仅仅起因于宗教派别纷争,其深刻的根源与当时法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这场内乱中,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法国中央王权经历了深刻危机,各派政治力量进行了充分较量。最后,封建统治阶级终于联合在王权之下共同对付国内人民的起义和内战末期出现的外国干涉,从而以南特敕令的颁布确立了君主专制政权的最后胜利,战争亦告结束。

1、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发展。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比西欧各国都迅速。英国工业发展最快的毛纺织业,羊毛不再出口,满足本国需要,全国几乎有半数居民从事这一行业生产,故英国人称之为“民族工业”。早在14世纪,英国毛纺织业就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中叶,农村毛纺织业兴起了分散的手工工场。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已遍布各大城市,规模大的已拥有一到两千人,但这种大型的手工工场为数不多,一般的则多在百人以下。除毛纺织业外,采矿、冶金、造船、造纸、酿酒、玻璃、肥皂、军火等,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2、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

    15世纪末期开始的圈地运动,是借助于暴力手段强制地消灭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贵族把圈占起来的大部分土地租给农场主资本家,以便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大生产的经营,而贵族地主只向租地农场主征收资本主义地租。到16世纪末,英国农村中已形成了租佃地主土地的富有的资本主义农场主阶层。圈地运动的实质是剥夺农民土地,是英国土地制度变革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3、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15世纪末,由于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不断增长,养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许多贵族积极从事养羊业,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变为牧场,甚至把农民的用地也改为牧场。一些贵族常常毁坏农民的房舍和整个村庄,使土地连片,把圈起来的土地租给农场主或牧主经营,从中获取高额地租。这一强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70年代,到16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的发展,使圈地运动不断扩大。
    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促使新贵族日益资产阶级化,变成资产阶级地主。另方面,一些富裕农民承租贵族的土地,剥削雇佣劳动而成为资本主义农场主。大多数农民则由于贫困,特别是圈地运动的剥夺,使其沦为雇农和佃农,被迫把自己的劳动力以最低的价格出卖给手工工场主和大农场主而变为雇佣劳动者

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伊凡四世加冕后,从1549年开始推行改革,目的是加强皇权。
    1、召开有大小贵族、高级教士和高级官员参加的缙绅会议,提出社会和政治改革纲领。1550年颁布新法典,规定将司法审判权和行政治理权进一步集于中央。组成政府官僚机构,彻底废除旧机关,限制大贵族和教士的课税特权。限制地方长官的司法职权。
    2、军事改革是中心环节。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小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并且实行一长领导原则。1550年政府把莫斯科和附近各县土地分给一千多名小贵族。不仅加强了小贵族的经济地位,而且加强了小贵族与皇权的联系。1556年的兵役法改革,使封建家兵转变为替沙皇服役的军队。每个世俗封建主必须按照土地面积大小,率领相应的骑兵队为沙皇服役。伊凡四世的军事改革加强了俄罗斯军队的力量,为后来的大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
    3、建立沙皇特辖区。将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普通区,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一为特辖区,由沙皇直接管理。设立沙皇特辖区的措施,一方面培植了支持皇权的中小贵族的势力,另一方面打击和摧毁威胁沙皇统治的中部和南部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
    伊凡四世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中央政权,确立了俄罗斯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分裂的王公贵族势力受到打击。

西班牙王权和英法专制王权有什么不同?

