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每日一练:世界史经典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7-09-07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一、名词解释

1.科田法           

2.自由大宪章       

3.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4.伊斯兰教         

5.查理·马特

二、解答题

1、阿克巴改革及其意义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

三、论述题

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社会意义

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科田法

【参考答案】中古时期朝鲜的封建土地制度.李朝前期,为加强专制集权统治,于1391年实行”科田法”,对两班官僚及其他贵族按等授田,第一科(一等)授田150结,以下递减,至第十八科为末等,授田10结;对地方豪族和士兵另授军田,其余大部分为公田,由国家分配给农民,征收租税,作为封建国家的基本财政收入来源.受田者均只享有土地的收租权.科田法的实行扩大了国家税源,抑制了土地兼并和地方割据,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社会基础.           

2.自由大宪章

 【参考答案】1215年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的旨在限制英王权力的宪法性文件。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权,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保障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但大宪章签订以后很快就被国王撕毁,随着专制王权的建立,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其实微不足道,直到17世纪,英国起来革命的资产阶级才以“大宪章”这一古老文件为武器,同专制王权作斗争,从而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3.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参考答案】17世纪俄国农民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起义。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封建压迫严重,加之连年饥馑,全俄各地发生农民起义。1606年夏,农奴出身的波洛特尼科夫领导发动了乌克兰北部的农民起义,号召人们“杀死贵族和所有商人”,同时提出要一个好沙皇的口号。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直逼首都莫斯科,但在沙皇的严厉镇压下,1607年10月,波洛特尼科夫被俘牺牲,起义失败。这次起义的锋芒直指正在形成中的农奴制度,是俄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封建专制,谋求解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伊斯兰教

【参考答案】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610年,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安拉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其教义分为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两方面,前者包括六条基本信条,即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末日,后者则包括“五功”,即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其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的创立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巨大作用。        

5.查理·马特

【参考答案】墨洛温王朝末期的宫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当时法兰克王国四分五裂,720年,查理·马特平定各地叛乱,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732年击败阿拉伯人的进攻,维护了法兰克的独立,从此声威大振,被称为“马特”(锤子)。查理·马特还进行了加强王权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推行采邑制,即把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有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臣下,受封者履行相应地义务,采邑不得世袭。查理·马特的改革加强了中央权力,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加速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二、解答题

1、阿克巴改革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1)阿克巴是16、17世纪印度卧莫尔帝国的皇帝,在其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达到了极盛,由于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制不一,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为了统一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阿克巴在行政管理、财政税制、民族宗教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内容主要有:

在行政管理上,阿克巴集中了国家的行政、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最高权力。皇帝以下,设财政、军需、司法、宗教事务和监察各部,由宰相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实际上宰相权力只限于掌握地方的财政税收,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阿克巴的政治特点是化行政为军事组织,官吏多授予军级,称为“曼萨布达尔制”,曼萨布达尔分为33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拥有5000名以上士兵的曼萨布达尔只能由皇室王子担任。各级曼萨布达尔主要履行军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军队的主要来源由各省长和军事采邑的封建主提供。

在财政和税制上,阿克巴统一度量衡,然后丈量全国土地,测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规定税额。收实物税的地区税率为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央地区改实物税为货币税,税率以过去19年内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为标准;取消包税制的陋习,租税一律由中央指定官员征收。税制改革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封建主和商人滥用特权搜刮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改变宗教和民族歧视政策,在统治集团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教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自由信仰,原先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的人可以恢复原教籍。阿克巴试图把各派宗教糅合在一起,创立一种“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以便消除宗教分歧,巩固统治。

土地制度方面,军事采邑制是莫卧儿帝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皇帝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把土地以采邑的(扎吉尔)形式分封给封建贵族,这种采邑非世袭,只有在服役期间皇帝才授予,这种封建主称为扎吉达尔,他们有向国家提供骑兵的义务,提供骑兵数量由封地大小决定。

