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概览 | 《德语人文研究》2020年第2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北外学术期刊”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文化学关键词:日常
周濛濛
[关键词]日常生活、生活世界、异化、日常与文学
[内容提要]虽然“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和理解视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总是为我们所熟悉。相反,它充满了种种矛盾、歧义和陌生的元素,正是这些元素才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反思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这一日常的生活空间。本文通过勾勒日常生活的概念史流变,力图简要展现它动态的概念史以及相关的历史语境,并着力梳理20世纪的社会学和哲学对日常生活或者“生活世界”问题的反思。此外,对日常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叙述方式的探讨,也将为我们感知和理解日常生活的复杂面相提供富有价值的角度。
划向日常的闪电——论里尔克诗中的艺人呈现
贾涵斐
[关键词]日常、街头艺人、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内容提要]街头艺人是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存在,他们既是拥有高超技艺的、为大众所观的对象,又是与日常的规则和秩序形成对照的边缘角色。里尔克的晚期代表诗作《杜伊诺哀歌中的第五首着重刻画了街头艺人,将其视为无定、易逝的存在。在里尔克的中期诗作中,也已出现这类艺人的形象。本文尝试探讨这些诗歌中艺人的呈现方式,分析里尔克如何藉此造诗作与日常生活的张力,进而撼动日常秩序和认知。
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轶闻书写:以克莱斯特《柏林晚报》中的轶闻为例
卢盛舟
[关键词]克莱斯特、轶闻、日常理论、普鲁士改革、偶然性、机趣
[内容提要]德·塞托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论述了“战术”与“使用”这两种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抵抗权力规训的实践方法。在这两个概念下,本文关注克莱斯特在由其主编的《柏林晚报》上发表的数篇轶闻的书写方式,并结合当时的现实语境,探究其背后所蕴藏的政治内涵。本文认为,克莱斯特通过对轶闻前文本所进行的巧妙改写和对刊载于不同期报的轶闻之间隐蔽的互文性编排,并以描述看似普通却又不乏偶然与意外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掩护参与到了十九世纪初德意志民族解放和普鲁士军事改革的话语生产,同时得以规避
孤独者的耻感:聚斯金德《鸽子》中的日常生活和感知
徐建华
[关键词]聚斯金德、《鸽子》、日常生活、时间观、羞耻、感知
[内容提要]在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中篇小说《鸽子》(1987)中,人物遭到一只突然出现的鸽子的注视,以“完美无事件性”为标志的日常秩序随即面临崩溃,而单一的视觉感知方式也加剧了自我与他人的隔绝状态。尽管情节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展开,但聚斯金德在文本中关注的更多是人类的普遍境遇。本文首先从拉埃尔曼、本雅明等人的日常时间观念和私人生活理论出发,总结文本展示的日常生活秩序;作为“他者”的鸽子及其背后的动物性隐喻令诺埃尔蒙羞,其存在本质符合萨特和舍勒对耻感(Schamgefühl)的定位;最后从现象学视角切入,在文本内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本中的感知问题。
施蒂夫特长篇小说《晚夏》中的爱情与激情
冯亚琳
[关键词]施蒂夫特、爱情、激情、身体
[内容提要]奥地利作家施蒂夫特的长篇小说《晚夏》一般被视为一部发展与成长小说,作为其重要的教育要素之一,爱情对于小说叙事具有建构意义。不过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其中爱与激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表明,小说展演的爱情是以祛激情为前提的,而这一过程最终则落脚到了对女性身体的遮蔽、移位和符码化上。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危机
张赟
[关键词]工具理性、空间、生存危机
