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近代史经典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2017-08-19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1、近代早期德意志分裂和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近代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的落后是德意志的两大特点。其原因是:选帝侯的形成造成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毫无实权。皇帝是由封建诸侯选出来的,往往听命于诸侯,只拥有授予贵族头衔的权力。封建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各自为政,它们的领地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帝国议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权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和落后。在宗教改革中,封建诸侯夺取了大批天主教会的土地,并且使新成立的路德派服从自己的支配,增大了诸侯的独立力量。三十年战争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使得中央皇权更加衰落,封建邦国割据势力增强,进一步的破坏了德意志的经济。农奴制再版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的农奴制在13世纪已经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封建依附地位变为自由农民。16—17世纪,经营粮食生产的德意志地主为了适应西欧市场对粮食的需要,恢复了农奴制,农民退回到农奴的身份,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称为“农奴制第二版”或“农奴制再版”。农奴制再版不仅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而且也限制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扩大,束缚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2、如何评价“开明专制”?

 

   18世纪欧洲大陆的“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英国、荷兰等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出现的,也是欧洲大陆各国人民反对专制的一种副产品。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不得不改变统治方式。开明专制的主要措施是:在政治上,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如在国家观方面的社会契约说、国家应该关心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等,并改进司法制度。在经济上,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在思想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等。开明专制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限度地适应改变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防止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维持自己统治的尝试。从主观上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意志等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比较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专制制度的特点的异同。

    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的专制制度都是在 16世纪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四国的专制制度的形成手段不同,英法国家把改革同武力镇压和教会的民族化相结合,俄国以政治改革为主,西班牙则是在反阿拉伯人的“收复失地运动”中确立王权。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国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也不同。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工商业繁荣,在毛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中推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农村则通过圈地运动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制适应经济的发展。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化,使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了联盟,形成了英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在法国和西班牙,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业和海外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农村中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农业相对落后,因此,法国是资产阶级贵族化,资产阶级和贵族结成了联盟支持王权。在西班牙,资产阶级没有地位,王权相对软弱。在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封建的农奴制有逐渐加强之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出现。由于这些特点的影响,四国专制制度的统治程度不同,法国的王权最为强大,俄国和英国次之,西班牙相对的薄弱。四国专制制度的作用也不相同。英法专制制度初期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鼓励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西班牙政府则支持航海业和海外贸易,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俄国政权也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但在封建制度的后期,专制制度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革命的对象。

波兰是如何被瓜分的?

    13世纪波兰形成统一的国家,到16世纪时已经成为东欧的一个大国,但是在18世纪末被瓜分而亡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重新获得独立。波兰位于俄国和普鲁士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俄国一直想控制波兰,以便向西欧扩张。从7世纪开始,由于波兰贵族力量十分强大,中央的权力逐步缩小,国力日渐衰落,西方列强就乘机侵入波兰。俄国、普鲁士、法国、瑞典先后插手波兰事务,从而使波兰成为国际争端的一个焦点。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了将来共同对土耳其作战,于1772年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协定,迫使波兰丧失了30%的土地和35%的人口。波兰人民坚决反对外国殖民者的瓜分,一些进步的中小贵族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着手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府,争取国家的独立。俄国害怕波兰摆脱俄国的保护,伙同普鲁士于1793年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波兰再次丧失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面临亡国危险的波兰人民进行了反抗,但很快就被俄国镇压了。1795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第三次瓜分了波兰,至此波兰的领土被瓜分完毕,波兰共和国灭亡。波兰的被瓜分,使波兰政治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波兰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时波兰的被瓜分,也使波兰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启蒙运动的作用。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的全面批判运动。它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基督教会和专职政权的压制下逐渐解放出来。这与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密切相联,启蒙学者认为,人们应该、而且能够凭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们在当时即开始使用“启蒙时代”的概念,以表示同“黑暗的中世纪”对立,“以光明驱逐黑暗”。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不限于欧洲和北美,而是世界的普遍的历史现象。

1、清朝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有所发展,尤其是在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但总的来说发展缓慢,这和清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清政府顽固不化,仍然执行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本抑末”的政策,对新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商业、商业性的农业,都课以重税,在各地设立重重关卡,对商品任意的收税,压抑了这些萌芽进一步的发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几乎割断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从而使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更加牢固,而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又主要用于购买土地,很少投入手工业中,也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分析西学东渐的两次浪潮。