另一种土地占有形式称为柴明达尔制,它由承认莫卧儿帝国主权的边远地区的封建主组成,向帝国纳贡并提供士兵。

经济方面,除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外,还支持工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扩大商业交通网,鼓励对外贸易,甚至他本人也投资商业。

(2)作用:阿克巴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宗教及阶级矛盾,巩固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政治上出现了长期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阿克巴改革没有消除帝国的根本矛盾。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

【参考答案】十字军东侵从1096年开始,到1291年结束,先后进行了八次,对西欧和东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性质:十字军东侵是罗马教廷、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们借口反对异教徒,打着圣战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各国进行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侵略战争。

(2)原因:首先,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封建地租不再能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产生了众多的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人口增长、封建战争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所以,西欧封建主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攫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策划对富庶的东方发动殖民战争。

其次,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为增加物质财富,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夺回被伊斯兰教徒抢占的地盘,西欧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他们积极怂恿、支持十字军东侵。

最后,由于受突厥人进攻而陷入困境的拜占庭帝国,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助,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

后果:首先,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毁了文化,洗劫了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性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官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山万人死于非命。

其次,十字军东侵,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

再次,十字军东侵对西欧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

最后,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侵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和阿拉伯人那里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三、论述题

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英国圈地运动历时300余年,影响深远。

(1)原因:首先,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农奴制的瓦解和农村商品经济长期发展促成的。14世纪末叶,由于农奴制的消灭,自耕农成为英国人口的大多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也取代了劳役租和实物租,新航路开辟以后,引起欧洲范围内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货币贬值,这使得封建的固定货币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差别极大,地主们看到吧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其次,毛纺织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开展。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内外对羊毛的需求激增,羊毛价格上涨,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于是贵族们赶走租地农民,圈占土地发展养羊业。

再次,16世纪人口急剧增长,圈地进行规模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助于缓解当时的人地矛盾。

最后,政府默认甚至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加速了圈地的进行。

(2)过程:①15世纪末,羊毛价格上涨,圈地运动首先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最初贵族地主之圈占公地和荒地,后来扩大到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被圈土地被建成大牧场,失地农民不得不到处流浪。此时的圈地运动,政府尚有所限制,但颁发的禁令多为一纸空文。

②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政府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此外,16世纪后期,由于人口增加,粮价上涨,有的被圈土地改为农场。

③18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圈地运动普及到全国,资产阶级在“清理地产”的名义下,把英国农民的土地抢夺殆尽,最后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郡留下3%的耕地,农民失去资料,转化为了无产者。

(3)影响:①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②圈占土地的贵族在这一运动中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失地农民则转化为了雇佣工人,从而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

③圈地运动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但有利于整个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①在隋唐两朝的影响下,7世纪日本的圣德太子也在国内进行改革,但圣德太子的改革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豪强氏族权势仍然很大。

②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专权,引起王室和其他一些豪强氏族的不满,645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该新派发动政变,消灭苏我氏家族势力,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次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开始了大化改新。

(1)   内容:①废除部民制,部民和土地归国家所有,成为公地和公民。

对上层豪强氏族,一方面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封户作为食封,另一方面,又“去旧职,新设百官,著位阶,叙以官位”,把氏族改组为新的国家机构中的官僚。对功臣贵族则另赐功田。

②实施班田收授法,国家向6岁以上的男女公民班给口分田,6年一班,死后归还,国家还给公民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

③赋税制度方面模仿隋唐的租庸调制。

④引进唐朝法制体系,建立律令制国家。681年制定《飞鸟净御原令》,以立法形式巩固了大化改新改新的成果,701年制定《大宝律令》,标志着日本古代律令法制体系的确立和律令制国家的形成。律令制国家的中央机构主要有太政官和神祇(qi)官,神祇官掌管宗教祭祀,独立于负责行政事务的太政官之外,太政官之下设八省,分掌各项政务;地方行政则分为国、郡、里三级,国司、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在身份制度方面,模仿隋唐的良贱制,社会成员划分为良民和贱民,其中良民占了绝大多数。

(3)意义:①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

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②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

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制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历史学考研每日一练邀请你参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