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赋能 智慧教学” 283个优秀案例上榜,有你的学校吗


 市教育局将国信实验区建设

与“双减”深度融合

基于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智慧教学

通过数字赋能引领教学方式变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成都市作为实验区之一,持续开展国信实验区优秀案例遴选工作,提炼优秀案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23年成都共推选出优秀案例283个

其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

🥇一等奖28个

🥈二等奖55个

🥉三等奖61个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一等奖21个

🥈二等奖32个

🥉三等奖52个


双师教学应用模式

🥇一等奖 9 个

🥈二等奖12个

🥉三等奖13个 


今天成教君精选部分获奖案例供参考学习 

快来看看吧!

👇👇👇


关键词1

数字化引领教学变革创新


成都市解放北路第一小学校     

建构虚实融合新空间

形成协同育人新动能


以馆、校、社“资源融合”策略进行课程设计,在“知行合一”中厚植文化自信,创设跨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新空间,成都市解放北路第一小学校找到一条资源整合、联动创新、共建共享的育人之路,激活教学、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新动能。



🔍以生为本,探索课程建设路径

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实践学习内容、学+研+造+创一体化学习流程”。


🔍聚焦目标,探索课程育人路径

实现了“核心素养全面育人、文化润心传承育人、知行合一实践育人、探究发现创新育人、资源整合协同育人”。


🔍着力创新,探索课程文化路径

通过“古老文化+流行元素、虚实统一、人技结合”的表达方式活化文物,丰富文化内涵。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创新实践  丰盈生命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校园栽种了130多种植物,200多棵果树,四季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校园成为了学生的乐园。


学校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构建了全学段“探秘植物园”STEM项目课程,包括:“植物会说话、昆虫会说话、土壤会说话”三个课程体系,让同学们在校园内开展智慧种植、养殖的研究,紧扣学科大概念,开展跨学科实践,培育核心素养。



红橘满枝头,怎么摘下来?学校“植物会说话”课程为此设置了《校园摘果器》项目,让五六年级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摘果器”,探究人站在地上就可以很方便地摘下水果并且可以自动计数的问题。


学生通过“研究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模型——编程调试——实验探究——交流推广”,融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语文等学科,以问题为起点,以数学为基础,以工程设计与制作为方法,利用编程技术,开展项目学习与工程实践,最终实现了“校园摘果器”的设计制作。这样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2

数字化赋能学校教育管理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探索智慧学校新样态


紫藤小学以建一所“启蒙养正有温度,数据服务有精度,师生成长有力度”的高质量学校为办学愿景,建校8年,全体师生常态化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提炼出数字支持的“一核四环”教师发展体系

“一核”是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四环”是指数据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顶层设计、智慧研修、课堂实践、精准评价四个环节,该体系让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可视化,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形成数字驱动的“五步三要素”智慧课堂模式

“五步”指“翻转预学、课堂前测、合作学习、反馈检测、诊断补救”,“三要素”指“数据决策、合作探究、差异教学”,构建了以生为本、高效互动的课堂样态。


🔍探索出数字汇流的“五育五维”师生画像评价机制

常态采集学生行为养成、学业成绩、体质健康等“五育融合”数据以及教师“师德师风、团队合作、安全稳定、教学科研、综合素养”的数据,动态反馈师生发展样态,为个性化成长精准导航,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创新。



温江区教科院

区域人工智能课程构建与实施新生态


温江区以国信区建设为契机,成功实施中央电教馆“互联创未来”项目,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构建“政府统筹、一把手主抓、学校主体、专家引领”四维一体智能要素与多要素融合发展的人工智能课程构建与实施新生态。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组建骨干团队,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开发跨学科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并付诸实践。


📌以平台建设为依托

实现课程资源自由流动、交换与共享,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个性需求。


📌以师资培养为保障

搭建起学校、高校、研培机构、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师资,保障人工智能课程顺利实施。


📌以活动赛事为载体

为师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激发师生“人工智能”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素养评价为导向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建人工智能素养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老师教学成果的精准评价。




关键词3

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双师教学模式


四川省彭州市实验小学

立足云端

让教育没有国界


为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彭州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双师课堂教学样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的变革,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开展“云端”中外人文交流活动

借助基于主题、项目等真实性情境的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构建“双师”融合常态教研模式

“三位一体”融合教研,充分发挥教师优势,保障备课过程精细化、目标内容精准化、课堂环节精练化。


🔍共享“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

与近十所学校搭建国际理解双师共建课程平台,交流文化、碰撞思想,求同存异,突破课堂边界,拓展延伸教学时空。



蒲江县北街小学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双师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蒲江县北街小学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了“名师”加“助教”的“双师协同教学应用模式”,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深度课堂教学,助力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对培养面向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城乡教师的最大价值。



📌课前“习”与“备”

教师和学生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课程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备课授课”栏目中丰富的资源进行课前准备。


📌课中“学”与“教”

师生借助平台提供的完整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实录,在课中实现“双师”协同教学的效果。


📌课后“查”与“评”

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精准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和评价。借助“智慧中小学APP”平台,向学生推送“课程教学”栏目下的“教师备课授课”中的微课、课程包等资源,对学有余力的再充电、对学有不足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尤其是为教学改革拓展了广阔的路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情形下的一种积极尝试。



“数字赋能、智慧教学”

283个优秀案例

你的学校上榜了吗?

查看更多优秀案例

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小邹   校对|木子、石头

推荐阅读

寒假计划=“空头支票”?这份规划里有绝招

垃圾分类,走“新”更走“心”

名单公布,成都九所学校上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