    在近代史上有两次西学东渐的浪潮。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大多是知识渊博,并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他们以科学文化为传教手段,在向中国传播福音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到中国,并将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使中西文化得以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规模下,相互了解,相互吸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利马窦、德意志人汤若望。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使一度中断的西学东渐的浪潮再度兴起。这次西学东渐与第一次比较,来势更猛,内容更加广泛。包括西方工业社会的整个文明,既有物质器用的文明,也有思想意识、政治经济和科学、民主文明等。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模式,并出现了探索中西文化结合的形式,西学东渐使中国逐渐拥有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文化。

日本的幕藩体制是怎样建立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1603年,德川家康被后阳成天皇任命为右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了幕府,成立全国最高统治者。1615 31 43422 31 13558 0 0 3866 0 0:00:11 0:00:03 0:00:08 3867年,德川家康在大阪战役中消灭了丰臣秀吉的残余势力,使日本摆脱了长期的内战,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德川家康时代,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将军才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他的政厅是幕府。为了更好地统治领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政权机构。在幕府之下,全国有200多个藩国,各藩的统治者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执行幕府的一切法令。将军用交替参觐制度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但是各藩的大名对幕府仍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且各藩同将军的亲疏关系也不同。在藩内,藩主拥有广泛的权力,建立自己一套独立的政权机构,并拥有自己武装。这种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制度,即所谓的“幕藩体制”。它是建立在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分析莫卧儿帝国强盛的原因。

    莫卧儿建国开始于巴布尔时期,阿克巴的一系列改革使莫卧儿帝国开始了兴盛时期。沙加汗时期被称为是“黄金时代”,在奥郎则布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很快就走向了衰落。
    莫卧儿帝国强盛的原因,首先是实行了化行政为军事组织的“曼萨布达尔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军事采邑制”。曼萨布达尔制是阿克巴时期政治上的特点。它主要是对官吏授予军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主要是履行军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军事采邑制是莫卧儿帝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皇帝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但他只占有一小部分土地,而把大部分的土地以军事采邑的形式分封给封建的贵族,这种采邑不是世袭的,只有服役期间皇帝才能授予。被分封土地的贵族,必须向国家提供骑兵的义务,这种制度保证了帝国有强大的军队。同时帝国采取了多民族国家、宗教宽容以及印度统一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奥斯曼帝国为什么会衰落?

    15世纪奥斯曼帝国进入了它的新纪元,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但是到了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日益缩减,国力不断削弱。其原因是:帝国上层的腐败和宫廷的内讧、连年穷兵黩武造成了国力的衰退。尤其是在17—18世纪,宫廷不断的发动对外战争,如对奥地利战争、波兰战争、对俄战争等,耗费了奥斯曼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造成国库空虚,丧城失地。而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也使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大部分的对外贸易,东地中海几乎变成了一汪死水。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根本的原因在于军事采邑制的衰落。军事采邑制规定,受封军功田的人必须亲自服役,并带上自备武器粮食、多名士兵出征,它保证了帝国军队的兵源。但是到了18世纪,无条件的和世袭的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取代了有条件的和终身的军事采邑土地所有制。军事采邑制的衰落,使大多数领主对素丹已不负义务,而对各省有更多的依赖,这就使原本不是由经济、文化、语言和历史联系起来,而是靠征战形成的大帝国离心倾向更加明显。同时军事采邑制的衰落也导致了农民经济的衰落。帝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榨却非常地深重,农民贫困,有许多人离开了土地逃亡城市。与帝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步衰落,欧洲各国却加强了联合,而且沙皇俄国一步步进逼奥斯曼帝国,从而在19、20世纪产生了世纪最大的国际问题——东方问题。

英国成为殖民强国的原因?

    七年战争后,英国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强国,其原因一是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政体,最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改革,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从而为战争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法国工业虽然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同,但法国人口众多,工业又倾向于奢侈品生产,在质的方面比英国差。二是英国历来坚持海外殖民扩张,从17世纪革命以来,政府就把经营海外扩张,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法国对欧洲霸权的争夺的兴趣要大于对海外的扩张,只是到了19世纪,法国才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三是英国历来重视海军的建设,到18世纪,英国的海军在欧洲是最强的。而且英国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上移民的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就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争霸过程中英国获胜的一个原因。

