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專題

2017-12-21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專題

一、名词解释

商品经济

所谓商品经济,就是生产目的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个方面。明清时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表现在:1.手工业生产门类增多(冶铁、缫丝、采矿、造船等)。2.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如粮食生产有了专业化地区)。3.商业信贷有所发展,民间金融活动中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地区封锁,发展了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大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优惠条件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待遇,被称为“最惠国待遇”。但在近代史上,中国与外国签订的许多协定中,中方给予外方优惠条款,却得不到外方给予相应优惠条款。在这种情况下,中方给予外方的优惠条款被称作“片面的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是为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最早条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缺乏平等的国际地位和权益,正处于被侵略、被奴役的状态,给中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租界制度   

列强根据和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租占土地的制度。1845年,英国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随后列强纷纷效仿,许多城市相继设立了租界。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但租界的存在也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加速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抗战胜利后租界被收回,租界制度也随之瓦解。             

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形式。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且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办,与官方无关。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近代中国新式企业的诞生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道路。但由于其具有浓厚的买办性和封建性,不利于企业自由竞争和壮大,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商品输出

所谓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家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将本国商品向国外市场大量地销售。其主要手段是高价出售本国工业品,低价收购农副产品,逐步占领和控制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是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方式,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占领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家集团将本国资金定期或不定期向外国输出,以获取高额利润。在近现代史上,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通过资本输出,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经济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是晚清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官督商办性质的民用企业。1872年,李鸿章令朱其昂在上海试办,1873年正式成立。开办时仅有轮船3艘,后不断扩充。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商垄断中国内江航运的局面,但它搞封建垄断,也阻碍了民族资本航运的发展。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购买上海虹口一家美国人办的旗记铁厂,并合并原来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所炮局而成立的军工企业。局址最初设在上海虹口,后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江南制造总局经费主要来自淮军军需及海关洋税等,其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军队。江南制造总局又于1868年附设翻译馆,聘请了一些外国人和中国人合译西书。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对中国工业近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永佃制     

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太平天国以后,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一种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即地主享有土地所有权,负担田赋,有权收租;但不能随意增租和夺佃,对土地的使用不能横加干涉。佃户享有土地耕种权,即永佃权,即可长期拥有土地经营权,需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一定比例的收获物,但不得将其抵押和转让。土地永佃制的出现,虽没有改变国家和农民、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剥削关系以及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的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地租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佃户对土地耕种的积极性。

厘金制度

厘金是近代史上历代政府对商人生产、运输、销售商品而开征的一种新的税收项目。厘金最早是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经费而于1853年开始征收的,后被推广,成为一项经常的税收制度。其征收方式一为活厘,又名行厘;一名板厘,又称坐厘。前者为商品通过税,后者为商品交易税。税率起初规定为“值百抽一”,故为厘金。厘金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起了相当大的破坏作用,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分割了国内市场等。直到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将厘金纳入统税范围征收。

票号或钱庄

    票号,也叫票庄,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山西,也叫山西票号。是中国的旧式银行,专门经营汇兑业务,是中国近代化发展中重要的金融力量。

钱庄是明代中后期,由传统钱铺、金店发展而来的一种信用机构。最基本业务是钱币兑换,后来发展出存放款、发行兑换券、票据结算等业务。票号和钱庄都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户部银行

户部银行是清政府组建的国家银行,1905年总行设立于北京西交民巷,后又在多地设立分行。主要目的是为了整理币制、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是第一家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是中国第二家现代化银行。户部银行除经营存贷款项、买卖金银、折收期票、汇兑划拨公私款项、代人收存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有承领银铜铸币、发行纸币、代理部库等特权,实际上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性质。1908年,该行更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将其改为中国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户部银行的建立对促进中国金融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满铁  

满铁是近代日本控制我国东北地区交通运输的经济侵华机构。1906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设置“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一般简称“满铁”。该机构表面上是一个修建经营铁路的公司,但实际上拥有极大的权势。它除负责投资经营中国东北南满铁道(即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铁路)的投资、经营、管理之外,还公然涉足于我国东北地区政治、军事、情报等领域。据历史资料显示,在近40年的时间里,“满铁”始终活跃于日本经济侵略中国的最前沿,它是日本经济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本营。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是指当政者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强行占有公共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私人资本,从而在经济领域中形成一个被个人或集团强占、控制的官僚资本。官僚资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早期形式;

第二阶段: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官僚资本继续发展;第三阶段:1927-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官僚资本发展到高峰,形成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当政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权力,强行将社会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占有的官僚资本,对当时国民经济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减租减息政策

减租减息政策(又称“二五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其具体内容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租佃者征收的税额要在原税额的基础上减少25%;贷款者向被贷款者征收的利息数量要在原金额的基础上减少25%。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后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形成、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时期由毛泽东提出的经济纲领。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的主要任务。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简称“两没收一保护”),即:(1)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四大家族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三大经济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海关制度 

    海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管理、监督进出口货物合法进出国境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是国家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前,尽管封建政权日益腐朽,但海关主权还是被清政府掌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逐步夺取了中国海关行政权。(自由发挥……….)

