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开大学世界古代史教案(2)

2017-12-14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第六章 封建社会史导论    

 

    一、中世纪:

       1、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之间的黑暗时代。

       2、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定阶段——封建社会。

       3、中世纪亚非欧大陆三足鼎立的文明格局——地理范围;人口构成;意识形态。

    二、封建主义:

       1、法权与政治层面的历史现象——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度、农奴制度、中央权力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强化亦或公权私化。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核心地位。

    三、封建化:

       1、封建法权与政治现象的形成。

       2、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四、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

       1、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2、原始社会的解体。

    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个体生产。

       2、自然经济。

       3、人身依附。

       4、超经济强制。

    六、封建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

       2、劳役地租。

       3、实物地租。

       4、货币地租。

       5、农业的地位——土地的地位——地租的地位:封建剥削亦或封建社会占有剩余劳动的基本形态。

       6、封建地租的演进趋势——货币化;自由化。

    七、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途径。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要阶段。

    八、中世纪的开端与结束:

       1、开端:

        早期文明的分散性和相对孤立性——所谓开端的局部性和非普遍性。

        500年前后东方历史的延续性与西方历史的变革性。

        教科书相关内容的评述。

   & 39 33386 39 13073 0 0 9968 0 0:00:03 0:00:01 0:00:02 9964nbsp;   2、结束:

        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与全球意义的历史现象。

        1500年欧洲社会的深刻变革与世界历史的崭新方向。

    九、所谓历史的中心:

       1、古代文明起源于东方。

       2、近代文明滥觞于西方。

       3、历史进程的运动性与中心舞台的非静止性——东方与西方各领风骚。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欧洲诸国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相关问题:

    欧洲古代历史与中世纪历史的分水岭。

    民族的内涵——文明范畴与地域群体。

    欧洲古代之野蛮群体的分布状况——克尔特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1、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

        畜牧业——农业。

        游牧——定居。

        公有——经济的分化。

        平等——地位的差异。

     2、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初步交往:

        战争。

        贸易。

        移民。

     3、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

        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罗马的衰落。

        匈奴人西迁的压力。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1、起点:376年。

     2、西哥特人的迁徙: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高卢——西班牙。

     3、汪达尔人的迁徙: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

     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日德兰半岛——不列颠。

     5、法兰克人的迁徙:中欧——高卢。

     6、东哥特人的迁徙:黑海草原——意大利。

    7、终点568年:伦巴德人的迁徙: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1、诸日耳曼人国家的结局:

        拜占廷帝国的征服与汪达尔人、东哥特人、伦巴德人国家的灭亡。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西哥特人国家的灭亡。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入侵与不列颠地区文明的兴起。

        法兰克人的统治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2、深层影响:

        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战争与交往。

        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亦或时代的变革——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一、墨洛温王朝(481-751年):

     1、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

        利普阿尔法兰克人与萨利克法兰克人:莱茵河流域——高卢。

        481年克洛维即位——部族兼并与首都巴黎。

        486年苏瓦松战役与疆域基础的奠定。

        496年基督教的皈依:原因与经过。

     2、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

        贵族地产。

        隶农经济。

        基督教信仰。

     3、萨利克法典:

        5-6世纪。

        马尔克。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4、采邑改革:

        背景——无条件的土地封赐,内部的松散性,兵源的枯竭。

        内容——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权利与义务。

        影响——农民地位,兵源与军制,中央与地方,等级结构,权力的分割。

 

    二、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1、丕平即位。

     2、查理——扩张:774年伦巴底;801年西班牙边区;772-804年莱茵河右岸及多瑙河流域。

加冕:800年。

     3、查理帝国的分裂:814-840年路易时期的三分天下;内战与843年的凡尔登条约;870年的墨尔森条约。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1、庄园:广义的内涵与狭义的界定。

     2、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9-13世纪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底里亚和勃艮第。

     3、劳役制地租。

     4、相关税收: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农奴的地位及其相对性。

     5、个体生产与自给自足。

 

    二、行会城市:

     1、城市的概念。

     2、行会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复兴;新城市的出现。

        自发的聚集;领主的建立。

     3、行会城市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性质:商品经济。

     4、行会城市的法律地位:区别于乡村奴役状态的自由身份。

     5、行会城市的政治状况:独立于领主的自治权利。

        自治城市与城市国家。

        暴力与赎买。

     6、行会:小生产的形式之一。

        起源——自身的软弱与联合的需要。

        构成——行会与作坊;匠师/帮工/学徒。

        性质——经济组织/政治群体/社会单位。

        地位——保护作用;桎梏作用。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相关问题:

     1、关于宗教:内涵的界定;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宗教的社会功能;正教与邪教;圣战的普遍性。

     2、关于战争的历史模式:血缘的政治与地域的战争;传统模式的领土战争与现代模式的市场战争。

     3、圣战形式的领土战争;封建性;宗教性;西欧扩张的重要环节。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1、宗教方面: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单独——结伙。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生存空间的需要。

        财富的渴望。

        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3、外在条件:

        阿拉伯人。

        突厥人。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

 

    二、基本进程:

