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农民起义,中外关系】(汇总版本)

2017-12-17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思想、宗教!必考重点】(8)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古代经济的发展必考重点】(7)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赋税与户籍制度,必考重点】(6)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土地制度,命题重点】(5)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主要战役,政变,叛乱,名词解释重点】(4)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改革史,命题重点】(3)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二)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记(一)

起义

秦汉时期

秦末农民大起义:①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爆发了反秦起义。陈胜以陈为根据地,号称“张楚王”,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起义持续了半年就失败了,但是起义首倡反秦大旗,冲击了秦朝的统

治。②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巨鹿之战;前207年,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

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改制后,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饥民推举王匡、王凤为领袖,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动起义。22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进的称“下江兵”,与刘秀、刘縯领导的反王莽力量联合;北上的称“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随县时,获得一支有生力量,称“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23年,绿林军为扩大影响,立平林兵的汉朝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改年号“更始”,更始政权排斥赤眉军。24年,赤眉军讨伐刘玄,同年攻陷长安,处死刘玄,但因补给问题被迫撤离长安,在东进途中受到刘秀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绿林赤眉起义失败,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

黄巾起义: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太平道领袖张角经过长期准备,举行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首裹黄巾以为标志,称“黄巾军”。由于起义准备时间长,起义军声势浩大,起义很快席卷长江以北地区。但是由于黄巾军起义仓促提前,尤其是在首都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使得东汉政府可以有组织地进行镇压,将起义军分割在各个地区,逐一击破,起义历时9个月终告失败。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

隋唐时期

隋末农民起义: 隋末,由于山东地区土地兼并严重,加之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各项力役、兵役沉重,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故隋末作为全国矛盾的焦点区域,山东首先爆发起义。614-617年间(大业十年—大业十三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隋末农民起义是继黄巾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历时14年,斗争遍及全国。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扫清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依附关系有所减轻,封建土地占有形式有了很大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唐初统治者行使与民休息的政策。隋末农民起义的三支主力起义军:①瓦岗军:大业七年起义,在贵族出身的李密的谋划下,先后攻取荥阳(今河南郑州)、兴洛仓、回洛仓(今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 以及附近州县,是中原地区最大的起义力量。此后,瓦岗军领导内部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李密后率军降唐,之后被杀。②河北义军:领导人是窦建德,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建立农民政权,在境内鼓励恢复发展生产。 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兵与唐军作战,兵败被杀,其余部也很快被李建成击败。③江淮义军: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控制了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并威胁隋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重镇江都(今江苏扬州)。武德六年,辅公祏率兵反唐,兵败被杀。

裘甫起义:859年(大中十二年),裘甫在浙东发动农民起义,并建立政权。由于作战方针的失误,起义军陷入被动,最终于860年(咸通元年)失败。

庞勋起义:咸通九年(868),庞勋率众发动兵变,旋即得到淮浙、山东等地区农民的响应,发展为农民起义, 迅速控制了江淮地区。次年,唐政府调集军队,联合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将起义镇压。这次起义连同裘甫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黄巢起义:咸通十四年起,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874年(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起义,次年,黄巢起义响应,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爆发。五年,王仙芝被杀,余部北上和黄巢军回合。起义军推举黄巢为领袖,建立了农民政权,为起义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义军控制两广地区后北伐,880年(广明元年)攻陷长安,同年黄巢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大齐政权建立后,起义军满足于眼前胜利,未能追击唐朝残余力量和消灭藩镇与中央禁军残余势力。次年,唐军反攻,至884年(中和四年),黄巢兵败自杀,起义至此失败。其残部坚持抗争到901年(天复元年)。黄巢起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但起义削弱了唐王朝的力量,使唐朝名存实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扫荡了汉魏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五代和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起义首次提出“平均”“均平”的思想和要求,虽然不是明确的政治口号,但反映了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表明了农民的认识水平和革命思想已有很大发展;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藩镇之间的均势,藩镇林立局面得以遏制,有力地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辽宋金元时期

王小波起义:北宋时期,四川地区耕地不足,土地问题十分突出。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率众起义,次年,起义军攻陷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大蜀”,改年号“应运”。同年,起义被镇压,但余部一直坚持斗争。在王小波起义的影响下,1000年(真宗咸平三年)又爆发了王均起义。王小波起义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方腊起义:宣和二年,方腊以摩尼教为组织形式,经过长期的准备,率众起义,最终被北宋政府镇压。方腊起义的组织和宣传形式,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新的发展。

宋江起义:政和八年,河北、京东地区黄河决口,加剧百姓生活困难;北宋设立的西城括田所在梁山泊一带强夺田土,百姓不断反抗。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36人起义,波及河朔,横扫十余郡。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朝转而镇压宋江起义,起义最终被镇压,宋江等36人被招安。

