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刊目录摘要︱《国际论坛》2022年第3期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

学科定位、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


谢 韬  陈 岳  戴长征  赵可金  翟 崑  李 巍

关键词:区域国别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摘 要:2021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举行座谈会,研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期精选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构建和深化区域国别学已是学科体系建设十分迫切的任务。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明确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国别学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邻近学科融合发展,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力量。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框架内,需进一步探索二级学科设置,切实加强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大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丰富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供给,满足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秩序转型

——基于国际制度视角的分析


王明国

关键词:自由国际秩序;制度转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制度;全球治理


摘 要:国际秩序构建是国际政治中最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议题。其中,国际秩序是以制度、规则与组织为基础的秩序,通过制度协调可以推动和规范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因此,通过国际制度的视角能够分析自由国际秩序的危机和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现有国际制度秩序正处于混合制度并存的复合国际秩序阶段,既有西方主导的自由制度秩序,也有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国际制度秩序,还有正在形成中的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制度实践的国际秩序。中国与国际制度秩序正处于深刻的转型过渡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勾勒出的未来国际秩序的蓝图与愿景,是中国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远景指南。当前,国际制度秩序已经开始从基于西式规则的自由制度秩序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多边制度秩序转变。国际社会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共同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秩序。

美国“数字霸权”语境下的

中美欧“数字博弈”分析


朱兆一  陈 欣

关键词: 数字霸权;三方博弈;数字经济;数字主权


摘 要:依靠先行优势和充沛的人才与技术储备,美国率先在互联网和数字领域建立了行业标准并占领了国际市场的巨大份额,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数字霸权”和数字领域“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但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中国数字经济实力不断跃升以及欧盟“数字主权”意识的逐步觉醒,都对美国的“数字霸权”构成直接挑战。对中国,美国结合国内法与长臂管辖权竭力阻止中国数字企业在美乃至全球的市场拓展;对欧盟,美国采取打拉结合的复合战略,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欧盟的经贸科技合作来压制中国,另一方面则不断分化内部成员国以阻挠欧盟实现正当的数字权益。随着中美欧“数字博弈”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三方在数字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正在影响全球的数字经济格局,并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新常态下往深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中国需要守住本国在数字领域的技术后发优势、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在常态化竞争中寻找合作空间,并通过积极争取与欧盟开展更为广泛的数字合作、认清与美国数字竞争的长期化态势以及努力开拓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市场等方式为中国数字经济寻找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规范倡导与危机应对: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 卫生治理中的效用


赵 洋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卫生治理;认知共同体;国际共识;国际规范 


摘 要:在全球卫生治理中,世界卫生组织在倡导涉及卫生与健康问题的国际规范方面表现得较为成功,而其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世卫组织为何会在面对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不同类型问题时,其治理能力体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本文旨在结合关于认知共同体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指出世卫组织在功能上同认知共同体相似,即主要依靠自身专业知识,通过说服机制塑造国家间共识,进而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有效开展。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作为全球治理中的规范倡导者,世卫组织长期致力于推动健康权成为一项基本人权,而保障公民健康权作为一种全球性规范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但是在面对诸如COVID-19这种突发性危机时,世卫组织在协调各国抗疫行动、引导各国政府有效应对疫情方面则不是很成功。本文认为,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认知共同体的内在特性,即它是通过向各国提供专业知识而非强制手段来促使国家之间实现政策协调。在面对长期性和规范性问题时,世卫组织可以较有效地利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论据进行说服,推动各国就相关问题形成共识。但是在面对突发性的、需要做出迅速反应的危机时,这种通过说服塑造共识的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

百年大变局下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提升:

目标定位、限制因素与策略选择


王  雪

关键词:百年大变局;海洋强国;海洋话语权;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


摘 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态势作用于中国崛起的外部战略环境,塑造着中国海上安全新的形势,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国家安全中的“海洋因素”。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繁荣与可持续性,不仅需要较强威慑力的海上军事力量,也需要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话语基于“命运共同体”逻辑讲好中国的“海洋故事”。中国的海洋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海上话语安全环境与全球海洋治理角色的重要变量。中国海洋话语权提升的维度涉及管控力、说服力与贡献力,利益层面的目标指向诉求表达与权益维护,价值层面的目标指向平等协作与互信互利,责任层面的目标指向制度补充与秩序完善。与此同时,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提升面临着来自场域环境、话语对象与海洋话语权本身的限制,中国独特的制度、发展道路与所处阶段也意味着中国从陆权大国成长为海权大国的过程将承受更大舆论压力。在此情况下,中国可多途径破旧立新以改善话语传播场域环境,分地施策采用差异化话语对象互动方式,强化过程以完善海洋话语权提升的系统环节,发挥优势并增强海洋话语传播的策略性。

德国绿党的中国叙事研究


陆娇娇  吴  江

关键词: 中国叙事;德国绿党;叙事政策分析;对外政策;中德关系


摘 要:在人文社会科学“叙事转向”影响下,叙事政策分析已发展为政策分析的重要方法,叙事被看作是影响政策过程与结果的核心手段。本文将这一方法引入德国绿党的对华政策分析,可梳理出该党十六年来的五类中国叙事:自由主义价值叙事、欧洲一体化叙事、落后国家叙事、全球挑战叙事和全球公平叙事。其中,前三类叙事占比 51.1%,把中国建构为“竞争对手”;后两类叙事占比 48.9%,把中国建构为“平等伙伴”与“合作对象”。两极分化的叙事分布充分反映了德国绿党的对华认知分裂。绿党以第二大党身份进入德国内阁,将直接影响德国新政府的对华决策。我国可依据德国绿党的“叙事分裂”有针对性地发出叙事声音,一方面运用叙事多元化策略与其展开国际叙事竞争,另一方面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共同价值叙事进行话语联盟,推动该党从“价值观外交”转向“务实外交”。此外,德国绿党的执政党身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德叙事合作资源,提升中德之间实现话语联盟的可能性。

政党极化、民主危机与美国政府新冠疫情治理的失败


邢 悦  刘晓欣

关键词:新冠疫情;美国政府;政党极化;民主危机;国家紧急状态


摘 要: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暴发以来,美国是一直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美国政府对疫情的治理无疑是失败的。许多人将原因归结为特朗普个人或联邦制的内在缺陷,然而,通过细致梳理联邦政府的防疫政策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的防疫政策具有阶段性:利用国家紧急状态所赋予的权力,特朗普政府对第一波疫情的治理是达到其政策目标的,这说明特朗普曾有治理疫情的意愿,联邦制也具备治理疫情的能力。但是,特朗普政府在后两波更为严重的疫情下却几无作为,防疫最终走向失败。美国大选是导致特朗普政府由积极抗疫转为消极抗疫的主要因素。大选期间,美国整个政府乃至政治系统都在为选举服务,治理所需要的协商合作被弃若敝履,政府的治理功能瘫痪。即使大选结束,这种竞争对抗的气氛也持续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系统,使拜登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难以取得成效。所以,从根本上讲,美国疫情治理失败是美国民主政治深层危机所带来的治理能力下降的结果。这一民主危机由政党极化而起,被大选激活,以至于对抗超过了妥协、竞选越过了治理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如何应对政党极化对民主制度带来的冲击,是对美国民主的重大考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刊目录摘要︱《国际论坛》2022年第3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