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名词的“格外”功能——格形态的超范畴扩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刘丹青
【关键词】:格形态、功能扩张、指称、信息结构、体范畴
【提要】:本文以库藏类型学显赫范畴的观念讨论人类语言格形态的功能扩展问题,着重探讨格形态超出格范畴的以下功能:1)“近格附名功能”,即通常依托名词、跟格范畴关系较近的功能,如指称、信息地位;2)“远格附动功能”,即通常依托动词、跟格范畴距离较远的功能,主要有时体范畴;3)非范畴功能,即跟特定词项相关、比较离散的功能。涉及语言有拉丁语、日语、韩语、芬兰语、羌语、苏龙语、普米语和汉语西北方言等。格形态的跨语言功能表现再次展示了显赫范畴强大而多样化的扩张力以及背后“物尽其用”原则的作用。这类扩张经常基于格形态使用中的范畴限制,由此衍生出寄生范畴,并不基于直接的语义-认知关联;也有些则有基于转喻等语义-认知关联的引申机制。
英语动词DIE的非宾格属性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景泉
【关键词】:英语动词die、词汇语义、同源状语、非宾格属性
【提要】:非作格动词带一个外论元,无直接内论元,而非宾格动词带一个直接内论元,无外论元。两类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完全由语义决定,但表现在句法中。英语动词die描述其唯一论元对象的非自主控制事件,带客体直接内论元,属于典型的非宾格动词。在虚义there结构中,die的唯一论元保留在其基础生成位置,即直接宾语的句法位置,以直观的方式体现了非宾格性。本文反对将die分析为非作格动词,论证die所带的同源名词并不是论元,而是状语,居于附加语的结构位置,而不是宾语位置上。只有非作格动词才能带论元性质的同源宾语。论元性同源宾语结构具备诊断非宾格性的能力,而一个不及物动词能否进入该结构是由其论元结构决定的。
从分布式形态学看现代汉语语素“化”
及其与英语后缀-ize的共性和差异
作者:清华大学邓盾
【关键词】:分布式形态学、“化”、-ize、汉英比较
【提要】:本文采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探讨现代汉语语素“化”的性质与功能,并分析“化”与英语后缀-ize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化”代表四个现代汉语的语言单位:两个无类词根,包括一个实现为自动词的词根和一个实现为使动词的词根;两个功能性核心成分,包括一个生成自动词的动词类赋予者和一个生成使动词的动词类赋予者。文章详细讨论了上述四个单位区分与定性的依据,并分析了两个动词类赋予者在构词中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组配规律。以本文对“化”的研究结论和文献上对-ize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文章归纳总结了两者在区分与定性、组合对象的类型、语义组配规律三方面的共性,并简单讨论了两者的主要区别及其体现出来的汉、英语在构词上的类型差异。
一元分裂句法:最简方案的新路径
作者:广东工业大学王和玉
【关键词】:二元合并、一元分裂、加标、初始合并、递归性
【提要】:二元合并句法一方面合理简洁地解释了语言的递归性和层级性,另一方面仍包含语段、加标、基于一致性关系的特征赋值等理论附件,同时还要假设不同的具体合并方式和限制性条件,才能保证生成结构的多样性与合法性。Zwart(2009,2011a,b)提出的一元分裂句法放弃了诸如拷贝、移位、语段、加标、一致、移交等概念,也不用设定不同的合并方式和额外的界面解读条件,同样能有效解释语言的递归性、向心性和局部性。一元分裂句法不仅在理论上简化了句法运算的构件、降低了运算负担,还化解了二元合并句法中初始合并的困境,有效地解释了合成词与短语的区别、难易结构的属性,是探索最简句法的新路径。
从汉语再看中世朝鲜语的齿音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邵磊
【关键词】:中世朝鲜语、训民正音、朝鲜齿音、半齿音、半腭音化
【提要】:本文从汉语声韵的视角探究朝鲜文创制之初的16个齿音字母的音价及齿音腭音化音变等问题。文章认为,汉语齿头音ᅎ、ᅔ、ᅏ、ᄼ、ᄽ的音价为齿龈音/ts/等;正齿音ᅐ、ᅕ、ᅑ、ᄾ、ᄿ的音价为卷舌音/tʂ/等,与半元音j结合时音变为龈腭音/tɕ/等;朝鲜齿音ㅈ、ㅊ、ㅉ、ㅅ、ㅆ的音价为后齿龈音/tʃ/等,半齿音ㅿ的音价亦为后齿龈音/ʒ/,不同于以往朝鲜语学界关于齿龈音的多数结论。在研究方法中,本文假设了一对半齿音——“半齿头音”与“半正齿音”,意在用齿头音和正齿音来推测半齿音的位置;同时提出“半腭音化”的概念,以解释朝鲜语“腭音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同伴协商互动实证研究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舒静
【关键词】:小组互动、意义协商、形式协商、内容协商
【提要】:本研究以同伴协商互动为核心,从大学英语课堂同伴互动口语语料库随机抽取79个话题讨论任务的小组互动口语语料,借鉴Varonis&Gass(1985)的意义协商发生模型,分析同伴互动中各类协商互动的分布特点及发生过程。结果发现:外语学习者在小组互动中主要进行内容协商,推动话题发展,也有一定量的意义协商和形式协商以解决互动中的交际障碍和语言形式困难。学习者发起的协商只有不足半数能够经历完整的协商互动过程,大部分止于反馈步,少数止于指示步。
朝鲜语敬语词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
——语义信息与语法信息的双重作用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 汪新筱 中国人民大学 张积家
【关键词】:敬语、语法信息、空间隐喻、重量隐喻
【提要】:本研究采用隐喻启动范式,考察朝鲜语敬语词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揭示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在隐喻认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在固有敬语和词素敬语加工中均存在部分的空间隐喻一致性效应:敬语词启动促进对屏幕上方字母的识别,平语词启动对字母识别无影响。实验2表明,在固有敬语和词素敬语加工中均存在部分的重量隐喻一致性效应,“左平右敬”词对促进对“左轻右重”天平的判断。这表明,在朝鲜语敬语词加工中,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均激活相应的空间知觉和重量知觉,体现出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的双重作用,为语言理解的具身观提供了证据。
二语暂时性主宾语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
动词语法体效应
作者: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马龙凯 杜慧颖
【关键词】:语法体、二语句子加工、主宾语歧义、表征信息