钟相、杨么起义:是南宋初年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爆发于建炎四年,由钟相领导,建立了农民政权,改年号“天载”,钟相被杀后,由杨么继续率领起义军进行斗争。绍兴五年,起义军被岳飞镇压。

南宋绍兴时期后的农民斗争:规模小、范围广;参加阶层广泛;南方少数民族的加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末农民起义:①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的白莲教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聚众起义,称韩山童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起义军首裹红巾,称“红巾军”。十五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改元“龙凤”,建立了农民政权,次年,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全国各地属于红巾军白莲教系统的起义军还有巢湖地区的彭莹玉、赵普胜率领的起义军; 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这支起义军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建立了天完政权;皖北、苏北交界处的肖县李二起义;濠州的郭子兴部,朱元璋由此加入红巾军。②其他起义军中影响较大的有:浙东的方国珍,拥有独立的海上武装,对元朝屡降屡反,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苏北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祐”,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盘踞在江浙一带,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

明清时期

明末农民起义:1627年(天启七年),陕西澄县爆发农民起义,由此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明末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田”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末农民军主要有两支:①李自成大顺政权:1629年(崇祯二年),驿卒李自成被裁撤,次年投身农民战争,投靠高迎祥部。九年,高迎祥遇伏身亡,李自成继承农民军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口号;十五年,攻陷襄阳,次年,以襄阳为根据地,建立农民政权;十六年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定国号为“大顺”;十七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进入北京后的大顺军, 对明朝原统治者未加以恰当的拉拢利用、对关外清军实力估计不足、未对军事政策和部署予以必要调整,最后兵败于清军和吴三桂之手,被迫撤离北京。次年,李自成在湖北遭到地主武装突袭身亡,大顺政权灭亡。②张献忠大西政权:崇祯初年,张献忠率众起义。八年,张献忠联合高迎祥部等农民起义军队, 攻陷明朝中都凤阳,极大打击了统治者的士气; 十年,由于受到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杀政策打压,起义陷入低谷,但虽被招抚,却仍旧保持部队独立性;十四年,张献忠率军攻陷襄阳;十六年,在武昌建立农民政权,次年称帝,定都成都,国号“大西”。大顺军失败后,清军进入四川,剿杀大西政权。1646年(顺治三年), 因内部叛徒告密,张献忠遇袭身亡,大西政权灭亡。大顺和大西军的余部和南明政权联合,坚持抗清。意义:1)推翻了明王朝,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制度的法纪受到一次严重冲击,封建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一次调整,为17C后半期至18C前期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第一次提出了“均田”的斗争口号i,虽然在客观无法实现,却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与渴望,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到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阶段。3)明末农民战争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当时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出现。但他受到明王朝的严重摧残,农民等提出的“平买平卖”“公平交易”口号,反映了工商业者利益的要求,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

王伦起义: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清水教(系白莲教的一支)领导人民反对政府额外加派,发动起义,被镇压。

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乾隆四十六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发动反清起义,被清政府残酷镇压;三年后,田五再度率军反清,起义军全部殉难。

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台湾率众起义,建立革命政权,改元“顺天”。因敌我力量悬殊,内部又遭到清政府的离间,起义失败,林爽文被俘牺牲。

湘黔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湘黔地区苗民爆发起义,起义军控制了黔、湘、蜀等地广大地区。清政府对起义军采取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办法,1796年(嘉庆元年),起义军首领牺牲,但起义一直到嘉庆十一年才被彻底镇压。

白莲教起义:清朝中期,川、楚、陕、甘、豫五省土地兼并严重,大批流离失所的农民加入白莲教。嘉庆元年,湖北荆州的白莲教众率先起义,得到各地人民的迅速响应,起义历时9年,遍及5省,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调集16省军队,耗费饷银2亿余两,致使清朝中衰。

天理教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爆发天理教(系白莲教支派)起义,由于起义仓促提前,导致各地起义军分散作战,势单力薄,最终被镇压。

