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风靡全国的“大哥大”、传呼机、磁卡电话一度风光无限,但现在基本上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问了下办公室里出生于94年的妹妹,其反问:“传呼机是啥?”成都饭店,1984年开业,已有35年历史。在当时,它就是是成都人心目中的高级宾馆,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在上世纪,能上成都饭店吃一顿饭,不仅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会被看成身份的象征,用当时的话说,那叫“港”,非常洋气!1969年,高度均为69米的天府广场钟楼和成都电信大楼修建。1978年,“成都第一钟”敲响了第一响钟声。那二年生路过天府广场,人们总会习惯地抬头看看电信大楼上钟楼显示的时间,而这个矗立了32年之久的钟楼是当年成都市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标建筑。位于暑袜北一街的成都邮政大楼,清代成都设立邮局以来,指挥中心便一直在此处。此楼重修于上世纪30年代,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中国建筑师叶溶清设计监造,是成都最早且保存最好的西式建筑之一。现在仍是一道风景线。
90年代的成都邮电局,摄影:陈道洋
天府广场,是成都的“心脏”,也是成都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和城市名片。在古代成都的“皇城”附近,前身是老皇城坝。经历几次扩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如今,天府广场已是一个集商业、交通、文化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迄今为止,最为知名、最让成都人难以忘怀天桥非“未来号” 天桥莫属。天桥于1987年9月27日竣工通行,因其兴建款项大多来自于青少年的捐款,固定名“未来号”。作为地标之一,当年“未来号”天桥人气旺盛。在市中心矗立了16年后,“未来号”天桥渐渐成了城市交通发展瓶颈。2003年9月,这座承载着老成都人记忆的著名天桥被拆除。成都火车站,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的一批火车站,于1950年6月15日破土动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伴随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成都站正式建成交付运营,为客货运一等站。1982年,成都站新候车大楼动工修建,于1984年10月1日投入运营,候车规模当时仅次于北京站,新候车大厅的“成都”二字取自郭沫若先生的笔迹。
1985年的火车北站,摄影:张西南
建于1953年的成都人民商场,是茂业百货的前身,也是当年特别洋气的百货商场,那时候,很多东西都要去人民商场买。作为盐市口商圈第一批老牌商场,算得上是购物的首选地,一到周末,成都人都会趋之若鹜。专家评审组认为以下第一张照片拍到了当年无轨电车的场景,很有价值。成都百货大楼建于1952年,在那个年代,百货大楼虽然仅有3层,但地理位置优渥,使得它成了成都的标志建筑之一,不光成都人,甚至省内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到“省城”逛逛百货大楼。到了80年代后期,百货大楼装了电梯,洋盘到不行,好多人跑一趟就为了坐一盘!1986年开业的荷花池市场,曾创造了年数十亿交易额的经营神话,是全国有名、西部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辐射成都周边及西南各省区,也是上世纪80、90年代小商品批发繁荣的代名词。成都世界乐园,可以说在90年代的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承载了无数80后童年的美好回忆。乐园曾经创下一年入园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纪录。现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区。
2000年的成都世界乐园,摄影:周勇良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说起来,也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1950年更名为“人民公园”。市民梁先生回忆道,“印象中,那时候逛公园的有穿着喇叭裤、留长头发的时髦小伙子,那二年生称为‘超哥’。公园里的茶馆人声鼎沸,找把竹椅刚坐下,就大声喊一句,‘哥子,泡碗三花’!”望江楼,又名崇丽阁,始建于1886年,于1889年开楼,高27.9米,为全木穿榫结构,是望江楼公园内最宏丽的建筑。在上个世纪,望江楼一直是成都人最爱去耍的地方之一。在不少老成都的记忆里:“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合江亭,始建于1200年前,位于府河与南河交汇成的府南河之处,是一座形态古朴的连体双亭。唐时的合江亭就已是繁华热闹的码头渡口,与成都古时四大名楼之一的张仪楼、散花楼一起,是一道绚丽风景线。无数舟楫都停于此,等待扬帆……
90年代的府南河-合江亭,摄影:袁顺柱
