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治理高频问题这样解——江汉区社区沙龙高频问题最优解案例⑤

江汉组工
2024-10-25


  

 为深入实施家门口党建“扎根工程”,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区委组织部面向全区社区发出征集令,广泛征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社区治理“高频问题库”,不断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近期,江汉区第三期“社区治理高频问题最优解”社区沙龙在满春街道长堤社区召开,围绕“如何以共同缔造理念改造老旧危房”“如何引导外来人口融入社区治理”两个基层治理难题,社区书记们充分展开讨论,寻求解题之道。现对“如何引导外来人口融入社区治理”进行最优解展示。


如何引导外来人口融入社区治理?




 一、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归属感不强。对外来人口特征情况掌握不熟、联系不够密切,针对外来人员的活动频次不高、精度不够,导致外来人口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二是与原生居民的融合度不高。未能挖掘总结“社区精神”、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导致外来人口和原生居民的良性互动不足,交流、互动不高。


三是社区治理参与度不高。对外来人口更多的是管理和服务,未能搭建有效的共治议事平台,让外来人口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没有很好地根据外来人口的特长,量身定制各类发挥作用的载体,让外来人口真正实现由“局外人”向“社区主人”的转变。




 二、解决措施


一是摸清底数,精准服务。充分发挥“一长三员”作用,利用入户走访摸清辖区外来人口情况,了解其主要特长和兴趣爱好,真正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建立并畅通外来人口困难反映渠道,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力量,围绕外来人口最关注的就医、就业、维权等方面问题,常态化开展政策解答、咨询引导、关爱帮扶、监督投诉等服务,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增强外来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搭建平台,促进融合。立足社区实际和人员特点,打造社区文化,持续开展“走江汉、看江汉”“社区邻里一家亲”等外来人口融入项目,让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武汉本土文化;根据趣缘、地缘、业缘等,分类组建多种主体参与的服务团队或志愿小组,开展交流互动活动,拉近彼此距离,让彼此从陌生人变熟人,促进外来人员与本地人融合发展。


三是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党群驿站等各类共享空间,发挥“邻里夜话”“你谈巷议”“社区半月谈”等共治议事会,广泛引导居民共商共谋;挖掘外来人口中的能人骨干,引导外来人口建言献策,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基层治理工作,让“外来人”担任楼栋长、普法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巡防员、网格监督员等社会治理角色,实现从“本地人干、外地人看”到“大家一起干”的转变。





 三、案例分享


党建赋能 协同共治

“外来人”变“自己人”


世彩社区居民以老弱病残居多,辖区出租房较多、外来人口超过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细化服务对象,切实增强外来人口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一是瞄准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外来人口摸排小组,由小区党支部带领党员中心户及网格员对网格中的外来人口进行摸排,通过年龄层和身体状况进行分类形成外来人口本底,梳理“愿望清单”;积极把外来人口拉到网格群里,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宣传外来人口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就业信息,邀请外来人口积极参与社区法制宣传,协助外来人口子女就近入学,帮助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养老、义诊、问医、寻药服务,做外来人口的“暖心人”。


二是挖掘能人,提供专业服务。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开展文化活动,采取居民自荐的方式激活居民(外来人口)主人翁意识,充分挖掘培育社区能人专业化服务,让居民自觉自愿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例如,为加强青少年学习和促进家庭教育和谐,社区成立一支专注青少年教育的志愿队伍组成“四点半学校”,在解决孩子课后学习、辅导问题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文明礼仪、兴趣小组、心理健康等各项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三是赋能授权,真正担当作为。社区通过时间银行积分兑换的方式壮大志愿者队伍,由党员带头引导社区外来人口参与,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参与到社区治安巡逻、社区宣传、邻里守望中;每年对表现优秀的各类志愿者进行表彰,并在优中选优,在妇联换届中,把2名优秀的妇女代表(含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选聘到妇联执委中来,让她们有“获得感”和“荣誉感”,使她们更好地发挥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三个一”

引导外来人口融入社区治理


大夹社区位于东汉正街市场,是典型商住合一型社区,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流动性大、人流、物流量大、无专业物业管理,1-4层为商户和仓库、5-10楼为居民区,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90%。社区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用“三个一”提升外来人口归属感、幸福感,让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社区治理中。


一是建强“1”支队伍,搭起党群“连心桥”。社区对外来人口来源地、家庭情况、兴趣爱好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发现辖区外来人口多为山西人,且以山西晋中、平遥等地的群体占比最大,针对这一显著特征,社区成立了以山西人为主的远亲“晋”邻志愿者服务队,社区“两委”、骨干党员与远亲“晋”邻志愿者服务队成员“结对子”,发动服务队骨干担当门栋长、义务巡逻员、矛盾调解员,带动服务队成员加入到社区治理中,以党员带骨干、以骨干带其他人员,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二是用活“1”个阵地,打造服务“直通车”。社区从外来人口需求出发,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布局,开辟商户洽谈室、活动排练室,为居民和商户提供方便,搭建交流融合平台;专门打造图书空间、共享琴房,开设暑假托管、公益书画课堂,让外来人口子女有了更多好去处;依托社区党群中心,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汇演、全民阅读、美食共享、健康义诊等居民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拓展家庭教育、成长关爱、邻舍共融、兴趣培养等服务,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在活动中增强邻里感情,营造社区“家”的氛围。


三是培育“1”种精神,推动居民“大融合”。社区坚持用文化激发社区活力,引导达成社区共识,积极培育“走出大夹为大家”的社区精神,大力挖掘外来人口中的能人,对接居民需求、制定志愿服务清单,向居民提供绿植养护、养生保健、作业辅导等服务,实现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组建“爱心商户联盟”,建立“公益积分制度”,搭建起社区、商铺、居民三方联动平台,邻聚礼、邻聚情、邻聚爱、邻聚乐,共融共治共建美好家园。






学思在江汉 践悟谱青春|“遇见江汉”实习日志(二)


组工微课堂㉑|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



点赞、在看、分享三连~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汉组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