    16世纪西班牙、英国、法国都建立了专制王权,虽然它们本质上都是封建主的专政,但二者又有不同:
    1、西班牙工商业不发达,国内封建关系牢固,王权完全依靠大封建主的支持。它对内加强镇压,对外扩张侵略,极力维护天主教,扼杀工商业的发展。
    2、英法专制王权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另方面对资产阶级稍事拉拢,既要从资产阶级获取大量金钱以充财用,又想使其听命于王权而不搞革命,一定程度上形成资产阶级与王权的联盟。
    3、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依靠兼营工商业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在加强王权专制的同时,保护工商业,鼓励航海殖民,建立英国霸权。法国的波旁王朝削弱贵族分裂势力,扶助工商业发展。路易十四时,法国专制王权达于极盛。实行重商主义取消国内部分关卡,发展交通运输,支持海外移民。这些措施对资本主义发展有利,得到资产阶级支持。

1、尼德兰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诞生使欧洲的封建统治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尼德兰北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尼德兰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2)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和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在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3)尼德兰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废除,天主教势力未被完全打倒。革命仅在北方取得胜利,政权掌握在大资产阶级和贵族手中,双方的矛盾有时相当尖锐。这都给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影响。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对外扩张,企图征服朝鲜,入主中国,称霸亚洲。因此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率军侵入朝鲜,在中朝联军的共同打击下,两次均遭失败。丰臣秀吉本人亦因侵朝战争失败而抑郁而死。日军在全线撤军时,又遭到朝中联合舰队的致命打击,海军几乎全部被歼灭。
    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横尸遍野,饥民相食。中国援朝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战争失败加剧了国内矛盾,农民拒纳军粮,士兵和民伕哗变,逃亡上层贵族愈加倾轧。丰臣秀吉部将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16O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日本开始德川幕府的统治。

1、英国为什么较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除了尼德兰革命之外,其他国家的革命至少要比它晚一个半世纪。促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发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以及引起的农村封建社会结构的较早瓦解是其社会基础。革命前的英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渗入到农业中去,这主要是由于圈地运动造成的。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也使得资本主义农场遍布英国各地,促使英国农业由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为以后的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英国王权的相对软弱是革命发生的政治前提,革命前的英国的政体较为独特,既有享有特权的国王、枢密院、特权法庭等代表个人极权倾向的专制因素,同时也有议会、基本法、普通法、自治和半自治地方政府的反专制因素。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有利于革命力量的成长与集结,有利于加速革命形势的成熟,因为它一方面为革命的发动,提供了现成的政治据点,另一方面限制了王权的无限膨胀,减少了发动革命的阻力。英国早期历史中孕育而成的“英国人生而自由”的权利意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和法律观念以及16世纪兴起的清教,共同构成了其思想根源,尤其是清教是英国革命发生的思想酵母。清教动摇了英国王权的精神支柱,在动员群众奋起反抗封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析宗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16世纪后期,为适应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需要,在英国产生了清教。该宗教以加尔文教为理论基础,提倡个人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强调节俭勤奋,反对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号召人们积极进取,合理牟利。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理想,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战斗性的宗教。清教是促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发生的思想酵母,它的兴起打破了国家教会的思想垄断,动摇了英国封建王权的精神支柱。宗教改革后的国教把英王尊为最高首脑,从而与世俗政权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清教的产生使世俗政权很难维持稳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较早发生。清教传教士主动把布道和政治鼓动结合在一起,自觉充当了革命的宣传员,在动员群众反封建的斗争中起了组织领导作用。清教的民主管理方式也为英国人民创建政治共和国提供了参照模式。清教中的长老派和独立派实行的民主管理形式,与世俗政权中的君主专制制度迥然不同。