土地制度

      从整个封建社会来看,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占有方式:一是国有土地所有制;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三是自耕农所有制。从清代土地占有情况来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从总体来看,清朝土地占有有三个特点:一是土地占有不均。在清代全部耕地中,国有土地只占5%;自耕农土地只占10%;而地主私人土地大约占85%。二是旗人占有大量土地。清朝是满族建立的一个全国政权,在北京、沈阳附近和满族军队布防地区,满族贵族、旗人占有大量土地。三是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前夕,我国南方各省土地兼并的趋势日益加剧。

 二、论述题

1、简析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①.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②.没有土地占有的严格等级;

③.土地占有不均,封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④.土地兼并严重,普通农民大量失去土地;

⑤.农民对于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不紧密,也不稳定。

⑥.自然经济盛行,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⑦.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⑧.在清代,旗人占有大量土地。

2、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主权的损害

①.领土主权的破坏(沿海、内地、边疆)

   《南京条约》  中俄一系列条约  《马关条约》等

②.司法主权的破坏(领事裁判权)

    185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③.关税自主权的破坏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  《天津条约》降低税率  值百抽五

④.海关行政权的破坏    1853——

⑤.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和内地通商权的丧失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天津条约》之九江、汉口

⑥.开辟外国租界区     1845——

⑦.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⑧.其他权益的丧失。(派驻兵船、自由传教)

3、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投资的基本概况及特点

基本概况: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内容为西方国家及商人在中国开办工矿企业、兴建铁路,以及贷款给中国政府等。

    ①.投资数额急剧增长。《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不久,帝国主义各国开始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铁路修筑权的斗争,对华投资数额急剧增长。

    ②.投资国家主要是英、法、美、俄、德和日本六国。

    ③.投资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沿海和铁路交通等方面。

特点:

①在投资来源上,其原始资本大部分来自于对中国本土的掠夺。

     如(1)鸦片利润;(2)战争赔款;(3)开办银行吸收中国人的资金;(4)发行债券股票;(5)直接侵吞和兼并中国企业,等等。

②在投资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投机性。

  (1)直接投资多,间接投资少;(2)资金流动性大;(3)进行长期的土地投资。

③在投资地区上具有集中垄断性。

  (1)国别集中;(2)地域集中;(3)企业集团集中。

④在投资条件上带有超经济掠夺性。

  (1)借款附加各种特权;(2)贷款附加各种条件,如利息高、折扣大、担保多等;(3)割让、强租土地或划分势力范围。

 

4、试析清政府创办军工企业(或民用企业)的概况及作用

军事企业

从1861年到1890年止,清政府耗费了上亿两白银,创办并存活了24个大小军工企业。其中较大的有:(1)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军械所(时间最早);(2)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3)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创办金陵机器局(修理仿造枪炮);(4)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造船驾驶);(5)1889年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湖北枪炮厂(修理仿造到自造枪炮)。

    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清政府所创办的这24个军工企业,除福州船政局是专门修造船只以外,其余工厂大都以生产或仿造枪支弹药为主。

从主观目标来看,清政府工企业的作用是反动的,理由:

  (1)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加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3)延缓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从客观效果上来看,具有某些进步性:

   (1)更新了清军的某些武器装备和兵种结构,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3)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会使用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       

(4)传播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5)促进了其它企业,特别是近代工矿业的产生和发展。

(6)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某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工厂制与雇佣劳动制。

     从总体来看,清政府创办军工企业的目标是反动性,但在客观影响上具有某些进步性。二者作用交织在一起,但以前者为主。

  民用企业

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在创办军工企业的同时,又创办20多个民用企业。其中有代表性的企业有:

1.航运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这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

2.采矿业:如台湾基隆煤矿、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

3.纺织业:如上海织布局、湖北织布局。

4.冶铁业:汉阳铁厂(1889年)、湖北大冶铁矿、后扩大为湖北汉冶萍煤铁公司。

5.电报业: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上海万国公报、70至90年代,清政府派人架设了国内主要有线电报线路。

    6.铁路运输业:

     (1)1879-1881年清政府出资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这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条铁路;(2)台湾基隆铁路;(3)天津至山海关铁路;(4)天津至北京卢沟桥铁路;(5)津浦铁路、沪宁铁路;(6卢汉铁路;(7)山海关外铁路。

目前,史学界主要观点认为: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作用是进步作用与消极作用交织在一起,其中进步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占次要地位。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说进步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1、消极作用

 (1)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如这些企业从创办起就与封建政权结合在一起;企业由封建政府机构或官僚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机构官僚衙门化。

 (2)具有集中垄断性。如限制某些行业发展;压制某些民营企业与之竞争。

 

2、进步作用

(1)采用了近代大机器生产,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2)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制;

(3)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官办民用工业的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4)有利于本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5)有利于改变晚清社会经济结构。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鸦片战争以后,这一传统的经济结构虽长期保持,但新增了近代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工交企业,并逐渐壮大。这一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

