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学生明眸“视”界!来看成都经验→


2019年,成都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作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协同、预防为主”的原则,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干预模式。


今天

“首届长江经济带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现场推进会”

在成都市举办

如何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方法

跟着成教君一起来看成都经验





成都市

政府主导  多方协同  预防为主

坚决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攻坚战



1

实施全域统筹,强化顶层设计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行动方案》,建立了由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医保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十四部门组成的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细化分工职责任务,着力推进任务落实。


2

落实“专项经费”保障

开展“近视普查”行动

◉落实“一人一档”管理

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配套的学生“近视普查”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全市280万中小学生(含幼儿)按照每生15元/年的标准,每学年开展2次视力监测及视觉健康检查,并建立“一人一档”视觉健康档案。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的学生“近视普查”,四年来共计支出1.1亿元。

◉实施动态干预

探索运用视觉健康管理平台,对学生每年的视觉健康档案数据进行对比,出具个人眼健康保健“处方”,对视力出现异常的学生及时干预,跟踪指导。联合卫健部门、眼科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等编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系列指导手册3套和宣传教育视频24个,丰富防近宣传教育载体。


3

开展“健康教室”行动

确保教学光环境达标

◉研制建设指导标准

教育、发改、住建、卫健部门共同研制成都市中小学健康教室规范建设指南,指导和规范全市学校光环境达标建设,保证不同天气、时段,桌面、黑板等器具表面的健康光照度。

◉开展光改工程

2012年,全市教室光环境改造完成2.5万余间,投入资金9600万元。2021年至今,已全面启动全市第二轮教室光环境改造工程,投入10.1亿元,进一步推进实施教室采光照明和课桌椅“双达标”工作。

◉强化常态监测评估

坚持开展“双随机”抽检,每年对学校课桌椅装备标准执行、高度调节和对老化、破损灯具检修、更换、保洁等影响学生视力因素的设备设施进行抽检工作,及时反馈抽检结果,建立问题台账并督促整改,确保教学光环境达标。


4

开展“试点示范”行动

做好全覆盖宣传教育

◉开展试点评选

成都市为全国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锦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同时,全市已评选市级近视防控试点区10个、试点学校50所、试点幼儿园50所,2023年将在此基础上再评选市级近视防控试点区5个、试点学校50所、试点幼儿园50所。

◉做好宣传教育

成都市高度重视近视防控宣传教育,以学校健康教育为主阵地,综合施策,家校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近视防控活动,全面普及学生“防近”知识,全覆盖、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2022年,全市已评选市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宣讲团成员45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宣讲团成员22名、校(园)长宣讲团成员42名、家长宣讲团成员33名。


5

开展“一减一增"行动

抓细近视综合干预措施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及考试正面、负面清单,规范学校课程管理、作业管理、作息安排、补课要求、考试评价、教辅管理等,减少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和强度。要求学校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间原则上一次连续使用不超过20分钟。

◉增加学生户外运动

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动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发展,深化“国球护眼球”活动,支持学校增加体育课时,增加户外、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时间。充分发挥437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709所省市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带动各类运动项目推广普及,将学校体育与防近工作自然融合。

◉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2019年,成都市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通过托管,大部分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作业,有效减轻了回家后的学业压力,促进学生有更多时间开展校外体育锻炼和发展其他兴趣爱好。


6

建立“指导评价”机制

保障防近措施落地落实

◉强化教卫协同机制

教育和卫健部门密切配合,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措施,共同组建专家队伍,加强科学指导。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健康副校长选聘工作,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2295名“健康副校长”队伍,截至目前,已开展两轮健康副校长选聘工作,通过“一对一、一对多”两种模式,实现全市4000余所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健康副校长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新时代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水平。

◉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5年将中小学校近视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近视率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范围,对近视防控工作推进有力,学生近视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或近视率逐年下降的区(市)县、学校通报表扬。



成华区

探索“四个三模式”

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综合“生态圈”

成华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点探索

近年来,成华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协作、联防联控、综合施策,探索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四个三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成华特色的近视防控综合“生态圈”,有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

突出政府主导

构建“战略+战术+行动”三级防控体系

◉从战略层面明确防近工作重要地位。

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党代会报告”“教育强区”建设和“全民健康促进”重点工程。

◉从战术层面明确防近工作主要支撑。

制发《成华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方案》,前瞻性提出“九个一目标”和“九大行动计划”,并给予专项足额保障。

◉从行动层面明确防近工作年度计划。

每年制定近视防控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五张清单”,确保落地落细落实。


2

突出多方协作

织密“学校+家庭+社会”三重防控网络

◉以校为本

打造爱眼护眼“学校主阵地”

制定《成华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校(园)建设细则》,大力推广“运动护眼”“环境护眼”“营养护眼”“课程护眼”等16余项护眼工程。

◉以家为基

建强爱眼护眼“家庭主战线”

研发课程“资源包”,编印《家庭“防近”口诀》,年均开展家长眼健康科普讲堂300余场次。

◉以社为重

打通爱眼护眼“社会主渠道”

整合专业医疗资源,与专业眼科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合作开展视力普查、眼健康教育、队伍培训等公益项目。


3

突出联防联控

擦亮“教卫+教体+教科”三张防控名片

◉以健康副校长项目为牵引

塑造“教卫联动护眼”名片

在全省率先实施“健康副校长”制度,研发健康教育课件(视频)200余个。


◉以校园足球改革为牵引

塑造“教体联动护眼”名片

系统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清空计划”“课中微运动”等措施,普及开展一根绳、一副拍、一个球“三个一”阳光体育运动,实现校园近视防控常态化。