评析英国革命第一次内战期间独立派进行的军事改革。

    在组织上,采取了三项措施:
    (1)由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掌握军队;
    (2)动员人民参战,组建“新模范军”;
    (3)在军队中实行民主(按军功和才干提拔军官)。
    在军事路线上,采取大胆进攻的战略方式。
    在思想上,以清教作为军队的指导思想,提出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为上帝事业而战”,从而把战争与神圣的宗教理想结合在一起,使战争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大大激发了士气。
    由于实行了军事改革,从而极大增强了国会军队的战斗力,使战局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论述人民群众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平等派与长老派、独立派的政治斗争中,平等派是第一次内战结束后,因人民群众不满长老派的反人民政策而形成的政治派别,它得到了城乡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平民和士兵的拥护和支持。在政治上,平等派反对长老派、独立派保留国王和上院的主张,要求取消国王和上院,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实行广泛的选举权。在社会经济方面,要求停止圈地,把以前夺取的公社的土地归还农民,主张废除专卖权和什一税。为了实现目标,平等派领导下的士兵,先后与控制政权的长老派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1647年10月,平等派士兵制订了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其后又在平等派士兵的推动下,独立派率军队进入伦敦,阻止了长老派解散军队的阴谋和国王复辟活动。1649年,掌握政权的独立派所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民主措施,如废除君主制和取消上院,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就体现了平等派的主张。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平等派起何种作用?其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平等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社会中下层人民利益的政治派别,他们的纲领《人民公约》是一个极其富有民主色彩的历史文献。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平等派和独立派共同对敌取得了两次内战的胜利,并通过激烈的斗争促使独立派处死了国王,建立了共和国。平等派对1646—1649年间的英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的不断发展,主要是平等派所代表社会下层人民所推动的,1649年共和国所采取的政策,就是平等派的要求实现的,但由于他们缺乏组织,他们没有能力领导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

如何评价君主立宪制度和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建立是同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阶级关系有关的。在英国,由于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还不是很充分,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主要剥削绝对剩余价值,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国王是世袭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君主的权利又被国家的宪法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君主立宪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议会君主制,君主拥有全部行政权;另一种是议会君主制,君主任命的内阁必须经过议会的通过,行政权实际被内阁掌握。革命后的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共和政体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表现明显。由于法国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更为充分的基础上爆发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推动革命的不断的发展,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制度。在共和政体下,资产阶级享有更大的权利和自由,可以避免封建残余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干扰,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相比之下,共和政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比君主立宪制度要大一些。但无论是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共和政体,都不过是一个政体的问题,并不影响政权的实质,它们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分析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和经济制度。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到工业革命完成为止时期,正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后一阶段,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是受重商主义的影响,如在英国,国家给予商业和殖民活动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重商主义的谷物法、保护主义和发展海外贸易等,仍然是议会经济政策的基石。在法国和美国也采取了同样的经济政策。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以迎接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在研究和揭露封建国家制度的弊病时,敏锐地发现封建制度没有法律规定,因此各国在发展政治经济的过程中,都相继制定了宪法、民法、刑法和社会立法,只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反封建彻底性不同,各国的法律基础不同,各国制定法律的时间和方式也不一样。在宪法上,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就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权利法案》、《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其他国家随后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

试述17世纪英国王权的衰落和议会权力的增长。

    在中世纪,君权神授论在英国居统治地位,议会只不过是国王政府的附属机构。17世纪,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和1640年初议会所通过的许多法案,都对君权作了限制。内战中,专制君主制受到沉重打击。虽君主制一度复辟,但查理二世是在议会决议和他发布的“布列达宣言”的前提下,有条件地登上王位的。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议会“邀请”前来的,国王的权力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是政治领域此时期的发展趋势。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国王的权力降到了国家和人民之下。议会还力图通过控制财政权来限制国王。1688年以后,国王的收入主要是有限的王室岁收,国王在需要别的款项时必须办理特殊的手续。从1690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开支。1701年的“嗣位法”限制了国王在外交上的活动。