5、试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及作用

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没有经过正规的发展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即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工厂。

     中国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途径有二:一是由地主、官僚、买办、华侨等直接投资设厂;二是由原有的作坊主投资设厂升级。

2.地区分布相当集中。

     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其中尤以上海、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最多,地区分布上相当集中。

3.多数私人企业

          内部资金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4.私企与本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政策、原料、市场等。

  5.私企与外国资本主义也有相当多的联系。如资金、技术、设备等。

积极作用

    1、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交通、商业、外贸等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如用国货抵制洋货等。 

3、初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即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向以近代工商业经济为主体转化。

4.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

1、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2、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规模十分弱小,例如数量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3、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尽管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它的进步作用远大于它的消极作用。它是近代中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6、简述厘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厘金是近代史上历代政府对商人生产、运输、销售商品而开征的一种新的税收项目。

主要内容:   

    (1)创办时间:1853年9月,江北大营左副都御使雷以缄在扬州仙女庙等为筹集军需,劝告各大米商捐米助剿,后又向各种商人开征商品流通税,因每两抽一厘,故称厘金。

     1854年,钦差大臣胜保奏请将此法推广到全国。1855年清政府因经费、军费缺乏,以开征“临时税”为名,下令将厘金制度通行全国各地。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这种“临时税”理应裁撤,但后因洋务新政兴起,厘金屡次被撤未果。

     直到1932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厘金税并入统税,一体征收。

(2)厘金征收方法有两种:

     一为活厘,又名行厘;一名板厘,又称坐厘。前者为商品通过税,后者为商品交易税。税率起初规定为“值百抽一”,故为厘金。后来,其征收标准各地不一。有的征3%;有的征5%;还有的征10%。

  (3)厘金的作用:弊大于利

   厘金是近代史上历代政府在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开征的一个新税种,对当时社会经济起了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①.厘金制度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中小商人残酷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厘金制度的实施更加重了对近代手工业和工业发展的阻碍,加速了手工业者走向破产,使人们生活更加困难。

②.厘金制度的实行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生产的发展,其限制了商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商品成本和价格,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流通量和购买量,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③.厘金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厘金制度规定外国商人进口的商品享有各种特权,从而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助长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力。

7、试析近代中国资本积累的特点

一是积累经济基础不同。英美等国是以工商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中国则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二者资本积累的经济基础不同。

  二是积累手段不同。英美等国资本积累既有和平手段(即税收手段),又有暴力手段。中国资本积累主要是和平手段,暴力手段较少。二者资本积累的手段有所不同。

三是积累范围不同。英美等国资本积累的范围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外市场。中国资本积累只有国内市场,没有国外市场。  

    四是积累程度不同。英美等国资本积累程度较为充分,中国资本积累程度极不充分。这一点可从中国近代官办企业和私人企业发展缓慢的事例中找到许多例证。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中国官办企业和私办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极为缓慢。

8、试析19世纪下半期中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

(1)外国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大批贸易特权。如扩大通商口岸、减税、免税等;

(2)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如海关行政、沿海贸易、内河航行、内地通商等权益;

(3)东西方交通运输条件有了较大变化。如1859-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距离。

(4)70-80年代东西方海底电缆开通,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商业信息条件。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在华陆续建立起一系列与贸易相关的商品市场和金融机构。

9、试析19世纪下半期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

1.解体的主因不同

     西欧国家自然经济解体的主因是本国资本主义;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因是外国资本主义。

  2.解体的程度不同

     西欧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为充分、彻底;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却极不充分,地区上参差不齐。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较快,程度较深;而广大内陆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就比较缓慢,范围较窄,程度较浅;有些偏僻省区,自然经济甚至是原封不动,少有解体现象。

3.解体的速度不同

     西欧自然经济解体短而迅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却相当缓慢,经历时间很长,从明清至近代大约300多年。

4.解体的后果不同

     西欧自然经济的解体直接导致了本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而中国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虽然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却没有导致农村资本主义的相应发展。

作用: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有利有弊,但总体看是利大于弊。

2、消极作用:

  (1)外力推动;(2)解体不充分;(3)解体时间长;(4)解体后果,没有直接导致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进步作用:

(1)中国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扩大了国内商品市场,为本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商品市场条件;

(2)中国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扩大了国内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充足的雇佣劳动力。 

(3)如果撇开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单纯相对于封建经济来看,那么,自然经济的解体毕竟是历史的进步,它是有进步意义的。具体表现在,它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为中国资本主义及其工业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即商品市场条件和劳动力市场条件。

10、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试析其胜利的历史意义

     1、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1927-1956年间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共同组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经济形态。

     2、经济成份:国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领导成份;合作社经济是半公有制经济,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私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的农业经济和独立的小工商业者的经济,以及中小资本主义经济。

3、历史进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时期。

    4、 产生条件和前提: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只能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产生,革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前提和保证,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又为工农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5、时间:新民主主义经济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也改善了人民生活。

第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胜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必然趋势,它为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又如今天仍在提倡的“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方针,也是在原来自力更生方针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