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古代史重点概述!命题预测!(上)

2017-12-16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中国历史的开端

【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考查中国史前时期的内容。大纲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等。其中人类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当时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大纲考查的重点内容。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史前时期的人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通常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广泛使用磨制的石器。

史前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依靠对人类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人类学的知识。正是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发明了陶器,居民村落开始普及,出现了原始农业等,人类历史进入了全新阶段。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都各有其重要价值。

从人类社会组织而言,史前时期的人类大致经历了原始群、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等阶段,最终产生了早期国家。

我国夏王朝之前的历史,没有可信的记载,主要是靠神话与传说保存至今的。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系统,最有影响的是“三皇五帝”之说。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发现了许多文化遗址,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当时的情况意义重大,也深刻影响了以GM后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向。

【复习建议】

复习本章时要注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区别,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中的人类文化遗存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这是考生容易混淆的考点;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存要进行重点的、全面的记忆;由于文化遗存太多、太复杂,容易混淆,考生在复习时不妨按照年代先后,或者地域分布来记忆,这样记忆效果比较好,而且考生在这样的比较中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性,进而更牢固地掌握本章内容。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到当时的生产力由低到高的变化规律,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对于不太重要或者大纲中没有重点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也要适当予以注意。要注意将本章内容和下一章夏商西周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区分、比较中寻找其中的规律。有助于理解本章内容,进而加深答题时的深度。

另外,考生也要适当关注近年来的对于史前时期的考古发现,不排除专家在出题时追求热点的心理,而这也正是考生显示自己知识面、拉开与别人差距的好机会。

【核心内容】

本章中的文化遗存的发现及其所代表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重大意义,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氏族公社中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划分、比较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另外,由于历史学科对生产力内容的重视,要注意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变化规律,记住每个时段标志性事件的时间、内容。

【命题预测】

本章内容在整个古代史中较其它章而言,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不是出题的重点篇章。出题的侧重点应该在选择题、名词解释上,一般不会出筒答题、材料分析题。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文明的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按照以往考研出题的规律来说,这部分内容一般会出一个名词解释;另外,氏族公社、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

第二章夏商西周

【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朝代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兴亡过程是基础知识;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这个时期的制度的创建、沿革,经济的发展变化的把握;另外,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思想以及自然知识等内容,也是一个出题点;应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有关的考古发掘、文化遗址的发现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

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启采用暴力手段,篡夺了益的王位,

变禅让为世袭,“家天下”,国家也就真正诞生了,原始社会解体。其间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王朝得到巩固,夏桀暴政导致灭国。

商朝(公元前16~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夏主荒淫、民心丧尽之时,商汤灭夏建国,并采取措施稳定了商政权;经历了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商王朝逐步巩固之后,商王朝逐渐衰落,到末代商王帝辛之时,他拒谏饰非、酒色淫乐,经过长期准备而壮大起来的周族利用这个机会一举灭掉商朝。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自武王至幽王历12王,11代,与夏商相比它是疆域最大的王朝。周文王积极发展周族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他死后,武王继位,利用商的内部矛盾兴兵伐商,牧野之战,商兵倒戈,最终灭掉了商,建立了西周。两年后武王去世,成王继位,周公辅政,东征平叛,采取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出现“成康之治”。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共和行政”,西周开始衰亡。经“宣王中兴”之后,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从政治制度而言,西周时期分封制发达,是当时重要的制度;宗法制是当时又一重要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商同时期的政权组织与社会结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当时宗族组织相当发达,宗族政权的特征非常明显。

从社会经济而言,农业在商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另外,畜牧业、渔业也有了发展;井田制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手工业方面,商周时,青铜铸造业非常发达,是最重要、最先进的部门。商品交换成为必然,商业活动应运而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基本由官府控制,形成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社会构成而言,商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西周各阶级内部有了等级划分,等级制度尤其明显。

 从思想文化而言,夏商周的“天命思想”、阴阳五行对后世影响很大;天文、历法、医学等有了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发现对于认识商周时期的作用巨大;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对于在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的意义重大。

复习建议

复习中不能仅仅记忆历史内容,这是基础,而且要注重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理解,进行深度分析,这方面才能体现出考生的史学素养;既要从全局上把握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脉络,也要对当时的事件、史实有自己的见解、看法。