如何评价重商主义政策?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是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国家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作为一种经济学说,重商主义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商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在法国,孟其里梯安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文章,认为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国家应该保护商人的利益,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应该保护关税,达到货币入超。他反对外国商人插手法国商业,主张国家应当保护法国的利益,应该增强法国的海上力量,发展殖民地。重商主义理论在黎塞留和柯尔伯时期又有所发展。一直到18世纪以后,才逐渐为重农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重商主义政策重要内容是保护关税,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组建和保护殖民贸易垄断公司,保护法国商人的利益;扶植手工业,引进能工巧匠,向手工工场主发放津贴、补助,授予某些特权和优惠。此外,封建国家撤消国内关卡、维护交通,保证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各项措施,也具有重商主义的特点。封建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客观上保护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1、近代早期德意志分裂和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近代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的落后是德意志的两大特点。其原因是:选帝侯的形成造成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毫无实权。皇帝是由封建诸侯选出来的,往往听命于诸侯,只拥有授予贵族头衔的权力。封建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各自为政,它们的领地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帝国议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权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和落后。在宗教改革中,封建诸侯夺取了大批天主教会的土地,并且使新成立的路德派服从自己的支配,增大了诸侯的独立力量。三十年战争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使得中央皇权更加衰落,封建邦国割据势力增强,进一步的破坏了德意志的经济。农奴制再版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的农奴制在13世纪已经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封建依附地位变为自由农民。16—17世纪,经营粮食生产的德意志地主为了适应西欧市场对粮食的需要,恢复了农奴制,农民退回到农奴的身份,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称为“农奴制第二版”或“农奴制再版”。农奴制再版不仅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而且也限制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扩大,束缚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比较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专制制度的特点的异同。

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的专制制度都是在 16世纪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四国的专制制度的形成手段不同,英法国家把改革同武力镇压和教会的民族化相结合,俄国以政治改革为主,西班牙则是在反阿拉伯人的“收复失地运动”中确立王权。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国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也不同。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工商业繁荣,在毛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中推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农村则通过圈地运动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制适应经济的发展。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化,使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了联盟,形成了英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在法国和西班牙,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业和海外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农村中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农业相对落后,因此,法国是资产阶级贵族化,资产阶级和贵族结成了联盟支持王权。在西班牙,资产阶级没有地位,王权相对软弱。在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封建的农奴制有逐渐加强之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出现。由于这些特点的影响,四国专制制度的统治程度不同,法国的王权最为强大,俄国和英国次之,西班牙相对的薄弱。四国专制制度的作用也不相同。英法专制制度初期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鼓励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西班牙政府则支持航海业和海外贸易,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俄国政权也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但在封建制度的后期,专制制度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革命的对象。


2、如何评价开明专制

    18世纪欧洲大陆的“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英国、荷兰等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出现的,也是欧洲大陆各国人民反对专制的一种副产品。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不得不改变统治方式。开明专制的主要措施是:在政治上,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如在国家观方面的社会契约说、国家应该关心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等,并改进司法制度。在经济上,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在思想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等。开明专制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限度地适应改变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防止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维持自己统治的尝试。从主观上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意志等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波兰是如何被瓜分的?

    13世纪波兰形成统一的国家,到16世纪时已经成为东欧的一个大国,但是在18世纪末被瓜分而亡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重新获得独立。波兰位于俄国和普鲁士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俄国一直想控制波兰,以便向西欧扩张。从7世纪开始,由于波兰贵族力量十分强大,中央的权力逐步缩小,国力日渐衰落,西方列强就乘机侵入波兰。俄国、普鲁士、法国、瑞典先后插手波兰事务,从而使波兰成为国际争端的一个焦点。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了将来共同对土耳其作战,于1772年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协定,迫使波兰丧失了30%的土地和35%的人口。波兰人民坚决反对外国殖民者的瓜分,一些进步的中小贵族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着手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府,争取国家的独立。俄国害怕波兰摆脱俄国的保护,伙同普鲁士于1793年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波兰再次丧失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面临亡国危险的波兰人民进行了反抗,但很快就被俄国镇压了。1795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第三次瓜分了波兰,至此波兰的领土被瓜分完毕,波兰共和国灭亡。波兰的被瓜分,使波兰政治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波兰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时波兰的被瓜分,也使波兰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启蒙运动的作用。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的全面批判运动。它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基督教会和专职政权的压制下逐渐解放出来。这与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密切相联,启蒙学者认为,人们应该、而且能够凭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们在当时即开始使用“启蒙时代”的概念,以表示同“黑暗的中世纪”对立,“以光明驱逐黑暗”。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不限于欧洲和北美,而是世界的普遍的历史现象。

