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CSSCI、北大中文核心)
主编 孙有中
邮发代号: 82-998
刊号:CN11-3959/D
一、邮局征订:
请认准邮发代号,前往各地邮局进行征订。
二、在线订购:
请用淘宝或天猫App识别下方二维码,搜索“国际论坛”进行全年订购。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内容提要】2016 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美国在国际舞台的一系列举措被描述为“退群”“针对多边主义的逆流而动”。拜登执政之后,不仅没有致力于恢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全面运行,而且积极推进所谓的“民主同盟”和“价值观同盟”。美国的表现并不能笼统地概括成“逆全球化”,而更宜理解为边缘化现有多边主义机制,转向积极推进多个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依照自身意志重塑全球规则体系,再造对美国有利的全球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小多边主义”安排。美式小多边主义的动因在于多边主义的内在症结及其对美国产生的贸易劣势;美式小多边主义具有迅速、灵活、俱乐部形态和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理念的主要特征;美式小多边主义的主要诉求在于把握新型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动权,人为消除对美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以及围堵中国。拜登政府执政并没有办法改变包括 WTO 机制低效笨拙等在内的多边主义的内在缺陷,以小多边策略实现遏制中国的首要战略目的仍是重要的政策选项。【关键词】美式小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协定;多边主义;WTO【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地缘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欧盟对印太地区的关注持续提升。欧盟为加速推动“印太战略”,不仅提升了与印太地区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强化其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且积极配合“四国联盟”在印太地区展开针对中国的行动。欧盟加速推动“印太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在提高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借助美国势力进入印太地区,避免在大国博弈中陷入“选边站”的战略困境。欧盟加速推动“印太战略”有利于提升欧盟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完善欧盟产业链的布局和对印太市场的开发。欧盟的举动无疑将会使印太地区的地缘竞争更加激烈,并且可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欧盟加速推进“印太战略”给地区带来一系列影响,但也面临着内部诉求不一,实现“印太战略”能力有限,对华政策错误以及与美国“印太战略”存在分歧等诸多挑战。【关键词】欧盟;“印太战略”;中欧关系;“四国联盟”;周边安全【内容提要】拜登政府上台前后,美国和欧盟的智库、机构表达了加强数字合作的意愿,甚至提出需要形成对抗中国技术发展和应用模式的数字联盟,欧美就此发布了相关声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欧美数字治理及其合作的影响因素、现状和前景。地缘政治、利益基础与价值理念是影响欧美数字治理及其合作的重要因素,既具有推动合作的一面,也存在阻碍合作的力量。目前欧洲与美国在数据治理、人工智能治理、数字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政策、平台治理、数字服务税政策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既存在合作的机制和空间,也面临进一步合作的障碍。相较而言,双方合作的动力和空间更大,未来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平台共同谋取数字治理领导权。基于此,中国需要做好应对: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根据欧美数字治理实践,完善中国数字治理规范;加强数字治理的增信释疑和制度协调;进一步发展数字技术,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与相关国家加强合作,形成一定程度的抗衡效应。【关键词】数字治理;欧美合作;数字联盟;数据;人工智能【内容提要】制度型开放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及其改革的制度路径。制度型开放是不断深化和升级的过程,在早期制度型开放过程中,我国通过制度学习,主动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我国在具体领域供给一定的国际制度,促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我国国际制度供给与原有制度形成国际制度竞争的局面,引发霸权国的制度挤压;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我国通过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利用国内市场资源优势,深化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由此可见,在未来中美长期制度竞争过程中,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将呈现复杂化趋势,我国需要实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强调制度改革和兼容性的同时,在各项具体制度和机制中进行广泛竞争与合作;同时,在构成性原则层面坚持底线,并保持制度互鉴的开放性,提供更加包容普惠、有效治理、公平正义的制度,做好区域制度的持续性供给,提升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关键词】制度型开放;全球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制度路径 【内容提要】中美之间的数字竞争是两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是当今国际政治最突出的特征之一。21 世纪,技术的进步将世界推进数字时代,我国的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美国眼中在数字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由此展开了针对中国的数字竞争战略。美国对华数字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其全球技术,尤其是数字领域的霸权,认为数字霸权与其规则主导权、价值观以及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丧失数字霸权则意味着美国三方面的利益受到沉重打击。美国通过增强数字核心竞争力、构建多边数字联盟以及打压中国的数字企业三方面的措施,试图扩大对中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优势,巩固其全球数字标准的主导权。然而,美国的数字竞争战略严重损害了其国际信誉,难以撼动中国的数字影响力,以及其构建的多边联盟存在诸多分歧,因而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中国要善于在美国的数字竞争战略中寻找机遇与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数字丝绸之路”战略,为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以及数字经济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方案。【关键词】美国;对华数字竞争;数字经济;“数字丝绸之路”;全球数字治理【内容摘要】基辛格提出了威慑分析框架,认为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 以及潜在的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等三方面因素的结合,但他没有对这一 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跳出从战略稳定性角度分析核威慑的传统思路,把认知 和心理因素植入核威慑分析之中,对基辛格建构的威慑分析框架进行了细化,并将其 用于核威慑分析,把威慑的三个构成要素置换为核实力基础、核威慑信号传递和核威 慑心理博弈三个变量,把核威慑界定为在核力量基础上通过信号传递进行的心理博弈。影响核武器数量规模的因素分为国家政策因素、确定一国核武器数量的直接依据、国 家资源约束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核威慑信号传递包括口头信号传递、书面信号传递、 捆绑信号传递和行动信号传递四种方式,每一种传递方式各有其传递路径。在核威慑 心理博弈部分,分析了对核威慑正确认知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核力量平 衡国家间的核威慑心理博弈、核力量悬殊国家间的核威慑心理博弈和导弹防御系统对 核威慑心理博弈的影响。分析核威慑中核力量与使用核力量意志的关系、描述核威慑 过程中信号传递的方式与路径和威慑与被威慑双方的心理博弈过程,对于分析核威慑 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核威慑机理;核力量影响因素;核威慑信号传递;核威慑心理博弈 【内容摘要】如何解释东盟国家对不干预原则的选择性应用?对此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同解释,然而,东南亚地区广泛存在的族群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族群冲突升级理论与东南亚的地区经验相结合,提出国内的族群政治竞争驱动东盟成员国干预其他成员国的族群冲突。已有理论认为,外部干预将破坏不干预等地区规范,同时也是族群冲突升级为国家间冲突的主要途径。本文则认为,干预行为对地区规范产生的影响,还取决于目标国的回应。目标国领导人的政治地位越稳固,该国越有可能接受其他国家善意的干预,相反,当领导人执政地位不稳时,目标国倾向于拒绝一切形式的外部干预。干预国与目标国之间不同的互动模式将导致三种不同的结果,即对不干预原则的“确认”“破坏”以及“超越”。本文通过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三个“国家对”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东盟成员国对不干预原则的选择性应用说明,这一规范的演变方向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