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述清代中枢机构的发展变化(14年人大真题)

2017-10-22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在奏折逐渐制度化的同时,辅佐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发展变化。清初,这方面的主要权力出自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皆为满洲亲贵,故亦称“国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满族社会早期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从入关前一直到康熙初年,议政范围都很广泛,对决策的影响也比较大。康熙亲政以后,采取措施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主要是裁减或斥罢亲王、郡王等高级宗亲贵族参与议政的资格,代之以级别较低的贵族和大臣。

到康熙后期,因已无亲王、郡王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遂取消“王”字,仅称“议政大臣会议”。其议政范围也逐渐缩小,只限于八旗事务及边疆、征伐等内容。另外,清朝也从明朝继承了内阁这一机构(初名内三院),并将其设置完全正规化,仍掌草拟制诏、票拟题奏等事。由于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重,“大事关大臣,群事关内阁”,后来又遇上皇帝勤政,事必躬亲,故清朝内阁虽然表面上地位高于明朝,号称“百僚之长”,但实权反而更为下降。康熙十六年(1677)起,专门挑选一批翰林院儒臣到乾清宫西南的南书房当值,备皇帝读书时顾问咨询。由于南书房密迩内廷,与皇帝朝夕相近,因而也承担了一部分拟写诏旨、参预谋议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辅助决策功能。正因如此,入值南书房的官员品级虽不高,但却被视为“清要”、“异数”,颇受时人看重。


 真题链接: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14人大真题)


雍正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内廷秘书机构军机处。当时因对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在雍正帝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房,协助其处理军务文书,后更名军机处。由于军机处具有浓重的保密色彩,故其始设年代众说纷纭,有雍正四年(1726)、七年、八年等不同说法。后来军务虽缓,但军机处并未裁撤,相反其职权范围由军机进一步扩展到了所有机要政事,“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军机处是一个非正式机构,其官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皆为兼职。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处工作,全称“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由皇帝特旨指定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官兼任,人数、任期均不固定,通常以资历较深者一人为领班,称“首揆”。新任军机大臣习惯上又于职名加“学习”二字,称“军机处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章京承办具体事务,俗称“小军机”,于中级朝官中选文才敏捷者充任,初无定员,后定制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

 

军机处成立后,基本包揽了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秘书工作。议政大臣会议变得徒有虚名,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取消。内阁亦与机务完全无涉,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平时的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南书房也不再参与拟旨一类事务。

 

军机处以人员简练,办事迅速机密为主要特点。有官无吏,大臣、章京总计不过数十名,皆选有才干练之人,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

接近皇帝,基本上天天召见,有时一日数召。

其最重要的职掌,是将皇帝口谕拟写为文字“上谕”下发。

有必要公开以及关于日常政务的上谕通过内阁对外公布,称为“明发”。事关重大的机密性上谕则在加盖军机处印章后,不经过任何其他机构、官员,直接驰驿发送到受谕人手中,称为“寄信谕旨”或“廷寄”。

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它事实上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当然某些得宠的军机大臣也有借机弄权的机会,但这仅仅是“偶尔”窃取一部分君权而已。


更多精品答案解析,加入历史学考研每日一练、冲刺押题训练营!有近400名研友陪您一起冲刺!


咨询加微信(1241981240),备注每日一练

购买方式(长按二维码,直达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