  16—18世纪西方世界优势形成、东方相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东方日益落后于西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早期的西欧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东方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统治制度。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残酷剥削农民,致使封建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即使有所发展,也难以成长。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就开始走向世界,实行海外扩张政策,用殖民地的财富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但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像中国明朝和日本德川幕府都几次颁布了锁国令。这种政策使这两个国家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的力量,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从精神上和心理上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财致富的依据。文艺复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从而产生为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东方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禁止非正统的文化的传播,虽然也产生了某些新的文化思想,但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影响甚少。

如何辨证地评价资本主义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扩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揭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序幕,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欧与东欧、西欧与美洲的贸易相继的扩大,国际的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资本主义大扩张,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它导致了人种的变化和重新的分布,尤其是在美洲。基督教也被传到世界各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形成了诸多的有地方特色的基督教。与此相伴而生的还有世界动植物品种的大交流。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导致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秩序的一体化。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有着悠久文化的东方渐渐的落后于西方,经过资本主义扩张的西方尤其是欧洲跃居世界首位。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宣告了近代欧洲秩序的诞生。资本主义的扩张,也使世界历史观开始形成,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原本孤立、分散的各国、各地区历史发展趋向一体化,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但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建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累累白骨基础之上的,是以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欠发展为代价的。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主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北美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不存在传统的封建特权,没有等级制度,北美的上层与欧洲的贵族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的形成不是依靠封建君主的封赠,而是依靠经济力量,依靠个人的努力、才干和经营能力,而且他们是通过选举上台的。第二,早在17世纪前半期,殖民地就出现了议会,这是英国议会与北美特殊环境的产物。但在北美特殊环境下,它比英国议会更为民主。由于北美地广人稀,穷人取得土地的机会很多,因此北美成年男子大多享有选举权。北美选区划分也比英国民主。北美议会是代表殖民地居民利益的,它从一开始就与总督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富有反抗性。第三,北美经济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北美虽存在多种剥削制度,但由于有广大的土地,人们取得土地相对容易些,其贫富差距不像欧洲那样明显。在北美既没有百万富翁,无产者人数也较少。最早的北美移民中有相当人数是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到北美的,他们痛恨宗教压迫和专制统治,向往民主自由,他们不断地同宗主国作斗争,争取更多的民主权利,因而成为殖民地民主精神的先锋。第四,新英格兰等地区盛行的地方自治,是一种依靠北美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民拥有一定程度的参政权,这是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统治的一种自治形式。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特点。

    18世纪6O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诚然,在整个经济中,农业仍占很大的优势。但殖民地工商业的发展已达到足以威胁宗主国的程度。随着农业、工业及贸易的发展,原处于隔绝状态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了。18世纪中叶,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已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市场形成了。
    随着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各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文化和共同言语。英语既是共同文化的媒介,也是美利坚民族的共同语言。
    北美居民在开拓北美新世界的奋斗进程中,形成一种特有性格,即勇于创新、富于进取和个人奋斗的精神。这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性格。
    18世纪中叶,英属北美殖民地已形成一个新兴民族,即美利坚民族。

试分析《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1776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文件《独立宣言》。宣言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美国人举行革命及宣布独立是正当的,为北美独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列举英国国王对于北美殖民地人民实行的种种暴政,为北美独立提供事实根据。第三部分是结论,宣布北美应该独立。《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反映了1776年由潘恩写的《常识》一书的基本观点,是一篇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它第一次以纲领的形式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宣告了主权在民的原则,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独立宣言》作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旗帜。它号召美国人民起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宣言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文献,成了后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发表的《人权宣言》的范本,也对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产生极大作用。

到178O年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法、西、荷等国参加的国际性战争,应该怎样认识这次战争的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性战争的性质是极为复杂的。北美独立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正义的解放战争,对英国来说是镇压北美民族独立的反革命非正义战争。而1778年6月以来,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参加反英战争,从形式上看,有支援美国正义战争的一面,而实质上,这是争夺商业殖民霸权的战争,这种性质突显于美法同盟条约中的规定:法国答应给美国以一切必要的援助,而美国则同意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夺取英国领土的权利。

美国第一次革命期间所取得的民主成果。

    首先,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州宪法,使得州政府受成文宪法的约束。
    其次,各州的政治进一步民主化。如:各州宪法都附有“权利法案”;各州宪法都宣布共和制;州政府官员由选举产生;州长权力削弱,议会权力增大;选举权扩大了;州议会的民主化。
    另外,许多州的社会也进一步民主化,如有的州废除了限定嗣继法和长子继承制;有的州实现了宗教自由;弗吉尼亚实行了刑法改革。
    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受到严厉冲击。
    在中部诸州,半封建的大地产租佃制开始瓦解。