◉以眼健康科普科研为牵引

塑造“教科联动护眼”名片

打造“爱眼角、爱眼小屋、爱眼长廊”等眼健康教育科普基地60余个,常态化开展视力健康主题科普宣传教育,年均受益15万余人次。


4

突出综合施策

强化“预检+预警+预防”三项防控机制

◉强化常态化预检机制。

定期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全区学校进行光环境监测,形成监测+反馈+指导整改“一条龙”服务。

◉强化信息化预警模式。

将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纳入信息化平台,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大数据采集、家校共享,针对学生视力下降情况实施提前干预。

◉强化特色化预防模式。

大力开展“防近特色示范”创建、“健康家庭”评选、“视觉关爱进校园”、“小小眼科医生职业体验俱乐部”等特色主题活动,创新推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锦江区


全域统筹抓防控 久久为功护光明

锦江区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的指示精神,突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坚持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

1

有效提升户外活动时效

从教会、勤练、常赛三个层面,构建起锦江体育新样态,通过拓宽思路,优化体育课程、增加户外课程、丰富社团活动、开展劳动活动等,确保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为保护学生视力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2

拓展动态防控测评路径。

◉科学监测。借助智慧教育监测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近视防控的数据化、动态化、系统化、实效化。

◉专项督导。将近视防控工作纳入督学日常视导,不定期对学校近视防控工作的落地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严格考评。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教育发展”考评体系,将学校学生总体近视率、新发近视率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班级评优评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年度考评的依据。

3

    精准破解近视防控瓶颈

◉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出台《锦江区学生作业管理办法》,通过学校顶层设计,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时间,大力推动个性化作业。

◉强化手机管理。细化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指导家长科学管理孩子对手机的使用。

◉严控多媒体使用。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严控教师使用电视、投影等设备的时间,切实缓解学生视觉疲劳。

4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开展眼健康教育和宣传,实施视力监测和健康管理;家庭规范日常居家用眼行为,改善学生居家视觉环境,减轻课外学习负担,增加户外活动;社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户外社会实践基地,打造良好公共视觉环境;专业医疗机构通过视力普查有效进行个体干预和信息反馈,为视力异常学生提供绿色干预通道;眼健康指导委员会(专家、家长志愿者代表组成)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开展近视防控公益活动。


5

持续推进两大亮眼工程

◉课程重构工程。丰富研学和社团活动,创编推广《好眼睛好未来》《眼睛的秘密》《做眼睛的好朋友》等亮眸系列校本读物和绘本,总结出了一系列将视力健康与革命传统、农耕文化、校园文化等相结合的“红色小脚印”“走遍成都”“天府绿道远足”“七彩田园”等特色课程。

◉打造防近基地。建设“爱眼小屋”、爱眼科普教室,通过眼球模型展示、护眼知识互动科普装置、屈光不正演示仪、爱眼阅览角等,创新“爱眼护眼沉浸式校园”模式。



青羊区

全方位探索“四新模式”

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睛彩样板”


作为全国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和“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地区之一,青羊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学校主体、社会参与”总体策略,聚焦机制构建、联防联控、特色引领、科学预防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去年5月,青羊12条近视防控工作经验获教育部全国推广。

1

“三大机制”锚定全面防控新坐标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区政府牵头,教育、卫健、财政等6大职能部门、12个街道全覆盖的区级儿童青少年防控领导小组。

◉构建目标引领机制。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分别下降到3%左右、38%以下、60%以下、70%以下。

◉严格督导评价机制。与全区学校签定近视防控责任书,将学校近视率纳入绩效考核,连续两年对15所学校进行约谈。

2

“四条战线”探索综合防控新路径

◉政府+学校战线。打造10所近视防控基地学校,组建了一支44人的“健康副校长”团队,指导学校开展视力监测、卫生指导、健康宣教。

◉医院+学校战线。完成专项视力普查8次,普查学生近100万人次。组建由眼科专家、校(园)长、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近视防控百人宣讲团,开展教师培训近50场。

◉家庭+学校战线。在青羊家庭教育中心设立眼健康教育基地, 《青羊家庭教育》开辟“近视防控”专栏,开展“家庭眼健康讲座”300余场。

◉社会+学校战线。建立“青羊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基地”,撰写《青羊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蓝皮书》。

3

“三大亮点”构筑纵深防控新突破

◉搭建智慧平台。自主研发“青羊优视眼健康云平台”,智能生成近13万份跟随学籍转移的眼健康档案,分层设置家长、学校、主管部门查询渠道。

◉创建指导基站。建立10个“青羊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站”,今年11月对外开放,专业医生入校累计为8255名视力异常学生开展专业视功能训练及护眼运动指导。

◉探索特色诊疗。12所学校参与中医适宜技术防控近视试点工作,近4千名学生开展耳穴压丸、推拿、针刺、穴位敷贴、中药内服等中医适宜技术诊疗。

4

“四大行动”助力科学防控新成效

◉实施体质健康促进行动。制定《青羊区关于学校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实施方案》,新增体育教师200余名,在延时服务和周末托管服务中增加体育课程。

◉落实视觉环境改造行动。投入专项经费6038.88万元,对69所中小学、幼儿园3408间教室、功能室、阅览室进行光环境改造。

◉有力推进减负提质行动。制定青羊“好课堂”标准,开展作业设计大赛。构建“5+2+N”的课后服务体系,全覆盖开展“书包不回家”试点。

◉开展护眼能力提升行动。制定“手机管理三张清单”,要求教师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创编“爱眼放松操”,构建“2+1眼操新模式”。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佳佳   校对|木子、石头

推荐阅读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青白江篇】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成华篇】

流感来袭,咋个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守护学生明眸“视”界!来看成都经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