     1、起止时间:1096—1291年。

     2、第一次: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制度的翻版。

     3、第二次:塞尔柱人的反攻。

     4、第三次:萨拉丁的战绩与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

     5、第四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拉丁帝国的建立。

     6、第五、六、七次:进攻埃及。

     7、第八次:进攻突尼斯。

 

    三、历史影响:

     1、侵略战争。

     2、消极影响: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3、积极影响: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贸易的扩大;

        流通领域的活跃;

        城市的繁荣;

        庄园的衰落;

        教会势力的消长。

 

第五节 西欧诸国

 

    一、英国:

     1、早期历史:

        克尔特人——盖尔人/不列颠人。

        罗马人的入侵与占领:前55-54年恺撒的入侵;43年克劳迪的占领。

        日耳曼人的迁徙与七国时代。

        丹麦人的入侵与阿尔弗雷德:威德摩尔和约。

        初步的封建化进程:日耳曼人的征服与克尔特人的依附地位。

        日耳曼人的公社与份地(海德)——人口稀少与粗放耕作。

        日耳曼人的分化——丹麦人的入侵与丹麦金。

 

     2、王权的强化:

        诺曼征服与不列颠的统一:

        威廉一世:土地的分封——王室领地与贵族地产;特定的效忠关系。

        亨利一世(1100-1135年):机构的完善——枢密院/度支部/王室法庭。

        亨利二世(1154-1189年):盾牌钱制与民军制;王室法庭权限的扩大。

 

     3、议会君主制:

        贵族、骑士与市民的反抗。

        内战与《自由大宪章》的签署。

        议会的建立:权限与机构。

 

     4、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起义的背景:地租形态的转换与黑死病。

        劳工法令与人丁税。

        起义的内容:反对人身奴役和劳工法令。

        人丁税的修改与劳工法令的废止——历史趋势与暴力的作用。

 

    二、法国

 

     1、查理帝国解体后法国的政治形势:分裂——统一

        分裂的格局:法兰西岛、公国、伯国。

        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商品经济/城市与非封闭倾向;市民与国王的联合。

     2、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

        腓力二世(1180-1223年):扩大领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完善机构——司法、货币、军事;土鲁斯伯国。

        腓力四世(1285-1314年):三级会议与议会君主制。

     3、英法百年战争:

        战争起因:法国领地的争夺;佛兰德尔的控制;加佩王朝的继承权。

        战争进程:1337-1453年。

        战争影响:法国的政治统一;英国呢绒加工业的发展。

 

    三、德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8世纪末—12世纪初。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

        马尔克的传统。

        自然条件。

     2、政治进程: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

        萨克森王朝(919-1024年)与法兰克尼亚王朝(1024-1125年)的王权。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以后的分裂。

     3、对外扩张:

        南侵意大利——奥托时代(951/961年);腓特烈时代(1152-1190年)。

        东进运动——目标:西斯拉夫人地区以及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阶段:易北河——奥德河——维斯瓦河。

        政权:麦克伦堡公国、勃兰登堡侯国和条顿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

        统治:日耳曼化与天主教化。

        后果:古老德意志与新德意志。

     4、教俗之争:

        焦点——主教任命权。

        格里哥利七世的改革。

        沃姆斯会议与拉特兰会议1076年。

        卡诺莎事件1077年。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

 

    四、意大利

 

     1、政治形势:

        北方:公国与侯国;城市共和国。

        中部:拉丁平原的教皇国。

        南部:隶属德皇的西西里国王——安茹伯爵的领地——安茹伯爵与阿拉贡国王分治。

     2、使徒兄弟派:

        首领:悉加列利(1260年)——多里奇诺(1300年)。

        纲领:公有、平等、暴力。

        行动:1303-1307年起义。

     3、城市共和国:

        威尼斯——过境贸易与贵族政治。

        佛罗伦萨——呢绒加工业与贵族政治。

 

    五、西班牙

 

     1、西哥特时代:

        土鲁斯——托莱多。

     2、穆斯林的统治:

        行省——王朝。

        经济的繁荣:农业、贸易、城市。

        文化的交流。

     3、雷康吉斯达运动:

        8-10世纪——防守:阿斯都里亚、加里西亚、雷翁。

        11-13世纪——反攻:卡斯特、阿拉贡、葡萄牙;1212年托罗萨战役。

        14-15世纪——尾声:卡斯特与阿拉贡的合并。

        历史遗产:伊斯兰教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膨胀。

 

 

 

 

第六节 东欧诸国

 

    一、拜占廷

 

     1、罗马帝国分裂初期的拜占廷社会:

        疆域: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及两河流域部分地区。

        经济:隶农经济;农村公社;过境贸易。

     2、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

        君主专制与法典。

        对外扩张:北非、意大利、西班牙。

        评价:领土的扩张与社会的转型。

     3、封建化的历史道路: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与军区制。

        伊苏里亚王朝(717-802年)与破坏圣像运动。

        阿摩利亚王朝(820-867年):人民起义与社会矛盾。

        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与斯拉夫自由农民的依附化。

        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与普洛尼亚制度。

     4、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穆斯林的攻势:阿拉伯人与突厥人;1071年曼齐咯特战役。

        意大利的商业竞争:威尼斯与比萨。

        第四次十字军与拉丁帝国:色雷斯、帖撒罗尼加、雅典、伯罗奔尼撒。

        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