这段时期的一条主要线索是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围绕着这个主要线索又能扩展出许多基本的知识点,如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或者说原因,以及变更之后的制度的沿革变化;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变化,不但是继承,更是发展,历史的前进性贯穿其中,因此不能把这三个朝代割裂开来复习,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

复习这段历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一时段,还要把它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因为它不但是原始社会的发展,其制度中有许多原始社会的痕迹,如井田制、宗法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尤其是对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可谓巨大,如国家结构的创制、运行;后世对宗法制在维护社会生活、维系国家稳定中的作用的认可和重视;经济上,重农抑商、“工商食官”政策;思想文化上,“天命思想”、阴阳五行等等。后世王朝中许多知识分子都提出过“回向三代”,有的还作出过努力,宋、清两代尤为明显,可见,这段历史时期在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地位。还有一个问题:夏、商、西周三族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另外就是华夏族与四夷的关系,这都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关系密切,而大一统是古代史综合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核心内容

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三个朝代对于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

命题预测

夏、商、西周时期在上古史中比较重要,是历年的常考点,但以名词解释为主,如盘庚迁殷、武丁中兴、武王伐商、周公东征、共和行政等等;也有出简答题的可能,如夏商西周的制度的创建、变化、影响、意义等,也有可能出比较大的综合题,归纳时要用到这部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另外,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也要注意,有出选择题名词解释的可能。总体上,这部分内容每年考试都会涉及,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既要抓住重点,也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知识点。


第三章春秋战国

内容概述

    本章重点考查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的各方面内容。春秋约300年的历史,上承西周历史的发展,下启战国大变动局面的先河,在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而战国时代,最重要的历史特征,就是继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以后,几大强国之间进一步展开规模更大、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经过长期混战,西方的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建立起了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以来的分裂局面。

    社会经济方面,铁制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技术上的进步和产量上的提高等等,都大大增加了农民对私田的兴趣,所以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剥削的方式,开始向征收实物税过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较之春秋时期有了更大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上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私营工商业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的联系加强,不平衡性减少,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实际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与变法是这个时期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成为大型的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也使得形势更加严峻,要求改变卿大夫专权的局面,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在列强中立足,就要进行变法改革,不然就无法改变被淘汰的命运,这也为统一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社会关系变化,也是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了民间,社会开始出现新兴的士人阶层,他们掌握了学术文化知识,其活跃的社会行为促进了文化学术领域的繁荣,最终出现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这个时期还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复习建议

    这个时期的各项内容都是以“变”为核心的,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对各个方面变化线索的掌握,同时要联系西周时代和秦朝统一后的内容,具体把握变化的原因、后果及中间的过程。战国时代几次大的变法是重中之重,考生需要理解掌握变法的曲折性和原因,即便是失败的变法改革,考生也要充分理解其中有哪些进步因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此外,变法运动的一大成果是各国的政治制度,由先前的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制体制下的官僚制度,这一点是需要考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尤其是同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了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征伐之外,华夷关系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尤其是在春秋时期,注意各国针对外民族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更多需要关注的是华夷之间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这个时期还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需要考生对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学说、著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核心内容

    春秋时代王室的衰微和大国之间的争霸;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瓦解;华夷之争;春秋时代的经济发展;孔子及其思想;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社会等级阶层的发展变化;战国经济的发展;战国的割据和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命题预测

    本章内容比较繁杂,容易在细节题中出现,所以需要考生进行细致的梳理,大题主要会集中在变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中。但是由于本章在大纲中所占篇幅并不大,所以考生不必耗费太大的精力。另外需要对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献有大致的了解。

第四章秦汉

内容概述

    秦朝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君主专制帝国,但是作为一个短命的王朝,秦朝仅存在了15年,但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巩固统一的措施,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长期影响着此后的各个朝代,同时它覆灭的教训也是汉王朝的重要历史借鉴。

    西汉王朝的建立,充分借鉴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并没有全盘地遵循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是国家的主要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时期,则转变为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为代表的儒法混合政策,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历朝的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除了统治思想有转变外,在国家的基本行政制度方面,西汉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西汉结束于王莽的篡位,他希望通过附会古代的儒家经书,进行托古改制,以此来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但是改制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进一步地加深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人心思汉”的舆论影响下,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初期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并没有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很快东汉又陷入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阶段,统治日渐衰微。

