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儿童认知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
专题笔谈│儿童认知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
宋为群,胡 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Vol.32(4):294-296
摘要
儿童多种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脑性瘫痪等均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许多研究者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改善儿童脑功能的神经调控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脑电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
关键词
儿童;认知障碍;神经调控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A
通讯作者:宋为群,电子信箱:songwq66@163.com
儿童多种疾病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脑性瘫痪等均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对这类儿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这个群体成年后仍需提供持续的卫生服务。鉴于很多药物治疗的明显副反应,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寻找改善儿童脑功能的神经调控技术,目前,以颅外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为核心的诊疗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最为活跃的临床研究领域。这些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包括脑电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等(tDCS)。
1 脑电生物反馈
1.1 脑电生物反馈分类 脑电生物反馈是一种可以改变脑功能的可选择的方法,不会产生电或磁的活动或药理混杂效应,因此使大脑避免依赖外界影响。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是具有吸引力的,但目前严格研究其效果的文献并不多,下面列出了不同的脑电生物反馈方案。脑电可以测量不同皮质波形的频率: δ(1~4 Hz)、 θ(4~8 Hz)、 α(8~12 Hz)、β(13~30 Hz)、γ(30~100 Hz)。12~15 Hz代表感觉运动节律(sensorimotor rhythm,SMR)。
1.1.1 β波与SMR β波代表警觉性和主动注意[1]。SMR与语义加工和持续注意有关[2]。SMR神经反馈训练似乎可以增强丘脑的抑制功能,并且已将其用于学习障碍和ADHD患儿中[3]。
1.1.2 增强注意的方案 增强注意的方案是将上调β波与SMR和下调θ波结合起来,称其为θ/β脑电比。大量研究发现,ADHD儿童脑电呈现过量的θ波(4~8 Hz)和偶尔减少的β波(13~30 Hz)。基于这些发现提出θ/β脑电比[4]。
1.1.3 慢皮质电位(SCP)方案 SCP是比较短的(数百毫秒)、 事件相关的脑活动。正的SCP代表为了注意而产生的行为抑制[5], 关联性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 CNV)代表事件参与, 在一些注意障碍儿童中是受到抑制的[6], 上调CNV可增强注意[7]。以往研究也发现ADHD患者注意调控能力与CNV波幅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1.2 脑电生物反馈对儿童认知障碍的临床应用
1.2.1 ADHD ADHD是一种发育性障碍,主要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持续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任性和学习或工作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8]。经影像学显示额叶-髓纹-小脑网络功能和前扣带回背侧功能异常[9-10]。理论上,用TMS刺激额叶-髓纹-小脑网络结合认知训练应该使ADHD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解释可能得到的结果。
至少有7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了神经反馈对ADHD的治疗作用。第1个研究发现了在θ/β试验组智商(IQ)评价分数显著增加了9.3分, 以及不注意行为明显减少[11]。θ/β+SMR训练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了重复[12]。SCP训练在治疗ADHD过程中也会产生正性改变, 表面这两种方案都会提高上调机制并且对大脑产生类似的整体效应。另一个研究则发现,SCP方案比θ/β更有效。后续研究发现, 这两种方法对ADHD症状的治疗效果可以持续6个月。
fMRI发现,对儿童做θ/β+SMR训练时,左侧尾状核和右侧前扣带回活动增加,这些区域参与选择性注意、学习和记忆[13]。这些区域在解剖上是远离训练Cz点的,说明神经反馈通过神经连接来实现。还有一篇双盲研究认为神经反馈没有效果[14]。
1.2.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ASD被认为是额叶内部过度、无序的连接[15]。不同寻常的偏侧化和过度的一致性代表了大脑过度连接[16]。有研究发现,θ/SMR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社会功能和交流。在听觉注意、冲动抑制、概念产生和目标设定方面也可有改善,但加工速度、视觉注意、文字和几何记忆方面没有改善[16]。他们在此基础上的一个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神经反馈对社会功能有明显改善,但在注意控制、概念产生、目标设定或其他执行功能方面没有明显改善。神经反馈在模式化行为方面也没有明显改善。神经反馈对能够改善的效应在治疗后可持续6个月[16]。还有研究发现,脑电生物反馈可显著降低半球间的一致性,增强注意力,但感觉与认知意识分级受到损害,说明神经反馈可能在改善一些症状的同时损害另一些功能,提示这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引起重视。
2 TMS
2.1 TMS作用机制 TMS是利用变化的磁场在大脑产生微弱的电流,常用的有单脉冲(s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sTMS多用于研究脑生理变化和可塑性,而rTMS常用于产生神经调控和神经可塑性,产生持久改变。高频刺激提高皮质兴奋性,低频则降低皮质兴奋性。TBS(theta爆发刺激)也可以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间歇TBS增加皮质兴奋性,持续TBS降低皮质兴奋性。动物实验发现,长期rTMS可以使突触可塑性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大脑神经网络。
2.2 TMS对儿童认知障碍的临床应用
2.2.1 ASD 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存在社会-情感互动缺陷、用于社会交往的非语言沟通缺陷、建立、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缺陷;局限、重复行为方式、兴趣或活动[17]。已经发现ASD患者额叶、颞叶、小脑、脑干和杏仁核网络异常,以及白质连接增加[18]。Casanova[19]用rTMS刺激ASD患者左侧前额叶皮质(L-DLPFC),发现ASD患者错误监测和改正明显改善。除了刺激前额叶,理论上刺激小脑也有效。颞上回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ASD患者颞上回亦存在异常,也可以尝试用rTMS刺激颞上回改善症状。
2.2.2 脑性瘫痪 许晶莉等[20]利用rTMS对脑性瘫痪儿童语言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有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rTMS治疗,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用S-S法评定语言理解商及语言表达商。结果发现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而且理解能力改善先于表达能力。波士顿大学失语症研究中心对存在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TMS治疗后发现患者语言功能有所提高[21]。郭志伟等[22]研究发现,用rTMS刺激脑瘫患儿的前额叶可以改善其大脑功能连接情况,并且促进智力发育,改善认知功能。TMS可显著改善脑损伤局部氧含量和组织灌注,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tDCS
3.1 tDCS作用机制 tDCS作为一项非侵入性皮质刺激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脑功能。tDCS长时效应可能源于跨膜蛋白系统, 如NMDA受体在突触水平对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 LTD)过程的介导, LTP或LTD是学习、 记忆过程中重要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对突触间连接起着持久的功能性促进或抑制作用。而研究也表明, tDCS在突触水平的参与不只涉及NMDA这种谷氨酰能蛋白,可能还有γ-氨基丁酸能(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多巴胺能以及其蛋白系统的修饰而使突触可塑性增加。
3.2 tDCS对儿童认知障碍的临床应用
3.2.1 ASD Schneider等[23]发现,利用tDCS治疗孤独症患者,其对句法的获得有改善。Amatachaya等[24]则发现了tDCS对孤独症患者社会行为的改善。
3.2.2 ADHD Cosmo等[25]用tDCS治疗ADHD患者,结果发现Go/No-Go任务的改善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Soltaninejad等[26]用tDCS治疗ADHD患者则发现实验组的Go/No-Go任务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Bandeira等[27]在用tDCS治疗ADHD患者时则发现了视觉注意测试的改善。
综上所述,神经调控技术在改善儿童认知障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具体作用部位及作用参数仍须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略)
(2017-02-20收稿)
订阅本刊杂志,请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