中外关系

秦汉时期

与西域诸国:由“丝绸之路”通往中亚、西亚。

与日本: 汉武帝时期,日本有30余个部落国家遣使与汉朝往来;57年(建武中元二年), 光武帝赠“汉委奴国王”印与日本倭奴国国王。

与朝鲜半岛:西汉初年,燕人卫满率众进入朝鲜,以平壤为中心,建立“卫氏朝鲜”。卫氏朝鲜亡后,汉武帝在其统治区域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兴起三个国家,即高句丽、百济、新罗,南部则有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三韩”均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与南亚诸国:①越南:在越北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40年(建武十六年),征侧、征贰自立为王(即“二征王”), 起兵反抗东汉统治,旋即被马援镇压。此后,东汉政府在越南进行了一些改革。②印度:称“身毒”,张骞的副使曾到达身毒。③缅甸、印尼、斯里兰卡等国:通过海上通道有所往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与朝鲜半岛:①高句丽:在曹魏、前燕时期多次进攻辽东,未果,至后燕时期趁虚侵占辽东,是朝鲜半岛最强大的政权,和我国南朝、北朝政权均来往密切,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前秦时期,佛教传入高句丽。②百济:于4世纪兼并马韩各部落,建立国家,同中国南北政权均保持良好关系。③新罗:是辰韩、弁韩联合而组建的国家,西晋时期即遣使访华。和百济一起受到汉传佛教的影响很大。

与日本:曹魏时期,邪马台国遣使访华;东晋、南朝时期,各政权均遣使去大和国,册封其国王;汉字和汉文成为日本的记录工具。

与中亚诸国:①大宛:十六国到北朝期间,多次遣使来华。②大月氏:佛教经其传入。③萨珊波斯:多次遣使到中国南北政权。④大秦: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依旧和中国遣使往来,中国的养蚕技术经波斯传入大秦。

和南亚诸国:①印度、斯里兰卡:法显西行。

隋唐时期

综述: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扩大。对外交流的通道除了传统的“丝绸之路”外,新开辟了数条对外通道;在海上航线上,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

与东亚、南亚诸国:①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结束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新罗派遣大量留学生赴唐学习;以汉字字形作为音符,在7世纪中叶创制了“吏读”;由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新罗被称为“君子之国”。②日本:参照汉字楷体偏旁创制“片假名”,参照汉字草书偏旁创制“平假名”,日本文字自此定型;鉴真东渡:天宝十三年,鉴真率弟子第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将律宗传到日本;政治上,受唐律影响颁布《大宝律令》,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类似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文化上,在京都设立的大学,学制和唐科举分科相仿;科学技术上, 平成京和平安京设计、布局和长安城一样,中医和日本传统医学相结合形成“汉方医学”。③印度:玄奘旅印,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梵文657部,次年完成《大唐西域记》, 共12卷,记叙了玄奘西行途径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等,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的历史、地理以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玄奘之后,有义净旅印。671年(咸亨二年)义净从广州渡海出发,在外周游25年,足迹遍及30余国,于695年(证圣元年)回到洛阳,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7世纪南亚、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宗教、经济、风俗、交通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可贵资料。

与西域诸国:①中亚地区:“昭武九姓”,是唐名义上的附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

介。②大食:怛罗斯之战。

辽宋金元时期

综述:两宋时期,由于西北传统陆路交通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兴盛,政府设有“市舶司”以管理对外贸易和进出的人员、货物;记载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的书籍有《岭外代答》《诸蕃志》等。

与东亚诸国:①朝鲜半岛:北宋宣和年间的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40卷,是高丽历史的传世名作;活字印刷术传入后发明了铜活字。②日本:折扇传入中国,称“倭扇”;双方贸易发达,南宋铜钱大量外流日本。 ③越南: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喃”。

与其他地区:和东非地区存在商业贸易往来。

明清时期

明初对外关系:①秉承了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朝贡模式,要求其他国家至少在名义上臣服,和明朝保持宗藩关系→政权间的不对等是历史的产物。②奉行海禁政策→防止私人出海和倭寇或者敌人残部相勾结。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7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前后时间跨度近30年。郑和的舰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30余国,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出海活动,也是世界最早的大规模海上活动。郑和下西洋旨在宣传明朝国威,扩大海外政治影响,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与海外国家的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于地缘政治经济、亚洲国际贸易网络的建立和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世界一体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平定倭患:从1467年(成化三年)起,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各割据势力均试图和中国通商以谋取利益;明廷推行的朝贡贸易体制既不能满足每一个诸侯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他们所要求的人数和次数。于是日本各个割据政权纠集浪人、武士和商人,组成武装团伙,在中国沿海走私、抢劫,沿海地区倭患再度复燃且日趋严重。1523年(嘉靖二年),倭寇细川氏和大内氏在办理入贡手续的问题上发生争执,继而大肆劫掠宁波沿海地区,是为“争贡之役”。此后,明廷重申禁海令。三十四年,戚继光调往浙江主持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军纪严明的“戚家军”。四十年,他指挥这支军队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随即进入福建,配合俞大猷和谭纶剿倭,于四十三年基本平息福建倭患;同年,俞大猷肃清广东倭寇。东南沿海倭患至此完全解除。抗倭战争的胜利,解除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长期骚扰,使得这一地区社会得以安定,生产得以照常进行,为之后的“隆庆开关”创造了条件。