成都以南的千年小镇——黄龙溪镇,古名“赤水”,建镇已有2100多年,历史底蕴极为深厚。镇上的居民长年生活在这幽静古朴的环境中,让人十分羡慕。这张照片1996年摄于黄龙溪,当时是大年初二,镇子上热闹非凡,人气爆棚。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明末清初时期,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根。之后,洛带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三河场是成都北郊的一座老镇。古时成都被称为“锦官城”,故三河场被称为“锦门”,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专家评审组评价:“此场景不多见,现在再也不会有‘牛上路’的画面了。”现在已经看不到的鸡公车,60、70年代曾承担着农村主要运输任务。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实现,这一手推独轮车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农村运输的“古董”。改革开放初期,龙泉境内有大小场镇20余个,大都形成于清朝时期。一条主街、几条小巷,三五百米的街道之上,全是土木结构搭建出的简易建筑。拍摄者金士廉:“龙泉古驿过去仅有一条主街,街面7米左右。”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建在桥上的城市”,这话真不假。有资料显示,清末时期,成都有大大小小190多座桥。九眼桥始建于1593年,距今400年历史,是一座由石栏杆、石桥面构成的大拱桥,有9个桥洞。老照片中的桥是老九眼桥,跟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新九眼桥(在原址新建)不同。2001年,仿古九眼桥的主体建成,仍是九孔。而如今的九眼桥已成了夜游成都必不可少的打卡地。
90年代的九眼桥人力市场,摄影:周勇良
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很多桥不再是旧时模样,很多桥已不复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见证了成都的历史,也承载了成都的繁华过去和辉煌未来。
1997年,刚建成的活水公园-府河一号桥
摄影:周勇良
1997年的南河彩虹桥,摄影:周勇良
以盐市口商圈为中心的染坊街小商品市场,曾是那个年代的“商业王者”。上个世纪80年代,染房街演变成成都的日用小商品市场,也是成都市中心著名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一条街,可谓是“市中心版荷花池”、成都女人街以及线下的淘宝店,在成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年轻人结婚,大多数新人都要专门跑到青年路买一顶蚊帐。百万蚊帐商店的老板姓杨,人称“杨百万”,它家的新型尼龙蚊帐实现了传统蚊帐的改变,成了当年成都市场上的“抢手货”。据说早上还没开门,就排起了队伍,有人回忆道,“当年真是‘卖疯’了!”
纱帽街分为北纱帽街、中纱帽街和南纱帽街,曾因专营手工业织品及乌纱帽而得名。当年乌纱帽的兴起,带动了这条街的商业,几乎每天都有官员来此挑选。这里先后经历了乌纱帽、戏装和汽车配件时代。专家评审组称:这张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汽配一条街”的繁荣景象。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荣耀开街,成为标志“5 · 12”震后四川旅游复苏的里程碑。2008—2019,十一年,弹指一挥间。这一中外游客熟悉的成都城市名片+四川文化地标,不知不觉已悄悄走过了十一年。但其实很少有人见到它更早时的模样。状元街位于人民南路的红照壁十字路口以东,街上有一座护国寺,护国寺一侧有著名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即杨升庵)在成都城内的旧宅。杨慎曾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所以此街名为状元街。根据嘉庆《四川通志·选举》的名录与其他研究者的统计,在成都市辖区内曾经共计出过4名状元。大慈寺,初建于唐代,有“震旦第一丛林”之美誉。据《成都街巷志》记载,当时的大慈寺是全国最大的寺庙。和尚街位于大慈寺以南,是在清代行成的小街,原本是僧人们的住房。后来这条街上的产业主要是开机房和织锦缎,而到大慈寺观光的游客则成为了和尚街上一众店铺的主要顾客。如今,这条街已经没有了。
在成都众多老街巷中,要细数哪条街道的名字最浪漫,天仙桥路必须“榜上有名”。最近几年一直很火的爱情斑马线,就位于天仙桥南路合江亭,作为成都著名浪漫地标之一,这里也是迎来送往了不少新人。镋钯街发音本为tǎng bǎ,但成都人通常习惯读成dǎng pá。镋钯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兵器。光绪初年,大慈寺的武僧常使用这种兵器,而这条街被用作存放兵器的仓库。后来兵器库被闲置,这里就逐渐成了老百姓的生活区域。2019年10月,英国权威旅游指南杂志《TimeOut》评选出“全球最酷50城市街区”,镋钯街成功入选。
糖酒会,被誉为酒类行业“风向标”、食品行业“晴雨表”的全国盛会。2018年3月21日,成都举办了第100届春季糖酒会。放眼全国,成都是举办糖酒会最多的城市,这100届里,有30场都在成都。
1999年的糖酒会,人民南路,摄影:张西南
来源:成都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