【提要】: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实验范式,考察动词语法体形式对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线加工暂时性主宾语歧义句的影响,并与本族语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不同水平学习者均已掌握英语动词语法体的相关显性知识;2)在线加工实验中,学习者的数据未呈现显著的动词语法体主效应,与本族语者表现不同;3)相比低水平学习者,高水平学习者的实验数据更接近本族语者,但对进行体标记仍不够敏感。已有的用体标记语法化程度不同对此现象的解释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提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体标记语法化路径和民族思维特性不同,英汉语法体的表征信息不同,分别凸显空间和时间概念,汉语对中国学习者产生跨语言的影响,但若学习者英语水平超过某一阈值,影响可减弱,这进一步验证了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
成年学习者二语句法表征发展研究:
来自结构启动的证据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杨琨
西安交通大学王敏魏行
【关键词】:二语句法表征、结构启动、二语水平、词汇重复
【提要】:本文报道两项结构启动实验,分别考察成人学习者二语和跨语结构启动效应随二语水平变化的趋势,探究二语抽象句法表征和双语句法共享表征的发展顺序。二语内启动实验结果显示,从初级到高级水平的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仅在动词重复条件下产生了显著的结构启动效应,且词汇加强效应随二语水平提高而增强;从母语到二语的跨语启动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受试的二语水平与二语内实验相当,却在高水平段表现出显著的跨语结构启动效应。跨实验综合分析表明,二语抽象句法表征和双语共享表征可能是同步发展的,不支持二语句法发展模型关于二者存在先后顺序的预测。
《国标》与新时期外语类专业定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冯光武
【关键词】:《国标》、外语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定位
【提要】:高等学校的专业定位包括两个维度,即专业内涵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前者明确专业性质和学科基础,后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又包括两个层面,即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与基本规格和专业点的办学定位。依据《国标》,外语类专业属文科专业,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为基本内涵,相关学科知识为外延,人文性质突出,跨学科特点明显,开放性强。外语类专业培养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取向多元,服务面向广泛,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突出的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外语类专业办学定位要立足学校实际,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杨、霍英译《红楼梦》文化传通的诗学比较
华中科技大学王树槐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传通、翻译诗学
【提要】:基于自建“《红楼梦》文化翻译语料库”,本文首先介绍了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译本在各个文化类别上的翻译方法,并比较了各层次文化折射率。结果表明,除了语言文化层次的“汉字音形义”外,其他层次的文化折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霍译文化折射率稍低于杨译,与原文文化更靠近一些。之后比较了“杨译依从同质化诗学,霍译依从差异化诗学”的翻译理念,再后根据英语母语读者调查,评价了杨、霍译本诗学的贡献与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中国文学外译的“二阶段模式”假设。
闵福德的译介及中英文化沟通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许多
【关键词】:闵福德、中译英、文化立场、译介理念
【提要】:闵福德是当代英国著名翻译家。本文从其文化立场和译介理念两方面分析他
半个世纪来所致力的中英文化间的沟通工作。闵福德致力于中英文化沟通,融合中西学者对所译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注意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发掘文化的丰富性。文章认为,闵福德欲呈现“最好的中国”的文化立场,使他探寻出在语言与文化两个维度上进行动态忠实的翻译之路,也使他的中英文化沟通带有鲜明的文化阐释特点。
《我们大脑中的语言:人类特有机能的起源》评介
湖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韩百敬湖南大学曾涛
《我们大脑中的语言:人类特有机能的起源》由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教授Angela D.Friederici所著,于201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Friederici是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知名学者,1995年首次提出结构驱动型(structure-driven)听觉语言加工的“短语结构-词汇语义和动词论元结构-整合解读”三阶段神经认知模型,并于2002年做了细化与补充,该模型成为引领近三十年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该书秉承前期基本思想,基于包括作者本人及其团队研究在内的电生理、脑成像等实证数据,围绕空间定位和时间进程两个参数,从听觉语言加工、语言习得和语言进化等角度综述并分析了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作者在刻画和呈现语言相关的灰质脑区定位、白质纤维连接和动力学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建构了以其三阶段语言加工模式为指导的相关理论模型,为语言与大脑的关系提供了统一解释。除简短序言和导言外,全书共八章,分四部分,每部分两章。下面先概述各部分主旨,再分章介绍,最后予以简评。
《实验语用学:认知科学的实据》述评
上海理工大学 韩戈玲 廖国海
《实验语用学:认知科学的实据》是法国学者Ira Noveck集最新研究成果推出的新作,是他与Dan Sperber所编《实验语用学》论文集出版十四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实验语用学取得系统性发展。本书呈现了欧美认知心理学实验室关于语用现象的研究成果和认知科学实验技术的前沿动态。全书共十四章,分四个部分。本文先介绍各章内容,然后做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