日本的幕藩体制是怎样建立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1603年,德川家康被后阳成天皇任命为右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了幕府,成立全国最高统治者。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战役中消灭了丰臣秀吉的残余势力,使日本摆脱了长期的内战,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德川家康时代,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将军才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他的政厅是幕府。为了更好地统治领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政权机构。在幕府之下,全国有200多个藩国,各藩的统治者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执行幕府的一切法令。将军用交替参觐制度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但是各藩的大名对幕府仍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且各藩同将军的亲疏关系也不同。在藩内,藩主拥有广泛的权力,建立自己一套独立的政权机构,并拥有自己武装。这种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制度,即所谓的“幕藩体制”。它是建立在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英国成为殖民强国的原因?

    七年战争后,英国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强国,其原因一是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政体,最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改革,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从而为战争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法国工业虽然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同,但法国人口众多,工业又倾向于奢侈品生产,在质的方面比英国差。二是英国历来坚持海外殖民扩张,从17世纪革命以来,政府就把经营海外扩张,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法国对欧洲霸权的争夺的兴趣要大于对海外的扩张,只是到了19世纪,法国才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三是英国历来重视海军的建设,到18世纪,英国的海军在欧洲是最强的。而且英国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上移民的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就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争霸过程中英国获胜的一个原因。

16—18世纪西方世界优势形成、东方相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东方日益落后于西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早期的西欧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东方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统治制度。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残酷剥削农民,致使封建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即使有所发展,也难以成长。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就开始走向世界,实行海外扩张政策,用殖民地的财富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但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像中国明朝和日本德川幕府都几次颁布了锁国令。这种政策使这两个国家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的力量,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从精神上和心理上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财致富的依据。文艺复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从而产生为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东方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禁止非正统的文化的传播,虽然也产生了某些新的文化思想,但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影响甚少。

如何辨证地评价资本主义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扩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揭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序幕,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欧与东欧、西欧与美洲的贸易相继的扩大,国际的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资本主义大扩张,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它导致了人种的变化和重新的分布,尤其是在美洲。基督教也被传到世界各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形成了诸多的有地方特色的基督教。与此相伴而生的还有世界动植物品种的大交流。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导致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秩序的一体化。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有着悠久文化的东方渐渐的落后于西方,经过资本主义扩张的西方尤其是欧洲跃居世界首位。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宣告了近代欧洲秩序的诞生。资本主义的扩张,也使世界历史观开始形成,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原本孤立、分散的各国、各地区历史发展趋向一体化,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但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建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累累白骨基础之上的,是以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欠发展为代价的。

1、英国为什么较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除了尼德兰革命之外,其他国家的革命至少要比它晚一个半世纪。促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发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以及引起的农村封建社会结构的较早瓦解是其社会基础。革命前的英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渗入到农业中去,这主要是由于圈地运动造成的。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也使得资本主义农场遍布英国各地,促使英国农业由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为以后的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英国王权的相对软弱是革命发生的政治前提,革命前的英国的政体较为独特,既有享有特权的国王、枢密院、特权法庭等代表个人极权倾向的专制因素,同时也有议会、基本法、普通法、自治和半自治地方政府的反专制因素。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有利于革命力量的成长与集结,有利于加速革命形势的成熟,因为它一方面为革命的发动,提供了现成的政治据点,另一方面限制了王权的无限膨胀,减少了发动革命的阻力。英国早期历史中孕育而成的“英国人生而自由”的权利意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和法律观念以及16世纪兴起的清教,共同构成了其思想根源,尤其是清教是英国革命发生的思想酵母。清教动摇了英国王权的精神支柱,在动员群众奋起反抗封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析宗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16世纪后期,为适应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需要,在英国产生了清教。该宗教以加尔文教为理论基础,提倡个人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强调节俭勤奋,反对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号召人们积极进取,合理牟利。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理想,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战斗性的宗教。清教是促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发生的思想酵母,它的兴起打破了国家教会的思想垄断,动摇了英国封建王权的精神支柱。宗教改革后的国教把英王尊为最高首脑,从而与世俗政权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清教的产生使世俗政权很难维持稳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较早发生。清教传教士主动把布道和政治鼓动结合在一起,自觉充当了革命的宣传员,在动员群众反封建的斗争中起了组织领导作用。清教的民主管理方式也为英国人民创建政治共和国提供了参照模式。清教中的长老派和独立派实行的民主管理形式,与世俗政权中的君主专制制度迥然不同。 