1、评述美国宪法的演变。

    1777年11月15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按照这部宪法,美国国家的中央权力很小,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邦联国会只有宣战和媾和,派遣对外使节,掌管邮政,调整各州关系等权力。因此,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懈的国际联盟。在这个联盟下,新生的美国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国内贸易受阻,政府也无力保护美国商人在国外的利益。各种经济集团基于利害关系,特别要求强化国家权力。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使统治阶级进一步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联邦宪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
    《联邦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它既可镇压人民运动,限制民主力量,又可满足保守派代表的各个经济集团的要求,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发行纸币,规定度量衡,制定工商业政策,管理邮政等权力,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宪法使美国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对付英国和西班牙的威胁。同时,宪法还包含了许多民主的因素,如确立了共和制,实行民选政府制度等。宪法调和了保守派与民主派,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使美国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由于宪法对于民众的权利只字未提,所以,各州民主派尖锐地反对这部宪法。经过斗争,保守派占优势的国会不得不于1790年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给予人民一定的权利。

2、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

 

   战争使英属北美殖民地摆脱了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因此它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导致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北美的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者,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取得了一系列民主成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所以,它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取得了丰硕的民主成果,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格局。

   革命的不彻底表现在:南方的黑奴制问题和农民的土地问题都没有解决,广大劳动人民没有获得选举权,半封建的租佃制及大土地所有制还有部分残余。

    有的州实现了宗教自由,有的州实现了刑法改革,中部各州半封建的大地产租佃制开始瓦解。之所以如此,首先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其次归功于民主派领袖杰斐逊的领导。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在法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人民群众更加觉悟的情况下发生的。

   1、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推翻封建制度。

   2、阶级矛盾更加尖锐。革命前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保留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整个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贵族是第二等级;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第三等级负担着全国税收,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无权利,因此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反封建斗争的共同要求把第三等级暂时团结起来。

   3、封建专制制度发生危机。法国财政、经济危机接踵而至,继农业危机之后又出现工商业危机。国王为摆脱财政困境召开显贵会议实行“平等”的新税法等,使特权等级发生分裂。由政治、经济危机导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危机使工农群众的生活更加贫困,他们的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1789年革命形势已经形成。

   4、启蒙运动的发展和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的爆发。英美革命为法国革命提供了榜样和经验,启蒙运动则为推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正是由于启蒙思想家的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使法国大革命抛开了宗教外衣,成为一次典型的、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前,三级会议怎样由支持国王(王权)演变成反对国王(进行革命)的会议?

    第一次三级会议于13O2年召开,当时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为寻求人民对国王的支持而召开的。后来,当国家遇到重大困难时,国王为得到人民的支持总是召开三级会议。因此,三级会议在成立之初直到1614年的中世纪年代里,由国王召集,而总体作用是支持国王(王权)的。但是自1614年以后,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王权)的不断强化,三级会议中断175年。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重开三级会议时,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的代表,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启蒙思想的影响而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国王的态度已大相径庭。第三等级代表首先要求在政治与第一、二等级平等。这种要求在遭到国王拒绝后,由于第三等级在经济上、阶级基础与政治上已经相当强大,实际上已远超过第一、二等级的力量,因而他们能够在对抗国王(实际上是对抗封建专制制度)的形势下单独成立国民议会,而后又改组为制宪议会。1789年7月14日,终于爆发攻打巴士底狱的武装起义。三级会议对王权(封建专制制度)态度的这种演变,其根本原因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第三等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推动,政治上已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怎样理解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是革命的深入发展?

    1792年7月29日,罗伯斯比尔在雅各宾俱乐部提出废除国王,解散立法议会,以普选方式成立新的立法机构,修改宪法的纲领性主张,标志着7月底8月初人民群众的斗争目标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下已逐渐集中起来。而就在此时,普奥联军司令不伦瑞克发表威胁性宣言:如果法国国王、王后和整个王室受到侵犯,普奥联军将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国外保皇势力的恫吓及其与法国王室的勾结激怒了人民群众。8月9日晚,立法议会未能作出废除国王的决定就闭会了。对此,8月10日晨6时,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国民自卫军同人民一起攻打并占领王宫。国王路易十六跑到立法议会请求保护。起义者向立法议会提出废除国王,选举民主新议会的要求。立法议会在武装群众压力下,宣布国王暂时停职,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8月10日人民起义的胜利推翻了君主政体,法国革命沿着人民主权的公民社会的道路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入发展的阶段。