[内容提要]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于1957年发表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Homo Faber)塑造了一个沦为工具理性牺牲品的悲剧角色。小说中多样的空间表征以彼此间的对照、反差和补充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演示了技术至上的现代主体在与世界和自我的相处中,如何成为问题重重的个体以及如何一步步陷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生存危机。小说与其说是透过不同空间来批判现代社会肆意蔓延的工具理性,不如说是对人类自我生存状态和境遇进行的一场剖析和反思,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激辩中彰显共产主义——德文本《共产党宣言》中戏剧性对话之翻译与诠释
吴建广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目的、戏剧对话、私占己有物(私有制)
[内容提要]《共产党宣言》呈现出一种文体的混合类型,戏剧对话构成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主义者”的主要特征。在全文叙述性框架中插入戏剧对话,戏剧性争辩式对话使《共产党宣言》更具生动性和在场性,人物形象更具鲜明性,敌我双方更具对立性。此时,原本独立的叙述者转变为与共产主义者身份同一的对话者,并代表无产者对资产阶级等反对者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驳和争辩。从多个论题和视角来阐述共产主义对“私占己有物”(通常译为“私有制”)的基本态度以及必欲扬弃之的历史任务。对话的特殊功能在于话题论述的生动性和话题转变的灵动性,在激辩中有效彰显共产主义的基本理念及目的。
学生视角下高校德语教师角色期待研究
——基于NVivo11的质性分析
尹佳
[关键词]学生视角、教师角色期待、扎根理论、质性研究、NVivo11
[内容提要]在对北京六所高校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24名学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依据扎根理论、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学生视角下的德语教师角色期待进行了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道德维度期待教师成为示范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维度期待教师成为一专多能者、知识传授者、能力培养者、课堂气氛调节者、纠错者、启发者、习题提供者、测试者、学习策略指导者和课外活动组织者;在人际维度期待教师成为关系构建者、释疑者和推动者。
主权暴力与赤裸生命:论本雅明的
《暴力批判》
孙纯
[关键词]暴力、法律、历史哲学、赤裸生命
[内容提要]在《暴力批判》这一复杂而晦涩的思想文本中,本雅明引入了一种历史哲学的视域,并以此为名重构和反思了法律与暴力的关系,揭示了法律秩序中的断裂和歧义之处,并试图以“神圣暴力”来终结“神话暴力”和以之为原始图像的世俗法律中的立法暴力和护法暴力的循环论证模式,终结自然法传统和实证法理论中的手段–目的式的暴力评价机制。同时,对于《暴力批判》的阐释,应该充分注意到施米特–本雅明–阿甘本之间的思想连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答这样的问题:本雅明的暴力批判在何种程度上开启了对主权暴力和赤裸生命进行思考的崭新方式,以及本雅明将如何为我们提供一种言说救赎的可能性。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将涉及本雅明为自己的历史哲学所设定的任务——去发现和书写世俗历史与弥赛亚的关联。
“诗人”与“读者”相遇和对话
——保尔·策兰《语言栅栏》诗学分析
秦琳涵 张建伟
[关键词]策兰诗学、语言栅栏、诗人与读者、相遇、对话
[内容提要]《语言栅栏》作为德语犹太诗人策兰的中期代表诗作,1959年收录于同名诗集。这一时期,策兰诗歌语言由相对直白的表述变为不可言说,直至“沉默”,诗风变得支离破碎,难以琢磨。本文认为策兰在《语言栅栏》中将其对“诗人”与“读者”关系的思考编织成暗码,留下无限的解读空间,因而将从策兰诗学角度出发,从词源、构词、词义等方面对文本的开放性含义进行诗性整合,力求解读这首诗背后的隐语。源于“诗人”与“读者”因其立场和对语言感知力等差异,《语言栅栏》作为重要概念存在于策兰诗学之中,策兰在诗中并非阐述如何突破栅栏来实现“诗人”与“读者”的统一,而是寻求二者如何能够穿越栅栏而产生共鸣。
女性与服装
——以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杰基》为例
成梦丹
[关键词]女性、服装、杰奎琳·肯尼迪、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内容提要]服装通常被认为是遮盖人类身体的“第二层肌肤”,是区分内与外、躯体与空间、有机与无机、自我与世界的界限。如今,服装作为“物”的功能,如对身体的保护、遮盖和塑形作用不再是讨论的重点,取而代之的则是服装与自我、与女性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耶利内克戏剧《杰基》中杰基与服饰话语的关系,探讨女性与服装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