  

评析英国革命第一次内战期间独立派进行的军事改革。

    在组织上,采取了三项措施:
    (1)由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掌握军队;
    (2)动员人民参战,组建“新模范军”;
    (3)在军队中实行民主(按军功和才干提拔军官)。
    在军事路线上,采取大胆进攻的战略方式。
    在思想上,以清教作为军队的指导思想,提出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为上帝事业而战”,从而把战争与神圣的宗教理想结合在一起,使战争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大大激发了士气。
    由于实行了军事改革,从而极大增强了国会军队的战斗力,使战局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平等派起何种作用?其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69 49691 69 34379 0 0 6789 0 0:00:07 0:00:05 0:00:02 6790

    平等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社会中下层人民利益的政治派别,他们的纲领《人民公约》是一个极其富有民主色彩的历史文献。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平等派和独立派共同对敌取得了两次内战的胜利,并通过激烈的斗争促使独立派处死了国王,建立了共和国。平等派对1646—1649年间的英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的不断发展,主要是平等派所代表社会下层人民所推动的,1649年共和国所采取的政策,就是平等派的要求实现的,但由于他们缺乏组织,他们没有能力领导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

如何评价君主立宪制度和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建立是同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阶级关系有关的。在英国,由于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还不是很充分,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主要剥削绝对剩余价值,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国王是世袭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君主的权利又被国家的宪法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君主立宪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议会君主制,君主拥有全部行政权;另一种是议会君主制,君主任命的内阁必须经过议会的通过,行政权实际被内阁掌握。革命后的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共和政体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表现明显。由于法国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更为充分的基础上爆发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推动革命的不断的发展,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制度。在共和政体下,资产阶级享有更大的权利和自由,可以避免封建残余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干扰,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相比之下,共和政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比君主立宪制度要大一些。但无论是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共和政体,都不过是一个政体的问题,并不影响政权的实质,它们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分析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和经济制度。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到工业革命完成为止时期,正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后一阶段,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是受重商主义的影响,如在英国,国家给予商业和殖民活动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重商主义的谷物法、保护主义和发展海外贸易等,仍然是议会经济政策的基石。在法国和美国也采取了同样的经济政策。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以迎接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在研究和揭露封建国家制度的弊病时,敏锐地发现封建制度没有法律规定,因此各国在发展政治经济的过程中,都相继制定了宪法、民法、刑法和社会立法,只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反封建彻底性不同,各国的法律基础不同,各国制定法律的时间和方式也不一样。在宪法上,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就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权利法案》、《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其他国家随后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

试述17世纪英国王权的衰落和议会权力的增长。

    在中世纪,君权神授论在英国居统治地位,议会只不过是国王政府的附属机构。17世纪,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和1640年初议会所通过的许多法案,都对君权作了限制。内战中,专制君主制受到沉重打击。虽君主制一度复辟,但查理二世是在议会决议和他发布的“布列达宣言”的前提下,有条件地登上王位的。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议会“邀请”前来的,国王的权力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是政治领域此时期的发展趋势。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国王的权力降到了国家和人民之下。议会还力图通过控制财政权来限制国王。1688年以后,国王的收入主要是有限的王室岁收,国王在需要别的款项时必须办理特殊的手续。从1690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开支。1701年的“嗣位法”限制了国王在外交上的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