剖析1792年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和“忿激派”在限价问题的立场与矛盾。

    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后,雅各宾派(山岳派)与吉伦特派于1792年共同面临物价高涨和市场物资短缺的严重问题。1791、1792年农业收成情况良好,因此,市场粮食缺短的根本原因是投机商们利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和战争造成的紧张局势,大肆囤积与哄抬物价造成的。当时,从巴黎到全国各地由于物价高涨,群众生活困难,全国掀起了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的群众运动,而且运动越来越激烈。吉伦特派政府派兵镇压了一些地区的激烈运动。吉伦特派作为重农学派和经济自由原则的维护者,对限价运动采取了完全敌视的态度。雅各宾派在维护经济自由这一点上同吉伦特派一致,不同的是,他们对投机活动持谴责立场。因此,国民公会各派共同投票通过了坚持经济自由、镇压限价运动的12月8日法令。但是,“忿激派”支持激烈的群众限价运动,而且要求用恐怖手段去对付无限抬高物价的人。对此,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都予以敌视。然而,1793年3月,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向法国进攻以及国内旺代郡发生反对革命政权的农民暴动,年轻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危险时,雅各宾派为联合人民群众抗击内外敌人,改变对限价运动的态度,表示赞同限制谷物价格。5月4日,雅各宾派促使国民公会通过了谷物限价法令。从而加深了雅各宾派与吉伦特派的对立,向“忿激派”和广大群众靠近了一步。同时,也奠定了联合推翻吉伦特派的基础。而国民公会却成立了由吉伦特派组成的12人委员会,专司调查巴黎公社的“无政府”活动,还下令逮捕“忿激派”领导人。矛盾进一步激化。1793年5月底6月初,雅各宾派领导人民群众起义,包围国民公会,逮捕29名吉伦特派代表。吉伦特派倒台,雅各宾专政开始。

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推动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的?

 

   法国大革命是在人民群众更加觉悟的条件下发生的,是人民群众发动得比较充分并广泛参加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可以说是空前的。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贵族自由派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政权。他们虽然通过“八月法令”,发表“人权宣言”,颁布了1791年宪法,提出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的进步口号,但君主立宪派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甚至颁布禁止工人罢工、结社的“列沙白里哀法”,引起工农不满,最终走上镇压人民、勾结国王、背叛革命的道路。1792年8月10日,起义人民攻入王宫,逮捕了路易十六,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8月10日人民起义结束了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的统治,使革命上升到第二阶段,政权由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1792年9月初处决了一千多名反革命分子,在瓦尔米大败法军,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主张共和政权实行普选制,减少农民赎买土地的赎金。但他们竭力袒护国王,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反对限价,其将领公开投敌,甚至打击民主力量,吉伦特派成为革命发展的障碍。

   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下,掀起第三次革命高潮,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归雅各宾派,法国革命上升到第三阶段,即最高阶段,建立了雅各宾派民主专政。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跟人民群众联盟,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人民群众发动的三次武装起义,成为推动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的转折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充分显示了主力军的决定性作用,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企图,迫使资产阶级满足人民群众的部分要求,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把革命斗争推向前进。这是法国革命最大的特点。 

    什么是督政府的“秋千政策”?产生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如1797年督政府采取的左的政策,清洗了立法团中的王党分子及嫌疑分子,处死了其中一部分人,同时也清洗了督政府中的王党分子。但第二年的立法团选举中,督政府的政策又向右转。它驱逐新选举的议员,压制国内的民主运动,到1799年国外强敌压境,雅各宾派领导下的民主运动加强起来时,督政府又向左转,逮捕了政府中十几个王党分子。当时的法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督政府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广大群众和民主分子对政府的反动措施极为不满,在下层人民中兴起了平等派运动;另一方面,王党的残余势力也不甘心失败,千方百计企图复辟。这种动荡不定的政治局面,是督政府政策摇摆不定的根本原因。 

如何评价雾月政变?

    1798—1799年,法国督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外有反法同盟大军压境,国内则出现了王党复辟和人民革命的危险。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军功显赫的拿破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雾月政变的。拿破仑政权的建立表明:法国已由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转变,这完全违背了大革命的民主原则。但从政变的背景看,这种集权式政权又是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客观需要。因此,雾月政变既是法国革命的对立物,又与法国革命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拿破仑法典》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它?