抗倭援朝: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动员全国军队20万人,入侵朝鲜,旋即攻占朝鲜半岛大

部。朝鲜遂向中国求援。同年年底,李如松率明军约4万人进入朝鲜,次年年初,光复平壤,随即收复开城、王京以及汉江以南千余里土地,日本遂退缩到釜山,提出撤军、议和。由于中日双方议和条件相距甚远,难以达成和议,二十五年,日本再度侵朝,次年战败,全线撤军。抗倭援朝战争,反映了当时中、朝、日三国的关系,在三国关系史上有重要地位,对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明代和西方国家的交往:①与西方国家的早期交往:1513年(正德八年), 葡萄牙人若热·阿尔瓦雷斯成为最早达到中国的葡萄牙人,但是由于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登陆,故其在中国海岸做短暂停留后就离开了。 十二年,葡萄牙派使团来华,由于东西语言不通且明武宗南巡,葡萄牙人直至武宗驾崩也未见到皇帝, 武宗驾崩后即被驱逐。嘉靖元年, 葡萄牙再派船队来华,在新会西草湾与明水师激战,战败后离去,此后,葡萄牙放弃和明廷的官方接触,与倭寇、海盗相勾结,参与走私或劫掠。葡萄牙人出使失败以及之后的西草湾事件对中西交流产生消极影响,加重明廷对西方的防范,促使嘉靖帝厉行海禁。三十六年,葡萄牙人租澳门地域,非法移民,澳门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在华最早的殖民地。万历二十六年,西班牙菲律宾总督派舰队侵犯广州,被明朝军队驱逐,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趁虚攻占台湾的鸡笼、淡水。万历三十二年和天启二年,荷兰先后两次试图强登澳门和澎湖列岛,均遭失败,此后转向台湾。台湾一直到南明时期才被郑成功收复。 ②传教士来华: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是基督教的一个传教组织——耶稣会。最早到达中国传教的是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是罗明坚; 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此外著名额传教士还有熊三拔、艾儒略等。传教士以“知识传教”为方针,以“学术思想”为媒介,力求扩大对中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上流社会的影响。天文学上,传教士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等人编制《崇祯历书》; 数学上,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地理学上,利玛窦等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是在中国诞生的第一张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地图, 艾儒略以中文写就的《职方外纪》 对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和风物民情予以介绍, 西方地理学的引入和地理观的传入,在中国产生巨大的思想变革;物理学上,《远西奇器图说》是传入中国的首部西方近代工程物理学专著,熊三拔的《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水利设施的性能及制作;西方火器的引进和改造;在中学西传方面,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利玛窦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寄回欧洲,1626年(天启六年),金尼阁将“五经”翻译成拉丁文,寄回欧洲。中国传统思想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的理论武器,17、18 世纪的法国,“中国风格”或“中国趣味”盛行一时。

清代对外交流:①传教士:加以利用的同时对其活动予以严格监视;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申禁止洋人传教;此后乾隆、嘉庆年间,清廷多次颁布洋人传教治罪条例。②海禁政策: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宣布封闭一切海港,仅余广州一处通商,且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理外商对华贸易。清廷闭关锁国的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影响(根本),为了安全,保守自大。③英国政府两次遣使访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和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阿美士德访华。两次访华均未取得任何成果。为扭转英中贸易的逆差,英国开始对华大量走私鸦片。

清代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①雅克萨之战。②三个条约:i《尼布楚条约》:中俄间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议和。康熙二十八年,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用满、蒙、汉、俄、拉丁五种文字写成。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以北属俄罗斯,以南属中国,至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方暂行搁置,留待以后定议;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两国商旅凡持有文票(护照)者,听其往来贸易不禁。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黑龙江流域(含库页岛在内)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土地属于中国领土,是一个平等条约。ii《布连斯奇条约》: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的条约。1727 年(雍正五年)签订,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以恰克图为起点,由此东到额尔古纳河以北属于俄国,以南属于中国。该条约还包括通商、遣返逃犯、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布连斯奇条约》遏制了俄国对我外蒙北疆的侵略,维护了中国北疆的稳定。iii《恰克图条约》:1728年(雍正六年)中俄签订关于中俄在蒙古北部边界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的条约。条约规定:在边界问题上与《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相同;俄国商人每三年可以到北京一次(每次不得超过20人),买卖货物,无需交税,除北京外,还可经常在恰克图、尼布楚等地进行边境贸易,亦不征税;俄国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俄国东正教可以在北京的俄罗斯馆内建造教堂、增派教士等。该条约允许东正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和传教,使沙俄的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