复习建议

    对秦汉部分的复习,考生应着重抓住几条线索,并掌握这几条线索在秦汉时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包括统治思想的变化,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法家思想是秦朝立国的主导思想,各国的变法中以秦国最为彻底,贯彻也最为深人,对秦朝的建立和灭亡都有巨大的影响。到了西汉,由于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社会破坏严重,所以统治者注意了革除暴政,与民休息,这些政策与道家的黄老哲学相契合,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同时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和手段,也可以称为“霸王道杂之”。

    秦朝统一以后,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时尽可能地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对此后的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比如编户制度,兴修大量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同时对边疆的巩固和开拓也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西汉前期在经济方面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开放山林川泽给百姓,推动了工商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汉武帝时期,对经济方面又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包括改革货币,改革赋税,盐铁官营等各方面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东汉时期基本还是沿用了西汉前期的政策。

核心内容

    秦朝统一的建立;秦朝的专制集权政策;秦朝的暴政和灭亡;西汉前期的政策调整;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东汉建立和中兴;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秦汉时期统治制度的沿革;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秦汉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代西域的发展情况;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进步。

命题预测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的初始,是重点考查的对象,所以是考生复习的重点部分,除了对政治制度史的熟练掌握之外,对这个时期的社会史发展要有所了解,比如社会中存在的学说和文化传承等。由于这个时期存世的文献较少,近年来出土的简帛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考生对重要的简帛要有所了解,很可能在材料分析和名词解释中出现。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

内容概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大分裂时期,从东汉统治的衰落到隋唐的大一统,中间经历了400年的分裂时期,统称为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初是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时期,至西晋时期,有了极为短暂的统一,随着北方民族的内迁,晋王室的南移,进入到了北方民族混战的东晋十六国时代,在这之后进入了由不同的王朝进行南北对峙的时代,史称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包括前期曹魏对北方各割据势力的兼并统一,其中包括几次大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而曹魏是三国中最强的一国,所以是重点考查的对象,尤其是曹魏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屯田制度和选官制度。在三国时期,另外一个考点是中原各国同各自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包括蜀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东吴与山越等。

    对西晋短暂统一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和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是导致西晋迅速垮台的主要原因。其后,在东晋统治江左的百余年时间,北方主要是由内迁的几个少数民族,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权,其中的前秦也曾一度统一过北方。这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大发展阶段,不同的少数民族都开始了汉化的过程,注意其中政策的变化。此外东晋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有过一些战争。

    十六国之后,北方进入了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间的融合逐渐达到了高潮,其中北魏的改革是重要内容,北朝经历了前后五个政权的并立和交替,与此同时,南方依次出现了四个政权,南北方形成了对峙局面。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具有可比性,最终由大分裂走向了统一。

复习建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时期,所以前后建立的政权相当之多,每个政权的政策都不尽相同,对于考生来说很难进行彻底的梳理。但是这一章内容在大纲中所占的比重又相当大,所以需要考生能抓住主要的线索,进行有侧重的复习。

    首先是政权的更迭频繁,所以政策变化也很快,但是经过仔细的梳理会发现这些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会反复地出现,这就需要考生理解政权建立的背景,尤其是能将不同时期的政权做比较,这样会有助于理解政策的变化原因,或是为什么会出现反复。此外,在同一时期内,往往会出现并立或对峙的多个政权,考生也要对其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线索,从三国开始,大部分的汉族政权都是同地方大族的势力相依附而建立起来的,而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同样要依靠汉族地方势力。士族和门阀政治是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特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政治走向了衰落,寒门势力逐渐兴起,成为政治的主流。另外北方南迁的大族也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主线就是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随着北方战乱的频发,大批农民向南迁移,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考生应注意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农业政策和先进技术的出现有所掌握。

核心内容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及曹魏对北方的统一;三国各自的政治经济发展特点;曹魏的屯田制;司马氏代魏到西晋的统一;西晋的内乱和五胡内迁;十六国兴亡以及与东晋的关系;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江南地区的发展;北魏的一系列改革;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命题预测

    本章在大纲中比例较大,而且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是细节性考点的重要内容,大题方面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