    《拿破仑法典》明确规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确立了绝对的个人所有制。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用法律条文将平等思想固定下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方面(如交易、婚姻、继承权)都做了明确规定。
    《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与启蒙运动结合的产物,它把资产阶级的平等原则和私有财产制度以及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新社会的法典”,但在父权、夫权、妇女地位、婚姻和继承权等问题上,也具有明显的家长制和男子为主宰的色彩。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这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应允许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拿破仑战争不仅粉碎了欧洲反法同盟复辟波旁王朝的阴谋,而且有力地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因此对推动欧洲的社会发展具有进步作用。但拿破仑战争也有侵略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性质在帝国后期日益明显。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所追求的目的是掠夺欧洲的财富,侵吞欧洲土地,夺取新的市场和建立法国的军事、政治和工商业的霸权。它的侵略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军事行动中公开掠夺,在军事胜利后索取军事赔款或进行没收,从被征服国家搜刮大量金银财宝。第二,把被征服国家作为法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及法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第三,实行以战养战政策,对被占领国掠夺,横征暴敛,还无情地榨取血税。

 

    如何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建者。主要贡献是:镇压王党复辟活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社会稳定,制定《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统治的确立奠定基础。但拿破仑也保留并利用了旧制度中的许多东西,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专制统治,恢复等级制度、贵族称号、帝制和旧时代的宫廷体制。拿破仑具有进步和反动的两面,其对外战争既有捍卫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势力的一面,又有侵略扩张的一面。

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封建君主国在打败拿破仑帝国后,为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俄、英、奥、普四国操纵会议,拼命想为自己多挣一些地盘,因此这次会议也可以说是一次战胜国的分赃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于1815年6月9日签署了《最后总决议》。主要内容为:
    (1)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许多欧洲国家封建旧王朝的统治,开始了欧洲规模的复辟。
    (2)任意瓜分欧洲领土及海外殖民地。波兰、西印度群岛、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被重新划分。
    (3)建立德意志邦联,由德意志三十四个邦和四个自由市组成,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
    (4)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域,北部的比利时划归荷兰,东北边境的十七个城堡被联军占领,瑞士确定为中立国。法国赔款七亿法郎,交出军舰。
    (5)维持意大利的四分五裂局面,把它的大部分领土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
    维也纳会议违反各国人民的愿望,恢复被推翻的封建君主的王位,使其重新压迫人民;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诸国的民族压迫之下。它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反动。

1、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在法国阶级资产革命影响下,在美洲爆发的一场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1)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建立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机构,实行残暴统治,拼命掠夺土地、财富,抢走金银、屠杀人民。天主教会垄断教育,迫害印第安人和黑人。
    (2)拉丁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独立战争爆发的社会经济根源。宗主国强迫推行单一作物制,并且垄断了殖民地的出口贸易。随着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在农业和工业中逐渐形成本地区的资产阶级。他们迫切要求推翻殖民统治,发展独立的经济。
    (3)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8世纪末以后拉丁美洲的克列奥人、黑人、印第安人逐渐融和形成了新的民族,并同殖民统治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促使殖民地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种族的人民群众联合起来,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
    (4)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给拉丁美洲人民以极大影响。拉丁美洲的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5)拿破仑战争打破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加上西班牙、葡萄牙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使西班牙和萄萄牙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从而促进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拉美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场斗争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部分任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基本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消灭了法国、西班牙、萄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先后建立17个独立的美洲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美各国的政治疆域。

   (2)各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社会经济改革,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除巴西外),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3)拉美革命是紧接着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波及地区之广,卷入人口之多,斗争时间之长,在近代世界殖民地革命斗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它直接间接地支援了宗主国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势力的崩溃。

   但拉美国家的独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独立后各国的政权一般都转移到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因而仍保留了原有的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这就严重地阻滞了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使其很快又成为美、英等国的半殖民地。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继续面临着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及革命的意义。

 

   1848年欧洲革命的发生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资本主义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趋尖锐。当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却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不断高涨。

   (2)欧洲各国人民群众同统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45—1847年欧洲连续发生了马铃薯病虫害,各国农业普遍歉收,粮食缺乏,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1847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这样就使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1848年欧洲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基本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这场革命教育和锻炼了欧洲的无产阶级,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进一步看清了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认识了各式各样社会主义的荒谬。1848年革命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3)1848年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路标。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